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與30年後,他們怎麼打橋牌?】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倘若當作一部虛構的政治戲劇,挺好看,劇情緊湊有趣,可以一口氣看完10集。
只是啊,劇情畫面和排場陣仗「有點虛弱」,畢竟有關我們熟悉的台灣總統府、機要、政局和媒體等,即使在90年代,場面仍寒酸了點。
(知道啦,多少跟困窘製作經費有關)
可是呢,90年代初,不是只有政治招待所,那是台灣經濟蓬勃發展狀態,酒店林立,大家都在KTV唱《愛拚才會贏》、《吻別》、《酒後的心聲》,《七匹狼》、《夢醒時分》,《向前走》也是90前後時代的歌曲。
雖有些台商前進貧困的中國賺大錢,那也是台灣瘋狂哈日時代喔,當時最熱的日劇是《東京愛情故事》。
《國際橋牌社》這部政治1990-1994年台灣政治的戲,確實很用心隱射了史實人物,也很用心揉合虛構;經過30年後,2021年的今日來對照歷史,真不好意思,我會忍不住笑出來。
隱射郝伯伯的長青部長:「我們是中華民國最後一道屏障。」
噗,笑翻,想到他年老後回去對岸「朝拜」,一面笑,又一面不忍唏噓。
哎喲,蔣偉文演隱射趙少康的政治人物,會不會太斯文太帥了?一點殺氣都沒有,我本來以為蔣偉文是演陳履安呢。😅
而隱射人物陳水扁的陳木寬,會「常去」阿才……不,《阿偉的店》喝酒,我也大笑出聲,他那麼嚴肅、沒生活品質的人。
《阿才的店》,是1992年後才開;一開始這種氣味類型的店,首先是《攤》之類,剛解嚴,集合了很多黨外人士,以媒體記者為主,包括一些電影圈和藝術家,一面聽台語歌,一面喝酒說幹話。
另外,阿扁的超人與各種cosplay都是他當選第一任市長後才開始,並非選前造勢喔。
😁
《春天的花蕊》,是一首很棒的好歌,也是1994年選舉歌曲,充滿快樂希望的一首歌,一改民進黨過去悲情形象。
#
好啦,認真說感言───
《國際橋牌社第一季》這部戲劇除了隱射李登輝的黎總統和許多政治人物,劇中重點角色充滿太多外省籍出身的人物,卻缺少當年在野黨或支持在野黨本省籍平凡人物的真實情緒(都太表面),可惜了。
#施明德這麼戲劇性的角色竟然不見了 😆
我,是不會拿預算充沛的美劇《紙牌屋》(House of Cards)來和此劇比較……即使,本劇政治權謀的場景、表現都「直白」了點——
我覺得《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劇情是好看的,對,也不用快轉;第二季第一集,也很有趣,正期待著。
政治不正確嗎?
我個人是不覺得。
可是,半虛構半史實,
這題材,註定敏感。
#真心建議不要再找政治人物與名嘴客串某人
#除非他或她演自己
因為政治人物與名嘴都善變,我們永遠不知道未來他或她,將變成怎樣,有的看了就想轉台。🤬
就算想描述台灣的政治故事,也請讓戲劇歸戲劇吧,其它部分,觀眾會自行體會。
#第一季看到某些人物我個人是有火氣的🤬🤬🤬
#劇組拍攝時也不知道未來局勢吧
#何必冒這種險
#吃力又不討好
我自己亂講啦,要拍出台灣的《House of Cards》,很困難;究竟要有多少史實和虛構?比例如何拿捏?
