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讀推薦~《哥倫布大交換--1492年以後的生物影響和文化衝擊》】
藝術史上最知名的馬鈴薯或許首推梵谷1885年春天所作-《吃馬鈴薯的人》(The Potato Eaters)。
那年三月,梵谷老爹剛因心臟病去世,一向情感細膩的梵谷雖然傷心,卻沒有忘記成為畫家的志向。父親逝後不久,梵谷來到荷蘭南部布拉班特(Brabant)的紐南(Nuenen)小鎮進行創作與研究。為了證明自己有能力成為傑出的人物畫家,他捕捉當地農民最真實不加矯飾的面貌,甚至跑到農民家裡,畫下100多張各式各樣的肖像素描和兩張油畫。
《吃馬鈴薯的人》就是如此誕生。事實上,梵谷不只畫過這麼一次馬鈴薯。
=======================
從《吃馬鈴薯的人》可以見到,屋內陳設簡陋燈光昏暗,圍在桌邊的五位農民正在喝咖啡吃馬鈴薯。除此之外,並無其他配菜,看起來只有簡單粗糙的水煮馬鈴薯。這是布拉班特農民-德・格魯特-範・魯伊(De Groot-van Rooij)一家人的晚餐。
梵谷用灰暗色調描繪出農民生活的樸實艱辛,這些馬鈴薯甚至沒有削皮。他們都有著疲憊的面容和粗糙堅硬的雙手,得經歷風霜日曬辛勤勞動,才能從土壤得到足夠的食物果腹。
畫面和色調看起來既不討喜也說不上悅目,但人家是有遠大抱負的梵谷耶~他的人物畫才不想因循那些繪製達官顯要之往例,而是傳達靠天吃飯,以勞力獲取溫飽的踏實滋味。
熱情好客的農民可能還會邀請梵谷一同享用熱騰騰的馬鈴薯與咖啡,工作狂如梵谷,應該要等到手上創作告一段落,才會坐到桌前咬上一口馬鈴薯。冷掉的馬鈴薯其實做成沙拉也很美味(喂~)。
即使《吃馬鈴薯的人》由於用色晦暗沉重,不同於當時主流,或是人物比例明顯不符合透視法,都無損無梵谷自成一格描繪人物,進而書寫藝術史的能耐。
=======================
然而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吃馬鈴薯的人》不見得會出現。
=======================
1492年10月12日,哥倫布(Cristóbal Colón,1451-1506)與船隊在歷經兩個多月的航行之後,穿越大西洋來到巴哈馬。
此刻他以為自己按照預定計畫抵達了亞洲,當地原住民也因此被他稱為「印地安人」(indios,西班牙語中的印度人),只是這些地理與人類學上的無知,相較於接下來美洲原住民即將面對的慘絕人寰屍橫遍野之慘況,一點都不算什麼。
美洲新世界與歐洲舊世界從此開始建立聯繫,無論是文化、經濟、種族、生態之間的差異,以及疫病彼此傳播,都大大改變了兩座大陸。即便這場接觸對於美洲原住民來說,傷亡絕對比獲益來得多。當年新大陸被哥倫布登陸後,最直接的結果是西班牙締造眾多殖民地,也為歐洲各國接下來的殖民經濟開了先鋒,同時讓美洲成為基督教亟欲征服的新對象。
1972年,美國歷史學者-克羅斯比(Alfred W. Crosby)教授透過生態觀點,將1492年哥倫布染指美洲大陸以來,東、西半球之間各項領域之衝突、影響與交流,所引發的明顯轉變,稱為「哥倫布大交換」(Columbian Exchange),這也是歷史學研究中,首度以生態觀點解讀昔年往事。
身為開路先鋒,向來得冒大不韙,克羅斯比教授當年同樣如此。《哥倫布大交換》一書那時不僅得苦苦尋求出版商印刷發行,出版後還得面對一連串負面書評,直到1990年代才逐漸進入主流。
