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連假發生的太魯閣意外事件,心中很不捨
同樣身為父母,
當新聞報導亡者被抬出時,往生者的父親說出
「可以讓我再抱抱他嗎?」不禁跟著鼻酸難受...
太魯閣事件過後,我們也許可以這樣一起面對...
#給力辛勞的搜救人員
#為醫護人員加油打氣
#一起為傷者祈禱集氣
#一起修復脆弱的心靈
更多安心文宣可以參考網頁:http://www.sgps.hc.edu.tw/other/saft_p_t.pdf
#花蓮諮商心理師公會
#社會共好的安心串聯(歡迎轉發)
#事件過後照顧自己懶人包
#林長揚
為父母 祈禱 文 在 讀書e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從夜店推廣者,成為慈善創業家
從促銷酒精,到為貧者的乾淨飲用水奮戰
“一個人就足以讓希望存在,而那個人可以是你。然後就有下一個你,再下一個你,直到這一切集結成為一個“我們”...當有了"我們"-- 就會形成一股翻轉的力量” --教宗 方濟各,2017 TED talk
“A single individual is enough for hope to exist, and that individual can be you, and then there will be another you, and another you, until it turns into an us... and when there is an us there begins a revolution" -- Pope Francis, TED
這應該是全世界最大的貧民區乾淨飲用水慈善機構之一。創辦者Scott Harrison 戲如人生的故事。在保守基督教家庭中長大的他,因著媽媽一氧化碳中毒產生的後遺症,讓他和爸爸不斷的為媽媽的健康奮戰。原本是懂事的孩子到了青少年時期,突然厭惡自己的生活。之後逃離家庭,做盡各種之前被禁止的事,成為父母眼中的浪子(但父母並沒有放棄他,一直為他祈禱著)。他因緣際會在紐約成為一名還算成功的夜店推廣者(nightclub promoter),每晚在各大夜店想辦法邀請名人來想辦法製造令人羨慕的金錢/狂歡/美女的派對。歷經了接近10年他表面光鮮亮麗內心卻極度的貧乏,也被酒精、香菸、毒品所捆綁,有幾次想要逃離卻發現自己無法離開。直到有一天,發生一件讓他極度驚嚇的事情,他拼命地找尋躲避的地點,竟然意外的上了一艘前往西非的醫療輪船,成為義診團的攝影師。而這個經驗也徹底的改變了他的一生。
當他發現不乾淨的水是許多疾病以及孩童死亡的源頭時,他追根究底的決定要幫助當地人挖井。但回到紐約了他毫無這方面的技巧或是人脈,於是他就善用自己最棒的一項專長 --舉辦一場派對,在這當中他分享所見,他募款,他用強而有力的說故事,感動許多人,成功的募集第一筆款項,也讓他決定,這就是他人生的使命。
書中有很多感人的故事,也講到他作為領袖學習的經過,還有經營一個慈善團體會碰到的矛盾和指責(例如被捐款者控告),以及作為夜店派對推廣者,他種種令人驚喜的創意 (讓人們捐贈自己的生日已募款,還有用VR讓捐款者即時見證鑿井成功的那一刻,等等),寫的還蠻有誠意的。其中有兩個女孩的故事,對比格外的鮮明:
一名9歲的美國女孩 Rachael 原本希望在生日之前,募得一定的善款,提供乾淨的水給需要的人,她後來的目標數字沒有達到,而且不幸的在不久之後車禍身亡。她的母親把他這項遺願放到網路上。結果網路驚人的力量竟然募得了一百二十萬美金的善款。當母親被邀請親自去一個村莊觀看鑿井成功的過程。當地的媽媽抱著她,感謝的說 “我們都曾經歷經失去孩子的痛。但你女兒的死,卻為我們的孩子帶來生命的盼望”
另一個是一名打水的非洲女孩,有一次在回去的路上不小心跌倒把頭上的水瓶砸壞了。後來村莊的人發現她在路邊的樹上上吊自殺。作者原本只是聽說這個故事,直到有一天他說他想要認識這女孩的家人。當他第一手聽到家人的哀痛,並且知道女還多麼年輕,他的急迫感更加強烈,也給了他一股必須要奮鬥的力量,讓這樣子的悲劇不要再發生。
相信大部分的人都很願意成為別人的幫助,但面對這些巨大的問題,常常有一種渺小的無力感-- 我真的能帶來什麼不同嗎?作者在西非那艘輪船上的醫生跟他講過一個故事,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點啟發:
曾經有一個女孩臉上的腫瘤發出惡臭以至於被村民驅逐。當她聽說有這麼一艘醫療船,她鼓起勇氣這輩子第一次離開熟悉的地方想要尋求幫助。在排隊等候當中,她極度的害怕,一度想要轉身回去。但就在那一刻,有一名義工看到她,輕拍著她的肩膀說 “我們想要幫助你!”,這是她過去十多年來第一次有人觸碰她,於是她就決定留下來尋求醫治。沒有人知道那一名義工是誰,但他的小小舉動卻改變了另一個人的生命。
我們並非超人,也非救世主,所需要的只是有足夠的勇氣,遵循自己內心良心的聲音,一次幫助一個人,再一個人,然後再另一個人,讓愛走動起來。
全文與這個組織的影片和中文介紹在部落格中👇👇👇
https://dushuyizhi.net/thirst-成為泉源/
為父母 祈禱 文 在 澳洲希臘人妻Clair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育兒力精華文
#與你的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是無價的教養
懷孕的時候,我們總會祈禱孩子健康平安就好。
但從寶寶出生之後,身為父母的我們,開始將許多無形的期待放在孩子與自己身上。希望孩子的發展能夠超前一點,希望身為父母的我們能夠再完美一點,不管是有形的還是無形的資源上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
無形當中,給予自己和孩子許多超額的壓力。而在孩子一路的成長過程,也會面臨排山倒海的決定,小至購買甚麼育兒用品,大至選擇甚麼樣的學校,又或者是要一起睡還是分房睡,要送托兒所還是自己帶,種種育兒的問題也都考驗著父母能否找出屬於自己的智慧來教養孩子。
在被世界的價值觀環繞之下,我們如何能夠分辨,甚麼樣的選擇才是對孩子最好的呢? 我們需要先靜下來問自己:我們最終教養的目的,是想要孩子擁有甚麼樣的品格?
