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係的品質,取決於同理的能力】
「你根本不懂!」
「你不要以為你什麼都懂好不好?」
「我跟你講過了,你到底有沒有在聽?」
「我不想談了,你永遠都不懂!」
頻繁爭吵的伴侶之間,無論是因為何事爭吵,總是圍繞著「#不被理解」的感覺,因此伴隨著失落、受傷、委屈和難過。爭吵反而沒有辦法達到共識,吵完以後很容易忘記上次是為了什麼主題而吵,只是記得最近吵架頻繁,而且吵得很不愉快。
因為吵架內容容易淡忘,但是吵完的感受卻是深深烙印。
這種沒有共識的爭吵,後來總是在吵著論述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立場、自己的邏輯和意見,而當兩個人都同時在做這件事的時候,就容易不斷打斷對方的話,或是反駁。重複著打斷、反駁、辯駁、爭執,最後就會發現,其實兩個人都沒有在「聽對方說話」,如果有在聽,也不過是在「找可以反駁的點」,然後「加以反駁」或是「 立馬打斷」,直到有一方或是雙方都精疲力盡,決定不再溝通為止。
我們都希望被了解,被深深了解,而不是「我知道你意思,但是!…」。
每一個「#但是」,都意味著「#我不同意你」,而比較敏感的人,聽到「但是」,就會感覺像是「你不同意、你也不想聽我的想法、你根本不想了解、你覺得你才是對的、你要我放棄我的想法、你希望吵贏我、你覺得你無法接受我的看法、我的看法對你來說不重要、你希望我都要聽你的、你認為我是錯的、我的感覺也是因為錯誤想法而生、我的感覺根本不必要、你希望我改變我的想法、你希望我放棄我的想法、這樣我就會改變我的感受、然後我們就不會吵架。」
#這不是溝通,#這是強迫對方接受你的想法。
可是當事人可能覺得他很「努力在溝通」,因為他很費力地在用各式各樣的角度、例子、論點去說明他的想法,拼命地想要說服你。
而大多數這樣的當事人,都以為自己很開放、很有心要溝通、很民主、很愛對方,所以他才會說這麼多力氣再溝通。
感情卻在一次次這樣沒有交集的對話當中,漸行漸遠。
「#聽見對方說的話」是一件費力的事情,尤其是在吵架的時候,可是卻是讓溝通成功的必要關係。我們都需要有意識地暫停我們自己想講的話,按奈自己想要反駁的衝動,壓著自己想要抨擊的想法,放下想要否定對方觀點的慾望,有意識地暫時拿掉「我怎樣我怎樣」,刻意地去「#聽對方到底要講什麼」。
如果你試著這樣做,你甚至會發現,對方一直在重複類似的話。
因為我們都習慣了不斷重複類似的內容,深怕對方聽不見。這是我們長期溝通無效留下的副作用。
這時候會讓人不耐煩,卻忽略了這是因為長期不被聽見的習得效果。
我們都需要練習同理,同理的意思就是「我不是你、我無法代替你的位子,感受你的經歷,但我願意全力去了解你的感受」。
例如:
面對一個在指責你的妻子,除了防衛辯駁,能否同理他的受傷?
面對一個在說謊的孩子,除了生氣失望,能否同理他的害怕?
面對一個屢屢失敗的伴侶,除了恨鐵不成鋼,能否同理他的自卑?
面對一個動不動提分手的人,除了不耐,能否同理他的不安?
面對一個說話不算話的朋友,除了惱怒,能否同理他的孤單?
面對一個過度控制的父母,除了氣憤,能否同理他的私心和不捨?
同理很難,因為那就像承認對方是對的,而自己是錯的似的。其實不會的,你可以同理,但不失去自己的看法。你要先同理,才能把距離拉近,才有機會講出自己的想法,然後被聽見。
#關係的品質,#取決於同理的能力。 沒有同理的話,你講得再大聲,對方也聽不見。
文/許嬰寧心理師
圖/pexels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吳娟瑜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56%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
父母 過度控制 在 CUP 媒體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研究員 Peter Gray 指,從前有一整個星期天玩耍作樂的兒童,可以自決玩甚麼遊戲、要怎樣玩、和誰玩,比今天習慣「被安排」活動的兒童擁有更多的自主權,慢慢從而形成自我推動力。讓他們日後能有熱情有方向地創建成就、走出自己的路的關鍵,正正是這種童年時容易被大人忽略的自主權。
詳細全文:
https://goo.gl/KsJP3X
延伸專題:
【忍你還是避開你?逃離「毒母」的心理掙扎】
https://goo.gl/Nq86gz
【體罰對子女百害無利:短命、低智、暴力傾向】
https://goo.gl/bupEBG
【想教出好孩子,為何竟然教成犯罪者?】
https://goo.gl/AUJ3Jd
==========================
在 www.cup.com.hk 留下你的電郵地址,即可免費訂閱星期一至五 CUP 媒體 的日誌。
🎦 YouTube 👉 https://goo.gl/4ZetJ5
🎙️ CUPodcast 👉 https://bit.ly/35HZaBp
📸 Instagram 👉 www.instagram.com/cupmedia/
💬 Telegram 👉 https://t.me/cupmedia
📣 WhatsApp 👉https://bit.ly/2W1kPye
父母 過度控制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以愛為名的控制,讓孩子遠離!〉
.