=======================
一頭栽入《哥倫布大交換》,完全可以感受到豐沛充實的知識量與考證講究的眾多資訊。
舉個例子,全書共344頁,光是注釋和參考書目加起來便有113頁,很驚人吼。在此真要感謝克羅斯比教授努力研究貢獻所學,便宜了我們老百姓爽爽看故事。
你知道的,悠閒地窩在沙發上,一頁一頁翻著,遊走於眾多驚人史料與情節之間,一直發出〝OMG〞或〝原來如此…〞的喃喃自語個人時光,其實非常享受。
=======================
拿《吃馬鈴薯的人》來說,如今已成為歐洲人主食的馬鈴薯,初來乍到現身於歐洲時,曾經被誤認帶有毒素還會引起痲瘋病而遭到嫌棄,因此頂多只能充當豬飼料。
當時整個歐洲只有愛爾蘭人張開雙臂擁抱馬鈴薯。多虧馬鈴薯的無私餵食,讓愛爾蘭人口在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約90年之間,成長超過三倍。只是過度依賴單一主食的結果,也使得愛爾蘭在馬鈴薯枯萎病肆虐之下,造成慘重傷亡。
其他歐陸國家則要經過幾次嚴重飢荒之後,才知道馬鈴薯有多麼溫良恭儉讓,美德可感天。馬鈴薯到了19世紀末終於迎來她的春天,產量與接受度大幅躍升,約莫就是梵谷畫下《吃馬鈴薯的人》之時。其實一直到法國大革命爆發之前,ㄧ般農民都還是以麵包粥為主食。
要是沒有「哥倫布大交換」,梵谷的主題大概會變成《吃麵包粥的人》。
親近藝術,若有廣博歷史知識相佐,往往能夠激發更多感受,創造更多聯結,也有助於全面性的理解。了解「哥倫布大交換」,那些16世紀後的靜物畫和風俗畫裡許多細節會看起來更其來有自。當然,「哥倫布大交換」的影響遠不只如此。
=======================
就我們而言,500多年前的往事,而且還是發生在地理位置毫不相干的歐美地區,聽來似乎頗為遙遠。
但若細數現代台灣生活面貌,卻會發現不少「哥倫布大交換」,而且你肯定嚐過:薯條、烤地瓜、燒番麥、花生糖、鳳梨冰、木瓜牛奶、番茄蜜餞、麻辣鍋、甘草芭樂、臭豆腐、火雞肉飯、金瓜米粉、巧克力…blahblah。
這些台灣日常中熟悉的各色小吃,主要食材其實都是源自於「哥倫布大交換」。
1492年登陸巴哈馬的那個清晨,哥倫布肯定沒想過他除了拓展殖民帝國、開發金銀礦等重要任務之外,會以這種方式影響到遙遠的島國生活。等到讀過這本書,下次逛夜市的時候,或許你也會認真尋覓哥倫布。
(狀態顯示非常餓…)
#哥倫布大交換
#人類走進世界史的第一步
#精彩非常知識量滿滿
#夜市到處哥倫布
#給我台灣小吃(打滾+摔酒瓶
#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
#IG https://www.instagram.com/art.junie/
圖片來源:Junie Wang & wiki
《Copyright © 2020東西縱橫記藝JunieWang版權所有,禁止擅自節錄,若需分享請完整轉貼並註明來源出處》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火 雞肉 飯 wiki 在 尋路森寧 Seek Forest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核四身上,我們能學到的教訓。】
人們遇到爭議議題時,又該如何抉擇:聳動的媒體標題、假新聞、輿論 vs. 艱深難懂的專業報告、圖表數據?
