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男星Hugh Keays-Byrne在2020年12月1日逝世,享壽73歲。這位性格演員近幾年最具代表性的演出當推在Mad Max: Fury Road中飾演Immortan Joe,那個不會老也不會死又御女無數的反派,不過其實早在1979年,一樣是由George Miller執導的衝鋒飛車隊(Mad Max)系列電影第一集中,Hugh Keays-Byrne就以飾演暴走族反派老大"斷指"Toecutter獲得澳大利亞電影學院獎最佳男配角
緬懷一下這位硬裏子的好演員Hugh Keays-Byrne ,實在不想再拿這個惡靈惡靈2020來做文章了,唉
https://nypost.com/2020/12/02/hugh-keays-byrne-two-time-mad-max-villain-dead-at-73/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0的網紅老景观影-官方频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老景观影:没有恶搞,只有一本正经的还原。 本频道内容未经许可,不得盗取再发布,谢谢。 #老景观影 #电影...
澳大利亞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有澳洲奧斯卡之稱的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ACCTA)於昨日揭曉得獎名單。《漫漫回家路》在14個獎項中囊括最佳影片、導演等12項大獎,現年約八歲的桑尼.帕瓦更以該片獲封影帝。
.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台北電影節選映過的佳片《愉虐遊戲》中的女主角艾瑪.布絲榮登影后,絕對是實至名歸。
.
今年首度頒發的最佳亞洲電影則頒發給印度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戰狼2》未再得逞。
.
.
劇情長片得獎名單如下:
.
【最佳影片】
埃米爾.謝爾曼(Emile Sherman)&伊恩.肯寧(Iain Canning)&安琪.費爾德(Angie Fielder)
《漫漫回家路》(Lion)
.
【最佳導演】
葛斯.戴維斯(Garth Davis)
《漫漫回家路》
.
【最佳男主角】
桑尼.帕瓦(Sunny Pawar)
《漫漫回家路》
.
【最佳女主角】
艾瑪.布絲(Emma Booth)
《愉虐遊戲》(Hounds Of Love)
.
【最佳男配角】
戴夫.帕托(Dev Patel)
《漫漫回家路》
.
【最佳女配角】
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漫漫回家路》
.
【最佳原創劇本】
安德魯.奈特(Andrew Knight)&奧薩瑪.薩米(Osamah Sami)
《Ali's Wedding》
.
【最佳改編劇本】
路克.戴維斯(Luke Davies)
《漫漫回家路》
.
【最佳攝影】
格雷格.佛萊瑟(Greig Fraser)
《漫漫回家路》
.
【最佳剪輯】
亞歷山大.德.佛朗切斯奇(Alexandre de Franceschi)
《漫漫回家路》
.
【最佳配樂】
沃克貝.泰爾曼(Volker Bertelmann)&達斯汀.奧哈洛蘭(Dustin O’Halloran)
《漫漫回家路》
.
【最佳製作設計】
克里斯.甘迺迪(Chris Kennedy)
《漫漫回家路》
.
【最佳服裝設計】
卡皮.艾爾蘭(Cappi Ireland)
《漫漫回家路》
.
【最佳音效】
Robert Mackenzie, Glenn Newnham, Nakul Kamte, Andrew Ramage, James Ashton, Mario Vaccaro
《漫漫回家路》
.
【最佳亞洲電影】
Aamir Khan, Kiran Rao, Siddharth Roy Kapur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
.
.
(圖為《漫漫回家路》中的天才童星桑尼.帕瓦。)
澳大利亞電影 在 無影無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有澳洲奧斯卡之稱的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ACCTA)於昨日揭曉得獎名單。《漫漫回家路》在14個獎項中囊括最佳影片、導演等12項大獎,現年約八歲的桑尼.帕瓦更以該片獲封影帝。
.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台北電影節選映過的佳片《愉虐遊戲》中的女主角艾瑪.布絲榮登影后,絕對是實至名歸。
.
今年首度頒發的最佳亞洲電影則頒發給印度電影《我和我的冠軍女兒》,《戰狼2》未再得逞。
.
.
劇情長片得獎名單如下:
.
【最佳影片】
埃米爾.謝爾曼(Emile Sherman)&伊恩.肯寧(Iain Canning)&安琪.費爾德(Angie Fielder)
《漫漫回家路》(Lion)
.
【最佳導演】
葛斯.戴維斯(Garth Davis)
《漫漫回家路》
.
【最佳男主角】
桑尼.帕瓦(Sunny Pawar)
《漫漫回家路》
.
【最佳女主角】
艾瑪.布絲(Emma Booth)
《愉虐遊戲》(Hounds Of Love)
.
