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異稟】
筆:#筆yourself
—————————————————————
懶惰的人玩混墨
就是只混了前三個字
後面就放棄了
前幾天的絲襪動態讓我想到
以前看的一本書
內容大致上在討論
這些年平權運動演變出來的
一些新的社會風氣
我們要知道的是
在社會議題上
「積極爭取」有些時候
可能會產生一些反效果
所以在平權運動的浪潮下
也多多少少加深了一些反勢力
在平權聲量達到最高的時候
或許也是厭男、厭女浪潮的最高峰
有在看八卦版的人
應該常常會看到一句話
「物化女性的,都是女性」
我必須承認
在看到一些實況主開泳裝直播
然後把金主的名字寫在自己身上時
我也會閃過一樣的想法
但是平權的本質
是「尊重個人的自主意願」
以及「重視個人差異」
用個極端的例子來說明好了
我本人在網路上秀出自己強壯的肌肉
提供出租服務讓各位當枕頭使用
出租期間
我的肌肉就是你的玩物
任君使用
既然我是出於我的個人意願
那便不需要有人為我大聲疾呼
這便是「尊重個人意願」
那「重視個人差異」呢
我的行為就是「我」的行為
他不該被投射到所有的男性
他不應該被認為是男性的普遍行為
進而去延伸出錯誤的性別印象
更進一步的說
即使10個男人有9個在出租肌肉枕頭
你也不應該認為
剩下的那個男人也有在提供同樣的服務
或是自然而然地認為
他也會願意提供肌肉枕頭的服務
說完我只有在幻想中
才會出現的肌肉
就讓我們回到現實情況囉
如果今天我們認同
一個人穿的極富知性美
那為什麼我們就認為
一個人不能讓自己
看起來很有性吸引力
身為現代男性
我是覺得啊
與其涉入平權渾水
咱們還是
安安静静的看正妹就好
不要做一個愛看又愛嫌的人嘛
—————————————————————
#dancingdancingsheep #handwriting
#手書 #手書き #美文字 #練字
#手寫 #手寫字 #手寫的溫度
#混墨 #討厭 #討人厭 繁體字
#跟抄 #語錄 #跟抄語錄 #笑話
#幹話 #鋼筆 #鋼筆字 #萬年筆
物化男性例子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出口的,是很悶的,因為典型的雄性世界幾乎不大聊心事、不喜歡聊私事、不善於體察自我,當然相對的,也不善於體察或關心別人,這或許跟典型男生的天性有關,他們多半傾向關注「事物」勝過關心「人」。
但《男孩與性》、《男孩情緒教養》等書都提到雄性世界有種「兄弟規範(情結)」,男性在心底有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認為「揭露自我內心」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徵,是比較「娘」的男生才會做的事情。
此強勢雄性文化終於讓男生從「不感受」弱化成「不會感受」,從「不表達」惡化成「不會表達」。
當然,在性平時代,我們欣見有愈來愈多「暖男」產出,他們懂得關注別人的情緒、也擁有關心別人的技巧,但這並不意味暖男在低潮傷心時,也敢隨意向「兄弟們」吐露真心,因為這種行為在雄性世界可能不安全,意味著缺乏男子氣概,換來的多半是兄弟們的嘲諷與不自在。
不論男孩在陽剛或陰柔特質的光譜上落在哪一點,多數男孩傾向不輕易吐露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如「我好害怕」、「我沒辦法」、「我心好痛」。
在《男孩與性》一書裡,有個十八歲的男孩羅伯就說,他遇到難關時,他的爸爸就會要他「Man up(拿出男人的樣子)!」,他父親所呈現的就是整個傳統雄性文化的縮影。
羅伯說:「我不跟任何人談我遇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那就不算個男人,代表你不夠努力,是個婊子。」羅伯所說的,也代表了多數男生的真心話,包含大男人、小男生,儘管性平教育已推展了這麼久、這麼廣。
「他們把情緒藏起來不讓他人看出來,甚至連自己也感受不到。但這些感覺不會消失,只是埋到心靈更底層。」(男孩情緒教養p.136)
不會消失的情緒,最後很有可能拐彎抹角地變形成「發洩式行為」,比如攻擊或是霸凌別人,或成癮於菸、酒、3C、毒品。
我和家裡的三個男孩談過,他們也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男生之間互訴心曲也不是真的沒有,但極為稀有,除非是特別信任的死黨,不過多半心情不好時,死黨最常貢獻的也就是陪你瘋狂打電動、打球、打屁,成年之後可能就是去喝一點小酒,亂掰一通,很少集中火力正中情緒標靶。
「那心情不好時怎麼辦?」
兒子們說,女朋友、紅粉知己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她們是訴衷腸的最佳人選,在她們面前可以不需用力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但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在女朋友或紅粉知己面前揭開自己的脆弱。