-------
莫名發起核能文,文長慎入,希望有人會看😂
自己挖坑,自己要來填了⋯⋯
科普來源 ZY Li - 超級理工腦岩友,加上另外查到的資料來源。
這坑太大,花了我三天統整資料和寫文章,這就是我不喜歡寫爭議議題的原因。QQ
內容若有誤或有其他見解,都歡迎提出並討論,待後續臉友討論告一段落,會再統整成一篇長文,貼在尋路森寧Blog裡。
-------
先說結論:「令人傷心的是,現在才討論這議題,已經太遲了,從核四正式作廢的那一天起,任何重啟或籌備的操作,都只會更賠本。
和以下原因有關:核電能達到最低發電成本的前提是,一旦運作後能營運約40年,藉此以壓低前期的高建設成本——為了將核能安全係數拉到最高。
當它開始執行除役計畫,把燃料送回美國原廠、拆除機具等,核四不可逆的正式朝廢核邁進。現已不可能賺錢,只能停損。」已然是擺在眼前的事實。
所以現在核四議題——很有可能「淪為政治操作的假議題。」
老實說我沒想過是這個結果,也對自己的無知感到失望。
(資料來源:
民報 - 封存核四 https://www.peoplenews.tw/news/42244b6a-6905-4e4c-aaaf-8f810df5eb30
UDN - 封存核四 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3/3651240
原能會 - 核能除役 https://reurl.cc/Z0evl
Wiki - 核電廠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8%E7%94%B5%E5%8E%82
台電 - 各式發電成本 https://www.taipower.com.tw/tc/page.aspx?mid=196)
-------
以下分幾個方向,統整討論。
1. 首先,#能源的選擇
這就像選擇雞肉飯還是蘇肥牛一樣,都只是一種選擇。不管是火力發電還是核電都沒有對錯,只是選擇的背後都有不同的風險和代價要承擔。
今天既然台灣的核電廠已經朝除役發展,那如何使用對環境更友善的發電來源,才是現在必須更花心思的課題。
(小聲解說:延役要在到期前五到十年提出申請,核一已經在2011年由馬英九宣布不延役,核二也錯過申請延役時間,若核三不申請,2025時舊的電廠全部停機。)
例如,現在燃煤火力發電約 29% 占比最高,那是否考慮使用成本較高,但相對不容易產生空污的高品質煤炭,做燃料來源?
但其實現在的空污來源也不是以燃煤為主因,又是另一個衍伸的議題。
(小聲解說:近十年內,無論是燃煤或是核電,幾乎保持一樣的發電比例,由此可見近年的空污火力發電並非主因,主因另有三者:大陸空汙、交通、工業。)
(資料來源:
台電 - 今日各能源發電量 https://www.taipower.com.tw/d006/loadGraph/loadGraph/genshx_.html#pumpinggen
台電 - 歷年各能源發電占比 https://reurl.cc/qxVo3
關鍵評論 - 電力配比圖表、空汙圖表 https://www.thenewslens.com/article/100382
台灣能源blog - 影片:澄清煤電空汙 https://taiwanenergy.blogspot.com/2019/03/8.html)
2. #核電廠是否安全 & #可信賴的核能資料來源
「新的核電廠就比較安全,是個誤區」,核電廠沒有誰比誰安全一說。
無論是能營運多久,或是開啟/除役時間,都需經過提出計畫和嚴格審核,層層把關後,才能夠正式執行。
所以每一座核電廠並不能「相對安全」,而必須「絕對安全」,才能開始商轉和長時間運作。
那核電廠安不安全,誰說了算?
「台灣的行政院原子能源委員會」,簡稱「原能會」,由官方組織起來的專業團隊,專職為人民擔任把關的角色。
官方網站裡頭有很詳盡且全面的原子能法規、核能管制報告、輻射防護等。
先不說官方文章是否常被斷章取義,以聳動標題帶風向,或有始終不信任政府的心態出現,任何發表都全盤不接受的回應。
正因為萬一發生核災時,其傷害太巨大、難承受,與一般災害不能同日而語,而其知識背景又太艱深專精,更需要一批專業的人才替人民把關⋯⋯
問一個問題,面對核能深度議題,要單純相信政治風向或輿論壓迫,還是專業人士的報告?
