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我遺落的時間點」- 寫2021「金烏 雲豹 百合花」#楊茂林 個展
文|#林郁晉
世界不斷運轉並創造大量資訊,創作者接收了大量的訊息,在不斷匯集、濃縮、拆解之後這些資訊撼動了身體,迫使他們去創造、開拓直至完成作品——執迷不悟,像必須得要完成什麼。楊茂林歷經50餘年創作歷程,至今仍持續不段,過往所產生的作品,成為了歷史文化片段的時間產物,楊茂林獨特的自我語言系統開展出許多創作符號,並透過視覺藝術探求其中意義。
「尋找曼荼羅」系列從2015年開始發展,楊茂林在從事藝術創作近50年後,揮別以往社會政治環境相關主題,重整聚焦於自身,不斷反思和剖析自身主體如何建構,並以「尋找本質」為核心,開啟三大系列的創作提問。從「啟程」開始,陸續以深海魚、金魚、熱帶魚為主題發想,發展出《黯黑的放浪者》、《瀲灩之魂》、《花落春未盡》三個單元。楊形容這系列是某種內在「自畫像」的呈現,將自身性格中孤僻、內向、不善與人交往的一面深刻掏出並比擬深海魚一般。若說《瀲灩之魂》企圖談論人生奮鬥的意志,《黯黑的放浪者》是朝向生命存在的積極探索,《花落春未盡》則是輕聲感嘆年紀漸長、肉身老去的困頓之餘,仍嚮往回到那原初純粹的心之所向,並重新思考人之於肉體間存在的關係。
今年(2021)楊茂林於台南加力畫廊展出「金烏 雲豹 百合花」,他將個人創作疏理為三大部分呈現給觀眾。(一):畫布油畫創作。延續2019年於耿畫廊個展的《黯黑的放浪者》, 回應以「深海魚的性格」作為中年後對生命存在的積極探索。(二):卡漫人物的木雕創作。2002、2003年,楊開始接觸木頭這類媒材並嘗試木雕創作,將牛樟、香樟、花樟、紅檜及扁柏融入作品之中;以卡漫人物試圖晉身為神佛的作品,表現出他對文化移植、文化混種的觀察、理解,同時也是楊自身認同的投射。(三):在自然不規則的木頭上創作。過往在畫布或木頭上創作,容易受其框架、範圍限制,然而新系列作品則是重新以另外一種思考方式看待材料——不再試圖對媒材加以控制,而是從媒材本身出發,因應其性格及姿態,與之相處共存,順其紋理增長;緩慢揉合自己的意識而不硬性強加,乃是種破除原先框架限制的思考方式。
楊茂林的新作告別了以往階段敘事為主軸的創作方式,開始挑戰媒材的界線及框架,不斷地突破自己且試圖探索未知。在持續「尋找本質」的旅途中,發現了過往遺落的自己,並渴望在面對生命枯萎腐朽、肉體逐漸消亡之前,綻放主體精神的永久存在。
全世界大約有六種檜木,台灣就有「紅檜」、「扁柏」 兩種,其中「紅檜」更是台灣才有的特有種。大致而論皆是沿著太平洋沿岸,分布在潮溼的山谷或海邊,而台灣的檜木更是離不開終年雲霧繚繞的高山雲霧帶。本次楊茂林新系列的作品使用了大量的檜木「紅檜」散發蜜殘香氣,而「扁柏」則是隱含著花果香味。在崩塌地水流集中區所生長起來的檜木其特質、硬度、造型和材質性都回應了楊茂林極盡所能追尋的「永久存在」之渴望及「探索未知」之可能。本次系列作品大量的出現烏鴉、雲豹、百合花作為圖像的呈現,過往90年代楊所發展出的《圓山紀事》、《熱蘭遮紀事》、《百合紀事》等系列也曾出現過雲豹、百合,試圖透過符號探討屬於台灣主體意識的歷史與政治上的認同關係,但與召喚回初期系列的感受似乎又不太相同,跳脫出了台灣主體性的強烈歷史控訴,回到某種自然而不強硬的溫柔敦厚,其中又非全然將這些符號、象徵物停留於表層的自我描述,似乎更是種苦心細探,探問究竟是何種資訊建構了自己。回憶童年、回憶過往那些刻在心底深處等待著他將其緩緩撈起浮現,相比三、四十歲諷刺威權、批評體制的作品時期,現在的楊則是進入了尋找自我內心的階段。
