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社會風氣為何變壞 | 知史百家
歷史春秋網
從755年唐朝的「安史之亂」起,到960年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王朝止,有二百餘年的時間,在當時中國的這片土地上,都是軍閥混戰,政權如走馬觀燈一樣變幻莫測。一些無德無識的膽大無恥之徒,憑藉燒殺搶掠,便可稱霸一方,甚至當上皇帝,號令天下。在那樣的政治條件下,禮義廉恥掃地,社會風氣大壞。
趙匡胤是從後周的孤兒寡母手中奪得的天下,其方式同此前五代十國那些帝王用陰謀手段搶權,並無多大區別。奪取政權後,如果也是繼續不顧社會風氣的淨化、整頓,那麼趙宋王朝,也只會是一個稍縱即逝的短命小王朝。
趙匡胤同此前的那些軍人政權最大的不同就在於他用歷史的眼光審視了形勢,在奪取政權後,立刻實行以儒治國,狠抓了社會風氣的淨化。
趙匡胤對後周的皇室,不予殺戮,以禮相待;對後周肯於投降的大臣,如宰相范質、王溥等,繼續原職留任。對於曾起兵反抗宋軍後周將領,如汴京衛戍副司令韓通,雖在戰鬥中被宋軍所殺,卻並不敵視,反而褒獎其忠勇。
趙匡胤為防武人和功臣專權,並未像有的王朝那樣,建國之後大殺功臣,而是用和平的方法,搞了「杯酒釋兵權」,然後以鍛煉軍隊刻苦善戰的名義,讓軍官經常調動,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其兵,並用文臣知州,「重文抑武」。
趙匡胤還留下嚴懲貪墨之官和不殺言事之官的「祖訓」。
趙匡胤這所有的「祖宗之法」,都是針對唐末五代十國以來二百餘年社會風氣大壞而發的。宋朝初年很快就出現了廉恥相尚的好風氣。在第三代皇帝宋真宗和第四代皇帝宋仁宗時,朝野上下讀書成風,忠於職守成風,講真話成風。田錫、王禹偁、范仲淹、歐陽修、唐介等一大批直言敢諫之士,得到重用。從而使趙宋王朝出現了百年太平的政治形勢。
「天下太平」的形勢,使朝野上下滋生一種思想認識:「祖宗之法」是「良制美法」,因而是永遠不可更改的。其實,了解歷史的人都明白:世上哪有永遠不可更改之法?
「祖宗之法」在趙宋王朝的初年,即太祖、太宗時期,確實發揮了治國安民的良好效用,但是,到了真、仁、英、神、哲、徽、欽,以及金兵入主中原,南宋偏安一隅之後,隨著政治、經濟、軍事形勢的變化,再強調「祖宗之法不可變」,就僵化了,就要四處碰壁了。
事實上,到了宋仁宗(第四任皇帝)掌政時,全國性的社會風氣就已悄悄地產生了許多弊端了。「重文抑武」的國策,大大弱化了軍隊的戰鬥力,面對西北邊境強大起來的西夏、契丹以及後來的金人武裝進攻,屢打敗仗。由於姑息政策的演化,到真宗(第三任皇帝)時,對貪官就一個不殺了。
由於官僚機構疊床架屋,任職而不干事的官員越來越多,只靠熬年頭,文官三年,武官五年,便可提職提薪,高官們還有「恩蔭」的特權,其子孫不用任何條件,就可得官位。政以賄成,十官九貪已見怪不怪。「冗官」、「冗費」、「冗兵」的「三冗」現像出現了,到仁宗(第四任皇帝)寶元元年(1038)「三司計度經費,二十倍於祖宗時」(《宋史•蘇舜欽傳》)。
社會風氣大不如宋朝初年了,人民聚眾起義也開始一夥接一夥了。
在這種形勢下,仁宗把志在改革的范仲淹召進朝廷,任參知政事(副宰相),改革弊政。但是遭到保守的既得利益集團的頑強反抗,他們先是誣衊改革派為「朋黨」,繼而造謠說范仲淹等要廢掉仁宗皇帝。於是仁宗皇帝一改支持「新政」的態度,范仲淹等受到政治清算。
