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不是只有醫生護士,就像社會絶對也不是只有一兩個職域維持運作,大家都説每個職域都重要,一個都不能少,但就像我們説不會歧視,心中還是默默的有一把尺在衡量,站著説話不腰疼,所以是真小人還是偽君子,各自心裡有數,我先承認我是真小人,人性的醜陋面我都有,可是因為受過教育、明白輕重、了解法律,所以壓抑住了潘朵拉的盒子。
這次的疫情大多數人都説醫護人員辛苦了!我的老婆是感染管制師,從二月到現在幾乎沒有一天準時下班,應該很少人了解這職位在幹嘛的!要不是之前的SARS,也根本沒人重視,因為以利益導向的醫療集團,感控的設置只會花錢,無法賺錢,不見棺材不掉涙,等疫情發生了,又想到其重要性,預防重於治療,要知道感染控制不單單只有新冠肺炎,每天都有許多傳染病威脅人類的健康,這都必須做好管理,否則也會野火燎原。
大家現在都知道要洗手,其實所有的疾病預防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但醫院最難管理的就是醫生,就跟大學裡面最難管理的就是教授一樣,知識會帶來傲慢,而且很多人覺得這些人是智商180,好像每個領域都很強,但小學生都知道的道理不見得大醫生會做的到,感控師需要扮演黑臉,承平時期還會被嗆小題大作。
疫情時期大家都辛苦,但最辛苦的還有醫院清潔人員,不是掃掃地就完了,必須根據感控師的規劃進行清潔,我家老婆説一個負壓病房清潔下來得花一小時以上,想想看你全身包緊緊打掃家裡一小時會是怎麽的光景,但事後的奬賞通常沒有她們,鎂光燈前的只有少數人,一將功成萬骨枯。
很多事不是你想的那麽簡單,所以重點是:不懂的請閉嘴,網路上生活中有太多自以為是的言論,真是打嘴砲行,又無法提出建設性的意見,或是外行人硬要講內行話,這世界已經夠紛擾了,閉嘴就是最好的防疫。
(非討拍文,請不要再説辛苦了!加油!)
——————————————
詹明錦:醫院保衛戰 感管師是關鍵
詹明錦/台灣感染管制學會祕書長
在2019年底出現武漢肺炎時,讓全國開始「疫」常緊張,全國民眾人人都聞疫色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打亂了我們醫療常規的腳步,各家醫院為維護院區安全,無不竭盡所能地防堵疫情入侵,不同職類的醫護人員都盡力做好自己該有的職責,在全世界稱讚台灣防疫表現,在眾人為台灣的醫護人員豎起大拇指的時刻,大家是否有興趣知道,在背後還有著一群日夜辛苦付出的醫院守護者,他們的職稱叫做「感染管制師」。
「感染管制師」在醫院扮演者甚麼角色呢?身為感控專業人的一份子,我自豪地認為感控人員像大家庭中默默付出的「巧婦」,因為醫院不能沒有他們,醫院評鑑或各項查核都有明訂配置感染管制師及感染症專科醫師的規定,感染管制師需要先有國家級的護理師或醫檢師證照,有過臨床經驗後,再經過台灣感染管制學會制定專業的審核,讓感染管制師參與專業培訓課程,通過甄試認證後,才能進一步取得這張專業證照。
透過這次新型冠狀病毒疫情,讓各家醫院將平日感染管制作為再次檢視,確認各項措施是否落實,如:手部衛生、環境清潔消毒重點,院內感染收案分析監測,增修訂防疫作為:TOCC詢問、進入院區戴口罩、入口體溫監測、全院員工疫病教育訓練、個人防護裝備(口罩、手套、隔離衣、防護面罩)的實地穿脫演練等防疫措施,靠的是「感染管制師」平日持續不斷的教育訓練、稽核、檢視修正與院方高層的支持。若等到疫情來時再進行準備,恐怕無法有效防止院內感染的發生。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您洗手了嗎?」這通俗的5字問候語,卻是預防武漢肺炎不可或缺的最重要措施之一,手部衛生5時機及手部衛生7步驟是醫療工作人員的基本功,進入醫療院所須先通過「感染管制師」洗手認證,醫院遭遇任何疫情發生時刻,感染管制師對內:要制定病人收治動線與各項感染管制措施讓員工遵循、還要扮演查核監督的角色。
對外:要做為衛生主管機關因應疫情政策並配合處理的聯繫窗口。因此為何以「巧婦」來稱呼感染管制師,就是因為感染管制師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情均要於平日整備,疫情來時是醫院與衛生單位最佳溝通橋樑。
醫療院所每位感染管制師雖不是第一線照顧病人,當醫院環境有污染疑慮時,卻是第一線進入現場採檢的人員。例如最近國內第34例新冠患者住院病室及其浴廁發現冠狀病毒潛藏,就是由感管師採檢送驗,藉以更加掌握環境清潔消毒之重點。
也在第一時間進行教育、檢視所有高風險單位、人員的認知、防護是否確實;在通報過程有疑義時,也是給予第一線人員最快速的解答,在採檢或輸送時都擔心第一線人員未落實造成風險,這時感染管制師就會親自現場引導或叮嚀,讓第一線人員更安心做好每件防疫作為。在疫情高張下,為了讓醫院人員不慌亂,感染管制師擔任疫情監控者,隨時將最新疫情消息、政策彙整,使疫情資訊透明化,讓工作人員知道,避免恐慌。
這是一場世紀大疫,防疫戰爭不會很快結束,醫療照護體系一定要維護住,感染管制師絕對不能也不會缺席。
照顧者角色緊張護理經驗 在 陳鈺萍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父親節記者會》
滑手機、打電動、搶廁所,我也不想當產房裡的豬隊友!