先清楚教養最後的目標,才可以不被眼前的焦慮綑綁。先分辨甚麼其實是父母自身的期望,才不會把錯誤的期待放在孩子身上。
在現實的經濟條件之下,每個家庭都有各自的限制。職業父母可能覺得剩下的時間精力不夠陪伴孩子,親子的相處也不夠有質量; 而全職媽媽可能覺得自己沒有後盾,加上又長時間教養孩子也是另一種壓力來源。但現實就是沒有一百分的父母,更沒有一百分的教養。我們都是透過一次次不完美的經驗來學習如何更認識孩子。
父母能夠帶給孩子的影響,是學校教不了的事。#每一天的對話與生命榜樣,是我們能夠給予孩子最寶貴的禮物。
讓我們透過語言的力量,將安全感和勇氣慢慢注入他們小小的生命當中,一次次的練習融入這個世界的能力,當我們願意和他們一起成長改變,我們的世界也被改變了。
如何能夠知道我們走在對的教養路上呢? 凝望著孩子的眼睛,你就會知道答案了。
全文如下:
▍與你的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是無價的教養法(上)▍
身為父母的我們,是不是常有一種感慨,叫做「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比較好帶?」🤷♀️
為什麼別人家的寶寶一下子就可以睡過夜?
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就可以坐的住好好吃飯?
為什麼我們一樣用心用力在養孩子,別人家的孩子看起來就乖巧得多?
也許我們誤以為只要找出一套完美的教養法,套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就能解決育兒的困擾。卻忘記每個孩子本身的性格、能力發展有所不同,而父母的身影才是最好的教養。
最近和身邊朋友在討論某種教養法的優缺點,和關於日後如果送小孩去這種特殊教養學派的托兒所會不會銜接不上小學等等的問題,激發了我關於育兒更深的省思。
❓第一個思考問題是:家長高度認同的教育理念真的就能帶給孩子最好的教養嗎?
無疑地,父母永遠都希望給予孩子最好的。但如果這間非常符合父母期待的學校,學費非常昂貴或是距離非常遠,我們要為了孩子去借錢嗎?或是要為了孩子搬家嗎?倘若答案是肯定,那麼這樣的調整能夠長遠嗎? 對其他家人的影響又是甚麼?
每一個選擇都是有所取捨的,魚與熊掌無法兼得。當我們要為了孩子做出重大選擇時,是否也要宏觀地把對整個家庭的影響考慮進去?
孩子的教育是他人生中的一部分,整個家庭的和諧,會是給孩子最好的人生教育。
❓第二個反省的問題是:如何能夠養出所謂「成功」的孩子?
身為父母的我們,花那麼多精力、時間和金錢去培育下一代,為的是甚麼? 我們沒有說出口的期待又是甚麼?
在我輩父母的那個年代裡,都會指望小孩將來功成名就,最好是所謂的人生勝利組。那這一代的我們,又希望養出怎樣 「成功」的孩子呢?
於是我在腦海中不停思考,誰是我的學習榜樣?誰又是我認為 「成功」的孩子呢?
我想到了我姊姊。
她的兩個孩子現在都已經畢業出社會工作,一個在泰國當華語交換老師,一個在某航空公司當空少。我回想起這兩個孩子從小到大的成長,一路上我姊姊沒有多餘的錢送他們去上昂貴的私校,也沒有送他們去補習班惡補,他們經歷過海外生活的語言不通,也經歷過回到台灣後要重新適應台灣的學制,然後從大學開始就自己賺取零用錢,負擔自己的生活開銷。也許物質上不那麼富裕,但他們一家人的關係卻是無比緊密,兩個孩子的個性獨立體貼,在工作上也很快得到主管青睞重視。
看著我姊姊,我才鬆了一口氣,除了更肯定教養孩子是沒有一套SOP的,更確信教養無他,愛與榜樣而已。
如何給孩子好的教養? 如何養出成功的孩子? 儘管到了我這一代,仍然是為人父母共同的焦慮。
如果要具體指出一條最重要的教養法則,我認為是:#與你的孩子建立情感連結。這也是我從姊姊身上看見的特質,從小到大始終如一的給予情感支持。
然而,寶寶出生後該如何與他們建立情感連結呢?有一本很有參考價值的教養書我想推薦給你......