若不是拍紀錄片,還不如就當作一個有趣的政治戲劇題材,反正政治人物名字都改了,也有一堆虛構混合人物,那就是戲劇,只要好看就好。
搞不好可加上一點韓劇《請回答》系列的生活感情,更有大眾共鳴。
歌曲很重要,也買點版權吧,熱切渴望台灣戲劇發展的人,應該都會支持,這也是重要的共鳴。
#
最後說一下:
當我支持這部戲劇並購買這部戲劇的前半小時……突然想看某部外國片,發現我購買的friday影音竟未到期,然後,我就一口氣看完《國際橋牌社》第一季,好看,但是,哈哈。
😆
#期待第二季
#也期待台劇多元化
#韓國光州事件都不知拍了多少戲劇版本了
嗯,再說一次。
請不要再找政治人物和政治名嘴客串有的沒的。需要收視率或新聞,要嘛,就找宋仲基或玉澤演或三上悠亞。
至少,他媽的也打一次橋牌吧。
😇
#國際橋牌社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
熱切期待意思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林達陽〈永恆的夏日海岸相見〉(節錄)
沒什麼特別的理由,只是希望完整保存這個從前住過的房間,但願有人推門進來時,能夠覺得放心、覺得真實:知道憤怒失落與迷惘渴求都是尋常,誰都傷痕累累,誰都心裡有愧;知道這些年來透過詩,我或許沒有找到解答,但我沒有忘記這些事情,而且全心珍惜,希望你也不要輕易放棄。
青春這麼短,短得一念之間就能永恆,一念之間就要消逝。但總有一些虛妄而難以明證的什麼,遠遠超越我們所能敘述的規格而存在著,讓我能與自己的想像無限博弈,不懈的纏鬥,永恆質疑與相信,如同十年之前,也如同十七歲的每一天。對我來說,這仍是屬於我的虛構的海。燦爛夏天年復一年,衣襬飄揚,海堤綿延,彷彿只要願意,隨時可以重新深入風暴與夢境的核心,那裡始終有一首歌,或一個人,或更好的事,更完整的自己,在沉靜而善意的等待,彷彿我從來沒有離開。
每次詩集的出版,都是許願──流星一次次掠過學院廣場漆黑的上空,曙光照亮東海岸雪白的浪沫,南方又進入明朗的夏天,暴雨和浪潮過去以後總會再來。我願意一次又一次,回到那片存在也不在的海濱,鼓足勇氣,心裡大聲呼喊──像是站在世界的中心,也能直到世界的盡頭。
不知道此刻你在哪裡。好久不見。一如十年前約定的,我仍在這裡。永恆海岸無甚改變,這一次,我仍然希望你能看見。
〆〆〆〆〆〆〆〆
#林達陽 創作,粉專 林達陽
#陳日瑒 手寫,Instagram:theway2017
※本篇收錄於林達陽詩集《#虛構的海》,為再版之序文(逗點文創結社,2016年7月十週年版)
※林達陽〈真實的海向我展開〉
收到消息時,我人正在旗津,面向外海的沙灘上,滑開手機收信。出版社告訴我,《虛構的海》十周年的版本,就要絕版了。
⠀
其實是預料中的事情。我把手機放回口袋,穿過沙灘,往海的方向走。太陽在往下掉了,金色、熱切的世界慢慢暗下來。可能是我的錯覺。海浪的聲音好像變得比較清楚了。
⠀
◆
⠀
《虛構的海》是我的第一本詩集,收了大學時所寫的多數作品。寫下裡頭的第一首詩時,我甚至還沒有自己的機車。那時去海邊,如果不想受公車時刻與站點限制,我只能騎單車,得非常奮力,才能往前一點點,海在視線遠方遼闊地展開,閃著銀色的、劍鋒一般的光芒,下坡時我喜歡放開手,海風兜滿衣袖,只是這樣一點點速度,身體的感覺就像飛翔。那樣脆弱又飽滿、年輕的感覺,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