【最佳男配角】
戴夫.帕托(Dev Patel)
《漫漫回家路》
.
【最佳女配角】
妮可.基嫚(Nicole Kidman)
《漫漫回家路》
.
【最佳原創劇本】
安德魯.奈特(Andrew Knight)&奧薩瑪.薩米(Osamah Sami)
《Ali's Wedding》
.
【最佳改編劇本】
路克.戴維斯(Luke Davies)
《漫漫回家路》
.
【最佳攝影】
格雷格.佛萊瑟(Greig Fraser)
《漫漫回家路》
.
【最佳剪輯】
亞歷山大.德.佛朗切斯奇(Alexandre de Franceschi)
《漫漫回家路》
.
【最佳配樂】
沃克貝.泰爾曼(Volker Bertelmann)&達斯汀.奧哈洛蘭(Dustin O’Halloran)
《漫漫回家路》
.
【最佳製作設計】
克里斯.甘迺迪(Chris Kennedy)
《漫漫回家路》
.
【最佳服裝設計】
卡皮.艾爾蘭(Cappi Ireland)
《漫漫回家路》
.
【最佳音效】
Robert Mackenzie, Glenn Newnham, Nakul Kamte, Andrew Ramage, James Ashton, Mario Vaccaro
《漫漫回家路》
.
【最佳亞洲電影】
Aamir Khan, Kiran Rao, Siddharth Roy Kapur
《我和我的冠軍女兒》(Dangal)
.
.
(圖為《漫漫回家路》中的天才童星桑尼.帕瓦。)
澳大利亞電影 在 老景观影-官方频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老景观影:没有恶搞,只有一本正经的还原。
本频道内容未经许可,不得盗取再发布,谢谢。 #老景观影 #电影
澳大利亞電影 在 老景观影-官方频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老景观影:没有恶搞,只有一本正经的还原。
本频道内容未经许可,不得盗取再发布,谢谢。 #老景观影 #电影
澳大利亞電影 在 無影無蹤- 有澳洲奧斯卡之稱的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 ... 的推薦與評價
有澳洲奧斯卡之稱的澳大利亞電影與電視藝術學院獎(ACCTA)於昨日揭曉得獎名單。《漫漫回家路》在14個獎項中囊括最佳影片、導演等12項大獎, ... ... <看更多>
澳大利亞電影 在 [心得]澳大利亞- 看板movie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應該算有雷吧?但雷很少,劇情幾乎都沒提到,只有少數場景,請怕雷者斟酌====
無疑的,《澳大利亞》是一部畫面壯闊、色調飽和又不失復古柔美的電影,加上類似歌舞
劇般的音樂,的確容易讓人在觀賞過程中得到極高的感官享受。但和先前的兩部電影不同
,《澳大利亞》可說是巴茲魯曼衣錦還鄉,帶著好萊塢團隊回老家取材取景的作品,這
部電影不再是取材自傳統舞台劇,而是寫自活生生的澳洲歷史。只是在美麗的鏡頭和飽滿
的配樂下,《澳大利亞》似乎犯了尾大不掉的毛病,沒在貫徹電影的「失竊的一代」上做
深層性的描述,反而更著重在華麗的背景、服裝、配樂和老電影的拼貼上。
《澳大利亞》是巴茲魯曼寄託最多希望、精力的作品。從《舞國英雄》後,「音樂電影」
似乎就和巴茲魯曼的名字成了無法分割的共同體,特別是在《羅密歐+茱麗葉》和《紅磨
坊》推出後,還有人將巴茲魯曼稱為MTV式電影導演。但是巴茲魯曼表示自己絕對不只是
一個將MTV拍成電影的導演,《羅密歐+茱麗葉》與《紅磨坊》都是劇場性極濃厚的電影,
因此對巴茲魯曼而言,要將如此傳統的愛情故事以電影的型式表達出來,必定要貫穿當代
的語言,而「音樂」就是屬於巴茲魯曼的當代語言。
早在《舞國英雄》裡,巴茲魯曼就透過一個愛跳舞的年輕人,告訴觀眾他是一個熱愛歌舞
元素卻又喜愛挑戰傳統的改革者。在《羅密歐+茱麗葉》裡,為了塑造年輕情侶的世界,
