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遺產 : 加泰羅尼亞音樂宮 / 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
加泰羅尼亞音樂宮(Palau de la Música Catalana)是西班牙巴塞隆納的一座音樂廳,興建於1905年到1908年,現代主義風格,設計者是建築師路易·多梅內克·蒙塔內爾。業主是1891年創辦的加泰羅尼亞合唱團(Orfeó Català),加泰羅尼亞文化運動的領導力量,被稱為加泰羅尼亞重生。
1997年,加泰羅尼亞音樂宮和聖十字和聖保羅醫院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為世界遺產。今天,每年有超過50萬人出席在加泰羅尼亞音樂宮的各種音樂表演,從從交響樂及室內樂,到爵士樂和坎索(加泰羅尼亞語歌曲)。
加泰羅尼亞音樂宮坐落在狹窄的街道,立面裝飾豐富,而且結合了多種元素,包括傳統的西班牙元素和阿拉伯元素。
加泰羅尼亞音樂宮建築是現代派風格建築之一,色彩艷麗的雕塑和陶瓷馬賽克裝飾是其最突出的特色。
音樂宮外墻根據民歌創作的組雕、舞臺拱門象徵民族與古典音樂的群雕、背景墻上的繆斯女神等雕塑,以及彩色玻璃畫窗、無處不在的馬賽克拼圖和繪畫作品,把整座建築組合為一件整體藝術作品。
加泰羅尼亞音樂宮2005年被選為世界文化遺產。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朱家角鎮是上海市青浦區下轄的一個鎮。舊稱珠溪鎮、珠街閣,俗稱角裡。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1990年12月21日,朱家角鄉併入。2001年,沈巷鎮併入。1991年2月上海市政府公佈朱家角鎮為上海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朱家角歷史淵源流長,其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萬曆年...
爵士樂風格特色 在 TOKYO U (悠遊東京)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東京美食~涉谷「名曲喫茶LION」
前幾天跟一位在日本自助旅行社團認識多年的東京旅遊同好者閒聊,這樣的閒聊大概就是這段疫情警戒、無法出國旅遊的另類回味方式,分享去過哪些地方、品嚐過什麼美食、私密的旅遊景點~~透過彼此交流、分享也增廣了許多見聞。這位好友問起了我一個問題,他說:「我看你分享了東京很多美食、美景及特色景點,這麼多熱門景點中,唯獨好像很少提到『涉谷』?」
聽完這位朋友的問題,我自己偷笑了一下,回覆他:「你真的很認真看我的分享喔!『涉谷』在我的分享中真的不多,主要的原因是從『涉谷』車站走出去,不管要去哪個點都是要爬坡啊!」以前我一個人自助旅行,去『涉谷』的次數還不少,只是最近十年大多是好友、家人、夥伴同行,我就少安排這個景點。若是要我分享『涉谷』的特色景點,那就不能不介紹「名曲喫茶LION」這家咖啡店。
創立於1926年的「名曲喫茶LION」至今已經將近百年的歷史,這是一家非常適合一個人放鬆、放空的咖啡店。這家店有著懷舊的昭和風情,店家以播放古典音樂名曲為主,來到這裡會讓客人有暫時遠離喧囂,靜心放鬆品嚐咖啡、欣賞音樂的感覺。
「名曲喫茶LION」是一座磚造建築,店家座落在道玄坂的百軒店內,當爬上百軒店斜坡時,就可以看到泛著淡綠色和黃色的招牌。我第一次來到「名曲喫茶LION」距今已經有15年了,後來還有再去兩~三次,當初好奇上網搜尋相關資料才知道店家在1926年創立,因為二次世界大戰而被燒毀,現在的建築與裝潢是在昭和25年(西元1950年)時重建的,喫茶店的外觀和內部至今都還是保持著當時的裝潢和傢俱。
在進入店家之前就可以看到門口標示「禁止拍攝」,只能憑印象回憶店內的擺設,立體感十足的大型揚聲器、歐式風格的設計、紅色的椅套~~最特別的是椅子的方向都是向著中央的音響揚聲器。此外,坐定位後可以從店員那裡拿到音樂會的宣傳單,上面有每天音樂會的演奏曲目,背面是使用昭和年代風格的手寫字體印的「咖啡和立體名曲」的文字,會讓人想要珍藏這份宣傳單。「名曲喫茶LION」為了讓客人放鬆沉浸在古典名曲中,這裡只提供飲料,沒有供應食物。
可能大多數來到這裡的客人都是來享受古典音樂的,所以基本上沒有聽到交談的聲音,若是想要悠閒地度過一個人的時間,來到這裡是非常享受的。還有一個特別的是店家沒有設置收銀櫃台,若是享受完咖啡及古典名曲要離開時,可以把帳單帶到店員工作的廚房櫃台,然後打個招呼就可以進行結帳。或許也是這樣的自在不受約束的咖啡店,讓我去了一次又再去了兩~三次!