此時若還不信任專業的話,我真的不知道該信任什麼了。
(資料來源:
泛科學 - 核能安全度評估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3707
泛科學 - 核災機率怎麼算 https://pansci.asia/archives/72809
原能會 - 簡介 https://www.aec.gov.tw/%E9%97%9C%E6%96%BC%E6%9C%AC%E6%9C%83--1.html
原能會 - 核能管制 https://www.aec.gov.tw/controlreport/violation.html)
3. #如何辨別資料的真假
網路上無庸置疑最具參考價值的便是,官方資料或研究文獻,但裏頭每一個字我都看得懂,一旦湊成一篇充滿專有名詞的文章時,常常卻是有看沒有懂。
不管是公投前還是公投後的現在,我都無法從茫茫資料海中,取得看得懂又可信任的資料。
針對這個情況,最後的結論是——「選擇優質媒體」。
台灣確實還有一群人,默默地替我們的媒體環境耕耘,針對許多在地議題做長篇且長期追蹤的深入報導。
和官方或學術文獻相比,因目標更針對一般民眾,用字都相當深入淺出且內容完整。
網路・優質媒體建議:
* 端媒體 - 需付費,部分文章為免費。
* 關鍵評論 - 免費,我有用line定期追蹤。
* 報導者 - 免費,我有用line定期追蹤。
電視・優質媒體建議:
* 公視 - 公認的好品質,許多好劇都是從社會議題出發,也可以line定期追蹤。
* 華視 - 被公視買下來,BJ4。
* 寰宇新聞 - 關注國外情勢,提升國際觀。
提供論文檢索連結,給看得懂的人:
* 華藝線上圖書館 http://www.airitilibrary.com/
* 碩博士論文網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login?o=dwebmge
* Google Scholar https://scholar.google.com.tw/
* 台大圖書館,國內外文獻皆可 https://www.lib.ntu.edu.tw/
遇到有爭議的議題,或無法辨別資料真假時,可以首先搜尋優質媒體的相關報導。
像是《報導者》,通常在內文提及相關數據時,都會附上官方資料來源,以供民眾進行二度檢核。
-------
老實說就這次的核能議題討論,我也紮實的上了一課,無論是議題討論,還是資料搜集和辨認真假種種,都有很多收穫。
台灣的公投不會只有一次,未來的思辨議題也只會更多。知識是力量,若沒有相關硬知識背景,另一個便道就是相信專業,因此,如何辨別是非和辨別專業儼然成為一項重要的技能。
如何不讓議題淪為政治操弄的手段,其中有太多的細節都必須靠人民明察秋毫——這件事卻是最重要的。反之錯誤的資訊,對大家的將來都會造成很嚴重的傷害。
沒有人應該淪為政治輿論的傀儡,聆聽不同立場、學習判讀資訊、獨立思考,只有自己才能替自己把關。
我只是一個小小的文組設計師,沒有太多核能的科普硬知識,但我很開心能夠拋磚引玉,引出大家對議題的注重與更精闢的討論,並看到——
「我們都在為我們的未來一搏,想留下最美好的環境給這個世界,這些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目標,我明白我們都在為此努力著。」
感謝並希望很多科普背景的人士,願意和我們分享如此重要的知識。
感謝現存的世界能自由呼吸和對談言論,也感謝各位的良性討論和批評指教:)。
以上為相關議題的資料搜集與統整,謝謝。
(能源真的太博大精深,只能著重搜集資料、和判斷資料部分給出具體建議,無法在能源類寫出完整的懶人包,若有專業人士願意訴說,我也願意一同分享,謝謝。:))
-------
附圖 Johnson Chang 攝於,玉山北峰氣象局,由燈火交織而成的美景是,山腳下的陳有蘭溪流域與南投市、員林市。
當我們嚮往天上的天宇流星,地面上同時不也點亮了繁星眾爍。
人類的誕生或許是原罪,但我們何嘗不是創造了另一種奇景——文明的奇蹟。
無論是能源或電,我們人民共業都走到了今天。
掙扎於生存,同時又希望能永久流傳,這美麗的世界。
-------
#核四 #核電廠 #安全 #空汙 #火力 #新媒體 #輿論 #科普 #教訓 #學習
火 雞肉 飯 wiki 在 謝金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魚泡泡 現在還有這種事?