那也是寫詩的感覺──但卻不是出版詩集的感覺。《虛構的海》的出版契機很突然,那時決定出書,單純想挽救我們一個過度天真熱血的南方獨立出版團隊(正處在經費就要花完、迫切得賺回一些錢的尷尬時間點,同時,也正是大家紛紛長大、終不可避免各奔前程的前夕)。我全無心理準備,有一個太想珍惜的天真理想,就不得不在別處妥協。那些北上唸書、浸陷在漫長冬日雨季裡的憂鬱,那些受了傷、像一頭驚慌的小獸一樣憤怒碰撞的痛覺,都在無暇修改的詩裡完整保存下來。
⠀
「經過時間和許多人事的磨洗,我仍願意繼續善意地面對那時湧動的所有熱望──即使無法看見但我相信,某些謎底自始至終都在這裡,充滿能量,值得在意,可以追求。在真實的世界與風景之間,我將恆常為自己保有這片虛構的海。如果你在、你來,我希望你能看見。如果你不在、不曾前來,我也希望你能看見。」
⠀
這是詩集的後記。那時以為自己寫的是快意與心甘情願,現在看,才能察覺自己的驕傲和感傷、以及很多很多的故作堅強。
⠀
後來因緣際會,研究所的學長創業了。我把碩班時的詩作集結成《誤點的紙飛機》交由他出版、得到重視和許多祝福,很快就賣完幾個刷次、絕版了。再晚一些,我也選擇把十周年新版的《虛構的海》交給學長。想著,詩都放在打開我學詩眼界的研究所人們這裡,是多好的一件事。
⠀
⠀
◆
⠀
但事情越好,在時間裡耗損消逝就顯得越殘忍。
⠀
中間經歷太多事情了。我的研究所停招,指導教授過世,我辭去工作從台北回高雄、再連高雄的工作也辭去成為自由作家。詩少寫了,散文也漸漸磨去稜角,社會參與角色更多,自己變得好少、好小。以前熬夜為了抵抗和快樂。現在熬夜都在偷閒與感傷。
⠀
《虛構的海》版權遲早要到期,學長也提過出版社必須轉型了。斷斷續續聊幾次,心裡知道絕版是必然的事。絕版也未必不好,絕版意味著重新開始、可以成熟地重說故事。但我真不喜歡。事事都必須完整、什麼都得有詮釋,真的令我萬分疲倦。
⠀
我們抵達以前夢想的「社會中堅」的位置了。但為什麼感覺,好像仍然站在迷茫的海邊呢?
⠀
從此要有一段時間,我是一個沒有詩集在市面上流通的詩人了。這聽起來的意思,好像要變成一個想不起年少燦爛時光、總在小心迴避尷尬糗事的成熟大人一樣。
⠀
◆
⠀
收到最後那封確認通知信時,我正走過沙灘,靠近海邊。天邊大面散開多重色彩的光芒,浪花踴躍著、像是雪白蹦跳的小貂或小狐,海在後方,巨大地遠遠超出我所能形容──像是無盡的深藍紙頁翻動、像是神的藏青色長袍攤開寬大衣擺、像是深夜裡音樂無盡重複演奏、像是沒有辦法重來的懊悔、像是遲遲不能確認的懷疑和直覺……
⠀
但不知道是不是「《虛構的海》絕版」這個消息帶來的暗示,我總覺得,動用再多形容,我都無法無法正確形容我此刻的感覺:海就只是海。站在海邊,我有話想說,但苦無詞彙,同時竟又覺得非常安慰。
⠀
可能晚了很多,拖延很久,我終於接受,這就是告別了。青春、少作、對大洋彼方的浪漫想像,總有一天要告一段落。面對成熟的人生,面對中年,這次我沒有恐懼,並且真心覺得感謝。
⠀
接下來要去什麼地方呢?