以日本的的咖啡店來說,「名曲喫茶LION」算是蠻特殊的一種咖啡文化,據了解,在日本有這樣不同的名曲喫茶咖啡店,會播放不同種類的音樂,有專放古典的,有專放爵士的,也有專放探戈的,這些喫茶店的老闆都具有很強烈的個人品味與嗜好,因為他們賣的不是咖啡而是他們的品味。有了「名曲喫茶LION」的體驗之後,我也想去其他專放爵士樂的名曲喫茶店喝咖啡~~
社團好友聽我分享後,他希望我能分享相關資訊,等疫情解封後,他也想去看看這家店,因為聽我分享,他都想去瞧瞧~~不知道大家是否也會有興趣呢?
地址:渋谷区 道玄坂 2-19-13
營業時間:11:00~22:30
#JR山手線
#METRO銀座線
#METRO半藏門線
#METRO副都心線
#涉谷站
爵士樂風格特色 在 藝文青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5月 音樂】
.
音樂是一種溝通的方法,喜歡相同音樂的人也有種默契。
.
「我很喜歡一個比喻,音樂就像語言一樣,即興的音樂便是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當你遇到志趣相投的人,自然而然能夠建構出理想的交流。」本港爵士鋼琴家雷柏熹(Patrick)起初被爵士音樂吸引,不僅是因為個人風格,還因為具有挑戰性的即興部分,他曾一度認為這距離自己很遙遠,但後來在求學的過程中發現爵士樂是一件十分social的事情,當一群人有著同樣的熱愛時,便能夠迸進出不同的火花。而在觀賞的角度而言,「也不需要太執著於是否能夠聽得明白。」Patrick指出一個普遍現象,現時孩子都是考試導向地學習樂器,但如果只求得分,不享受音樂,便會失去玩音樂的意義。
.
是次與香港城市室樂團合作《搖擺的波林爵士夜》,對彼此來説都是嶄新而難能可貴的機會,誠如Patrick所言,要在香港進行不同風格融合的演出,最大的挑戰是欠缺爵士樂的音樂家。而是次演奏克勞德‧波林的樂曲,除了紀念這位樂壇泰斗之外,其中的創作理念亦與Patrick等人所秉持的理念如出一轍,「Bolling所寫出來的音樂中,你能夠感受到他是沉浸了很多年的古典音樂和爵士音樂,寫出來的東西很很自然,最重要是能夠同時保持到兩邊的特色。」在看似隨意、自由奔放的風格下,有著的是對音樂質感的堅持。
.
文 / June
.