「回歸原初,自然不再強加,而是試圖柔軟並與之共存」楊茂林說。
面對楊茂林的作品,或許我們可以以「義大利超前衛派」那種不傾向單一藝術風格、對人類社會的歷史文化提出質疑、嘲弄,並試圖重建自身文化的傳統,恢復民族文化的活力來看待;又或者卡爾•榮格(Carl G.Jung)的精神分析式方法來說明他的心境已由外轉而內,建構所謂「內部適應」所衍生出的集體潛意識(Collective subconscious)來進行分析。然而這些對楊而言似乎已不再是唯一順位必須強烈回應的問題。回過頭看,或許我們也可以試著和楊一起「漫遊」於他的作品之中,這乃是成熟老練的藝術家深刻掌握其中竅門並已從心所欲的能力,即便揮別過往重新「尋找本質」,作品依然可見先前積累的經驗及其生命歷史的記憶,以某種樸實柔軟之心,找出記憶裡過往的自己,並將主體的精神綻放永恆的美豔。
而在那曝光翻湧的記憶裡,總有什麼被遺落下來,像是撥開時間的摺縫,擠入了那恍如停格而鐘針倒走的精微的時間分隔,看見往昔的時光被不同時期的人生際遇所截斷、擠壓,形成完全顛倒錯妄之圖。在追求極致的同時,總會不慎遺落了些什麼,不禁讓人好奇,楊茂林早已年過半百,進入了所謂從心所欲,不逾矩的階段,但他卻像是那些不老惡童一般自在活躍,不知在他那老派柔情的內心深處,是否依然還有些微小孱弱的光點被不小心刻意的遺留下來,等待著他重新拾起。
[金烏 雲豹 百合花]一展像是重新翻出那些楊茂林舊時不慎遺留下的密碼,又或像那早已提好姓名和地址的空信封一般,再一次地讓回憶裡的畫面來回撥放、倒轉、停格、再快轉、暫停,試圖找到某個關鍵性被遺落的時間點再次地將其補上。若說藝術是某種時代的檔案,藝術家再次翻出記憶裡遺落的一角,或許可以成為我們再次填補屬於台灣藝術史洪流中未曾見光的一面。
烏鴉 分布 在 漂浪島嶼--munch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熊鷹「釘孤枝(單挑)」!
空戰變陸戰。
#究竟是為情為食?還是為地盤?
熊💥鷹💥打💥架💥實💥記
🦅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遊憩區生態實在非常豐富,近期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蔡幸蒨研究員前往該區進行黃喉貂調查,意外拍攝到熊鷹打架影片,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孫元勳教授針對該影片撰寫了一小篇打鬥過程說明,在此感謝👉孫元勳教授及蔡幸蒨研究員。
🦅熊鷹是本島最大型居留猛禽,分布在海拔200至3000公尺,粗估族群約1000多隻;本處目前刻正執行園區內熊鷹調查,後續如果有新的影片將再貼文分享。
😲😲😲文😲😲😲
🦅對愛鳥人士而言,老鷹們在天空追逐打架的畫面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不過,屏科大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的畢業系友蔡幸蒨近日分享了她在塔塔加調查黃喉貂的一段奇遇。一日這位學生在遊客中心通往大鐵杉的一條小徑上竟然撞見有兩隻熊鷹糾纏在地面!
