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論壇
天乾物燥,火災也頻頻傳出,全台各地已經連續發生多起森林火災,讓消防隊員們疲於奔命。
台大森林暨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邱祈榮分析民國52~109年發生原因,分享對於森林火災肇因變化及預防工作看法。
===
🌍加入定期定額捐款,支持環境資訊傳播 https://goo.gl/phNqwG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
燒墾 在 政變後的寧靜夏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蘇門答臘 巴塔克人族群
巴塔克人(英語:Batak) 是主要分布在印尼蘇門答臘的民族。分為阿拉斯族(Alas)、可魯特族(Kluet)、新葛吉爾族(Singkil)、卡羅族(Karo)、代里族/帕克帕克族(Dairi/Pakpak)、西馬隆貢族(Simalungun)、托巴族(Toba)、昂科拉族(Angkola)、曼代林族(Mandailing)等數個民系,各民系具有相關卻獨特的語言與習俗。他們使用巴塔克語(英語:Batak languages)、馬來語、印尼語,總人口約六百萬至八百萬人,主要信仰基督宗教、伊斯蘭教以及傳統信仰。
人口與語言
巴塔克人的人口數量並沒有一個確切的數字,但各個研究顯示的數量都約在六百萬至八百萬之間。使用的語言主要有巴塔克語(英語:Batak languages)、印尼語、馬來語等。
巴塔克語在語言系譜上的位置為南島語系-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蘇門答臘語群-巴塔克語,而巴塔克語底下又分作七種方言,各民系使用不同的巴塔克方言:人數約兩百萬的托巴族(1991年)、約一百一十萬人的曼代林族(2000年)[3約六十萬人的卡羅族(1991年)約七十五萬人的昂科拉族(1991年)約一百二十萬人的代里族(1991年)以及約一百二十萬人的西馬隆貢族(2000年)分別使用自己民系的方言。而人口約八萬人地阿拉斯族(2000年),則與約五萬人的可魯特族(2000年)、約六萬五千人的新葛吉爾族(2000年),三個支族共同使用可魯特阿拉斯方言。
巴塔克人主要分布在印尼的蘇門答臘北部多巴湖周圍地區(不包括尼亞斯島和東海岸的舊馬來王國地區)。此外,有一部分的卡羅族分布在亞齊省的東亞齊縣,還有一部分的曼代林族分布在廖內省的Rokan Hulu縣。近年來,為數不少的巴塔克人遷往鄰近的繁榮省分廖內省。
巴塔克人參與了重要商品的貿易,或許從八九世紀開始,巴塔克男子即背負著貨品至港口販售。印度坦米爾碑文於1088年在巴塔克人主要城市巴魯斯(Barus)被發現,同時,坦米爾貿易商與中國在Kota Cina(建於十一世紀的貿易城鎮,位於今日的棉蘭北部)有所接觸。坦米爾遺跡現已在通往巴塔克土地的重要貿易路線被發現。這些交易機會可能造成巴塔克人從現今代里族與托巴族的位置遷移至卡羅族與西馬隆貢族區域的臨海邊緣,以便與坦米爾商人交易。
另一方面,巴塔克人往現今昂科拉族與曼代林族區域的遷徙則可能昭示著八世紀三佛齊對於樟腦的貿易需求。巴塔克人與坦米爾的互動也影響到卡羅族的宗教儀式--二次喪葬習俗Pekualuh。
十六世紀起,鄰近的亞齊人增加了經濟作物胡椒的生產量,產生了稻米的進口需求,而巴塔克的土地正是符合稻米生長條件的優質產地。巴塔克人在不同的地區種稻採取不同方式(水稻或旱稻),因此對農業最精通的巴塔克托巴族人紛紛遷往有種植需求的地區。另外,巴塔克人的對外貿易亦具有宗教意義,隨著稻米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擔負著確保豐收的責任與能力的巴塔克神職人員,權力也漸漸提高。
社會 編輯