⠀
站在海邊,世界彷彿沒有任何限制,宇宙無限奧秘,事事皆有可能。真實的海的氣味、複雜的聲音、難以描述的顏色、溫度、質地、觸覺甚至味覺──複合混亂的感受我還沒有能力理解,但「無法理解」,或許就是最好的準備。
⠀
這樣真實的海要告訴我什麼呢?拿掉所有過往附會的想像,回歸一個大海邊小小的看海的人,我好像又回到小孩的身體裡。
⠀
對於未來,這次我非常期待。
⠀
(收錄於《#小日子 08月號/2021》,引自作者粉專)
熱切期待意思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收到消息時,我人正在旗津,面向外海的沙灘上,滑開手機收信。出版社告訴我,《虛構的海》十周年的版本,就要絕版了。
⠀
其實是預料中的事情。我把手機放回口袋,穿過沙灘,往海的方向走。太陽在往下掉了,金色、熱切的世界慢慢暗下來。可能是我的錯覺。海浪的聲音好像變得比較清楚了。
⠀
⠀
◆
⠀
⠀
《虛構的海》是我的第一本詩集,收了大學時所寫的多數作品。寫下裡頭的第一首詩時,我甚至還沒有自己的機車。那時去海邊,如果不想受公車時刻與站點限制,我只能騎單車,得非常奮力,才能往前一點點,海在視線遠方遼闊地展開,閃著銀色的、劍鋒一般的光芒,下坡時我喜歡放開手,海風兜滿衣袖,只是這樣一點點速度,身體的感覺就像飛翔。那樣脆弱又飽滿、年輕的感覺,是永遠不會忘記的。
⠀
那也是寫詩的感覺──但卻不是出版詩集的感覺。《虛構的海》的出版契機很突然,那時決定出書,單純想挽救我們一個過度天真熱血的南方獨立出版團隊(正處在經費就要花完、迫切得賺回一些錢的尷尬時間點,同時,也正是大家紛紛長大、終不可避免各奔前程的前夕)。我全無心理準備,有一個太想珍惜的天真理想,就不得不在別處妥協。那些北上唸書、浸陷在漫長冬日雨季裡的憂鬱,那些受了傷、像一頭驚慌的小獸一樣憤怒碰撞的痛覺,都在無暇修改的詩裡完整保存下來。
⠀
「經過時間和許多人事的磨洗,我仍願意繼續善意地面對那時湧動的所有熱望──即使無法看見但我相信,某些謎底自始至終都在這裡,充滿能量,值得在意,可以追求。在真實的世界與風景之間,我將恆常為自己保有這片虛構的海。如果你在、你來,我希望你能看見。如果你不在、不曾前來,我也希望你能看見。」
⠀
這是詩集的後記。那時以為自己寫的是快意與心甘情願,現在看,才能察覺自己的驕傲和感傷、以及很多很多的故作堅強。
⠀
後來因緣際會,研究所的學長創業了。我把碩班時的詩作集結成《誤點的紙飛機》交由他出版、得到重視和許多祝福,很快就賣完幾個刷次、絕版了。再晚一些,我也選擇把十周年新版的《虛構的海》交給學長。想著,詩都放在打開我學詩眼界的研究所人們這裡,是多好的一件事。
⠀
⠀
◆
⠀
⠀
但事情越好,在時間裡耗損消逝就顯得越殘忍。
⠀
中間經歷太多事情了。我的研究所停招,指導教授過世,我辭去工作從台北回高雄、再連高雄的工作也辭去成為自由作家。詩少寫了,散文也漸漸磨去稜角,社會參與角色更多,自己變得好少、好小。以前熬夜為了抵抗和快樂。現在熬夜都在偷閒與感傷。
⠀
《虛構的海》版權遲早要到期,學長也提過出版社必須轉型了。斷斷續續聊幾次,心裡知道絕版是必然的事。絕版也未必不好,絕版意味著重新開始、可以成熟地重說故事。但我真不喜歡。事事都必須完整、什麼都得有詮釋,真的令我萬分疲倦。
⠀
我們抵達以前夢想的「社會中堅」的位置了。但為什麼感覺,好像仍然站在迷茫的海邊呢?
⠀
從此要有一段時間,我是一個沒有詩集在市面上流通的詩人了。這聽起來的意思,好像要變成一個想不起年少燦爛時光、總在小心迴避尷尬糗事的成熟大人一樣。
⠀
⠀
◆
⠀
⠀
收到最後那封確認通知信時,我正走過沙灘,靠近海邊。天邊大面散開多重色彩的光芒,浪花踴躍著、像是雪白蹦跳的小貂或小狐,海在後方,巨大地遠遠超出我所能形容──像是無盡的深藍紙頁翻動、像是神的藏青色長袍攤開寬大衣擺、像是深夜裡音樂無盡重複演奏、像是沒有辦法重來的懊悔、像是遲遲不能確認的懷疑和直覺……
⠀
但不知道是不是「《虛構的海》絕版」這個消息帶來的暗示,我總覺得,動用再多形容,我都無法無法正確形容我此刻的感覺:海就只是海。站在海邊,我有話想說,但苦無詞彙,同時竟又覺得非常安慰。
⠀
可能晚了很多,拖延很久,我終於接受,這就是告別了。青春、少作、對大洋彼方的浪漫想像,總有一天要告一段落。面對成熟的人生,面對中年,這次我沒有恐懼,並且真心覺得感謝。
⠀
接下來要去什麼地方呢?