仁宗皇帝這一反覆,大壞了官場風氣。
又過了三十年,即當趙宋王朝立國110年那年(宋神宗熙寧二年),銳意變法的王安石被任為參知政事,社會上傳出「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卹,祖宗之法不足守」之言,稱「三不足」。「三不足」是否為王安石親口說出,尚無證考核,但是,它反映了一種改革的呼聲。
王安石的銳意變法,反映了那一時代的主流思潮。但是,他沒有「摸著石頭過河」,且主要目的是為扭轉國家財政的危機,一系列變法內容對普通百姓沒有好處,還有「擾民」之嫌,所以一些持重穩健的官員,多不肯同他合作。於是,王安石任用了以呂惠卿為代表的急於當官而不擇手段的年輕人到政府各部門出任要職,王安石這一破格提拔年輕人的做法,給一些德行不好、投機取巧之徒開了方便之門。於是,社會大行鑽營投機之風。事情發展到登峰造極的是王安石最為倚仗的、視為可靠的接班人呂惠卿,在自覺翅膀硬了之後,向神宗皇帝誣告王安石有反叛之心。王安石親自嚐到了他所重用的人帶來的苦果。儘管王安石在後來認識到了呂惠卿是無恥小人,但是十幾年以來,這種激進的變法和對於鑽營之徒的提拔重用,已使社會風氣大壞。這是王安石始料未及的。
王安石下台,司馬光上台執政。
司馬光本來是一個穩健之人。但是,他執政時已風燭殘年(只執政18個月就死在任上),急於想把王安石變法來個「一風吹」,於是又給投機之徒造成了機會。奸臣蔡京瞧準這一機會,在他所管轄的開封府,只用半個月就把王安石變法全廢掉了。王安石的變法並非全不好,蔡京這樣不分青紅皂白,莽撞行事,也是擾民之事。司馬光卻大大表揚了蔡京。可是,就是這個執行司馬光政策的急先鋒,司馬光一去世,他立即來了一個急轉彎,把司馬光等人打成了反革命(所謂「元祐黨」)。
蔡京比呂惠卿更壞,他給社會風氣的污染也更甚。宋徽宗上台後,蔡京投皇帝所好,在江南的蘇杭一帶搜求古董奇石,運往汴京,稱「花石綱」。「花石綱」把皇帝引向不務正業,把百姓搞得傾家蕩產。蔡京大搞宗派,任人唯親,奢侈腐化,貪污納賄,無所不用其極,使本來已經江山不穩的趙宋王朝,雪上加霜。
宋朝末年,統治階級內部黨爭頻起,貪官肆無忌憚,皇帝不務正業,毫無危機感。百姓走投無路,起義反抗此伏彼起。社會風氣完全壞了。金兵的鐵蹄,把趙宋王室趕到江南。但是,宋高宗出於一己之私,害怕被金兵掠而北去的徽宗、欽宗回來爭奪皇位,竟重用當了金兵俘虜,又被派回來做奸細的秦檜。秦檜以「莫須有」之罪,殺了抗金大將岳飛父子。朝野上下,一片恐怖。忠奸不分,好人壞人顛倒。南宋王朝一開始就作胎不正,可知以後了。
對於趙宋王朝的社會風氣由好變壞,生當北宋末年南宋初年的大詩人陸游,曾寫過一首五言詩《歲暮感懷》:「在昔祖宗時,風俗極粹美。人材兼南北,議論忘彼此。誰令各植黨,更僕而迭起。中更金源禍,此風猶未已。倘築太平基,請自厚俗始。」
陸游是當世人,又是當事人。他認為:用人唯賢(人材兼南北),言論開放(議論忘彼此),是風俗粹美的表現;結黨營私(誰令各植黨)是風俗敗壞的表現。最後,他以切實感受大聲疾呼:要想天下太平,應以淳厚社會風氣開始。
限於一首短詩,論述不可能全面。但他的結論「倘築太平基,請自厚俗始」,則是十分正確的。
綜上所述,可以得到如下一些認識:
一、社會風氣的好壞,或由壞變好、或由好變壞,最根本的原因是最高當政者能否從歷史吸取教訓,從社會實際出發,制定好的方針政策。
二、世界上沒有永遠不變的良制美法,形勢變了,法律制度也要相應的改革。