生動盟訴求:台灣男人也需要產檢假與生產教育課程
懷孕不單是女人的事情,也是一個家庭增添新生命和新生活的開展,需要伴侶的投入與陪伴,不僅能給孕婦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度過孕期中的不適;也能學習產程開始時,如何協助對方紓解生理上的疼痛,也能幫助一個家庭提早進入育兒生活的準備階段。
隨著社會型態改變,陪產知識的普及,伴侶已成為女性生產時的主要陪伴者。在台灣,女性在懷孕期間享有五天的有薪產檢假,可用來作十次的產檢。但是由於男性沒有產檢假,懷孕的女性通常必須因應伴侶的工作,選擇晚間或週末產檢;更多的情況其實是因為伴侶無法請假,很多懷孕女性必須獨自一人去醫療院所,讓準爸爸或伴侶無法全程參與產檢。換言之,台灣的健康照護與勞動制度面並不鼓勵準爸爸參與產檢、得到更多生產教育知識。
生產改革行動聯盟在8月5日所舉辦的生產教育課程,邀請十名孕婦與她們的陪產者一同參與,事前調查這些孕婦對陪產者的期待,包括:「心理上的支持與鼓勵,生理上的疼痛紓緩與陪伴」、「體諒孕期不適、給予支持跟包容、對於產程能熟悉,降低產婦的焦慮不」、「能給予心靈上的安慰和支持,用言語和按摩舒緩陣痛」、「以豐富的陪產知識減輕壓力,一起享受這個特別的時刻。」也有孕婦驚訝的發現,預定要陪產的丈夫竟然不知道自己的產檢生產醫院,她希望有更多給準爸爸的陪產機會與課程。
而即將為這些孕婦陪產的男性,有人對生產過程毫無概念,男性其實也對參與孕產過程充滿期待:「希望自己陪產時不要窮緊張,因為對生產過程完全不了解,無法想像是什麼狀況」,也有人渴望獲得更多資訊,增強自己的陪產技能:「希望能在陣痛時給伴侶實質上的幫忙、成為穩定的力量」、「希望能了解整個生產過程,並且可以學習到有那些非藥物的方式,可以幫助產婦減少疼痛」。
檢視許多先進國家都早已明文規定對準爸爸或伴侶的產檢假,例如在法國和葡萄牙,懷孕女性的伴侶有三天的有薪產檢假;英國和愛爾蘭的準爸爸有兩次的陪產假;在瑞典則明定可以向雇主提出參加伴侶的產檢或者產前教育課程的請假申請(有10 天跟生產相關的假);其他北歐國家,例如挪威、芬蘭和丹麥,雖然沒有明定的陪伴伴侶的產檢假,但可以申請年假休假的方式代替 (每個人享有一年五週以上年假)。這些國家對於男性或產婦伴侶的陪產假十分重視,值得台灣參考。
根據「性別工作平等法」第十五條,產婦的配偶目前有五天的陪產假,卻沒有任何產檢假,根本無暇參與產檢和產前相關教育,間接促成台灣男性陪產率低於歐洲先進國家,待產時也常不知所措。與其責怪男性在產房裡只顧著滑手機、打電動、搶廁所,成為產房裡的豬隊友,生動盟更要呼籲政府應盡快修法,讓更多男性或伴侶有機會變身成產房裡的神隊友,不僅能一起參與產檢和相關產前課程,支持女性懷孕到生產的完整課程,更可為之後的父職做好妥善準備。
婦女新知秘書長覃玉蓉指出,「性別工作平等法」看似是部與女性比較相關的法律,實際上也希望撐出一個制度空間,鼓勵男性育兒,因為生養小孩應該是家長在平等協商之下合作付出的過程,「過去在推動育嬰假立法時,是媽媽、爸爸都可以請,可惜至今請育嬰假的爸爸比例仍然很低,不到17%,傳統性別分工的文化仍然很強烈,「同時間,我們也看到許多年輕爸爸希望能在伴侶懷孕的時候,就開始參與,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和社會制度,並沒有給男性足夠的孕產照顧相關知識與發揮空間,使得他們難以體會理解伴侶正在經歷的身體與心理變化、喜悅或痛苦,導致過程中許多焦慮和爭吵。這也是為什麼,當媽媽已經享有五天有薪產檢假,也給爸爸五天的有薪「陪產檢假」就是個重要的起步點。」
而在生產教育課程的規劃上,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系副教授兼系主任高千惠建議,課程內容可包含「懷孕期的身體不適與處理」、「懷孕、待產、生產的姿勢與運動」、「放鬆技巧與分娩的支持」、「分娩期的分期及身心變化」、「生產的選擇與生產計劃」,希望能減少產婦的不安,也更加了解自己(或伴侶)在懷孕、生產期的身、心變化與可能發生情況,正向面對一輩子中最重要的人生轉折與角色轉換。
國立臺北護理健康大學助產及婦女健康照護系兼任教授郭素珍指出,男性面對伴侶經歷懷孕和即將生產,往往內心隱藏著極大的恐懼與壓力,可能無法信任自己能為準母親做正確的事情,對待產及分娩的情境增加許多負面感受與壓力,加上心中擔憂準母親與新生兒安全,更容易產生無助感、害怕,增加了陪產的壓力。但透過正確且充分的陪產教育方案,不僅能練習各種陪產技能,也有助家庭成員瞭解彼此關懷親密程度與相互支持的重要性,她建議課程設計可包括「爸爸團體」,在獨立空間內引導男性表達內心對進入分娩室參與配偶分娩的真實想法,增進準對分娩的認知,也對擔心與逃避的心情有更多因應措施的討論。
雖然生產的主體是女人,但只要有妥善的準備、充分參與與完整的陪產規劃,待產與生產過程將會是一個家庭最美好的共同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