小子之一曾跟我分享過,他曾有個很願意傾聽他、也善於分析心理狀態的紅粉知己,兩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但每當他心情低落時,他很自然地就會找這個女孩出來吐吐苦水,他在她面前不必顧慮會被嘲笑,因此總是能得到極佳的療癒效果。
只是此紅粉知己在交了男朋友之後,為了避嫌,就再也無法擔任小子的心靈伙伴,這讓小子難過了好一陣子。
「那怎麼辦?心情不好時找誰呢?」我問。
「所以有時候就回來跟老媽吐苦水了啊!要不然跟室友看看電影、打打屁稍微轉移注意力啊!」
可見家有男孩,直至他們青春期、成人,親子的關係都相當重要,因為男孩有苦無處訴時,如果和父母關係夠親密,或者夠信任父母,至少還有一處安全基地可以訴訴衷腸。
而另一方面,男孩在陷入情緒低潮時,或許不太能分析自我、感受自我,但是若懂得排遣情緒,也至少能把自己從亂七八糟的情緒風暴中拉出來。
因此,我實在不反對男孩們偶而聚在線上打打電動、胡亂喇勒、講些芭樂話,因為這至少是他們轉移壞情緒的某種低階、但有效的方式。
不少青春期男孩聚在一起還是打打鬧鬧,感覺非常幼稚,但,這就是他們趕走壞情緒最單純又方便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需要不斷挖掘與練習的,男孩從小就不樂於此道,雄性文化又強化他們避開這一塊,這當然對男孩的情緒發展極度不利。他們沒有機會細膩的分析自我情緒,當然,對於別人情緒的體察就更加薄弱。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國中演講,輔導主任談到她也是住在「男生宿舍」,當時她的父親過世未久,和爸爸感情相當好的她非常難過,常常在家裡想著想著就哭起來,然而,家裡的老男人(先生)、大男生、小男生(兒子們)唯一做的,就是把她放在一邊任她盡情的傷心哭泣。
「你相信嗎?從我老公到兒子,沒有人過來安慰我一聲,抱我一下都好啊!這讓我更絕望更傷心了。」主任說。
「我真的很能體會妳的落寞,因為我家也是如此啊,我也適應了好久!不過,我必須說,你家男性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正~常,因為當他們難過時,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起來,沉默不說話、自己調整、自我消化。所以他們以為把妳放在一個角落,不去打擾你,讓你自己去消化情緒,就是善待你的最好方式。」
天知道,這麼多年來,我是暗示、明說、示範了再示範,才讓家裡的雄性動物包括兒子們懂得在我難過時大方走過來、擁抱媽媽的。(擁抱爸爸目前還是天方夜譚,爸爸也一定會被驚嚇到。)
男生不善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甚至被男子氣慨文化塑型成「不能示弱」、只能當「強者」、甚至不惜以「攻擊」、「霸凌」作為真男人的象徵,這顯然已經變成「毒性男子氣慨」。這在男孩發展性意識、性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男孩與性」這本書裡呈現了美國年輕男孩對性事不可思議的態度。作者Peggy Oren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研男孩、女孩對性議題的不同態度。
她說「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凳子有三隻腳,第一是情緒壓抑,第二是貶低女性,第三則是拿「性征服」出來吹噓。
她舉出最有名的一段「男生更衣室對話」乃出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川普曾經吹噓自己曾經如何強吻女性,並引以為豪,宣稱「當你成為明星的時候,她們會讓你這麼做,你做什麼都行,甚至抓她們的陰部都沒問題。」儘管川普這番話引來極多反彈,包括男性,不過也真確反映了純男性性心理的有毒思維。
Peggy Orensteiny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呈現年輕美國男孩(特別是傳統異性戀男孩)扭曲的性觀點。在美國,青少年乃至大學都流行「勾搭文化」,這和我們所說的「一夜情」意思差不多,男孩很容易限於一個迷思,也就是把「性征服」當做「男性氣概」的表徵,征服的數字愈高代表愈具男性氣概。
性事,已無關乎愛與連結。美國東岸就有「曲棍兄弟(lax bro)文化」,內容大抵就是誇耀性事勾搭,貶低女性、厭女、物化女性。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標的」而不是「人」。能贏得多少火辣的女生,就能展現多少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書中指出,男運動員被控告性行為不當或是對親密伴侶暴力相向,比例是其他男生的三倍,「運動員文化」強調拚勁、競爭、強壯、勇氣等正向特質,但也成為一股煙幕彈,掩護運動員霸凌、奪權、性征服、以厭女語言為樂、貶低女性傾向的氛圍。
而也有很高比例的非運動員年輕男孩因為欠缺對情緒的體察、對女性心理的理解,再加上A片與媒體的錯誤示範,因而把「性」當成一件男高女低、控制女性身體的行為過程。
