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今天的事態發展,不禁令我想起一兩年前寫的文章….
早幾年,我已看到資本主義已開始步入盡頭。資本主義下的所謂自由經濟,造成「貧者愈貧,富者越富」的社會問題,當各個經濟板塊被資本家壟斷,底層通往上層的階梯斷裂,即意味著現行的資源分配機制需要調整,才能重回健康的循環。然而,這是一種既得利益者的取捨,對貪婪的資本家而言,這種取捨實在有如「切膚之痛」。
這種資源重新分配的機制最後往往要通過政府/政權去執行。然而,當一個充滿特色的社會主義政權用它的方式去管理一個實行自由經濟多年、極端資本主義特質入血的社會,使用極端性推倒重來的政策是預料之內。
其實每一種「制度」都有它的好處和壞處,「制度」決定了資源分配的方式,而資源分配講求平衡。任何一種「制度」實施得太久,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會慢慢將資源分配推向極端,繼而將「制度」迫向盡頭。這個時候,政府的角色是在「制度」運行的過程中盡量取得平衡,而非一刀切地執行另一種「制度」。
香港,在「無為」的政府下,「制度」很多年來都沒有平衡過,一直以來都是傾斜的,直到水一滴不剩的向下流乾才發現問題,今天才正視可能已經太遲。
《資本主義的盡頭》
//別以為樓市回調,受惠的一定是未買樓的小市民,這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短暫的樓價下跌,對大業主/有實力的投資者而言,只是純粹帳面上的損失,卻是他們增持有價值資產的入市良機;而小市民在失業率高企的陰霾下只會更沒條件、更不敢入市,甚至連部份有一兩層樓的中產、中小企老闆亦可能因為經濟壓力而被迫出售手中資產。
年輕時讀經濟,受張五常經濟理論影響,總是崇尚自由經濟,認為自由經濟下的價格機制(price mechanism)才是最有效率分配市場資源的遊戲規則,因為經濟理論告訴我只有「價高者得」的規則,才不會引致經濟浪費,即經濟學上所謂的「Deadweight loss」/ 「Economic inefficiency 」,資源才能最終分配到「最有價值」的人手上。
然而,經濟學中所謂最有「價值」的人只代表他是能出「最高價格」的人,並不代表他是「最有需要」的人。在完全自由市場主導的價格機制下,走到最後,所有資源最終都會落入最有錢的資本家手中。
一個發展中國家要發展,資本主義下的市場經濟絕對有效促進經濟增長,正如鄧小平所講「先讓一部份人富起來」。可是,當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後,一個國家的長遠發展並不應該純粹追求經濟增長,而更應該投放更多資源於民生和教育。如果一個已發展國家的經濟增長,假設每年4%,當中的3.99%會落入資本家手,而大部份人只能去分那0.01%(正如倫敦、紐約、北上廣深以外城市的人均收入與一線城市之距離),這又有何意義?大部份人根本不能受惠國家經濟增長所帶來的好處,他們可能寧願拖慢經濟增長去換取更「平等」的資源分配。經濟以外,當權者/資本家為自身的利益著想,不應繼續極大化自己的利益,賺盡每一個銅板,置民生和社會問題之不理,因為當民粹主義抬頭,最後必然引致「物極必反」的結果,當社會「攬炒」發生,大家失去的將會更多。英國脫歐(Brexit)便是一實例。
如果我們能夠預視完全市場化的經濟模式走到最後的結果會是「所有資源都會落入最有錢的資本家手中」,那麼我們應該早就預視到貧富懸殊的嚴重及其所引起的社會問題,及早反思問題所在並改善,社會資源應該相對「平等」地重新分配,而不應只管「經濟效率」(Economic Efficiency)。
