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雷新生活運動】
今天哈雷於北美正式發表了2021年式全新大改款Sportster S,動力方面搭載全新1252c.c.水冷60度V型雙缸Revolution Max 1250T引擎,最大馬力121hp/7500rpm,峰值扭力13.0kgm/6000rpm,變速箱為六檔,總重220kg。
這套動力機構基本就跟先前發表的Pan American相同,主要著重於中低轉速的扭力輸出,不過針對Sportster S的產品需求,在活塞和進氣系統方面進行微幅修改,藉此提升起步的加速反應及中速域的能量輸出。
此外,車架方面採用有別於過往的革新技術,跟杜卡迪相同將引擎視為車架的一部分,車架分為前段、中段、尾段和後搖臂均以螺栓固定在引擎身上,藉此減輕重量的同時也提升了整體的剛性。
座高755mm,能夠符合絕大多數騎士的需求之外,17寸寬輪胎以及抬高的單邊雙出排氣管,加上纖薄的單人座椅及全LED扁圓型大燈,均彰顯新世代Sportster S有別於過往的全新風格。此外,在行車資訊及電子系統方面,儀錶板為4寸圓形TFT螢幕,在基本項目外還提供胎壓監測、水溫和油壓、電壓與四種行車模式選擇,包括制式的運動模式、公路模式及雨天模式之外還有自定義模式,至於定速巡航及藉由藍牙與智慧手機連線的功能也沒有缺席。
電控系統是這次Sportster S的一大突破,車上裝有6軸慣性偵測系統(IMU),能夠在行駛過程中自動偵測傾斜角度,以此作為C-ABS防鎖死煞車、防止後輪打滑的轉彎牽引力控制系統 (C-TCS)及扭力輸出防滑控制系統(C-DSCS)的運作參考依據。
至於新車最快何時登台?預估今年第四季應該有機會,至於售價?現在談還太早......。
#HarleyDavidson #sportsters #圖片中有附上雙座套件
----------------------------------
延伸閱讀:
Harley-Davidson Livewire 全新篇章
https://bit.ly/3kiNqwC
----------------------------------
網站 https://www.topgeartw.com
Youtube https://bit.ly/2UxJozN
IG https://www.instagram.com/topgeartaiwan/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
牽引力控制系統 在 IRIS艾莉絲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MW全新世代M3M4新車發表會
#文末送Mtown口罩
#一起帥氣防疫
#口罩照片最後一張
這是我首次穿賽車服擔任新車發表主持人
謝謝最有前衛想法的老朋友施經理給我機會
讓我成為全高雄當天包最緊的女子🤣
#大概知道我最近長了點肉
穿上上週才出征賽事的賽車服
搭配全新第六世代 BMW M
M3 Competition & M4 Competition
全身細胞注滿辛烷值
伴隨著震憾到心臟深處的交響樂
我唸著自己都感到興奮的主持稿
期待著第六代M3 M4的誕生
真的好想大聲喊「尬的!我米漿粉我驕傲😎」
當然也非常感謝 BMW Taiwan總代理 汎德 給我機會擔任主持人
還有帥度爆表的照片by Ian Hsu徐逸恩
全新M3 Competition & M4 Competition
首創無邊框橫格柵造型的加大雙腎型水箱護罩
以及大面積前下蜂巢造型進氣壩
前保桿兩側垂直造型進氣簾
擁有更佳的空氣導流效果
搭配黑色高光澤後下擾流與M擾流尾翼等空力套件
以碳纖維強化塑料(CFRP)打造的碳纖維車頂更能減輕重量同時降低車身重心
大幅提高操控靈活性與穩定度
強悍的全新S58直列六缸引擎
較上一代提升60匹動力
可榨出510匹超大馬力與650牛頓米扭力
新世代3D列印工法應用在汽缸蓋上
擁有四個冷卻迴路及七個散熱器
使得引擎在激烈高速的操控下仍能保有最佳性能狀態
0-100km 3.9秒🏁🏁🏁
Racing Package為此次亮點
🔺M專屬碳纖維賽車桶型座椅
搭配大面積碳纖維輕量化大幅減輕9.6公斤
符合賽道上極需的支撐與包覆性
也提供長程駕駛時的舒適性與穩定性
🔺 首次推出的M專業賽道駕駛及甩尾分析系統
紀錄並分析車主每一次的滑行甩尾或賽道單圈秒數
創新十段式M 牽引力控制系統
可循序漸進地掌握M3.M4強大的動力輸出
享受車尾在彎道中肆意滑行的快感
上週我跟 超跑達人林志鑫 在訪談中
也聊到志鑫哥和小炫風林志穎
曾經擁有過E36世代的M3
我其實兩年前也曾購入過一台E36 325
但後來還是想入手更想要的E92 M3
所以最後決定脫手了
從老車到新車
認識我的人
或常常看夢想街節目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艾莉絲其實一直都是BMW的忠誠粉絲
看著新世代的米漿越來越進步
性能猛爆強悍
真的很希望未來能有機會多賺點錢入手正M Power
🔘最後
這次的禮物很實用
最近疫情不斷擴散
口罩要戴好戴滿
帥的口罩更是大加分
邀請大家此篇貼文按讚👍
並且tag 2位同樣熱愛BMW M Power的朋友
⬇️⬇️說出抽獎通關密語⬇️⬇️
「BMW全新第六世代M3 M4真心太帥」
#覺得Iris很帥我也不介意多加一句稱讚😁
#極度需要讚美的浮誇女子
5/10 22:00起— 5/13 22:00截止
5/14抽出五位幸運粉絲
可獲得BMW M Town口罩2枚
5/14晚間公佈得獎名單
之後再請得獎者私訊寄送資訊
#歡迎分享此篇貼文
