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文帝劉恆,是劉邦的第四個兒子,原本在對匈奴第一線的地方擔任代國之王。
在諸呂之亂後,以陳平、周勃、灌嬰為首的朝廷大臣,決定奉迎代王劉恆為新帝;但是我們也說過了,諸呂之亂是一個朝廷角度的包裝。
實際上,真正叛亂的,是齊王劉襄。
史前文話 的「大漢天威」▶ https://ppt.cc/fjjxux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GGIS 魔格司,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灌嬰 在 英雄故事 HeroStor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漢初三傑大家都耳熟能詳,蕭何、張良、韓信嘛。
雙嬰是誰?是雙英寫錯字嗎?
今天要來看看灌嬰跟夏侯嬰。
史前文話 的「大漢天威」▶ https://ppt.cc/fjjxux
灌嬰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漢初80年帝國對外歷程:從「孫子」到「霸王」(二)|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續)
漢文帝於公元前180年即位後,即「復修和親之事」,然而三年不滿,匈奴帝國就大舉入侵漢地,「殺略(掠)人民」。於是文帝這位中國歷史上最為節儉自律、惜下愛民的偉大君主斷然展露了他的武德勇氣,「詔丞相灌嬰發車騎八萬五千」進軍擊敵。事情以匈奴軍隊撤退和文帝被迫調兵彈壓某諸侯王叛亂而告中止,朝貢和平在即將死去的冒頓單于遣書表示「原(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复故約」之後旋即恢復,包括給剛繼匈奴主位的老上稽粥單于送去宗室女公主充作其後。就此,漢廷戰略討論的壓倒性共識在於,弱者必須擁有和平,哪怕是朝貢式的:「漢議擊與和親孰便。公卿皆曰:『單于新破月氏,乘勝,不可擊。』……和親甚便。」(《史記•匈奴列傳》)
公元前166年,和平再度破裂:老上單于親率14萬騎兵大舉入侵漢地,燒殺擄掠一直打到漢都長安附近三百里。已經顯示過「雙重戰略」的文帝再度被迫堅決抵抗,調遣和部署兩股大軍,分別「軍長安旁以備胡寇」和「大發車騎以擊胡」。搭箭在弦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因匈奴大軍撤退和漢軍「出塞即還,不能有所殺」而中止;隨後,便是單于復言和親事與文帝答覆「前事……皆不足以離兄弟之驩(歡)」,兩帝國相約「匈奴無入塞,漢無出塞,犯約者殺之,可以久親。」(《史記•匈奴列傳》)
這可以說完全是個基於互不侵犯和戰略劃界,並有違約制裁規定的朝貢和平條約體制。不過,匈奴帝國一如既往不憚背約,朝貢和平也一如既往脆弱可斷。公元前158年,老上單于死後即位的軍臣單于「絕和親」,大舉入侵漢邊,於是軍事/外交事態的老模式——匈奴殺掠漢民、漢軍挺進邊境、匈奴撤往塞外、漢廷收兵罷徵、朝貢和平恢復——又重複一遍。不過這一次,恢復朝貢和平是由公元前157年繼位的漢景帝成就的。他先挫敗吳楚七國之亂中趙王與匈奴「合謀入邊」的陰謀計劃(「漢圍破趙,匈奴亦止」),然後「復與匈奴和親,通關市,給遺匈奴,遣公主,如故約。」(《史記•匈奴列傳》)
大破匈奴與華夏存續
多少令人驚異,景帝時期的朝貢和平是一段「漫長的和平」:歷時約15年,「終孝景時,時小入盜邊,無大寇」。接下來約15年的過渡時期,對至少長達約600餘年的廣義匈奴與華夏民族之間的鬥爭而言,亦對蒙恬遠征開始華夏帝國與匈奴帝國之間的「漢匈百年戰爭」而言,皆是一個歷史性根本轉折時期。
漢武帝於公元前141年繼位,隨即完全延續朝貢和平;可是七年過後(公元前133年),軍臣單于在內應配合、鯨吞邊邑的誘惑下發十萬騎兵大舉入侵。武帝隨即部署三十餘萬大軍,意欲進行一場奇襲式的大規模伏擊戰;然而,單于「識破漢兵謀」率軍撤往塞外,「以故漢兵無所得」。自此,「匈奴絕和親,攻當路塞,往往入盜於漢邊,不可勝數」,總共歷時近70年的朝貢和平終告破裂。(《史記•匈奴列傳》;《史記•韓長孺列傳》)
漢武帝的根本特質不是外交家,而是「戰爭霸王」。對天然容易接受「孫子」式戰略和儒家政治文化的農耕華夏來說,當時擁有這麼一位在其史上罕見的戰爭霸王是歷史之幸,因為他將發動大反攻,去擊破農耕華夏多個世紀的一大(甚或首要)致命威脅——喜戰善戰的廣義匈奴和強大凶猛的匈奴帝國,儘管他在完成偉業之後的後續政治長期是窮兵黷武、橫徵暴斂、奢侈荒唐和妄生內亂,以致民不聊生、國庫空虛、國家混亂。
公元前127年,漢武帝發動漠南之戰,派遣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將領之一、「戰神」 衛青以大規模遠距攻伐的方式,打退入侵邊地的匈奴大軍,「取河南地,置朔方郡」。公元前124年,匈奴右賢王數次侵擾朔方,武帝遣衛青統帥幾路大軍凡十餘萬人擊之,大勝。公元前121年,武帝發動河西之戰,中國歷史上另一位偉大將領霍去病兩次率騎兵大軍遠征打擊匈奴,又大勝。公元前119年,武帝發動漠北之戰——中國史上最長距最輝煌的大規模殲滅式遠征,令衛青﹑霍去病各帶五萬騎兵分道擊破匈奴,後者深入兩千餘里,斬敵七萬餘人,直至狼居胥山(約今蒙古烏蘭巴托附近)。是後匈奴遠徙,「漠南無王庭。」(詳見《史記•匈奴列傳》、《史記•衛將軍驃騎列傳》)強大凶猛並幾度致命地威脅漢帝國的匈奴帝國被完全擊垮。
自此,直至12世紀初至13世紀後期,女真族金帝國和成吉思汗蒙古帝國先後向南大舉征戰、殺戮劫掠為止,華夏民族從未再度遭受來自中華國度以外的游牧族強權的致命威脅。儘管十六國、南北朝時中國經歷了漫長和廣泛的族裔屠殺、血腥征服、人口劇減和社會凋零及野蠻化,但開啟這過程的主要不是中華國度以外的游牧族強權,而是匈奴帝國被擊垮、匈奴族及其「同盟」大內亂之後的所謂「南匈奴」(與遠徙中亞乃至更西的「北匈奴」相對)。他們依附漢帝國並且部分地漢化,逐漸移入華北河套與其以南地區,與中國愈益嚴重的政治分裂和內戰相伴相隨而「大亂中華」。可以說,無論是富有「孫子」式戰略意味的朝貢外交,還是武帝的完全非「孫子」式的大規模直接反攻,都在它們各自的時代裡保護了華夏民族的國家與文明。
(二之二,續完。作者:時殷弘,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