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親子景點】南科考古館▹ 暢玩全館百元有找!夢幻球池、大樹溜滑梯、必拍蔦松家、紙箱王南科店
你正在規劃一趟精彩又有趣的台南親子之旅嗎?那一定要將『南科考古館』排進行程裡
💠4層樓的室內場館,不怕雨天來攪局
💠門票百元有找,6歲以下免費暢玩全館
💠停車超方便!佛系停車場居然完全免費
💠整層兒童遊戲區,大樹溜滑梯夢幻球池
💠必拍!蔦松家戶外裝置藝術
💠紙箱王餐廳藝品店,全部東西都是紙箱做的
『南科考古館』是「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於去年底新開幕的新場館,位於台南新市區鄰近科學園區。不但超好玩又具教育意義,而且整座園區從建築本體到裝置藝術每個角落都超好拍!
【南科考古館參觀攻略】
在1樓買好門票後,直達4樓由上往下參觀
除了可以認識遠古時代人類的生活、了解科學家考古的過程,還能親眼看到正在工作的考古學者
位於2樓的『兒童廳』,規劃整層樓的兒童遊戲區,有蔦松人大樹溜滑梯、夢幻球池、影音互動劇場、森林迷宮等好玩的設施
小朋友在這裡可以盡情放電,爸爸媽媽則能趁機好好休息😌
參觀完可到旁邊的紙箱王用餐補充體力,再到戶外區跟可愛的『蔦松家』拍照合影
【2F兒童廳介紹】
南科考古館2樓的兒童廳,是專為小朋友打造的兒童遊戲空間!每天開放7個場次,由於現場有人數限制,建議一定要先上網預約才不會撲空唷~
🚪線上預約傳送門:https://bit.ly/3r8W1D3
#太陽與樹精靈 🌞
大樹造型溜滑梯,懸掛上空的彩色海綿條像是茂密的樹叢,側邊還刻有一張蔦松人面陶偶的臉,爬上溜滑梯需要經過「大小太陽跳床」及管狀攀爬網;從高高的大樹滑梯溜進白色的夢幻球池🤍
這是兒童廳裡,最有特色也是小朋友最愛的遊樂設施!光這一區就足夠小朋友盡情放電了
⚠️進入兒童廳請穿著襪子、戴口罩⚠️
#火的傳說 🔥
火,是人類走向文明的第一步
以投影呈現的虛擬火焰熊熊燃燒
小朋友在這一區可以透過現代科技體驗史前人類是如何「鑽木」&「燧石」兩種方式來獲取火源
#森林迷宮 🌲
以前的人是如何在森林打獵?
走進以海棉棒打造的「森林迷宮」,學習獵人如何聽聲辨位尋找獵物、找到離開迷宮的路
#考古體驗
位於2樓兒童廳的室外區,有一片沙坑讓小朋友體驗考古樂趣!可惜當天天氣不是很好沒有開放😞
📍台南|南科考古館
地址:台南市新市區南科三路10號
電話:(06) 505-0905
開放時間:09:00-17:00(週一休館)
票價資訊:全票$80元/優待票$50元 (6-12歲兒童,持學生證者)/未滿6歲, 65歲以上免費
停車場:免費平面及地下停車場
粉專:南科考古館
官網:https://www.nmp.gov.tw
/兒童廳場次時間/
第一場09:30~10:10/第二場10:30~11:10/第三場11:30~12:10
第四場13:00~13:40/第五場14:00~14:40/第六場15:00~15:40/第七場16:00~16:40
《線上預約,免費入場》
————————————————————
👣查看更多芯睿的旅行足跡👧🏻👦🏻
https://pse.is/x7phq
————————————————————
#台南景點 #台南旅遊 #台南親子景點 #親子旅遊 #親子景點 #室內景點 #室內親子景點 #南科考古館 #南科 #親子館 #博物館 #溜滑梯 #球池 #迷宮 #人面陶偶 #蔦松家 #蔦松文化
燧石取火 在 知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古人是如何過冬的?從炭火到棉服,趣說古代禦寒史
歷史春秋網
作者:陸棄
冬天來了,御冬成為人們生活中首先要考慮的一大問題。現代人們御冬保暖,採用的方法多了,屋裡有暖氣、空調,可穿單衣,出行在車里,也有空調取暖。外面再穿上厚厚的毛衣、皮衣、棉衣,要多暖和有多暖和。在古代,沒有暖氣、空調,他們是如何過冬的呢?