巴茲魯曼選用了很多流行音樂的代表作,從電台司令到羊毛衫,好幾首90年代的青春代表
音樂都成為該電影的代言人。而《紅磨坊》更是有意思,巴茲魯曼選用了各家精華,以觀
眾料想不到的方式完成編劇和配樂,誰能夠想像浦契尼的《波西米亞人》和小仲馬的《茶
花女》、左拉的《娜娜》可以結合地這麼好呢?又有誰知道《真善美》的主題曲和瑪丹娜
的成名作可以在電影裡變得如此諷刺呢?透過這兩部電影,觀眾認識了巴茲魯曼的音樂美
學,並發現他在運用傳統題材時刻意不墨守成規的調皮風格,一定要在傳統之外進行巴茲
魯曼式的當代變革,也因此他的電影變的華麗又誘人,就算題材傳統也能看見意想不到的
創意。
只是,這種在傳統之上挑戰傳統的創意在《澳大利亞》裡似乎顯得無力了。《澳大利亞》
的劇情就和巴茲魯曼前幾部電影一樣,有著大量老故事的移植身影,故事前半段幾乎就是
《遠離非洲》的翻版;而大戰開始後,上流社會安逸生活不再,妮可基嫚在戰火裡和男主
角分分合合、尋找家人的樣子,也幾乎脫胎自《亂世佳人》的郝思嘉。而風流倜儻、深愛
女主角且不在乎俗世言論的休傑克曼,在某些程度上根本是白瑞德和《遠離非洲》裡勞勃
瑞福的結合體。無怪乎福斯公司會將《澳大利亞》打著「澳洲版《亂世佳人》」的旗幟做
宣傳。
同為戲份最吃重的女主角,《澳大利亞》裡的妮可基嫚在神韻詮釋上都比不上《亂世佳人
》和《遠離非洲》裡兩位前輩女星。妮可基嫚缺少費雯麗的驕傲和韌性,連談判的手段都
及不上穿著窗簾洋裝的郝思嘉;平平皆是在酒吧裡讓男人舉杯共敬,灰頭土臉的妮可基嫚
也顯得嬌氣太重,顯不出梅莉史翠普當年的灑脫、自在與英雄氣概。在《澳大利亞》裡,
妮可基嫚怎樣都像是放錯時空的貴族小姐,穿著不同的衣服走著不同的秀,加上畫蛇添足
的小動作太多,多了嬌氣卻顯不出韌性,這樣的妮可基嫚很難讓人和當年在《時時刻刻》
裡那位憂鬱纏身的女作家聯想在一起。兩部經典老片在前,無論是演員的演繹還是導演的
編排,Lady Sarah Ashley的角色都缺少經典人物該有的獨特性。
而舞台劇起家的休傑克曼明明有著深厚的演技底子,但在《澳大利亞》裡休傑克曼的深層
戲碼不多,導演刻意張顯他壯碩的肌肉,以渲染澳洲男性的魅力以及男女主角間的煽情。
只是這樣不免浪費了休傑克曼的才華,使他的表演流於表像,更少了男女主角可以深層化
的交心時刻。男女主角太過華麗的包裝,使得這兩個角色在性格描述上都顯得呆版,反而
是混寫男孩布蘭登華特斯天真活潑生動的表演蓋過這對俊男美女的丰采。
為何會說這部電影犯了尾大不掉的毛病呢?因為電影是在談失竊的一代,但是在此著墨的
份上卻顯得浮誇有餘、深刻不足。這使得電影重心失衡,因為開宗明義講述「失竊的一代
」的故事,但兩個多小時的電影裡男女主角同甘共苦、分和愛戀的成分,卻大大多於這個
澳洲政府實行了60年的「德政」;耳提面命般地在愛情故事裡不斷插播失竊的一代,彷彿
深怕觀眾不知道這段澳洲原住民的淒慘歷史以及澳洲政府有多懊悔,不免顯得斧鑿痕跡太
重。故事最生硬的還是女主角的轉變,妮可基嫚本來是遠從英國來澳洲「抓奸」的,但卻
突然變成為了完成亡夫的遺志一定要堅強的該時代新女性,中間的變化全部只因為丈夫死
了而農場小孩子受到欺負,對於一個嬌生慣養的大小姐而言不免顯得突兀。
另一個佔去電影風采的,就是攝影和配樂。澳洲山和的確壯麗,但澳洲的風土特色或是人
文社會,早在《沙漠妖姬》、《荒漠裡的紅玫瑰》、《追蹤者》和《孩子要回家(末路小
狂花)》等電影裡就有所描述,這些電影雖然不似《澳大利亞》如此大手筆,可以看見牛
群狂奔和沙漠風暴,但卻少了好萊塢的譁眾取寵,有著更獨特、更人文甚至更澳洲的深層
描述。《澳大利亞》除了不斷提及澳洲白人政府迫害原住民外,關於原住民的特色或是澳
洲白人移民的心態卻是隻字未談,澳洲在19世紀可是流放英國犯人的地方,有多少白人擔
心自己的祖先是作奸犯科的極惡之人而不敢尋根。在原住民被連根拔起和白人不敢面對自
己的根,這種類似卻又矛盾的議題上,《澳大利亞》的故事不但不去碰觸,僅以英國貴族
寡婦、趕牧者和混血小孩的交集期待產生歷史意義的火花,為免顯得太過浪漫又單純了。