「如果只有男孩在,那麼你聽他們的對話,可能會分不清他們剛才發生親密行為、還是剛從建築工地回來。他們會說釘釘子、用力敲、碰碰撞、把東西打碎、砰地一甩、撕碎她、毀了她。」
這些都是以侵略女性身體為樂的描述,他們鮮少講述到彼此的心理連結、相互依戀理解、珍惜疼愛的滿足感,如果讓年輕男孩繼續依賴傳統而陽剛有害的雄性文化,他們可能很難學會看清楚「女生也是人,女生值得尊敬、需要尊嚴」。
此外, 現在的孩子是廣大A片實驗中的白老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很多異性戀A片都是透過「男性觀點」來拍攝的,性愛被描述成男人對女人「做」的事,而不是「和」女人做的事,這會有很可怕的影響,也就是更強化男孩把性當成控制女性、貶抑女性的過程。
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比大人看更多的A片,而且內容比大人更低級扭曲,可想而知男孩們性道德、性意識在比父母所知更早之時就已開始扭曲。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早年看A片的,無論男女,都可能比同儕更早性活躍、性早熟,比同儕更多性伴侶、懷孕的機率有比較高,最嚴重的是,「把性侵略看得更正面、把女人看得更負面,更容易從事A片所描述的那些冒險、非典型的行為。」
很多無知的年輕男孩因而犯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性騷擾、性侵害行為。
書中就舉出一個看來無害的男大生在勾搭一個玲瓏可愛的女孩之後,軟硬兼施,不斷引誘女孩到他寢室,儘管女孩在過程中一再表示不想、不舒服,甚至幾度用藉口推託表示想離開,但礙於恐懼以及對方高大的身軀,最後被迫替男孩口交。
在這個男孩既有成形的思維裡,自己並無勉強女孩,更遑論性侵害,他還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引導有步,而一廂情願地以為最後是女孩同意且自願的。
這也是作者Peggy Orenstein在多方訪談後發現的兩個事實,那就是:男性普遍會高估女孩對性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也太常把自己的愉悅看得比女生的感受還重要。
前述的男大生萬萬想不到,那一夜,他對女孩造成無可泯除的傷害,女孩之後避不見面,也無法療癒自己,直到多年後女孩勇敢地提出控訴。
這正是因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女孩身心及性心理的理解,甚至早已在心裡塑造了牢不可破的扭曲的「男尊女卑、女生須屈從」的性道德框架。
事實上,也有很多男孩從頭至尾都不認同物化女生、貶抑女生的性事思維,但是在整個兄弟文化沆瀣一氣時,他們會退縮,而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值得一提的邊緣思維,而跟著大夥沒頭沒腦的哈哈大笑,以求得認同感。
事實上,專門研究青春期男孩行為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男孩比較喜歡的身體親密對象,是自己認識、信任、相處起來自在的人。男生追求性愛最大的動機並不是肉體,而在情緒層面,是因為想要對女生表達愛意或慾望。
自從交友軟體夯起來之後,「勾搭文化」在全世界默默的沸騰。我聽過太多年輕孩子把性與愛分開思考,把「滿足肉慾」當成一件紓壓的方式,或許連我們做為父母的可能都未必清楚孩子對性的看法。
這些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的新興性潮流也意味著,我們做為父母的,真的必須花點心思和時間好好的和孩子們談性說愛。
「#me too」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雖然引發全世界一同把「偏差性行為」、「男性特權」及「有毒陽剛特質」攤在陽光下一同省思、徹底清算。但是,在固化的純男性世界,卻未必真正翻轉了有害舊思維。
要把男孩教養成懂得尊重女性、灌輸他們「經過對方明確同意才能進行性探索」的性道德之前,首先得先把男孩教養成懂情緒、有同情心、尊重男女平等、尊重多元性向、尊重他人界線、允許自己也允許別的男孩示弱失敗、可以表達情緒、也能體察別人情緒的人,這是懂愛的前提。而懂得愛,才可能發展並維繫真正健康愉悅有連結感的性。
想要更了解男孩的情緒教養以及他們對性與愛認知的發展嗎?推薦以下兩本書。
【書訊】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264?sloc=main
物化男性例子 在 烏烏醫師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這一年來看了許多女性主義的經典著作和小說,除了文本內容外我總是會好奇這些作者有男伴嗎?她們的伴侶是否也抱持著兩性平等的信念?如果沒有,雙方又該如何相處?當愛情和核心價值有所衝突時,該如何走得下去?