⠀
站在海邊,世界彷彿沒有任何限制,宇宙無限奧秘,事事皆有可能。真實的海的氣味、複雜的聲音、難以描述的顏色、溫度、質地、觸覺甚至味覺──複合混亂的感受我還沒有能力理解,但「無法理解」,或許就是最好的準備。
⠀
這樣真實的海要告訴我什麼呢?拿掉所有過往附會的想像,回歸一個大海邊小小的看海的人,我好像又回到小孩的身體裡。
⠀
對於未來,這次我非常期待。
⠀
⠀
⠀
⠀
───真實的海向我展開《小日子08月號/2021》
⠀
⠀
⠀
⠀
-
熱切期待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偶然人間」創作展
訪問藝術家:吳宗彥
人類最初的生活發展取之於自然,蒐食、耕作、形成聚落,精神意識與文化同時於自然中建構,經歷時代的演變及工業發展後,自然環境受到破壞,產生溫室效應、海洋汙染、糧食短缺、土地沙漠化等各種環境問題。
面對環境的變動及突發事件,人類改變心靈思考的方式,仍努力面對挑戰並省思過往,期待風雨過後,能回歸熟悉的日常。
「偶然人間」展覽以人生旅行的角度,以陶偶創作帶領觀者感受在變動的時代之下,體會人與環境的密不可分,相信我們所經歷的人生風景,都會帶領我們,往微笑以對的日常邁進。
(一)與土共生
在臺灣這座島嶼上,山林與海是島民賴以維生的寶庫,人們在島嶼上熱切地交談、生活、工作、書寫,感受土地與人帶來的溫暖,在臺灣豐饒的自然環境中,每個人用不同的方式回應環境與社會。
隨著人類發展,環境被破壞,產生各種廢棄物及汙染,生物種類的減少及滅絕,人們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各種變數,偶爾也不免挫敗於調整及適應環境之間。藝術家利用源於自然的陶土,創作傳遞環境關懷的陶偶作品,營造藝術、人性與自然的完美對話。
(二)偶發人生
面對生命中的偶發事件,以及對社會事件的反應,產生各種驚訝、恐懼及焦慮的情緒,也同時在歷程中獲得重新審視生命的機會,對人生現況有更多選擇、彈性。
本區藝術家之陶偶創作,表現出探索自身對生命面臨巨大挑戰的解讀與思索,同時充滿對人性的思辨。
同時回應一年多以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我們的消費習慣與工作模式改變。面對全球動盪的狀態,以及未知的將來,人類努力戰勝恐懼、焦慮的社會氛圍。
(三)回應當下
為了應對偶發事件帶來的困難與挑戰,人們在不同的情境中調整計畫、適應環境,同時進行各種探索與嘗試,偶發事件同時是人生的轉機,意識到生命其實有無限可能,嘗試不同的道路也可能遇見美好風景。
藝術家透過形塑陶偶找尋自我及嘗試安放自身的位置,透過創作與自我對話,同時將情緒挹注於作品中。
(四)重返日常
在經歷人生變動及創傷後,我們期盼的環境與生活,是什麼樣貌呢?回顧生命,偶發事件像是一個觸發點,把過往的點滴串起,推動後面的旅程。本區藝術家作品充滿療傷的巨大力量,在赤裸的自我樣貌中,與生命中歷歷在目的創傷和解。直到能夠欣賞生命的各種樣貌,了解生命中所經歷的,都將成為養份,帶領我們往美好的日常邁進。
粉絲頁: 吳宗彥Link-yen
粉絲頁: 心藝十三生活創藝/手作陶製 木頭雕刻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AtdIt9wh1Y/hqdefault.jpg)
熱切期待意思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本集主題:「什麼顏色」繪本介紹
訪問作者:陳育均
內容簡介:
獻給所有在追尋自我的路上,
曾經迷惘的我們。
人生崎嶇的道路上,
跌跌撞撞的經驗雖然會迷惘、失望,
卻也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得清晰自己的模樣。
森林中,住著一隻自由快樂的小黃鳥-阿波。有一天,他發現了一隻三色鳥,之後就開始變得不快樂,時常望著水面顧影自憐。於是,他決定出發尋找更多的顏色,回來替自己染色。
但是,當他做了所有事情之後,反而不如期望,變成一隻顏色奇怪的黑鳥。當阿波在為這樣的結果感到悲傷時,天空下起雨了!他從地面倒映的水中再次看見了自己…
● 其實在這世界上,沒人比你更清楚自己該是什麼模樣
嘿,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成為你真正想要的樣子了嗎?