巴塔克社會為一父系社會,由數個稱為瑪伽(Marga)(英語:Marga (Batak))的外婚氏族組成。傳統上,巴塔克托巴族人認為他們的共同祖先是Si Raja Batak(巴塔克的國王),祖先傳說來自多巴湖區域的山上,後來分散到各地,而所有的瑪伽都是Si Raja Batak的後裔。西馬隆貢跟托巴族受北邊亞齊人影響形成較大的社會組織(跨村落的政治組織),權力不一、有大有小。
巴塔克人的村落領袖原先只負責調解糾紛與舉行儀式,但由於蘇門答臘島處在海上貿易的航線附近,商業貿易的影響使得巴塔克村落領袖的權力上升,隨著商人而來的異國傳教士在取得村落領袖的信任後,灌輸他們教義與宮廷禮儀,形成了許多以海岸港市為核心,大小不等的王朝或王國。這些王國並沒有完善的官僚行政體制,也沒有明確的領土界限,僅依靠君王個人的聲望與政治手腕,羈糜著一些居住在內陸,仍然以山田燒墾、狩獵採集為生的部落。而不同村落的巴塔克人因為受到不同宗教的影響,對君王的稱呼也有所不同,受印度教影響的君王稱為「拉者」,受伊斯蘭教洗禮的君王則稱為「蘇丹」。
巴塔克社會有階級地位的劃分,家族的階級高低由兩個原則決定:
最早創建村子的家族地位最高,之後分支出去的家族地位較低,再分出去的家族地位又更低。
給妻者家族的地位相對討妻者家族來得高。(詳見巴塔克人婚姻)
https://zh.wikipedia.org/…/%E5%B7%B4%E5%A1%94%E5%85%8B%E4%B…
#蘇門答臘 #巴塔克部落
燒墾 在 伊斯坦大.貝雅夫.正福(Istanda Paingav Cengf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燒墾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博物館 #臺灣原住民展
這次要再一次帶著聽眾朋友去逛博物館,邀請到館方解說員 #陳信鈞 來為大家介紹臺灣原住民展。
臺灣是西太平洋上的一個蕞爾小島,具備優越的地理位置及自然條件,人類早在數萬年前就已分批相繼移入,並在這塊土地上生息,開啟了史前文化的發展契機。
南島語族先民在冰河期後,又飄洋過海而來,成為原住民的祖先。
第一區
本區介紹臺灣在進入歷史時期以前,從舊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重要的史前文化。內容包括距今二、三萬年前,臺灣目前所知最早的化石人類:「左鎮人」,西部新石器時代各階段的文化遺物,東部新石器時代文化,特別是晚期「卑南文化」的墓葬與陪葬品,以及以十三行文化為代表的鐵器時代的文化內容。
第二區
本區共有11個展示主題,分別是:平埔族群文化、泰雅族、布農族、賽夏族、鄒族、排灣族、魯凱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
平埔族群
分布在臺灣東北部、西部的原住民族群,與漢人經過數百年的接觸,目前多已失去其固有文化與語言,而在臺灣的漢人卻也融入了相當成份的平埔族群血統。本區展出平埔族群中位於東北部的噶瑪蘭族、中部的巴宰族、與南部西拉雅族等三族重要的文化特色。
泰雅族
分布在臺灣中、北部等八縣境內內山區,地區遼闊,為臺灣原住民中第二大族。該族主要的物質文化特色為編織及紋面,其中貝珠衣尤為特出,而紋面則被視為是成年必要的象徵。
布農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中部山區,而以南投縣為中心,為臺灣原住民中第四大族。該族居住在約一千至兩千公尺左右的山區,傳統以山田墾燒與狩獵為主要的生產方式,男性衣服以皮製為主。臺灣原住民沒有文字,布農族卻發展出獨特的「祭事曆板」以記載年中的農耕祭典時序。
賽夏族
分布在新竹與苗栗兩縣,分為男群與北群,是臺灣原住民中人口較少的族群。該族在物質文化受泰雅族影響較巨,特別是服飾和紋面方面。矮靈祭為該族最盛大的祭典,也是其信仰之特色。
鄒族
分布在南投、嘉義與高雄縣境內,分為南鄒與北鄒,目前人口約有七千餘人。該族為山居族群,以狩獵為主,輔以燒墾農業。鄒族為父系氏族社會,各氏族有自己的獵場與漁場,大的部落則有男子會所。
排灣族
