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安靜的北京…
梁寶華 -
2020.05.22
「你看兩岸會不會打起來?」一位經常往返兩岸的上市公司董事長,和朋友相約餐敘,才剛落座,就劈頭拋出這驚天一問。
這位企業老闆對大陸形勢極為熟悉,公司在江蘇、福建,都有規模高達上百億人民幣的投資。最近雖然受疫情影響而無法去大陸,但不論是電話、視訊、還是微信,幾乎每天都有聯繫往來,不致於漏掉什麼重要資訊。
而令他驚訝的是,他所認識的多數台商,都對當前的兩岸關係顯得憂心忡忡,尤其是企業界的朋友們,相信依此形勢發展,兩岸遲早兵戎相向。
這些久居大陸台商的敏感度甚高。他們知道,現在北京對台的作為,安靜得讓人覺得不安。這位企業老闆說,現在的問題不是大陸會做什麼,而是台灣一直在做什麼…。
4月28日上午10點多,位於忠孝東路頭的行政院,陸續來了不少科技業大老,包括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力晶董事長黃崇仁、鈺創科技董事長兼執行長盧超群、SEMI(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台灣區總裁曹世綸等人。原來,這一天是行政院政務委員龔明鑫透過SEMI,邀集了科技業大老共商中美新形勢下的台灣科技業發展。
只是讓與會科技業大老奇怪的是,現任日本關係協會會長的邱義仁竟也赫然在座。會議過程中,與會的科技界人士,似乎慢慢了解原來當天會議隱約與AIT(美國在台協會)有關,會中不斷有人提示,AIT希望台灣的科技業界可以和美國有更緊密的合作…。雖然會中劉德音特別發言呼籲:「希望政府不要逼企業選邊站。」
結果不出所料,17天之後的5月15日,台積電隨即宣布赴美投資,在亞歷桑那州設立一座月產2萬片的5奈米製程的12吋晶圓廠,遂了美國近來對台積電的高度關切。
當然,在此之前,美國總統川普不斷施壓,祭出國家安全的大帽子,不但延長限制美國企業向華為採購的禁令,商務部旗下的工業暨安全局(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BIS)還進一步宣布,將修改規定以阻止華為取得採用美國軟體與技術的半導體產品,要求使用美國技術的半導體業者若要供貨給華為,必須先取得美國政府的許可。
如此無理的要求意在切斷華為所有海外半導體廠的供應鏈,影響所及自然也就波及台積電的生意。數據顯示,華為訂單已佔台積電營收的14%,台積電去年營收約1兆零700億元,換算華為訂單的貢獻就有1,500億元。但在川普瘋狂反中的前提下,台積電不但要以較高成本去美國設廠,還得損失來自華為的訂單,未來的營運恐怕會因困在中美兩強的冷戰中而大受衝擊。
然而,在這樣的過程中,政府似乎沒有足夠的作為保護自家企業獨立自主的營運空間,反而在政治選擇的前提下,讓企業跟著政府的立場去選邊站。劉德音呼籲「希望政府不要逼企業選邊站」語重心長的發言,在當局早有所偏的前提下,顯得格外諷刺。
台灣的選擇越來越清晰,即使有綠委要求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刪除前言的「國家統一前」字眼一事,被總統府強力介入後暫緩,但無論是修改護照名稱、華航更名、還是在積極加入WHO的外交衝闖、或是新冠肺炎疫情發展過展中帶有對立意味的操作…,乃至去年的香港反送中議題的反中操作、美國AIT新館的海軍陸戰隊進駐、台灣旅行法等等不勝枚數的兩岸乃至中美議題上的選邊,都讓北京當局冷冷的「看在眼裡」。
當然,台灣本就有權爭取獨立自主的國際空間,也對北京當局永遠「逆潮流」的選擇感到不解;但兩岸之間的資源量體完全不對稱的硬實力差距,正是台灣必須學會「以小事大」政治智慧的主因。顯然,依當前民進黨當局撿到槍砲後如日中天的氣勢,完全看不出有什麼「以小事大」的謹慎與智慧。
