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無印良品輸給中國山寨!遭判侵權還要賠275萬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6116105.A.9F8.html
無印良品在台灣是個知名品牌,多數人都聽過甚至買過,卻鮮少有人思考為什麼其名稱叫做「無印良品」。其概念來自於日本,有時你看到某個喜歡的日本茶器或是刀器,想要知道其創作者的名姓,卻只在介紹欄中,看到「無銘」二字,意味著這物品因為作者沒落款,因此沒人知其創作者來歷。
同樣的概念,無印良品的核心價值,便是上頭沒有品牌名稱,而單純只是提供好產品給消費者購買,因此無印良品幾乎跨足生活各領域。
其實無銘之物的概念,是由日本民藝學者柳宗悅發揚光大。他推崇工藝回歸到純樸無華的狀態,應該更講究其「實用性」,而不是其他華而不實的價值。無印良品如今的著名設計顧問深澤直人,即是日本民藝館館長,而民藝館則是由前文所提到的柳宗悅所創始。因此,若談起無印良品與柳宗悅,還真有那麼些淵源,自然「無印」良品和「無銘」的契合,也就不在話下。
但問題是,一個上頭沒有商標LOGO的品牌,如果只是單純的只是販售自家設計良品,那其商品的價值在哪裡? 根據柳宗悅的概念,商品不該也不會有任何在精神上的價值,因此幾乎可以說無印良品的商品是不具備品牌價值的。我們之所以認為無印良品是個有品質的品牌,多半來自於前往實體店鋪消費時,所帶來的良好體驗。
對於一個實體商品於抽象意義是不具備精神及品牌價值的無印良品來說,最害怕的是甚麼? 當然就是不肖廠商的抄襲。若無印良品的代工廠,直接用相同規格製造出相同的商品,照理說和無印良品本身的商品,應該不會有任何的區別。加上無印良品的商品本就沒有商標,自然在競爭上趨於劣勢,畢竟仿冒者不但少了設計成本,連實體店鋪的體驗成本都沒有。
但對於這類的仿冒者,無印良品其實挺無所謂。台灣這十多年吹起文創設計風潮,有不少小廠商就是主打無印良品的設計風,推出的商品和無印良品還真有那麼個87%像,但無印良品還是沒向這些廠商打官司,因為無印良品知道店鋪消費體驗才是無印良品的品質價值。
直到真的有極沒節操的中國廠商,不但仿冒商品,模仿消費體驗,甚至還用起「無印良品」的名字在販賣這些仿冒品時,終於惹火了無印良品,因而決定告下去。
老實說,這種事情是無印良品本身品牌定位及核心價值,就注定會在中國面對的窘境。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理解無印良品的品牌,究竟其價值在哪裡? 更不是人人有能力分別其品質差異。
我曾有個朋友,因為好奇而買了個盜版無印良品的小風扇,吹沒一個禮拜,因為軸承品質以及質量分配不均的問題,迅速的便報銷。後來買個無印良品的正品,吹到現在都沒有問題。正品仿品的價差是三倍,想來這品質的差異,絕對不會呈現在商品櫃位上。
PS.無印良品近年出了本柳宗悅的書籍,遲遲未有繁體版, 無印良品 是不是該檢討一下沒照顧台灣消費群。
無印良品劣勢 在 子迂的蠹酸齋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日本無印良品輸給中國山寨!遭判侵權還要賠275萬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576116105.A.9F8.html
無印良品在台灣是個知名品牌,多數人都聽過甚至買過,卻鮮少有人思考為什麼其名稱叫做「無印良品」。其概念來自於日本,有時你看到某個喜歡的日本茶器或是刀器,想要知道其創作者的名姓,卻只在介紹欄中,看到「無銘」二字,意味著這物品因為作者沒落款,因此沒人知其創作者來歷。
同樣的概念,無印良品的核心價值,便是上頭沒有品牌名稱,而單純只是提供好產品給消費者購買,因此無印良品幾乎跨足生活各領域。
其實無銘之物的概念,是由日本民藝學者柳宗悅發揚光大。他推崇工藝回歸到純樸無華的狀態,應該更講究其「實用性」,而不是其他華而不實的價值。無印良品如今的著名設計顧問深澤直人,即是日本民藝館館長,而民藝館則是由前文所提到的柳宗悅所創始。因此,若談起無印良品與柳宗悅,還真有那麼些淵源,自然「無印」良品和「無銘」的契合,也就不在話下。
但問題是,一個上頭沒有商標LOGO的品牌,如果只是單純的只是販售自家設計良品,那其商品的價值在哪裡? 根據柳宗悅的概念,商品不該也不會有任何在精神上的價值,因此幾乎可以說無印良品的商品是不具備品牌價值的。我們之所以認為無印良品是個有品質的品牌,多半來自於前往實體店鋪消費時,所帶來的良好體驗。
對於一個實體商品於抽象意義是不具備精神及品牌價值的無印良品來說,最害怕的是甚麼? 當然就是不肖廠商的抄襲。若無印良品的代工廠,直接用相同規格製造出相同的商品,照理說和無印良品本身的商品,應該不會有任何的區別。加上無印良品的商品本就沒有商標,自然在競爭上趨於劣勢,畢竟仿冒者不但少了設計成本,連實體店鋪的體驗成本都沒有。
但對於這類的仿冒者,無印良品其實挺無所謂。台灣這十多年吹起文創設計風潮,有不少小廠商就是主打無印良品的設計風,推出的商品和無印良品還真有那麼個87%像,但無印良品還是沒向這些廠商打官司,因為無印良品知道店鋪消費體驗才是無印良品的品質價值。
直到真的有極沒節操的中國廠商,不但仿冒商品,模仿消費體驗,甚至還用起「無印良品」的名字在販賣這些仿冒品時,終於惹火了無印良品,因而決定告下去。
老實說,這種事情是無印良品本身品牌定位及核心價值,就注定會在中國面對的窘境。畢竟並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理解無印良品的品牌,究竟其價值在哪裡? 更不是人人有能力分別其品質差異。
我曾有個朋友,因為好奇而買了個盜版無印良品的小風扇,吹沒一個禮拜,因為軸承品質以及質量分配不均的問題,迅速的便報銷。後來買個無印良品的正品,吹到現在都沒有問題。正品仿品的價差是三倍,想來這品質的差異,絕對不會呈現在商品櫃位上。
PS.無印良品近年出了本柳宗悅的書籍,遲遲未有繁體版, 無印良品 是不是該檢討一下沒照顧台灣消費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