因此,我非常認同大發展商應更主動地捐出更多土地,用以興建更多公營房屋,以滿足市場需求。幫助別人,即是幫助自己。李嘉誠十億十億派的應急錢幫助中小企,從另一個角度,其實也就是幫助自己。試想一下,李嘉誠,香港就是「李家的城」,其集團系內業務遍及地產、零售、電訊、民生,總之香港人的衣食住行都關佢事。如果中小企、零售商倒閉潮發生,市民失業,消費能力大受影響,導致樓賣唔出,商場無人去,商鋪寫字樓無租收,無人去豐澤買電器,屈臣氏無生意,到頭來自己一樣會受到傷害。因此,先不論他本身對香港的感情,在商言商,香港鉅富要在香港「長治久安、千秋萬載」,求神拜佛都希望香港平平安安,香港死,佢重傷;反之,香港繁榮穩定,他比所有人都要賺得更多。因此,他比香港所有人更不想「攬炒」,更緊張香港的前途,這是再合理不過。區區數十億撐住香港,何足掛齒,另一方面,對他老人家來說,更贏得「發財立品」、拯救香港的名號,成功創造了「李嘉誠經濟圈」,反過來逆市下促進了市民於李嘉誠經濟圈消費,這算盤從商業角度都打得響。
當一個人發覺自己賺錢賺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輕鬆之時,要思考一下究竟是誰造就自己的成功,而「他們」能夠生存嗎?如果「他們」是自己的成功因素,當「他們」都生存不了,自己安逸的日子還能長遠嗎?希望世界不會走進資本主義的盡頭。//
全文:
資本主義的盡頭
http://starnman84.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26.html?m=1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狂人日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狂人日誌] 海或,惑不惑?80’s Toyota Hilux 的愛與和平之旅! #狂人: 可曾聽過每年入秋以前舉辦在花蓮的海邊、以台版Woodstock為號召的嬉皮祭典:海或瘋市集? 無論你對這為期一周、以無為而治的自我追尋為最高指導原則的靈性集會結社預設了什麼樣的立場,這一回,沒有業配置入,...
無為而治好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SummerTrip【𝗔𝘀𝘁𝘂𝗿𝗶𝗮𝘀山裡渡假去 | 影像記事Part 4 | 𝗖𝗮𝗻𝗴𝗮𝘀 𝗱𝗲𝗹 𝗡𝗮𝗿𝗰𝗲𝗮 | 山城風光🏞 】
#圖文不符
#說過要講阿卡看心理醫生事
#希望幫助大家正視心理健康
假期結束回到馬德里有很鬱卒嗎?其實完全沒有,因為第三週我們去加泰隆尼亞海邊看卡媽,把前兩週渡假儲存的正面能量都燒完了還不夠。
還好那幾天在卡媽家每次心累時,都有被地中海溫柔的浪撫慰到,無限感恩💙
老粉絲老朋友都大概知道卡媽很恐怖很誇張,這回就來細說從頭。
═
身邊的阿卡因為自小被卡媽精神荼毒、摧殘心靈,總是無法和自己好好相處。卡媽從小就逼他把時間填滿,只要和朋友混晚回家、沒有練鋼琴、週末沒去看展覽看電影,牆上、書桌就會被卡媽貼滿Post-it說他會變成一事無成的魯蛇... 卡爸也不好過,只要多喝一杯啤酒、沒有早點下班帶卡媽去英國宮買東西,也會被罵沒有用的酒鬼…
卡媽總是在生氣,日子平淡她也生氣、旅行結束無法接受失落感她也生氣,聖誕節自己愛請客要煮飯也生氣,先生出差應酬她生氣、阿卡青少年時開始趴體後她更生氣。而卡爸總是在逃避,買摩托車買弓箭買高爾夫球具買各種娛樂,到野外遛狗一下午,參加各種社團,總之能不待在家不用面對生氣的卡媽最好。
很經典的家庭劇:卡媽的情緒有很巨大且嚴重的問題,但卡爸不想面對和處理,就任憑妻子精神虐待孩子,畢竟我不說話就不用吵架,母子吵架時我就叫孩子理解母親叫他閉嘴。不過即使卡爸這樣耍孬,他和卡媽還是三天兩頭吵架,而卡爸吵架就會摔東西。(阿卡一直把卡媽當壞人、把卡爸塑造成英雄,透過心理治療他才接受其實卡爸根本是狗熊和幫兇的事實!)