三、改革,是治國安民的永恆主題。改革不可急躁冒進,要摸著石頭過河。
四、改革首先要考慮給百姓是否帶來利益,而不能脫離百姓、只追求所謂的「國富」。
五、用人問題,從來都是當政者成功與失敗的關鍵問題。要特別警惕反覆小人的投機取巧。
以上幾個問題處理得好,社會風氣就會淳化起來;處理不當,社會風氣就會越變越壞。
宋朝社會風氣由好變壞,乃至亡國,給後世的教訓是極其深刻的。
(原文刊載於《歷史學家茶座》總第十八期,作者:宋衍申)
(本文由「歷史春秋網」授權「知史」轉載繁體字版,特此鳴謝。)
網站簡介:
歷史春秋網(www.lishichunqiu.com)成立於2010年6月,是一個以歷史為核心的文化資訊門戶網站,提供中國古代歷史、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醫養生、書畫藝術、古董收藏、宗教哲學等內容。致力於傳承國學經典,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王安石變法哪個皇帝 在 歐崇敬博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03507歷史總被結構或微小事件改變
龐大帝國 有時不堪一擊 像是說不盡的結構因素 也總是有微小事件
一句老話 假如 那件事不發生
唐玄宗領著最偉大的農業帝國 年均所得首都規格 世界地位
連乾隆皇帝 鄧小平 都不能比
誰曉得 節度使制度 貨幣調節 氣候暖化
或者是張九齡提醒 該殺安祿山
如果 那天聽了張相國的話 盛唐是不是多出兩百年
宋徽宗汴京城 再次奪下世界冠軍
全球第一 首創不夜城 百三十萬人口 下水道能跑馬車
城裡的酒店飯館 整套銀製餐具 卻是冗員冗兵 白銀流失
打倒了這個 全球八成GDP 超級大國
還是徽宗欽宗 誤信了假道士 裝神弄鬼 把所有城門敞開
一瞬間 蠻族女真 毫無阻擋的衝了進來
明朝還在張居正變法的光彩 史學家硬說萬曆十五年 不早朝以後 外加黨爭 造成進現代分野 國家崩潰
又說 國本辯論 正妃亂朝廷
立太子的問題 搞得朝野不合 也說明思宗誤殺了袁崇煥
還一個說法 小冰河期到來 才有闖王 努爾哈赤作怪
千奇百怪 莫衷一事 最後給了個結論
山海關為了陳圓圓打開 怪在一位江南名妓身上 顯得男人太壞
後來找出明代官兵 為了一隻雞受罰 把紅衣大砲的秘密 給了皇太極多爾袞部隊 才能把入關來
是結構 還是微小事件 只有天明白
清朝崩潰 即使回頭看看 仍然丈二金剛 摸不著腦袋
孫中山的興中會 明明在千里之外 檀香山的餐館裡
任何軍隊 一排步兵就可剷平
哪知翁同龢 刻意合李鴻章最對 慈禧太后硬是卡住英明的光緒帝
頤和園花了太多銀子 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 被翁大學是卡住 五年買不上一顆砲彈
蔣介石領著四百三十萬部隊 陸海空三軍 八路軍解放軍 井岡山時期 只剩三千多人
蔣委員長1945年後 風光無限
誰料 孔宋家族 貪腐集團 貨幣膨脹數百萬倍
弄得北京城兩百萬人 日日有人飢荒而亡
三年敗逃台灣 也有人說都是宋美齡和胡適做的怪
硬是參加美國總統杜威 杜魯門兩度的競賽
只壓在胡適之老師 杜威身上
哪知 杜魯門勝出 美國銀根一抽 蔣氏集團撤退台灣
是結構造成朝代崩潰 還是微小事件造成系統性瓦解
把歷史書一攤 沒人說得明白