牽引力控制系統 在 moto-one.com.hk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Pre-Owned Bike 優質易手車==
Corsa Motors
Model: Ducati - Panigale 1199s Tricolore
Year: 2012
Mileage: 10672km
Selling Price: HK$168,000
原廠配備:
- Ride-by-Wire 電子油門
- DES 電子避震系統
- DTC 循跡系統
- EBC 引擎牽引力控制系統
- DQS 電子快速轉波器
- 3 Riding Modes
- GPS行車數據收集儀
- TFT全彩顯示屏
- LED頭燈
改裝細節:
- Brembo RCS 19 brake master cylinder
- Brembo RCS 16 clutch master cylinder
- CNCRacing frame cap
- CNCRacing rearset
- CNCRacing front brake cooling system
- CNCRacing triple clamps
- CNCRacing handlebar
- CNCRacing handlebar switch
- CNCRacing clutch slave cylinder
- CNCRacing rear sprocket set
- Ducati Performance tank cap
- Ducati Performance brake & clutch fluid tank
- Ducati Performance brake lever guard
- Ducati Performance engine guard
- Ducati Performance windscreen
- Ducati Performance carbon fiber parts
- Ducabike clear clutch cover set
- Luimoto seat cover
- Rizoma number plate holder
- Rizoma Veloce L mirror with LED indicators
- Rizoma grips
- Rizoma LED indicators
- Termignoni carbon silencers
- Termignoni titanium racing collectors
改裝品未能盡錄, 原廠Ducati HK行貨、代辦低息上會分期、歡迎親臨陳列室查詢.
了解更多/More details: www.CorsaMotors.net
Whatsapp: https://wa.me/85224076828
#ducati #panigale #panigale1199s #tricolore #cncracing #rizoma #evotech #healtech #bmcairfilter #ducabike #luimoto #ohlins #pirelli #brembo #corsamotors #motorcycle #電單車
CORSA MOTORS LIMITED
G/F, No.233-235, Wo Yi Hop Road, Kwai Chung, N.T.
新界葵涌和宜合道233-235號地下
Whatsapp: +852 2407 6828
Tel: +852-2407 6828
Fax:+852-2407 6838
Email: info@CorsaMotor.com
Web: www.CorsaMotors.net
Office hour : Mon to Sat 10:00-19:00
Public holiday and Sunday off
牽引力控制系統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牽引力控制系統 在 天下有车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四驅系統就是讓汽車四輪輪子都能主動轉動的系統,它比什麽單獨前驅和後驅,有著很多優勢。第一個就是通過性強,如果你遇到困難,在脫困時,四個車輪只有一或者兩個有附著力的時候,車子就能從極限工況中解放出來;第二個就是牽引力很強,在地板油起步時,四個車輪都可以主動推動車子前進,但是單獨的前驅/後驅就容易因爲打滑而造成動力損失,但是我們的四驅就不容易因爲打滑而造成動力損失;第三個是穩定性好,像在高速過彎、變道時,四個車輪更容易控制在行駛過程中的各種力,讓車子不易失控,提升駕駛安全性,還變相的提高了車子的操控極限。
牽引力控制系統 在 剎車四合一就是循跡防滑嗎?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建議您再上網看看ESP(車身動態穩定控制系統)跟TCS(循跡控制系統)兩者的差別! ... 寶馬(BMW):包含動態牽引力控制系統的動態穩定控制系統(Dynamic Stability ... ... <看更多>
牽引力控制系統 在 IVECO 歐意香港及澳門- 陡坡緩速控制系統及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王通過自動操作煞車系統以保持穩定嘅速度,讓車輛無需顧慮太多,緩慢而安全地落斜。 而車輛係泥漿、濕滑或沙地等路面上行駛時, 牽引力控制系統 透過強勁嘅抓地力避免打滑。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