古代的四個寒冷期,比今天更冷
古代的氣候,是遠比現代冷的。據科學家竺可楨的研究,古代有四個寒冷期和四個溫暖期,其中第一個寒冷期為西周寒冷期,約為公元前1000年至公元前850年,持續了至少150年,《竹書記年》記載,「冬,大雨雹,牛馬死,江、漢俱凍」,許多可以在黃河流域生活的野獸因為寒冷而向較溫暖的南方遷移。我們知道候鳥是遷移動物,但陸地動物也產生遷移,可見當時有多冷;第二個寒冷期為魏晉南北朝期,約為公元初至公元600年,持續了大概六百年左右時間,其中歷史記載有三年時間東南一帶沿海都結了冰(公元333年至公元336年),棗樹長出綠葉比往常年份推遲了十至十五天(據《齊民要術》)。海水結冰,是很反常的事情,一般海水是不可能結冰的。可見當時的寒冷程度。《三國志·魏書·文帝紀》真實記載了當時的寒冷情況:「冬十月,行幸廣陵故城,臨江觀兵,戎卒十餘萬,旌旗數百里。是歲大寒,水道冰,舟不得入江,乃引還」。
第三個寒冷期是南宋寒冷期,時間約為公元1000年至公元1200年,大概為二百年。其中公元1111年太湖都結了冰,湖中的柑橘樹全部凍死了。一般來說,樹木是很難凍死的,冬天雖然因為天氣原因一些植物樹葉落盡,枝幹枯乾,但第二年還會生出新枝嫩葉,此時柑橘樹被凍死,第二年不復重活,可見寒冷的程度。人工大運河也結冰了,影響了水運交通。《宋史·五行志》記載,「淳化四年二月,商州大雪,民多凍死」,老百姓沒有條件御冬,熬不住了,只有凍死的命;第四個寒冷期離我們最近,是明清寒冷期,這個時候出現了兩個天氣反常的怪現象,公元1493年的冬天,淮河流域竟然斷斷續續下了半年的大雪,你說得下多厚;公元1893年湖北普圻地區天空再降大雪,平地雪厚竟然達到五、六尺。清朝詩人王樾曾以詩歌記載當時錢塘江被凍時的狀況:「大地氣不溫,重衾疑浸水。曾聞錢塘潮,凍結平如砥。又聞淮海濱,彌望堅冰履」,錢塘潮也無法漲潮了,都被凍成了磨刀石的樣子。
這麼冷的天氣,古人如何過冬禦寒?對於窮人來說,正如諸多歷史記載所說,熬不住了就會被凍死,家禽家畜也是一樣;而相對富裕的人,會採取各種辦法過冬。
炭火,是古代屋內取暖的主要方式
外面很冷的時候,古代的富人們大多時間會呆在屋裡,遮蔽風寒。而屋子里會相應採取一些增暖措施,使屋裡屋外冰火兩重天。
最早的增暖措施,就是在屋裡生一堆火,通過烤火增溫。中國人用火已經有幾十萬年的歷史,早在舊石器時代就發現了火,那個中國的人文始祖之一燧人氏,發明瞭「鑽木取火」,由「鑽木取火」到利用火石取火,到火柴的發明,直到現代的打火機,經歷了幾十萬年的時間。火可不是只解決了人類吃熟食的問題,它還有另兩項功能,即取暖與照明。在有安全措施防範的情況下,在屋子里點上一堆火,既可以取暖,又可以照明。
炭火,是古代屋內取暖的主要方式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由在屋裡直接點火發展到用火爐燒炭。春秋時有「燎爐」的記載,秦朝時出現了壁爐,更為神奇的是,秦朝時還發明了「火牆」,這是中國最早的「暖氣」開始,不過那個時候沒有鐵件的暖氣,而是用陶制的筒瓦相扣,將之埋在牆中,利用牆體的升溫,而使整個屋子增加溫暖。漢朝以後取暖設備進一步完善,火盆、足爐、熏爐、手爐而系列設備進一步完善,白居易詩歌雲:「暖閣春初入,溫爐興漸闌。晚風猶冷在,夜火且留看。獨宿相依久,多情慾別難。誰能共天語,長遣四時寒」,因為白居易的影響力,熏爐又被稱為「別春爐」。
白居易還有一首詩《賣炭翁》,記載了當時賣炭從業者的生活艱難。在長達數千年的時間裡,木炭是最受中國人歡迎的取暖用品。明朝的皇宮有專門的「惜薪司」,其實就是負責木炭供應的部門,萬曆年間的一次殿試,曾耗用了一千斤的木炭,可見皇宮對於木炭的用量需求之大。
除了木炭以外,煤炭也是人類用於取暖的重要用品。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煤炭的國家,經過考古發掘,早在七千多年前,中國人就已經發現了煤。不過,古代中國人不叫煤,而稱為石涅、石墨或石炭等。第一個首次使用煤名字的人,是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至少在西漢時期,中國人就開始使用煤炭作為燃料。不過,完全用煤炭替換木炭取暖,是近現代的事情。
對於窮人來說,一來買不起木炭和煤炭,二來沒有厚衣服取暖,熬過冬天不容易。窮人最常用的室內取暖辦法,是燒炕,直到現在的老人們,還有用這種方法取暖的。
棉衣,是明代朱元璋強行推廣開來的
除了住處的取暖措施以外,穿厚點就是古人最好的取暖方法。不過,在很長時期的古代,是沒有棉衣可穿的,因為棉花這種植物,是印度和阿拉伯地區的特產,並不是中國本土的植物。那麼,在棉花沒有傳入中國之前,中國人是如何解決靠穿取暖的問題呢?