我們曾經都像那自由、快樂在森林裡飛翔的阿波,但漸漸地眼前、耳邊所看見聽見的,總是告訴著、期待著什麼樣的我們才是最好的。
● 那熱切追求變好的心,並沒有錯
但往往忽略了自己心底的聲音。明明已經感到疑惑、迷惘,依然覺得照著別人所說的那麼做,就能夠變得像三色鳥一樣,而那三色鳥可能是社會的框架、別人的期待,甚至是我們眼前所追求不適合自己的事物等等。到頭來,我們不知道自己為何身處此地又或著自己是誰?終究發現一切都不是內心真正想要的,早已迷失了方向。
● 發現自己做錯了,並沒有關係
人生崎嶇的道路上,總是跌跌撞撞,這些經驗卻讓我們一次又一次看得清晰自己的模樣,就像阿波一樣,最後讓他最清楚看見自己耀眼模樣的,是那黑水中的倒影。
作者簡介:陳育均
大學就讀美術系,專長油畫,在還沒開始畫插畫前,我主要創作的都是大型寫實西畫。
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我對畫圖感到很厭倦,找不到自己真正想創作的題材。讓我再度想拾起畫筆,是 2016 年的一趟長途背包旅行,遇見的一位朋友請我為他畫肖像。當時的我根本不想畫畫、也沒帶上任何工具,所以當這樣一個衝擊、以及他給予我的鼓勵,讓我開始深深的思索繪畫這條路走過來的初衷。於是我坐在義大利的教堂裡,帶著泛紅的眼眶重拾畫筆,重新找回創作的熱情。
回到家鄉後,因為一次偶然的機會,開始畫插畫,發現在從事插畫創作時,能感受到孩提時代喜歡畫圖的那股熱忱,我想:比起畫一幅只掛在美術館或藝廊,看似遙不可及的畫,更希望能畫出與人們更貼近生活、有共鳴的作品。現在的我更加地珍惜能夠畫畫這件事情,因為其實什麼時候開始、用什麼東西作畫都不是問題,最重要的是有一顆想畫畫的心。
主要創作方式是手繪插畫,創作媒材是水彩、廣告顏料、蠟筆、色筆、電繪等。
《什麼顏色》是我的第一本繪本作品。創作這本故事,是在一次長途旅行結束回到台灣後,回頭望去這幾年的自己,決定把那些曾經迷惘的成長經驗畫成一本故事,故事的內容雖然看起來簡單,但對我來說卻夾雜著說不清的千言萬語。
創作每一幅畫都像在細數記憶,想起好多人生經歷和體會,每一個畫面安排都有專屬於我的特別回憶,代表著人生不同階段的我。除了紀念自己的故事,也希望創造一個有意義的故事繪本,讓成年人和孩子都能一起閱讀分享,在迷惘的人生旅途上給予大家更多勇氣和力量!
出版社: 布克文化
粉絲頁: 城邦讀書花園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9RNf-Zu1rM/hqdefault.jpg)
熱切期待意思 在 hketvideo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香港經濟日報】世界盃下周四(14日)開鑼,全球球迷正熱切期待四年一度的盛事。德勤發布最新報告指,歐洲五大聯賽的收入創新高,足見足球的魅力及背後龐大的經濟價值。……(更多內容:http://video.hket.com/video/2090880 )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P7tcnttqDlE/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