許多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時,總是特別的擔心,害怕孩子出現叛逆與唱反調的行為,因此對他們限制更多,不願意放手讓孩子去飛,甚至家管嚴的父母,還會偷偷跟蹤孩子去上學,或是察看孩子悠遊卡的刷卡記錄。
.
然而,當父母這麼做的時候,孩子真的會變乖嗎?
.
★父母盯得越緊,孩子越有可能變壞
.
結論是:這些緊盯孩子的父母,比那些和孩子關係平穩的父母,更可能讓孩子向「學壞」傾斜。
.
為什麼呢?
.
這是因為,父母時時緊盯著孩子,代表父母對孩子缺乏信任感與安全感。這絕非一天造成的。父母在孩子的童年時期,如果彼此的關係屬於不安全依附,父母在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後,依然會緊盯孩子不放。
.
時時被父母盯著的孩子,會造成怎麼樣的結果呢?研究依附的學者Hirschi發現,若是孩子和父母未能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那麼孩子和同儕、老師之間,也相對難以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可能較容易發生逃學狀況,父母一路以來的「努力不懈」反而適得其反了。
.
★給予依附3大要素,適時放手讓孩子飛
.
既然盯得越緊,反而會越容易讓孩子無法與同儕、老師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甚至發生逃學狀況等等,那麼父母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變乖」,避免交到壞朋友、順利完成學業呢?
.
先從幼年依附關係來看。依附關係是一個很特別的存在,當小孩出生後,通常父母是孩子的主要照顧者。我們並非一生下來就能獨立生存,但是一旦能建立良好的依附關係,就像小鳥破卵而出時,成鳥會叼著蟲子來餵食牠們,並帶領牠們漸漸學會飛翔。
.
因此,當孩子出生後,父母勢必要帶著孩子慢慢成長,當孩子遭遇威脅時,父母能夠做到以下3個步驟,是讓親子依附關係緊密相連的重要密碼:
.
1.適時出現:在孩子有需求時,出現在孩子身旁。
2.敏感覺察:當父母出現後,能夠理解孩子受到的威脅是什麼。
3.給予支持:察覺到壓力源是什麼後,父母能夠幫助孩子度過威脅。
.
如果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能夠一次又一次地為孩子遮風避雨,孩子的情緒自然不容易出現過於強大的擺盪,便能夠在比較平穩的環境中長大,也會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長大後,也比較容易給予同儕、老師正面的訊息,彼此就越能建立具有安全感的互動關係,父母最擔心的逃學、加入幫派這些「學壞」的行徑,就沒有發展的空間了。
.
★放下控制 讓孩子自由飛
.
當親子有了正向關愛的互動和信任,父母根本不需要跟蹤孩子、緊盯孩子和誰交往,孩子自然會和父母分享,因為他們從小到大和父母的關係是溫暖、和諧的,與父母互動就像朋友一般,此時的孩子,就像幼鳥學會飛翔一般,自然脫離母親鳥的羽翼,勇敢闖蕩更寬廣的的世界。
.
然而,那些對孩子緊迫盯人的父母,從小就為孩子設立了許多規矩,他們過於嚴格地緊盯孩子,反而讓孩子不能感受到依附安全感3要素。譬如說,孩子在捷運上哭泣時,媽媽責怪孩子為了小事情哭泣,如此一來,媽媽沒有做到「給予支持」,反而讓孩子無法與媽媽建立起具有信任感的安全依附。
.
如果你是一個很容易擔心孩子變壞的父母,那麼要達成依附安全感3要素,或許是很困難的,辦不到的原因在於過度擔心。這個時候,我會建議父母們能夠找尋合適的教養課程或尋求心理師幫助,去觸碰過往不曾觸碰的焦慮,而不再把害怕變成控制孩子的手段。
.
依附是一個很神奇的機制,就如同幼鳥被成鳥照顧一般,為的是讓孩子能飛向天際。林以正老師在我所書寫的《找回100 %安全感:情場與人際的正向依附練習》的導讀中,寫下了這樣一句話:「依附不是為了連結而存在,反而是為了可以離開所設計的。」
.