中國人衣料的本土發明,是葛、麻、蠶絲。對於有錢的富人來說,在絲綢衣服里,墊上厚厚的絲錦,也有很好的保暖效果。至於窮人,沒有錢買蠶絲製成的絲綢,只能穿葛、麻這樣的衣服,裡面的填充物,是絮頭、細碎枲麻這些粗劣、陳舊的東西,防寒效果肯定要差一些。另外,穿皮袍是比絲綢更好的選擇,古代打獵很普遍,用動物皮毛做成衣服,能起到很好的保暖作用。羊羔皮、狐裘、貂皮等,最古人最常用的皮袍衣服。
至於棉花,是從南北朝時期開始傳入中國的,但那時棉花的種植,遠在邊疆,並沒有深入內地。直至宋元之際,棉花開始傳入「關陝閩廣」大量種植,並開始走向南方各省。關於棉花的推廣,有兩位居功至偉的人物,一位是宋末元初的黃道婆,也是著名的棉紡織家、技術改革家,大力推廣攪車、彈棉弓、紡車等器具,被稱為布業的始祖,至今上海等地有「黃婆婆,黃婆婆,教我紗,教我布,兩只筒子兩匹布」的民謠。另一位則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朱洪武覺得棉花這種植物很好,採取強制措施在全國推廣這種植物,從此全國人民都穿上了棉衣。
除了穿、住以外,靠喝口熱湯、熱酒取暖,也是常用的方式,不過條件是你得吃得起、喝得起。「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這是白居易的喝酒取暖詩,不過白居易是朝廷公務員,喝得起酒,一般老百姓,飯都吃不飽,能不能喝得上酒,是一個大問題。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燧石取火 在 鄭宗弦的美食與故事屋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少年廚俠3.消失的魔石》在博客來上架了。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11283
感謝紅學家,國立台北大學中文系楊奕成老師,提供協助。
感謝紅學家,國立東華大學華語文中心主任,朱嘉雯老師,撰文推薦。
專為少兒所寫的武俠小說、中學語文課程的先修輔助教材《少年廚俠》
故事中說道:「這兩顆靈石並非憑空而來,而是上古時代女媧煉石補天所剩下來的石頭。傳說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素來不睦,在一場激烈的大戰後,水神共工戰敗,羞憤之下去撞不周山,導致『天』跟著陷落,破了一個大洞。天河裡滾滾的洪水從天而下九萬尺,造成大地一片汪洋,生靈塗炭。
「女媧不忍心看人們受苦,便向祝融取火,用猛火烈焰煉製石頭補天。女媧煉出了三萬六千五百零二顆五色石,終於把天補起來了,卻剩下兩顆沒有用上。這兩顆石頭在冷卻之後,濃縮形成了雞蛋般大小的燧石,又因緣際會落入了軒轅和蚩尤的手中。」
原來這也是《少年廚俠》融入《紅樓夢》作者曹雪芹與同時期才子袁枚家家傳菜譜的起始。於是,從紅燒燉肉味最濃鹹、帶骨甲魚淡一點、蘿蔔絲煨魚翅又半鹽、蜂洞糕少鹽,八寶豆腐微鹹,到最後無鹽的雞湯……,則又是古典美味料理的現代示範。《少年廚俠》集美食、俠義、古典、神話於一體,作者鍛鍊故事的功力爐火純青,是值得我們細細品味的好小說。
https://m.parenting.com.tw/article/5078730-/?utm_source=Reading.FB&utm_medium=social&utm_campaign=cp-f5-reading---190119
燧石取火 在 戶外趣味升火"燧石取火"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利用折鋸背面金屬與 燧石 撞撃產生的火花點燃碳布來升火. ... <看更多>
燧石取火 在 大倫複式童軍團 的推薦與評價
燧石取火 /童軍技能/學期主題特色活動燧石取火/童軍技能/學期主題特色活動燧石取火/童軍技能/學期主題特色活動. 以鐵擊石就是以一種鋼鐵材質, 用來擊打火石產生火花。 ... <看更多>
燧石取火 在 [請問] 中國古代何時開始不再鑽木取火- 看板ask 的推薦與評價
GOOGLE不到確定的時間點
孔子(春秋)的時代,對話有提到還是使用鑽木取火
感覺有點難以想像,孔子還要鑽木取火??
再繼續查詢,也有看到燧石在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了
也有說要鐵器出現後才有打火石(燧石)
想請問中國古代,鑽木取火大概到何時不再廣為使用啊
那西方歷史呢??
亞歷山大東征,應該不會是鑽木取火了吧....
感謝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05.48.233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ask/M.1640274479.A.DCB.html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
此處指的就是鑽木取火
※ 編輯: Roshiel (163.22.73.250 臺灣), 12/24/2021 08:37:47
當時應該就是使用鑽木取火
古時鑽木取火﹐因季節不同而用不同的木材。《論語.陽貨》:"舊谷既沒,新谷既升
,鑽燧改火,期可已矣。"何晏集解引馬融曰:"《周書.月令》有更火之文:春取榆柳
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
鑽火各異,故曰改火也。"後僅於寒食後二日爲之,併成爲習俗。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