【我愛石滬】秀穗&健宏 推薦
這是關於晃晃老師和澎湖的故事,
也是系列裡的第二本圖畫書,
感覺是可以一直寫下去的故事,
好友──世瑩的新作『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出版了,
當然要好好的拜讀,石滬──掛在大海上的一條美麗項鍊,
這樣的形容真是貼切呀,是先人智慧的結晶,
更是人與自然共存,不過度掠取、不貪的最佳呈現,
讀了這本書,讓我對澎湖的記憶又回來了,
彷彿能嗅聞到鹹鹹的海風,強烈的陽光,隨風擺蕩的牧草,
當然還有隨處可見的咾古石,那是二十多年前的回憶了,
讀『石滬股份有限公司』又讓我想起了美麗的澎湖,
翻開這本書,燦爛的陽光、湛藍大海、醉人的海風、
美不勝收的一切都在書裡,只要翻開它,美麗的澎湖就在眼前。
內容簡介
石滬是非常環保的捕魚方法
也是漁村共存共生的傳統漁業技藝
許多人不知道,澎湖的吉貝,是目前全世界石滬量最多、密度最高的地方
晃晃老師從赤崁搭上交通船,向菊島北海出發。
他要去的小島,像一顆晶瑩的螺貝,靜靜安駐在碧海藍天之間。
島上有美麗的貝殼沙灘,
是海龜媽媽上岸產卵的棲地,
成群的燕鷗也在這裡孵育雛鳥,
這是孩子們最喜歡的遊樂場,
白天,他們在這兒踏浪玩水,
夜晚,他們在這兒仰望星空。
「大海的那一邊,發生了很多好玩的事嗎?」三劍客好奇的問著晃晃老師。
「海盜在這座島上,有沒有留下秘密的寶藏呢?」晃晃老師曾聽過這個傳說。他們都帶著無限的嚮往,眺望著遠方。
在潮間帶上用石塊疊砌堤岸,以便在退潮時,阻斷洄游魚群退路,把魚圍困在石堤內來捕撈的陷阱。
這種捕獲食物的方法,可上溯至人類的史前時代。至於澎湖石滬最早的記載,出現於清康熙三十五年(西元1696年)高拱乾編纂的《台灣府志》。澎湖因擁有廣闊的潮間帶,又具有成滬的三項條件:石材多、潮差大、風浪強,在農地和動力漁船缺乏的年代,石滬的漁獲是重要的經濟來源。
這項澎湖最古老的漁業技藝,數百年來已發展出綿密細緻的工法和文化,堪稱漁業文明「活化石」。澎湖擁有世界上密度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石滬群,兼具文化景觀和自然保育的價值,已列名台灣十八個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是需要我們傾力守護的珍貴資產。
作者簡介
莊世瑩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創作組畢業,曾於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參與多項民間宗教信仰調查計畫,以及文建會地方博物館規劃案。現為小大繪本館資深義工及講師。平日致力於推廣兒童圖畫書與親子共讀,並從事兒童文學創作、評論書寫及翻譯,出版繪本《貪睡的穿山甲》、《穿山甲的故事地圖》、《回家‧回部落》,譯作《逛逛水族館》。2015年所出版的《晃晃老師的禮物》榮獲好書大家讀。
繪者簡介
張振松
1965年生,10歲那年自嘉義鄉下搬到北部落腳至今。曾與多家出版社合作,現為專職插畫家。著作有《晒棉被的那一天》獲時報開卷最佳童書、《目連救母》獲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老鼠捧茶請人客》獲行政院新聞局年度少年最佳讀物、《回家‧回部落》、《阿金的菜刀》獲好書大家讀最佳童書、《田都元帥》獲好書大家讀最佳童書、《砲臺歷險記》、《等待霧散的戴勝鳥》、《奇美》等近五十冊圖書。2015年所出版的《晃晃老師的禮物》榮獲好書大家讀。
延伸閱讀
晃晃老師的禮物
回家‧回部落
我在篤行十村的日子
文字後記
旅行到遠方,每每為眼前的大山名川讚歎不已時,心繫的卻是家鄉獨一無二的風景,即使不是壯麗的名勝,因為人情和時光的醞釀,風景不再只是風景,而是小王子擁有的那株玫瑰花。
澎湖鄉親長久面對地理和氣候的嚴峻考驗,在奮力求生的過程中,累積了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智慧。先人勇敢的借海田為地,「石滬」的砌築和經營,正是自然與人文融合的見證。這項結合了「記憶」與「技藝」的傳統文化,需要與時俱進,注入新的活水。
能再度為澎湖撰寫圖畫書故事,是我的光榮,澎湖擁有豐富的自然和文化資產,值得書寫不盡,許多前輩和學者,為石滬的紀錄和保存付出心力,我要向他們致上深深的敬意。希望這本書能讓更多讀者了解石滬文化的意義,化為珍愛守護「國家寶藏」的行動力。
畫家後記
澎湖總是令人驚艷,走在吉貝的石滬上,無名的感動,取代了原先心頭忐忑不安,若不是腳踏在這些礁岩上,真不知十戶是這般雋永與悸動。
美麗的黑礁石頭串連在蔚藍的天與海之間,隨著潮汐若隱若現,百年來洋流帶來豐足的漁獲,讓島上的人安心過冬,全靠這後備的海田石滬。
藉由這次繪製繪本的機緣,又再度認識了先民的智慧,也讓這個被神眷顧的島依然美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4654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