唯有父母放下過度控制的想望,等孩子慢慢地做好飛翔的準備,即能讓孩子勇敢地飛向無垠天際。
.
(完)
.
附註:本文已於《張老師月刊》2021年2月號刊登
.
✅按下「#搶先看」,最新文章不漏接
✅追蹤 IG psydetective,即將推出 IG 專屬文:
https://www.instagram.com/psydetective/
✅購買本書,讓妳更懂安全感:
https://reurl.cc/Dvjq96
✅透過測驗,找尋合適的伴侶:
https://reurl.cc/E2jV7m
父母 過度控制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毒親教養:在不知覺中當了有毒的父母嗎?吳娟瑜教你停止複製創傷!超越內在恐懼,正確教養孩子」介紹
訪問作者:吳娟瑜
內容簡介: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錯!56%父母自認是會傷害孩子的「毒親」(toxic parents)!
虐待孩子、口出惡言、過度控制、情緒勒索、
硬把自己的價值觀套在孩子身上……
這些父母的有毒教養96%是受到潛意識影響
去除源於個人創傷、承自原生家庭/家族的負面信念,
拒絕周遭、社會、媒體流傳的錯誤認知與價值觀,
不再受潛意識操控,親子才有良性互動!
◎每個失常的孩子,背後都有受創的大人
頂嘴、疏離、憂鬱、易怒、依賴、拒學、沉迷電玩……當孩子行為脫序時,父母應先檢討自己是否常對孩子有憤怒、自責、推卸、漠視、嚴厲等表現。一個人講出的話語、表達的想法、臉上流露的神情,往往跟深藏在潛意識裡的信念有關,父母若有以上負面情緒,代表潛意識裡帶有許多恐懼,並經由教養將恐懼不斷複製給孩子。想要改善親子關係,渴盼家人良性溝通,首要之務便是增進對潛意識的了解。
◎應快快「拋棄繼承」的情緒負債──家庭潛意識恐懼
我們很容易複製原生家庭的人生觀、價值觀、金錢觀和教養模式,父母因上一代教養不當而有的陰影,時常會再成為子女的夢魘,像是重男輕女或家庭暴力等。父子和母女之間也常有特殊的情結,比方說,「兒子不成材」是很多男人共有的潛意識恐懼,對兒子總寄予重望,表現不佳就會嚴以鞭策;母女之間則存在著微妙的競爭關係,會搶奪居中男人(丈夫/爸爸)的愛,這通常是因為媽媽複製了自己兒時和手足的相處模式;而失婚者容易把對兩性關係的錯誤認知帶給孩子。養兒育女時,要時時自我觀察,才能不再把從原生家庭接收到的恐懼又轉移到子女身上。
◎家族潛意識恐懼遺毒子孫,過時的祖訓就讓它失傳吧!
有些已不合時宜的價值觀仍以祖訓家規、家族慣例等形式,一代一代傳承下去,影響了後代子孫的家庭幸福和親子關係,最典型的包括:重男輕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要繼承祖業等,這些觀念都已和現今潮流有所抵觸,長輩應該適度改變或尊重晚輩的選擇。做個「懂事」的長輩,懂得世事多變化,樂意理解成年兒孫的心事,多給引導,多給支持。
◎以知識破解偽科學、群體迷思,不捲入集體潛意識恐懼
有些潛意識恐懼從個人、家庭或家族中完全找不到根源,那可能就是受到周遭環境的暗示所致,包括:民族習性、社區氛圍、新聞事件、宗教信仰,關於生活上的例子有「富不過三代」、「逢九必凶」、「活越久,失智機率越高」等;屬於教養上的則有「孩子要贏在起跑點」、「兒子要窮養,女兒要富養」等,我們對這些思維習以為常,也認為理所當然,但其實是需要重新斟酌的,在陪伴子女成長時才能跳脫這些集體潛意識的恐懼,培養出思考正面、觀念正確的孩子。
作者簡介:吳娟瑜
.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大學應用社會學碩士
.國際演說家,演說場次超過6000場
.兩性溝通、親子教養專家,喜為人師、樂於分享
.風趣幽默又深具專業素養,備受電視、廣播、報紙等各媒體歡迎
.暢銷書作家,著有《記憶改寫,回到原本美好的自己》、《用女人的方式贏一生》、
《爸媽一句話,影響孩子一輩子》、《孩子就要這麼教》等
.興趣:看電影、閱讀、寫作、跳街舞、練肌耐力等
.座右銘:做對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人生目標:把好的影響分享給更多的人
.寫作目標:陪伴年輕世代父母進行自我探索,並快速選擇正確教養模式,避免毒害孩子而不自知
作者粉絲頁:吳娟瑜老師
出版社粉絲頁: 出色文化
四個podcast平台,也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請大家支持,我全部六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twnews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