【1202愛女便當- 奶汁蘋果燉雞】
暑假時有跟大家稍微murmur了一下愛女在私中「數理資優班」的高壓生活,後續忘了跟大家報告,我們轉班了,轉到了所謂的「文組資優班」。
在辦理轉班時,學校有位組長說了一句至理名言,他問愛女:「妳知道碳與鑽石的差別嗎?很可惜,妳本來有機會成為鑽石的。」
我想在學校的眼光中,我這個整天想著如何煮出好吃營養餐食,又是讀文組的普通婦女,正是毫無價值的碳吧。
為此,我查了一下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2%B3
「碳的豐度在地球地殼中排列第15(見地球的地殼元素豐度列表),並在全宇宙中排列第4(見化學元素豐度),名列氫、氦和氧之下。由於碳元素極為充沛,再加上它在地球環境下所能產生的聚合物種類極為繁多,因此碳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化學根本。」
還好,我們是小螺絲釘;還好,我們可以做選擇。
好啦,不論碳還是鑽石,民以食為天,咱們總是該守著自家的爐火,餵飽自家人,讓他們養足氣力,增強免疫力,應付外面的「奇人軼事」。
如果有機會,我喜歡在家準備孩子們的聚餐。雖說聚會的重點不在於美食,每每聽了孩子們在外面聚餐吃的食物或餐廳,我心裡的白眼還是翻了一山又一山。
愛女說想吃燉煮料理,趁著她與好同學的小聚餐機會,阿木馬上祭出既濃郁又清爽的奶汁蘋果燉雞。心裡盤算著可以當作今天的便當菜。
每年入秋之後,從九月開始到十二月,是台灣的蜜蘋果產季,甜脆芬芳又帶點酸的滋味,我總會把握機會買回家品嘗。不用做白醬,炒香洋蔥和雞肉,用高湯、蘋果白蘭地 (Calvados) 和西打 (Cidre )燉煮雞肉,依熟成速度,加入喜愛的冬季蔬菜,最後再加入鮮奶油調成不是那麼濃厚的奶汁,再加入新鮮蘋果。因為有肉有菜,且可當湯品,是寒夜暖心滿足的一品。
酥烤香草小羊肩排我參考了 Gordon Ramsay的How to cook Herb Crusted Rack of Lamb - Gordon Ramsay Recipe,因為少了巴西里,香草酥的顏色沒有那麼深綠,但是羊排一樣柔嫩香馥。
Gordon的示範如下:
https://youtu.be/PpmFaWr7aiE
難得遇到台灣的大蘆筍,加點上好的特級橄欖油,和自家製的油漬聖女小番茄乾一起烤,鮮美又對味。另盒裝盛,不須保溫。
昨晚的小聚餐菜單還有迷迭香培根風琴馬鈴薯和甜柿沙拉,已在昨晚完食。
我用的蘋果白蘭地
https://www.facebook.com/calvados.dupont
也可以用超商買得到的蘋果酒 cidre
﹊﹊﹊﹊﹊﹊﹊﹊
今日菜單
◎ 奶汁蘋果燉雞
◎ 酥烤香草小羊肩排
◎ 特級橄欖油烤蘆筍番茄
◎ 香米白飯 ( 班長米 ‧ 阿拉巴灣部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