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老師龍顏講堂的論語課
建中一叟2017.09.12.
《論語泰伯第八14》
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課程摘要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那、那個。
兩個【不】字,雙重否定,就積極面而言,就是【在其位,謀其政】。這兩句話的關鍵字是【位】和【政】,解經的重點在對於【位】的認知。
我們在上一章的【守死善道】,已經提到【位】的問題。儒家重視分際,所以要正名。話說從頭,我們把高度拉到源頭的易經說起。《易經》的〈繫辭上傳〉與〈繫辭下傳〉的第一章,都提到【位】的問題。
〈繫辭上傳〉第一章:「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
第一章開端,劈頭就是簡單的宇宙論:【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尊是高處,卑是低處。天的位在高處,地的位在低處,高低沒有涉及貴賤的問題。下面兩句,【卑高以陳,貴賤位矣】,是結合天地人三才,從三畫卦到六畫卦,由第一爻到第六爻,由低往上,人生處境的位有貴有賤、有好有壞,就會有吉有凶。也就是說,天有天的位,地有地的位,人也有人的位。人生有順有逆,有得有失,人能識時、知勢、守位,就能真正把握貴賤的時機,守死善道,唯變所適,乘時而行貴賤環境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趨吉避凶之道。
〈繫辭下傳〉第一章:「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
天地最偉大的善行就是生育萬物,結合〈繫辭上傳〉第一章的精神,萬物何以能生生不息,就在【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天位於天之位,地位於地之位,天地各在其位,萬物就生生不息了。我們再從中庸第一章補充說明:「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這裡可見《中庸》和《易經》相表裡。就人的位來講,仍然是中庸首章所說【君子慎其獨】,謹慎保存獨有的本心、本性、本位。
《論語泰伯第八14》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這一章,在《論語憲問第十四27》原文又出現一次,但又多加了【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這顯然是曾子學生紀錄的。【君子思不出其位】又見於《易經艮卦象辭》:「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卦講的就是【止】,可見守住自己【位】的智慧。
《大學》經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三綱後頭緊接著就是:「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得甚麼呢?就是得這個止。
《大學》傳第三章:「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商頌玄鳥篇】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小雅緜篇】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詩經大雅文王篇】
我們再從《中庸》第十四章看怎麼面對這個【位】:「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只有素其位而行的人,才能隨遇而安,仁者不過就在一個【安】字而已。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永遠守身以仁。
一個善守中道的君子人,有按照自己所處的位以行事的智慧,不務乎其外。這不是小器,是把握住中道,守住自己的位。不論是居處於富貴、貧賤、夷狄、患難的環境,都能依照中道的智慧,有為有守。《論語里仁第四14》「不患無位,患所以立」,如何立這個位,政者正也,正自己的身,以立於禮,這是求位之道,也是守位之道,因為【不學禮,無以立】。
《易經第52卦艮卦彖傳》:「艮,止也。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艮止的智慧,就是教我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反過來說,積極的作為就是【在其位就要謀其政】,做好本份之內的事,這才是是盡了自己的責任。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位,所以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價值,【優不優劣不劣】不重要,有沒有得其所哉,這才是守位的價值,守死善道是堅持原則不是頑固不通。一個人不在這個位,就不計謀這個位的政事,【不在其位,謀其政】,是僭越職分。是失職;【在其位,不謀其政】,是尸位素餐,更是失職。
【男有分,女有歸】、【男主外,女主內】,就是各守其位,各盡其分。《易經第37卦家人卦》〈風火家人〉彖傳:「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修馬路的不管開館子的,賣菜的不管開車的,狗看門,能把門看好的就是好狗,能拿耗子是好貓。認清自己位置,就能行自己的政。要自己找自己人生的位置,不忮不求,不怨不懟,不慌不忙,不怨不尤。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