#音樂 #雷柏熹 #藝文青 #asartisticasyou
爵士樂風格特色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朱家角鎮是上海市青浦區下轄的一個鎮。舊稱珠溪鎮、珠街閣,俗稱角裡。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鎮。1990年12月21日,朱家角鄉併入。2001年,沈巷鎮併入。1991年2月上海市政府公佈朱家角鎮為上海市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朱家角歷史淵源流長,其地大約成陸於7000年前,宋、元時已形成集市,名朱家村。明萬曆年間正式建鎮名珠街閣,又稱珠溪。明末清初,朱家角米業突起,帶動了百業興旺,時「長街三裡,店鋪千家」,有「三涇(朱涇、楓涇、泗涇)不如一角(朱家角)」之說。清嘉慶年間編撰的《珠裡小志》把珠裡定名為鎮名,俗稱角裡。鎮東北部的井亭鎮原屬江蘇省崑山縣境,解放初劃歸朱家角鎮。2001年,被上海市委、市府列為重點發展的「一城九鎮」之一。上海朱家角放生橋橫跨於鎮東首漕港河上。5孔石拱,全長 70.8米,寬5.8米,高7.4米,是上海地區最長、最大、最高的五孔石拱橋,稱為”滬上第一橋”。古時24里長漕港河僅此一座大橋,南堍為朱家角鎮,隔岸為昆山並亭,因地處澱山湖要衝,元代時,就已成交通要道。明隆慶五年(1571年),由慈門寺僧性潮募建。四百多年前要在水深流急的大江上建造如此大橋,極不容易。
和平飯店Peace Hotel是位於上海南京東路與外灘路口的一家飯店,其有南樓和北樓兩棟歷史建築組成。飯店在1956年開業,接替原先已停業的華懋飯店繼續使用沙遜大廈,即北樓。1965年原匯中飯店併入和平飯店,即南樓,地址分別為南京東路20號和23號。1965年至2010年之間,兩座建築共同作為「和平飯店」經營。1991年到1994年,和平飯店連續4個年度被評為「世界最著名飯店」,並至今仍是中國唯一被評為世界著名飯店的酒店。2007年至2010年,兩家飯店都經歷整修和重組,2010年北樓的原華懋飯店作為加拿大費爾蒙酒店集團旗下「上海和平飯店」恢復營業,南樓原匯中飯店改為斯沃琪和平飯店藝術中心,主要對藝術家開放。上海和平飯店的九國特色套房為其一特色,這九間套房每個房間的建築風格都來自9個不同國家。此外,和平飯店老年爵士酒吧也是上海最負盛名的爵士樂隊之一,成立於1980年,由7名年紀超過75歲的老人組織,每晚都會演奏三、四十年代歐美爵士流行曲。
石庫門shakkumen是一種上海獨特的建築風格,也是近代上海民居的主要形式。其是從傳統的江南民居建築式樣和英國傳統排屋建築式樣融合演變出來,故而是一種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石庫門是里弄式住宅的一種,共分為新老兩種形式,而老式石庫門還有早後期之區別。這些石庫門里弄住宅多分布在原上海公共租界(即今上海黃浦區、靜安區中北部、虹口區南部等)、上海老城廂(即原上海南市區)和原上海法租界(即今上海徐匯區、原盧灣區、靜安區南部)。石庫門建築見証了上海近一個半世紀翻天覆地的變遷。近些年來,隨著上海經濟發展及市區開發的需要以及民眾生活水準的改善,石庫門里弄式住宅,不少弄堂狹窄且有些缺乏衛生設施,開始逐漸被拆除。但也有一些石庫門建築以其它形式得到了保留,如新天地和田子坊就成為了現在上海著名的旅遊的和商業區。現在,石庫門已經不只是一種建築形式,更是一種上海文化的象徵。
上海主要商業街 多倫路是位於上海虹口區中部偏西的一條道路,原名竇樂安路Darroch Road,以曾受到清朝光緒帝授予「進士」稱號的英國傳教士、倫敦聖教書會總部幹事竇樂安命名。1943年汪精衛政府接收上海公共租界時以內蒙古多倫縣改為今名。這裡還有上海現存的唯一中西合璧的基督教堂鴻德堂,具有南洋廊式風格的中華藝術大學學生宿舍,典型的石庫門裡弄景雲裡、永安裡等等,為海上舊式里弄和海派建築的縮影。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YC-lhGYpq94/hqdefault.jpg?sqp=-oaymwEZCNACELwBSFXyq4qpAwsIARUAAIhCGAFwAQ==&rs=AOn4CLDUfW6iIPAzzuFygiuR1ysImT1JP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