阿卡回憶起來,他從沒看過爸媽溫柔對待彼此的時刻,一直到卡爸得癌症過世前,卡媽還是天天言語侮辱他。
在卡媽的強大精神壓迫和卡爸的無為卻又暴力這種環境下長大的阿卡,很少有放過自己的時刻,總是覺得自己一事無成。
阿卡投身攝影十年了,但卡媽逢人還是要說阿卡是鋼琴師,有職業教師證照;給她看攝影作品時,她最常回應說;這個我很早就在雜誌上看過很多很像的啦… 於是阿卡一直無法相信自己的才華和能力,工作總是難以全神專注,因為耳邊總有魔音在告訴他:你不夠好、你會失敗、你是魯蛇。
不僅如此,卡媽最恐怖的是:把「罪惡感」深植於阿卡的意識和潛意識裡,他不論做什麼事,都覺得自己「做錯事」。生活上難以擁有內心寧靜的片刻,無法感受全然的幸福快樂。
卡爸過世後,卡媽前幾年瘋狂情緒勒索阿卡,每天都說她自己一個人很孤單、她哪天要是死了怎樣怎樣… 導致阿卡就連偶爾去旅行,內心也覺得自己不應該出去玩、不值得去渡假,無法好好享受旅途的當下。
═
剛好2019年工作不順心、又被好朋友不斷踩線,加上卡媽卡爸造成的種種情緒傷害、內心糾結、魔音傳腦,阿卡就崩潰了。
至於我給阿卡最大的幫助,就是半推半哄堅持一年,終於讓他在2019秋天願意開始看心理醫生。目前還在療癒的路上,但他已經能夠正視自己的負面情緒、理性分析並且回顧過去找出來源,放大距離冷靜看卡媽的作為、勇敢不被卡媽情緒勒索和綁架,偶爾也終於能夠感受一絲絲的寧靜和快樂。
老實說,這幾年看他這樣被卡媽控制操弄、被負面情緒淹沒,每天緊張、煩躁、沮喪、生氣,不論任何工作和作品他都覺得都不夠好,我的身心靈也是蠻飽受摧殘的。而且這幾年都在照顧阿卡的情緒,自己的情緒反而都沒有時間空間可以好好處理,更別說我還吸收了一宇宙阿卡因為卡媽而爆發的負面情緒,全部壓在心裡不去感受,長久下來曾經敏銳的感受力也被壓得鈍了。
因此在這系列Part 1 說了,這趟夏日旅行的目的不是走訪城鎮,而是療癒自己的身心靈🧘🏻既然阿卡已經在療癒的路上、情緒越來越穩定,我想趁著這場假期,透過冥想、瑜珈、大自然、平靜的生活、充足的睡眠,重啟和自己內在的連結,感受正面的能量、處理負面的情緒。
把頭腦徹底關機,我在山城的公寓洗了一場這幾年來最享受的澡🛀 一邊沖澡一邊聽著童年時跟胡老爸一起愛聽的西洋老歌,曾有的感受力回來了一點,兩度被音樂感動到想要掉眼淚。
═
一路走來真的各種心累,但是也因此懂了很多事。更加感恩充滿愛與包容的胡老爸胡老媽,對卡媽也能漸漸理解,雖然仍然無法原諒。
如果你/妳的心理/精神/情緒正在卡關,相信我,好的心理醫生真的會帶你/妳抽絲剝繭分析情緒走出傷痛,雖然過程很辛苦(阿卡常在結束療程後因為被治療師帶回童年場景太過痛苦而傷心哭泣),但堅持下去一定會慢慢感受到轉變。
如果你/妳正在陪伴心理/精神/情緒卡關的朋友/伴侶,我給你/妳拍拍肩摸摸頭,我懂那種「啊我的情緒就不是情緒嗎」的心情,我們比較有力量,那就先忍一忍,但也要適時適量抒發喔~
祝福大家週末愉快!擁有寧靜的心💚
———
📷
山城根本就像兒歌唱的一樣:我家門前有小河,後面有山坡。
🧳 #胡嘎的西班牙小旅行
📍 𝗖𝗮𝗻𝗴𝗮𝘀 𝗱𝗲𝗹 𝗡𝗮𝗿𝗰𝗲𝗮
📸 Fujifilm X-T4 by阿卡
無為而治好處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特殊關係 The Special Relationship》(2010)的片名看似隱晦,但政界明眼人都知道,那是美國總統與英國首相之間關係的代稱。美國是由英國移民打造的國度,雙方也曾兵戎相見,但經過百年歷史變遷,成了兄弟之邦。
.
在二戰期間初期,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數度派密使說服羅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也曾親赴國會演說,對美國充滿溢美之詞。這看在當時英國朝野,可不是滋味,認為邱吉爾太親美,有損國格。但邱吉爾很清楚單靠自身力量,難以與納粹一搏。但到了美國參戰之後,邱吉爾也曾感慨日不落帝國已然消逝,「英美」關係未來從此將是「美英」關係。
.