在音樂表現上,《澳大利亞》和《紅磨坊》一樣運用著拼貼技巧。《紅磨坊》運用《真善
美》的主題曲,《澳大利亞》則利用《綠野仙蹤》的主題曲,描述這一群來澳洲尋夢的人
。《綠野仙蹤》不但點出了故事的時間點,更給故事中的人物希望,電影最後說著「
There's no place like home」也是脫胎自Judy Garland在《綠野仙蹤》最後一幕的台詞
。同樣是1939年的電影,巴茲魯曼不選擇獲得奧斯卡八項大獎的《亂世佳人》,反而選擇
《綠野仙蹤》自然有他的道理,時值二次世界大戰,《亂世佳人》雖然壯闊華麗又浪漫,
但結局不免淒涼,而《綠野仙蹤》不但故事簡單又溫馨,主題曲又給人希望,使得《綠野
仙蹤》成為當時盟軍最愛的電影之一。
但既然用了《綠野仙蹤》的音樂和夢想,故事又取材自《遠離非洲》和《亂世佳人》,《
澳大利亞》在配樂的表現上無論如何也要有自己的獨特性才夠分量,只是拼貼和改造是不
夠的。《綠野仙蹤》和《遠離非洲》分別拿下1940和1995的最佳電影配樂,《亂世佳人》
雖未得獎,但該電影的配樂者卻是赫赫有名的Max Steiner,一生被奧斯卡提名26次、得
獎3次,面對如此實力雄厚的「前輩」,《澳大利亞》的音樂一定也要夠份量才行。只是
《澳大利亞》的音樂雖然澎湃,但並未具備足夠的獨特性和象徵性,很難讓人一聽就難以
忘懷,甚至成為一部電影的烙印。
原住民的歌唱吟詠盡顯巴茲魯曼對自己出生大陸的關懷,但無法單獨跳脫成曲,成為象徵
性足夠的電影配樂代表。而整部電影的配樂也缺少整合性,這或許和巴茲魯曼沿用過去多
家音樂風格的傳統有關,這次的《澳大利亞》配樂找了澳洲音樂家Rolf Harris(他擅長
使用一種叫作Wobble board的澳洲樂器)和Elton John和做了數首歌曲,也找了《伊莉莎
白》的配樂家David Hirschfelder(他以此片配樂獲得金球獎,並得到奧斯卡提名)替電
影作主要配樂。巴茲魯曼的選擇使電影音樂在擁有爵士風格的同時,還融合《綠野仙蹤》
的主題旋律,並在其中穿插了巴哈和Edward Elgar的作曲。混合了多種曲風,使得音樂主
題缺少顯目的交集。簡而言之,《澳大利亞》的配樂缺少一部號稱史詩電影該有的獨特魅
力,雖然壯闊但很難引起不斷迴響的共鳴。
雖然巴茲魯曼用了很多澳洲的元素,但《澳大利亞》和其它澳洲導演相比,反而少了澳洲
電影獨有的風土魅力,同樣是沙塵、同樣是原住民、同樣是斷崖和牛群狂奔,在很多很多
電影裡都有痕跡可找。有趣的是,儘管是拍著愛情包裝的歷史道歉電影,巴茲魯曼對歌舞
元素的熱愛一點都沒少,無論是場景安排還是音樂的切入,都有著相當濃厚的歌舞劇風格
,甚至有著相當巴茲魯曼式的幽默,使得《澳大利亞》在觀影過程中少了歷史重擔給予的
壓迫感。儘管《澳大利亞》表現得不甚完美,但我們絕對可以期待巴茲魯曼的下一部電影
,或許那會是一部相當精彩感人的歌舞片。
--
美麗新世界 https://blog.pixnet.net/mimibao
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未來
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
O brave new world, that hath such people in it.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6.196.118
※ 編輯: yuhung 來自: 118.166.196.118 (12/27 23:57)
連在首映會時她本人都中途離場了 明顯表示她對自己的表現感到不滿
不過我覺得最大的問題還是在導演
導演不會導戲 把電影搞得和旅遊生活頻道一樣
連帶演員表現不佳也是很正常的
※ 編輯: yuhung 來自: 118.166.192.225 (02/28 14:5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