主要分布在屏東、高雄與臺東縣境內,是臺灣原住民中第三大族。該族在物質文化上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青銅刀與雕刻而著名,發展出獨特的藝術傳統,也反映出階級制度的社會體制與對祖靈、靈蛇的信仰。
魯凱族
分布在臺灣南部的屏東縣霧臺鄉、高雄縣茂林鄉與臺東縣卑南鄉境內。該族亦為一階級性社會,著重貴族的家名與家系,因而發展出獨特的服飾與家屋雕刻。物質文化上亦以石板屋、陶壺、琉璃珠、與雕刻工藝而著稱。
卑南族
分布在臺東縣卑南鄉與台東市一帶,分為卑南與知本兩群。該族男子11至13歲舉行刺猴儀式,進入少年會所接受訓練,19至20歲舉行成年禮,這種年齡制度與會所組織,是卑南族立足台東平原的基石。
阿美族
主要分布在臺灣東部,花蓮、臺東與屏東一帶,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多的一族。該族為母系社會,行招贅婚,但男子成年後均納入年齡組織,奠定長幼有序的社會體制。物質文化上則以女性的製陶為特色。
雅美族
居住在臺灣東南方的蘭嶼島上,現今人口約三千餘人,是臺灣原住民唯一不居住於臺灣本島的族群。該族為典型的捕魚民族,精雕彩飾的拼板漁船,木雕、製陶與金銀工藝為其物質文化特色。該族稱「人」為達悟,所以近年來有有改稱為「達悟族」。
邵族
居住在南投縣魚池鄉日月潭畔,人口約兩百八十多人,是臺灣原住民人口最少的一族。傳統生產方式有農耕、狩獵、漁撈與採集。因為近日月潭之便,故發展出如「浮嶼誘魚」等多種獨特的捕魚方式與「獨木舟」等湖上交通工具。
「臺灣的原住民族」常設展區,目前展示的現生臺灣的原住民族,概分為原來的法定「原住民」九族及「平埔族群」三族,但由於原住民正名運動後,政府頒定新增為十六族,該館常設展區將配合時代的脈動,局部更新展示的內容及規劃。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pbbRFAx6Os/hqdefault.jpg)
燒墾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 #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卑南文化公園考古現場 #月型石柱
接下來要帶大家去認識文化公園的考古現場,邀請到遺址公園管理中心的 #楊淑玲研究助理,來帶著聽眾朋友一起逛考古現場和月型石柱。
卑南文化公園的發現與搶救:
為卑南遺址留下最早紀錄的是日治初期人類學者鳥居龍藏。鳥居四度來臺進行人類學調查期間,曾為卑南遺址的地表石柱拍攝兩幅照片,時間可能是1896年。鹿野忠雄是第一位將卑南遺址當作考古遺址加以研究的學者。他在1930年發表的文章中敘述,有數不清的板岩石柱豎立於地表上。鹿野採用鄰近卑南族的傳說,推測這裡曾存在一個古代部落,石柱是居屋的殘留。日治五十年期間,學者注意之焦點主要是地表的立石遺構。1945年金關丈夫、國分直一首次對最大立石之周圍進行試掘,始初步發現地下的陶器及住屋遺跡。
二戰以後,陸續前來卑南遺址調查的國內學者不在少數,但都未曾做過發掘。1975年,臺東縣政府將卑南遺址列為地方古蹟,1979年再提升為臺灣地區三級古蹟,只是遺址保護工作並未就此落實。1980年南迴鐵路卑南新站(今臺東站)開工,將地下沉睡數千年的遺構、遺物大量揭露,並造成嚴重破壞,引起輿論及各方的高度關切。臺東縣政府遂委託臺大考古人類學系宋文薰、連照美兩位教授,進行搶救考古。搶救考古工作共進行13梯次,前後長達9年,成果十分豐碩。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臺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令人驚艷。卑南遺址為臺灣最具代表的史前遺址之一,已無庸置疑。
遠古的聚落:
由碳十四定年法推算,卑南遺址存在的年代大約是距今5300至2300年前,其中又以距今3500至2300年前最為興盛。古卑南聚落的住屋毗連成列,略成南北軸向,遙指都蘭山。每棟家屋坐西朝東,遠望溪流與海洋。家屋主體為長方形平面,東西長11.5公尺,南北寬5.5公尺。以板岩石板、大漂石為牆基,木材為柱,屋牆、屋頂葺以竹架、茅草。屋前以石板舖成方形前庭,屋後有橢圓形砌石圈,用來儲存食物及大陶罐。聚落中還有零星分佈的高架榖倉,支柱上配有防鼠板。狩獵與農耕是卑南文化人的主要生業。他們在山林間獵野豬,在丘陵、平原捕梅花鹿。種植的穀物有旱稻、小米,以「山田燒墾」方式開闢田地。出土的農耕工具相當多,有墾地伐木的石鋤、石斧,收割的石刀、石鎌,舂榖的石杵等。狩獵的主要工具則有石矛、石鏃等。聚落雖然瀕臨卑南大溪,但村民並不擅長捕魚,魚類只是輔助的食物。
長期定居促使族人發展出各類工藝技術。除了農具、獵具等石器外,陶器是日常生活最普遍的用具之一,主要用來盛水、儲物及烹煮。陶器通常是手製,偶而使用轉盤整修技術,以露天方式燒成,火侯較低。外表以橙色素面為主,少有紋飾。主要器形有罐、缽、小口瓶等容器,以及陶紡輪、陶槌、陶勺、陶匙等工具,也有少許裝飾品如陶珠、陶環,隨葬品如陶偶等。精緻的玉器最能顯現族人審美觀與工藝技術能力。包括玉與似玉材質製成的頭飾、耳飾、頸飾、胸飾、腕飾、臂飾,以及一些非實用性的武器、工具,式樣繁多,風格別具。造形上,以玦形耳飾最富於變化。其中人獸形玦造形可作為代表,已成為史前博物館的館徽。製作工藝上,以小玉玲的細緻與長玉管的中空貫穿技術最令人稱奇。這些玉器多為族人平常的裝飾品,人過世後則當作隨葬品長埋地底。
族人相當重視身後之事,主要葬具是長方形的板岩石板棺。石板棺長軸與地面住屋的軸向相同,略呈南北向,指向都蘭山。死者仰身直軀下葬,腳也指向都蘭山,似乎那裡就是魂歸之所。一具石板棺通常埋葬一位死者,也有重複埋葬情況。多數成年人及少數幼兒入葬時都有隨葬品,包含玉、石質裝飾品,武器、工具、陶紡輪、陶容器等。有些階級地位較高者棺具較大,甚至壘石為槨,隨葬品也質精而量多。死去的親人通常埋葬在屋裡或附近,與生人長相左右。出土的家屋與墓葬上下緊密交疊,為卑南遺址的一大特色。
遺址的價值:
綜合多年來的研究成果,卑南遺址的特殊性可歸納如下:
臺灣考古史上發掘範圍最大之遺址,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公尺。
臺灣出土文物最多之遺址,總計出土石板棺近1600餘具,陶器、石器等遺物兩餘萬件。
臺灣出土玉器式樣及數量最多之遺址。
臺灣規模最大的史前遺址,重要部分面積約20-30公頃,廣義的遺址面積約80-100公頃。
臺灣考古史上具有最完整聚落型態與資料之遺址。
環太平洋及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
行政院文建會自2002年起積極推動臺灣地區世界遺產潛力點之勘查評選工作,卑南遺址列入11處初選地點名單之一,而且是唯一以考古遺址性質列名者。初評結果,卑南遺址與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阿里山森林鐵路四者以具有顯著及特殊價值等因素,列入第一類別,也就是最具潛力之點。無論就學術研究、遺產保存、本土教育或知性旅遊觀點,卑南遺址都具有無可替代之價值。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亂亂分享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happy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sM6spavqfw/hqdefault.jpg)
燒墾 在 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巴斯無敵】 原民智慧--火燒墾
生活中的「火」也能作為農業用途?
本集「巴斯無敵」特別邀請林佳莉與許瀚文老師
帶領大家一起分析古老的原住民智慧「火燒墾」背後的科學原理
#巴斯無敵
#這樣教我就懂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m0jKoH7e1Pc/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