在這部由金獎編劇彼得.摩根(Pete Morgan)(他在台灣最受歡迎的無疑是《王冠 The Crown》(2016-)系列)操刀的《特殊關係》當中,「關係」的主角換成比爾.柯林頓(Bill Clinton)與東尼.布萊爾(Tony Blair)。故事之初,布萊爾尚未官拜首相,卻獲柯林頓邀見。與其說是泱泱大國之間的交流,不如說是地頭蛇去拜碼頭。白宮助理見到他後笑說:「還不錯,他(總統)只遲到15分鐘,他肯定很看重你。」這是何其犀利的對白!
.
布萊爾由麥可.辛(Michael Sheen)詮釋,柯林頓則是丹尼斯.奎德(Dennis Quaid)飾演;一邊是唯唯諾諾的英國紳士,一邊則像荷爾蒙四溢的美國老粗。關係之所以特殊,或許正是因為明明雙方關係不對等,卻又因為歷史、文化淵源同歸一宗而必得以禮相待。布萊爾很清楚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僅是因為他是英國首相,也因為他在初登大位,而柯林頓已有了豐富經驗。
.
故事當然迴避不了著名的醜聞,即柯林頓與實習生陸文斯基(Monica Lewinsky)偷情案。當柯林頓初次被媒體揭發時,布萊爾正好親赴白宮訪問,被媒體問及對此事的看法時,看似是基於「特殊關係」,布萊爾出聲捍衛柯林頓。然而,彼得.摩根顯然不認為布萊爾是迫於壓力才表示聲援,在他看來布萊爾是真心相信他、也將柯林頓視為摯友。
.
突然,兩人的關係像是產生昇華,男人與男人在危機之下的惺惺相惜,其實就本質上,就像是《花漾女子 Promising Young Woman》(2020)裡集體性侵女同學的男人們之間的那種扭曲情感,不免令人作噁。直到事實證明柯林頓確實做了偽證,布萊爾雖然無言以對,但礙於身份地位卻也不可能貿然承認自己護錯航。
.
雖然角色的演出與戲劇情境,沒有對觀眾做出太多的暗示,節奏一直有種愜意感。但其實就彼得.摩根的暗諷之下,其實不難摸清他對布萊爾的看法。顯然,他不認為布萊爾是一個壞胚子,但他卻認為布萊爾太致力於扮演好自己的「小老弟」角色,以至於他甚至為此去修改自己的道德準則,來相信自己真正喜歡那個角色,猶如迎合霸凌者的小嘍囉。這是典型的認知失調。
.
一項證據可證彼得.摩根並沒有純心否定布萊爾,即片中針對巴爾幹半島局勢的激辯。布萊爾眼見米洛塞維奇(Slobodan Milošević)在科索沃發動殘酷屠殺,基於人道考量,一心想要出面化解,於是想要拉攏柯林頓動用北約資源。布萊爾的念頭很單純,他希望自己任內能為推動和平留下遺產(而這正是柯林頓點醒他的)。當他真的如願推動之後,卻又放低身段,向柯林頓致歉,認為自己搶去他的風頭。
.
換言之,布萊爾真的是個好人。但好人從政對民可能是福,卻也可能造成禍害。柯林頓在卸任後,向布萊爾娓娓勸諫,因為他知道上任的將是共和黨的布希(George W. Bush)。他強調,共和黨人可跟我們民主黨人大有不同。柯林頓看出了布萊爾的問題,建議他對人仍應保有自主判斷能力。布萊爾卻傻傻說,布希新官上任,自己肯定能分享給他一些自己的經驗。
.
這部作品沒說之後發生了什麼事,但我們都記得布萊爾後來的選擇,繼相信柯林頓與陸文斯基什麼也沒有之後,他再次相信布希說的──伊拉克國內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在本片問世後六年,布萊爾公開道歉,為投入伊戰的決定負起全責。事實上,依照調查伊戰的齊爾考特報告(Chilcot Inquiry)顯示,開戰絕非當時英國的最後選擇,根本沒有證據顯示伊拉克擁有所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
許多人或會質疑,一個人何以影響歷史走向?但放大人物對時代的影響,乃是自古說書人、現代作家的極佳切入點,好處是能讓聽者、讀者、觀者更能興味盎然地了解歷史故事。將一切功勞與責任歸咎在布萊爾身上,不見得合宜,但從《特殊關係》之中,我們卻也不得不否認,上位者的手腕,多少對時代的走向、國家形象的塑造造成了深遠影響。
.