也因此,敏感的大陸台商們就越來越覺得憂心:「為什麼大陸越來越安靜?」各方的小道消息與臆測就在這樣的環境下流言四起,難怪不少台商會杯弓蛇影的擔心當前兩岸任何兵凶戰危的風吹草動了。
炎 亞 綸 裁 掉 在 雪羊視界 Vision of a Snow ram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當信任累積 》
今天跟幾位朋友討論了關於自媒體與傳統媒體間的差別,覺得有些自己的感受與觀察,值得在這裡和大家分享。
可能會有些人有這樣的認知:大家對於KOL(網路意見領袖)所產出的內容,不會像對傳統媒體那樣嚴格的檢視,所以對於信用的要求就不會那麼高。
但就我的觀點來看,信用,反而是所有公眾人物最需要注重的人格特質。
當我們在看網路文章、YouTube時,遇到有趣、吸引自己的內容,會點讚、會分享、會追蹤或訂閱,這些動作端看那個對象吸引我到什麼程度。而並不是有追蹤就會產生信任,信任是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要等我們看過夠多他的想法與作品,並開始知道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之後,才會慢慢產生這樣的感覺,甚至欣賞。
其中一個形成信任的要素,我覺得是「親切感」與「真實感」。你知道你在看的是一個「跟你一樣活生生的人」所分享的內容。
有別於政治人物透過公關編輯後所傳遞的文字,抑或是專業媒體所產製,一般人所無法企及的深度報導,網路KOL能給人「陪伴」的感覺,你能從他們產製的內容獲得你需要的價值(知識或娛樂),但並不會覺得他是一個無法企及的對象,甚至有機會還能跟他互動一下。那種「有情感的形體」所產生的親切感,是無形的媒體公司所無法給予受眾的;而且他們也不能這麼做,那會破壞中立性,這就是為什麼公視小編撿到槍大家很開心,但公視自己卻沒有那麼開心的緣故。
當這種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不斷累積,不斷的「相信」,並且透過網路快速放大傳播效果後,一個有內容的人,就能從原本單純分享自己的見解或者趣聞,成為一個KOL。
注意,要成為KOL的前提,是人要有內容。我真心覺得那些嘲諷搞笑的KOL沒什麼、憑什麼賺那麼多的人,自己去搞笑看看,到時候可能真的會很好笑。覺得人家不過是長得帥或正就可以有那麼多追蹤和影響力的,一樣,為什麼不照照鏡子先?人長得好看也是一種內容啊,很殘酷、很容易被嫉妒的天生內容,而且這種內容的需求還很大,因為我們是有情慾的動物。但如果不經營內涵和自己特色,外表是會被時間和健康奪走的事物,所以反而是壓力很大的類型。
但,來得快,就代表去得也快。
為什麼柯文哲今天會以這種奇觀的速度掉讚?其中最大的轉捩點,是他背棄了他既有的追蹤者們所期待的信任——不斷說自己無黨無派,卻成立了一個連名字都是抄來的政黨,再加上種種歧視女性、肥胖、對不懂的事物胡亂發言而無道歉或改進等等的作為,讓他從昔日眾所期待的政壇希望,並成一個和其他政客無二致的普通存在。(還沒退讚的可以退一下,如果你跟我一樣也從當年的期待變成失落的話)
如果一個人不是言行如一,沒有一個非常堅定的中心思想,那麼在這個網路時代中,很容易就會出現所謂的「欺騙感」:網路足跡是無所遁形的,所有講過的話都可以輕易找到,你必須交代所有事物的來龍去脈。
對一個追蹤者來說,會是這樣的心情:為什麼過去的你會出來打臉自己?你都可以這樣打臉自己了,那其他的話是不是也都在練蕭威?那我聽你說話幹嘛?這時候,一個人的信譽,也將會在短時間內完蛋,因為網路傳播的速度非常快。
看文章還需要辨別真假資訊,對於一般的市井小民來說,真的是一件太巨大的工程,因此我們會選擇「預設相信」我們的資訊來源,對媒體、KOL都一樣。只有經過訓練的人,才會反射的「預設為假」,然後自己驗證。