【與你的孩子建立情感連結,是無價的教養法(下)】
當寶寶出生後該如何與他們建立情感連結?
大家都說零到三歲是孩子最關鍵的發展時期,為什麼?
如果只能推薦一本教養書,身有兩歲崩潰兒的我,就很想和大家分享這本高CP值《#父母的語言》,而且希望大家越早明白,對自己對孩子越好。
作者原本是一名耳科外科醫生,專門為聽障者安裝人工耳媧,但經過長期追蹤後卻發現有些孩子在手術後能夠完全恢復語言能力,有些卻不幸終身聽障。這個結果令她開始轉變研究方向,在美國提倡 「#三千萬字計畫」,希望能夠讓大眾明白,孩子在零到三歲的階段是語言發展至關重要的時期。其實家長不需要購買昂貴的玩具、腦力開發的商品等等,只要能夠賦予孩子多些親子對話的機會,就能夠塑造孩子的大腦。
換句話說,#親子對話是能夠讓孩子變聰明又不需要花大錢的方法。
如何和寶寶進行親子對話? 摘錄書中的精華:3T原則+1T提醒
👩🏫Tune in 共情關注:#共同關注在寶寶有興趣的焦點。
歸結三個步驟:
1)觀察
2)詮釋
3)行動
在兒子小醬還在爬行練走路的階段,我常常觀察他所在意的東西是甚麼,有時候只是玩偶身上的標籤,有時候是公園裡的沙子石頭樓梯。自從他愛上各式各樣路邊的車子之後,爸爸順著他的興趣買了一本賣二手車的雜誌,早晨喝牛奶的時光成為父子特殊的共讀時光。如書中所提,關注孩子正在關注的,他們才能從中快樂學習。
👩🏫Talk more 充分交流:#講甚麼和如何講比講多少更重要。
1)敘事:敘述家長正在做的事情給孩子聽
2)平行對話:實況報導小孩正在做的事情
3)不要用代名詞 :小孩搞不楚你說的他、她、它是指什麼
4)脈絡化:談眼前看的到的對象或行動 (去脈絡化語言要直到3~5歲才會慢慢發展)
5)幫孩子擴張語言、延伸語言、搭起鷹架:以孩子已知的字彙為基礎,建立更詳輕的語言溝通
今天早上我去叫小醬起床的時候,我已經戴好隱形眼鏡。小醬看著我說:「 媽媽,眼鏡。」
我有點訝異,不知道何時他學會了眼鏡這個詞。
我問他: 「小醬是要媽媽去戴眼鏡嗎? 」
我耐心猜測他的想法並且幫助他延長完整句子。平常我們比較少說你我他,都會說媽媽爸爸怎樣怎樣,因為孩子的語言發展還尚未成熟,你我他的代名詞容易讓孩子混亂。
👩🏫Take turns 輪流說話:#讓孩子知道交流是雙向的,提出問句和選擇。
1) 少用 「甚麼」和 「是非題」
2) 多問 「怎麼做」和 「為什麼」
在孩子還是寶寶的時候可以藉由模仿孩子發出的聲音創造與孩子的互動,即便只是逗笑孩子的那一瞬間也是在與他們建立情感連結。同時可以把自己手上正在做的事情解釋給寶寶聽,接著當寶寶一歲以後開始會說出一兩個詞,父母仍需要給予極大的耐心,不停的輸入對話累積孩子對於語言的適應力,依照每個孩子不同的發展程度,很快的孩子就會像連珠砲一樣不停的說了。創造雙向交流的機會,試著將許多句子變成疑問句,把教導變成疑問,引發孩子思考和回答的機會。
📴最後,別忘記Turn it off 把它關機- 關掉數位工具,#用心回應孩子,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好書優惠再次分享
《父母的語言》六折後$168 時間錯過不再!
💝Hami書城:https://reurl.cc/62q9EZ
💝6折折扣碼:33WBT48PR5
💝折扣期間(台灣時間):5/17 00:00-5/23 23:59
#育兒的這兩年
為父母 祈禱 文 在 禱告時光《父母的禱告,使兒女得祝福》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禱告, I PRAY】為孩子的情緒禱告(箴言16:32) · 《晨 禱 祝福|日常禱告系列5》為孩子的禱告(为孩子的祷告. · 為孩子禱告總是詞窮,可以用這4件最好的祝福 ... ... <看更多>
為父母 祈禱 文 在 平安。一起為父母親禱告,求主賜下平安的福在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一起為父母親禱告,求主賜下平安的福在他們的身上,天天加添恩典,又親自與他們同住。 . 【聖經中的祝福】 耶和華必賜力量給他的百姓,耶和華必賜平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