美國前總統卡特(Jimmy Carter)最狠,他在伊戰後重批布萊爾「令人厭惡、忠誠、盲目,明顯地奉承」。不過,即便要批評他「盲目」,卻也不得不提他的「忠誠」。現在大家回首布萊爾,或許想到的就是一條哈巴狗。但彼得.摩根卻也無意將他描繪成惡人或懦夫,看完之後,每個觀眾或許都會覺得這樣的人,肯定會是一個完美的好朋友,可不是?但治國嗎?彼得.摩根讓故事戛然而止,但我們卻都不難猜測讓這樣的人訂定國策,國家會往何處行。
.
布萊爾不是一個無為首相,他至少曾經有過捍衛和平的嘗試,卻諷刺的在執政末期成為戰爭幫兇。這也再次呼應了彼得.摩根對他的觀察,布萊爾作為一個美國小老弟,沒有展現出自己應有的原則,既能迎合柯林頓,又能奉承立場大相異趣的布希。但也別忘了,這種「彈性」,卻也是他能長期執政的不二秘訣。《特殊關係》是政治故事的幕後揭露,也帶有濃濃自嘲,妙不可言,極品中的極品。
.
.
(附圖一為《特殊關係》劇照,圖左為飾演布萊爾的麥可.辛,圖右為飾演柯林頓的丹尼斯.奎德;附圖二,左為布萊爾,圖右為柯林頓。)
CATCHPLAY+ #特殊關係 #布萊爾 #柯林頓 #TheSpecialRelationship
無為而治好處 在 狂人日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狂人日誌] 海或,惑不惑?80’s Toyota Hilux 的愛與和平之旅!
#狂人:
可曾聽過每年入秋以前舉辦在花蓮的海邊、以台版Woodstock為號召的嬉皮祭典:海或瘋市集?
無論你對這為期一周、以無為而治的自我追尋為最高指導原則的靈性集會結社預設了什麼樣的立場,這一回,沒有業配置入,沒有跋山涉水的情節,沒有華麗的特效和高性能堆疊出的張力,更沒有值得大做文章的新式黑科技或者駕駛輔助 --- 老實說,這次甚至沒有太多你經常會在狂人日誌裡看到的議題和元素(好吧,除了我們真的時常 on the road 之外),只有一台1980年產、限乘三人的海力士,一段交織著陽光、汗水、維生素D 與嬉皮文化的漫漫長路,和一群在水泥叢林裡跌跌撞撞卻依舊不甘虛度少壯的迷途青年們與他們的心靈啟發之旅...
在此要特別感謝大方出借收藏給我們的何伯,沒有他的相助和信任,這趟別具意義的旅程絕對無法如此深刻,因為這不只是一次關於愛與包容的增廣見聞,更甚者,重新豎立了Toyota在我心中的高度;渴望擁有屬於自己的經典4x4(或者任何車種,但跟何伯買四輪傳動車的好處是你還能因此認識一個比你更有經驗也更不介意說走就走、熱愛一起上山下海的好朋友),請千萬不要錯過神通廣大的 @升裕汽車商行
狂人日誌官方網站:http://madvnz.com/
狂人日誌FB粉絲專頁:https://business.facebook.com/madvnzdiary/videos/1491994707940696/
狂人日誌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madvnz/
#總歸還是要跟車扯上點關係 #狂人公路電影 #MadVnzSpecial #海或 #海或瘋市集 #Woodstock #東台灣胡士托 #Toyota #Hilux #前後固定軸的愛情故事 #海力士的海或之旅 #PeoplesClassic #國民經典車之旅 #致青春 #升裕汽車商行
無為而治好處 在 一個無為而治的年代#6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無為而治 」,這個道家的政治觀,是兩千年來中國人夢寐以求的理想社會,其實它是存在過的。西漢時代的文景之治,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明盛世。 ... <看更多>
無為而治好處 在 台灣民眾黨- 【生死之間 以上行下效矯正政治文化】 《論語 ... 的推薦與評價
《論語》裡,孔子曾經稱讚過舜,說:「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 ... 這就是人的心態,從上到下,一圈一圈擴散出去,如果上面沒有拿好處,底下人也不敢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