這就是訓練有素的傳統記者為什麼受人尊敬、且重要的地方——迅速產製最接近真實的中立內容,讓更多人能快速吸收資訊而不偏頗。雖然很遺憾的是,近年來台灣業界已經把這個精神玩壞的差不多就是。(順便業配一下報導者,他們真的超認真在做專題報導,以我的角度看因為K2 行動而製作的世紀高峰系列專題的時候,真的不自覺的驚嘆他們的努力與完成度)(還有聯合報也是,說人家聯合重工時,不妨看下他們山岳系列和能源系列的專題報導,都非常用心)
我們會對媒體報假新聞感到絕望與憤怒,但我們沒辦法拿他們怎麼樣,因為他們所創造的平行世界仍在死忠的支持著他們。而且有趣的是,新的報導出來,我們有很大的機會再度相信它。我覺得是因為媒體沒有一個「有形的對象」可以罵可以討厭的緣故,那種「騙」感覺不會留那麼久。所以中天新聞今天能搞成這樣,年輕一輩看到中天都練就直接略過的技能,還真的很猛。
但如果今天你發現你所追蹤的KOL說謊,你可以很直接的制裁他——退讚、退訂,收回自己曾給予,堆積成他們影響力的東西。你會記得他「騙你」,並且讓他消失在你的生活之中,就像某個你很討厭的「人」。
我們都是人,選擇相信自己所追蹤的人所說的話,是人的天性,我們永遠不可能推廣違反人性的事,不能要求人人都有查證消息是否為真的義務。
但人們可以要求KOL守信,身為KOL更應該要求自己,堅守那份珍貴的信任關係,謹記為什麼大家會想要看你的東西,不只是因為喜歡你,而是因為相信你。
不管是誰都一樣,我們會犯錯、我們也會錯話,我們可以為我們犯的錯道歉、承諾改進。而人家通常會原諒你,因為大家相信你「會改」。但「欺騙」不會被原諒,因為今天找藉口了、欺騙了,那我憑什麼要「相信」你會改呢?
失去信用,就是失去了世界。
這也是為什麼業配生態慢慢轉變為「明著講這是合作、業配」的原因。你喜歡一個KOL,就得讓他有飯吃,這很合理,所以How哥才會這麼成功,因為大家擺明是來看業配的。但人們依然無法接受很爛的業配——收錢只講好話,或者假裝沒有收錢而「評論」,那說穿了就是一種欺騙,利用人們對自己的信任,提升委託方產品價值超過他應得評價的手段。所以我很感謝至今所有願意和我合作的廠商,接受我從不下廣告、自己產出的使用心得文也會誠實寫缺點還寫很多的風格。
同樣的,為什麼那次呱吉爆料中天業配新聞價碼,群眾反映會這麼大,問題就是出在「為什麼我們所看的新聞是業配?」新聞該是追求真實與中立的存在,怎麼會變成了可以拿來買賣、塞了錢重要程度就會比較高、報導角度就會比較漂亮的商品呢?這樣要人們再怎麼繼續相信媒體的報導是中立而專業的呢?
業配不是不行,而是看你有沒有說謊或假裝罷了。
像我都不假裝的,都誠實說東西是厚臉皮去跟人家凹的 -/////- 不過最近有個新玩意是人家邀請的,可以想想最近有誰發表了什麼厲害的東西,然後期待一下囉!
不管在哪個年代都一樣,人是感性的動物,領袖都是因為信任而產生,KOL也好、總統也罷。而這份信任,也是KOL們最大的社會責任所在:人們預設相信我們講的話,因此我們有非常重大的義務,去確認自己講出來的話是不是正確的、會不會誤導更多的人把錯誤的觀念傳得更遠,對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凡事都必須謹慎、再謹慎,否則一個錯誤的評論,很有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巨大的傷害。
退一步來說,就算沒有這種希望透過自己的影響力來讓世界更好的目標,也要十分注重發表言論的正確性和真實性;否則輕則變笑柄,如炎亞綸地震說,重則如柯文哲,今後將無法再從網路世界,得到任何的支持,與影響力了。
而這,也是為什麼我會選擇回到台大唸新聞所的原因之一,我希望已經身為一個自媒體的自己,能夠擁有那個在最短時間內「求真」的能力,讓我的追蹤者們能一直從我這邊,得到有價值而真實的資訊,讓我覺得好的觀念與想法,用對的形式傳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