🦅畫面中,一隻熊鷹顯然被另一隻壓制在下面。牠們不知何時在天空中交手,雙雙落地。只見兩鷹八趾相扣,氣喘吁吁地僵持,還不時發出尖叫聲,仔細看壓制者的嘴喙還沾著對方的鮮血。遇見有人在十公尺外觀看,卻一點也不為所動,表情專注投入(當然旁觀者也是)。學生表示,牠們倆在地面纏鬥至少十分鐘後方結束飛離。有趣的是,這兩隻血氣方剛的熊鷹是一歲多至兩歲多的年輕個體,在別人家的地盤裡面打架。
🦅活了大半輩,親眼目睹過不少鳥類追逐打架的畫面。印象比較深刻的是,三十年前由德基水庫青山壩的台電產業道路下切至溪底的時,一隻正好眠的黃魚鴞,不小心被我們驚動,牠的出現不久卻引來一群烏鴉輪番俯衝,這隻台灣貓頭鷹中的大哥不時低頭閃躲。另一次是數年前在屏科大校園看見大卷尾追打凌空而過的黑鳶和騎著機車的學生。
🦅這段熊鷹打鬥劇情讓甫在玉山國家公園研究熊鷹的我們開了眼界,也好生羨慕。我心中自忖,若那天人在現場會不會跟著衝動起來,上前勸架順便帶回研究站製作筆錄。
#野聲環境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屏科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孫元勳教授
#玉山國家公園
#塔塔加管理站
烏鴉 分布 在 一些流浪的魚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小記181006_In Poland_Lodz
到處都是金色。
細細尖尖的葉,風一吹就飄下來,飛濺如蜜。我好像錯過了一整個世紀的秋天而今日才真正見識到,那種或紅、或橘,真正毫不保留的一堆碎棉絮。
畢竟我的夏日嘎然而止,搭上飛機前的幾日都還在穿背心,但這裡,秋天真正開始了,幾乎是我們的冬天。在九月,開始用大衣把自己圍起來,居然也變成稀鬆平常的事情。溫差非常的大,早晚,室內或者室外,身體在太陽底下又是完全不同的一個季節,好些時候都混淆著。我花了點時間偷回我的時間,也花了點時間把我的溫暖汲回來。
羅茲是個人少的城市,尤其學生不在的時候。比如光是桃園就有兩百多萬人的人口,羅茲雖然很大很大,卻不到七十萬。加了學生也許接近七十五,但就面積分布而言,還是非常地少。今天走在大街上,正好是日落的時候,禮拜六沒甚麼學生,緩慢地走在路邊,很能享受秋日傍晚的氣氛。
路上到處有鴿子、烏鴉,有時還能看見喜鵲。今日我壓低了身子試圖追趕喜鵲的藍色背影,但腳底下壓碎落葉的聲音,卻又不斷驚擾牠們。牠們比鴿子緊惕多了,約還有十幾步的距離,牠們早已飛遠到另一處的樹叢間。後來烏鴉的叫聲像是嘲弄著我,我是路上唯一在扭快門的。
人們眼神多少都有些好奇、試探,不管是街上、公車裡,慶典或者College Party,這禮拜多半處在這種試水溫的階段,大家用不同的語言、聲腔,碰撞與表情,來想認識你。我交換去了好多名字,但會唸我的,或願意唸的名字的,也沒有幾個。每次給出去,換回來的也都要記不住。甚麼都還沒真正安頓下來,這屆我們的校園裡,光是交換生就有九百人。
但我很幸運,我有個吃辣的河北室友,給了我好多魔鬼辣椒,至少我的胃是安頓下來了。不管甚麼都磨了點辣進去。還有番茄,又酸又辣的食物幾乎和家人問聲好一樣有用。
再幾天又是新的一個禮拜,我很希望接下來的日子和今日一樣溫暖、多蜜,但葉子在死,這精靈般舞蹈的儀式會停,我知道我不能奢求甚麼,我離熱帶好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