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點多,看到科學園區的工程師陸續出門,開始一天的忙碌,看似擁擠的大馬路,人潮早就不若以往。「給園區工程師的宿舍,出租率已經大幅下滑到5成,房間一旦空了,就很難再找到新人承租。」老鄰居口中,哀怨吐出幾個字。這些年來,科學園區大量人才外移, 員工薪水不斷下降,派遣工不斷增加,公司股票價格不斷下修。面對這些困境,究竟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找回最原始的力量,再創臺灣矽谷的榮耀?
場景從科學園區換到美國加州,Uber,一個典型的舊金山創新公司,經營物聯網叫車平臺, 發展出創新的物聯網共享商業模式,嚴重挑戰傳統計程車與租賃汽車產業的基礎,儘管各國不斷出現計程車業者的街頭抗議與政府法律訴訟,短短5年,市值成長到500億美金的天文數字,超過成立40年的全球代工霸主鴻海。
究竟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找回最核心的價值
Uber這隻超級獨角獸(超過10億美金市值的新創)不是單一個案,市值高低不是關鍵,重點是,全球創新公司正在蓬勃發展,全球創新引擎正在高速運轉,而臺灣遠遠被拋在後面。
科技創新浪潮正快速席捲全球,盛況超過1769年人類的蒸汽工業革命世紀,擺脫2000年全球網路泡沫的陰影。創新公司正前仆後繼,以侏羅紀生物發展的形態爆發成長。面對全球創新的浪潮,究竟我們可以做些什麼,找回最核心的價值,再創臺灣經濟奇蹟?
創新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鑽油平台的失火,正是臺灣巨大險境的寫照,前有一波又一波的創新浪潮,後有紅色供應鏈大軍壓境,熊熊烈火,退無可退。創新是唯一一條路,是最高的核心價值。必須把「創新」,特別是「科技創新」,拉高爲國之大事,死生存亡的大戰略格局,國家前瞻施政的藍圖,爲臺灣的未來拚殺出一條血路。
科技創新在所有領域,顛覆傳統生態,挑戰法律,重組運作模式
創新商業模式的典型代表, 除了Uber,還有Airb&b,經營全球短期租屋平臺,顛覆傳統旅遊/租屋/旅館產業的基礎,以7年的時間,面對法律的嚴峻挑戰下,市值拉到250億美金的巨大數字(7500億新臺幣)。
世界創客風潮的推手Arduino,是一個大幅顛覆半導體產業與嵌入系統的案例。從2005年開始,歷經10年,從一個簡單的,開源的,學校啓動的控制板,演化爲全球創客必用的快速打樣平臺。小小一片電子板,可以成爲全球CPU大廠依循的標準,可以成爲共創、共利,開源創新生態圈全球獨特的典範,成就非凡。
「開源開放, 快速匯集衆人智慧, 快速制定全球標準,領導世界標準」這些 Arduino代表的核心價值,臺灣如何取捨,如何學習,是值得深思的嚴肅課題。
深具價值的科技創新案例太多了, 除了上述幾個案例,還有立方衛星Cubesat 衝擊傳統衛星生態;無人機UAV衝撞航太航空器的法律;Google無人車幅顛覆傳統汽車生態與法律;Google Boston Dynamics四足智能機器人Bigdog,創造全新的軍隊作戰與運輸的方式;遠端醫療與器材衝撞傳統醫療法律與生態。
從地表到太空,從生活到法律,創新科技正在鋪天蓋地,衝擊產業的每一環節,深入生活的每一層面。
面對創新科技, 突破國界限制,引發一連串法律,稅法,人民抗議的糾葛,我們可以選擇法律訴訟,或是選擇擁抱創新,用前瞻的思維與政策,將衝擊變爲契機。
我們所屬的產業,不尊重傳統,只尊重創新
2014年2月微軟CEO換人,同年7月大刀闊斧裁員。8萬人,用72億美金的慘痛代價,脫手手機硬體製造,往雲端與移動物聯網移動。隔年2015年7月,任職Intel 28年的總裁離職,高層大改組,被認爲是對intel在智慧手機與物聯網市場被邊緣化負責。
面對創新浪潮,臺灣過去的兩位盟友都在大幅調整體質,尋找新的角色定位,但我們自己呢?臺灣新的角色定位在那裏?「我們所屬的產業,不尊重傳統,只尊重創新」,微軟總裁 Satya Nadella 在公開發言中表示。爲製造與創新的時代差異,下了鏗鏘有力的註腳, 也爲臺灣的新角色,指出了方向。
全球經濟成長軸心,由製造經濟,移轉爲創新經濟
我們所認知的世界生態正在大幅重塑,除了智慧手機移動平臺,物聯網,還包括另外幾個關鍵因素:4G/5G高速傳輸骨架,共創共利商業開源生態圈,大數據人工智慧。這些關鍵因素交叉影響,激發一連串科技創新骨牌效應,將過去以PC,筆電,手機爲主,帶領經濟成長的製造經濟,移轉到百花齊放的創新經濟,而其核心爲科技創新。臺灣必須洞察技術與商業模式趨勢的更替,在創新經濟中,摸索出新的核心價值。
單一力量無以接軌全球科技創新浪潮
大陸人民網2015年9月發表了習近平的「創新論」, 從國家戰略的角度與格局,詮釋創新,由上而下,強力主導創新發展。2015年11月,日本政府宣佈鬆綁法律,加速無人機UAV與自動駕駛車的研發,冀望刺激創新與資本的支出,打破日本數十年經濟衰退的惡性循環。同年11月,韓國政府也宣佈斥資36億臺幣, 培植穿戴式裝置產業,冀望打造新的經濟成長引擎。
從獨角獸新創挾其鉅額資金快速崛起,到鄰近大陸,日本、韓國政府的連串動作,科技創新發展要成功到位,儼然已經不是單一力量,可以獨立完成,必須調整國家戰略資源配置,整合政府與民間力量,在思路、法律、政策、天使資金、教育等面向,與創新深入接軌,方能克竟其功。
不敢創新,不面對風險,才是最大的風險
站在國家戰略高點,創新公司與獨角獸的百花爭鳴,都是創新產業發展中必經的過程,其中或有坎坷,或有迭起,但演進的巨輪不會停止。我們的世界,也是由這些5%的創新成功者,以及95%的無名英雄共同塑造而成。不敢創新,不願面對風險,最後必然成為被時代淘汰的恐龍,這才是最大的風險。
與世界創新連線,打造臺灣特有之共創、共利的科技創新生態圈
如何鼓勵年輕人及具有能力的人,敢於面對風險,創新創業;另一方面減少創業負擔,提高創新創業成功率,提高創新強度與廣度,是臺灣科技創新根本的挑戰。打造一個與世界創新思維接軌,具有臺灣特色的共創共利的「科技創新生態圈」不是唯一的答案,卻是必然的選項。
(作者為臺灣開放平臺俱樂部TOPC創始人, 公民創新運動發起人)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