王安石變法哪個皇帝 在 知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萬變不離——黑(上)|古色古香|11>
學者們普遍認為,黑色與白色是人類最早認識的顏色,因為它們位於色階的兩極,對比最為強烈,最容易為視覺細胞辨識。而我們的民族使用黑色的歷史,也極為久遠。在距今一萬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當先祖們剛剛學會製造陶器的時候,便已經使用紅色和黑色來做裝飾。在黃河流域的諸多新石器時代考古發現,出土了許多以黑色條紋作為裝飾的陶器殘片,有些花紋甚至稱得上精美。而在殷商時期,人們在龜甲和獸骨上刻下文字後,也常常用紅色和黑色的粉狀物去填充這些組成文字的刻痕。與黑色如此漫長的廝守,自然也賦予它多種多樣的文字表現形式。
【黑】
「黑」是最常用來表達黑顏色概念的文字。對於這個字,《說文解字》的解釋是,「火所熏之色也,從炎上出」。許慎這樣講,很有些望文生義的意思,因為「黑」在小篆裏的寫法看上去確實是一堆旺火在冒煙,上面那個部分甚至看起來就像是個煙囪。而木柴燃燒產生的煙氣,會附著在別的物體上,顯現為一層黑漆漆的顆粒——後來人們以此發明了墨——這大約也能理解為「黑」字的緣起。
許慎所處的東漢時代,小篆乃是官方文字,而甲骨文早已失傳,所以這位老先生並不知道,在殷商時代,「黑」字的造型,哪裏是火在冒煙,分明是一個人頭上罩了個袋子,在四處亂闖。頭被蒙住了,自然私下裏一片漆黑,仿佛伸手不見五指的夜晚。甲骨文的這個寫法,比小篆更能體現象形文字的意旨。
【玄】
「玄」字也出現得很早,它的字根是「絲」,而且看上去就像是一團絞成8字的絲帛,掛在一個架子上。所以古時學者們對於「玄」字的解釋,也就與顏色產生了密切關系。比如許慎《說文解字》裏說,玄是「黑而有赤者」,就是黑色裏帶著紅色。有一本古書叫做《考工記》,記述春秋時期齊國關於手工業各個工種的設計規範和製造工藝,裏面關於織染,有「五入為緅、七入為緇」的段落,說的是用紅顏料染絲帛,越染顏色越重,染到第五次就是類似紫色的「緅」,第七次就是純黑的「緇」。這書裏沒提到染第六次是什麼顏色,於是大學者鄭玄抓住此處注解說,染第六次就是「玄」色了,非常的黑,但還依稀可見紅色。鄭先生提出這個看法,並不是因為他的名字裏有這個字,而是作為一個儒者,無私地追求對周禮的研究,因為周禮裏常說到玄色,而大家搞不清楚其具體的樣子。
鄭玄與許慎作為學者,提出的「黑裏帶紅」,是精確的說法。其實,很早開始,人們在使用「玄」字時,就已經用它來泛指黑色。比如,燕子在商朝時被稱為玄鳥,就是以它那黑色的羽毛而言,以貌取名,簡單樸素。《詩經》裏用來稱頌商朝的「商頌」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詩句,說的是商人的神秘來歷。據說一個叫簡狄的女子,在某次洗浴時,忽然有燕子飛過,並留下一枚卵;簡狄吞下這鳥卵後,便懷孕了,生下的孩子取名為契。契便是商部落的祖先,也被稱作「玄王」。
與《詩經》幾乎同時的《易經》裏,「坤」卦的卦辭是「天玄地黃」,後人也多認為此處的「玄」是黑色,而且特指黑漆漆的夜晚。漢代的劉楨寫詩說「遺思在玄夜,相與複翱翔」,「玄夜」也就是黑夜。所以漢代補充《爾雅》的《小爾雅》裏直接說:「玄,黑也。」
對「玄」具黑色含義的另一個有力注解乃是古代的袞服。袞服是皇帝們最重要的禮服,專用於祭天等大型活動。與上朝時穿的黃色龍袍不同,袞服都是黑色為主、配以紅黃色,謂之「上玄下纁」,象征天玄地黃。閻立本在《歷代帝王圖》中所繪的十三位皇帝,有十位是身著此套衣衫。