不得不說,韓國書在性別議題上的角度真是多元,這本「她厭男,她是我女友」的小說就用輕鬆的口吻與異男視角述說這樣的故事。兩個因故分開的戀人四年後再重逢,一個還是被父權社會綁架不自知的暖男,一個已變身成女性主義的實踐者,且還是最偏激的那種。
男生認為只要他發揮暖男本色,就能讓女友變「正常」、一同結婚生子。也希望女友化妝、穿裙子和他分享日常的生活。殊不知女友不動於衷,仍穿褲裝短髮、煙不離手,還常常憤怒地和他抱怨性侵、性騷擾、墮胎權,甚至在他朋友婚禮上「大言不慚」挑戰婚育傳統觀念。
這本書最厲害的地方在於,用了許多貼近生活的例子凸顯出兩人的無奈,男生覺得我明明對女生很好、很尊重,出去會主動買單、幫忙提重物,為何女友還是對「男人」如此不滿?女生則認為這個社會隨處可見男女不平等的問題,沒有人是局外人,男友為何能視而不見。
另個亮點則是他們的互動與我跟先生雷同。有一次女生憤怒地抱怨許多性侵案被判無罪,被男友指責不該只站在受害者角度思考。女友馬上提供數據和親身經驗論證性暴力舉證定罪的困難、與慣性地檢討受害者的氛圍將降低通報比例。對方一時語塞講不過時只好反問:「你是社會運動家嗎?還是政客?妳是什麼身份?到底為何要在意那種事情?」
類似的對話在我家也時常上演,每次我義憤填膺和先生抱怨各種社會議題,好比小孩能否體罰、疫苗怎麼分配才合乎正義、如何減少醫療糾紛等,只要意見相佐或不感興趣時,他一定會回應:「你又不是要選總統,我們又沒小孩,管那麼多幹嘛?I don’t care!」只不過最近疫情升溫,兩人關在家裡無處可去,我無法像故事中的女友掉頭就走,暫不聯絡。
這本書也讓我想起,有朋友曾問我「你信仰女性主義、愛運動、收入高、意見又多,異男應該很討厭妳,妳先生怎麼調適?」仔細想想,我發現我先生廣義來講也是個女性主義者,甚至是我這方面的啟蒙。還記得剛結婚頭兩年,我總愛嗆他沒和我求婚,東西搬一搬我就傻傻「嫁」給他。有次他竟一臉正經和我說「為什麼不是妳和我求婚?我們不是平等的嗎?我和你『結婚』也不是找妳來幫我做家事、生小孩,而是互相陪伴」,我當下啞口無言、也只好摸摸鼻子。五、六年前,我經歷一場事業低潮,也曾哭著和他說「不然不要工作了,給你養」,他只淡淡的回一句「不是不行,但妳想清楚這真的是妳要的嗎?」
現在回想起來,這些事情在我心中埋下種子,讓我長成現在的樣子。
最近又有個例子,讓我驚訝他的性別敏感度。今年過年時,眾多男醫師在網路上發起「發紅包安太座」的活動,以按讚數決定給太太的紅包。正當我皺眉頭對這種強化女性樂於依靠男性的氛圍不以為然時,,他竟然就傳來截圖說「這活動不就是父權的表現嗎?你們女醫師怎麼看?總不能一邊吵男女平等,一邊把自己物化成需要「安」的太歲,拿錢不手軟吧!」
另外,女主角是個不婚主義者,故事裡也一再提到她對傳統婚姻家庭的質疑。每當男友軟硬兼施想騙婚,她回應的金句實在太值得分享,以後若遇到有人在和你催婚,完全可照抄使用:
「我不是放棄結婚,我只是選擇我要的人生」、「我也不知道自己會不會孤單,但是沒有老公和小孩,我還有自己」,我不僅深表讚同,甚至認為就算身邊的人和你情投意合、心靈相通,甚至兒孫滿堂,人生大部分的時間還是自己與自己的對話。
女主角後來也反守為攻主動質疑男友,愛情一定要步入婚姻才算修成正果嗎?你有想過為什麼人一定要結婚嗎?男友答不上話一臉茫然時,她又補上一句「慢慢地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不是別人想要的、是你自己想要的」。
看到這段我馬上回憶起當年結婚,其實我並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也是活在別人眼光裡做決定。認為同居不光彩、也不符合社會期待,婚紗要三十歲前拍看起來才年輕。當然這不表示我後悔結婚,純粹是好奇若是現在的我,還會像十一年前那樣倉促的下決定嗎?
回到小說本身,主角是否有情人終成眷屬我就不爆雷,不過我倒是非常期待這本小說能有續集,針對女主角變身激進女性主義者的過程來發揮,一定能讓許多同溫層的朋友產生共鳴。
最後,關於成為女性主義者,我想說的是,妳未必要像女主角一樣抽煙、短髮褲裝,堅持重物自己搬,做愛女上男下。也不用熟讀第二性,把西蒙波娃當偶像。你當然更不必要是女人。只要相信人生而平等,你就可以是一個女性主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