「玄」除了表示顏色外,還有「幽遠」的含義。「幽」字最初的寫法,就是帶著兩個「玄」字的大山。如此遙遠,自然難以捉摸。所以老子才在《道德經》用「玄之又玄」,來形容他的「道」有多難懂。《西遊記》裏幹脆說:「難、難、難,道最玄!」
【緇】
按照《說文解字》的說法,「緇」的原意是指黑色的絲帛。前面說「玄」字時提到,《考工記》裏說染色時「七入為緇」,這裏「緇」也不是指黑色,而是說染到第七次時,得到黑色的帛。黑色,乃是「緇」的引申義。
用黑色的「緇」做衣服,在春秋時還是比較流行的。當時官員們的工作服,很多就是黑色的「緇衣」。流行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當時的工藝有限,還做不出後世那些五光十色、絢爛奪目的織品。到了漢代以後,官員們就不穿黑衣了,反而是出家的僧尼,把這樸素的顏色披到了身上。特別是在南北朝時,佛教興盛,身著黑色緇衣的僧人形象深入人心。南朝劉宋的官員孔凱認為僧人慧琳有政治才能,稱他為「緇衣宰相」;北朝高齊,則有荊州竹林寺的和尚僧慧與玄暢,因為博學多識,被喻為「黑衣二傑」。 此後,人們提到「緇衣」,多半說的是出家人的衣服。比如《紅樓夢》裏,曹雪芹給惜春的結局是出家為尼,過「緇衣乞食」的生活,也就是穿著黑色的僧衣,靠化緣得來的食物度日。可惜後四十回無人有幸得見,不知這公侯小姐後來究竟如何了。
【烏】
「烏」字最早出現在秦漢時的小篆裏,乃是一個象形字,指的就是烏鴉這種鳥。
在唐代以前,烏鴉被人們視為有吉祥和預言作用的神鳥,流傳有「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典故。這個說法首先來自於董仲舒宣揚天人感應之說的著作《春秋繁露》。書裏說,周朝將要興起的時候,有一群很大的紅黑色烏鴉,銜著莊稼種子集結在周武王的房子上,武王和大臣們都很高興,認為是吉兆。後來,西漢劉安的《淮南子》裏也出現了類似的故事。董氏習慣搞封建迷信,所以他的書裏記的事都很不靠譜。劉安也不是史學家,《淮南子》裏的故事大約是從董仲舒那裏借來的,更不可信。但烏鴉在漢代的地位還是很高的。遠古時人們看到太陽裏有黑子,聯想到烏鴉,就發揮想象力說,太陽中居住著神鳥三足烏;之所以三足,自然是為了與普通烏鴉相區別。陝西寶雞出土的西周青銅器中,便有一座三足烏尊,非常精美。漢代繼續視烏鴉為神鳥,許多漢墓的壁畫上都有它的形象。漢代的禦史台院子外種著很多柏樹,招來大批烏鴉棲息,所以時人還稱禦史台為烏台。這個說法一直流傳到宋朝。蘇軾寫詩反對王安石變法,被送到禦史台受審,留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烏台詩案」。
由於烏鴉是黑色的,「烏」便引申出了「黑」的含義。人們把頭發稱為「烏絲」,黑色的雲彩叫做「烏雲」,取的都是這層意思。
八大山人的《枯木寒鴉圖》中,以濃墨所繪的黑色的烏鴉棲在幹枯峭拔的樹幹上,對人間冷眼相向。
(本文為陳魯南《織色入史箋:中國顏色的理性與感性》部分書摘)
-----------------------------
更多精彩故事|
「知史」網站: www.mychistory.com
關注微信公眾號: mychistory
追蹤 Instagram: mychistory_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