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喂!明天的最好听了! (25.03.16 | 9am | 988大人物)
讲 #张敬轩 讲 #方大同 讲 #农夫 讲 #王菀之 讲 #张继聪 讲第一次拍剧 #僵
表达到位的女人最难以抗拒…
我爱 @kaykayiskay
@soulboykhalilfong Kay提起你啊
@hinscheung Kay提起你啊
网上收听请download 988 apps
#大人物录影 #988FB #即将登场 #我可以被世界淘汰但不可以被世界击败 #简直是答问题的新高度 #讲方大同 #点解 #听了就知道
王菀之 高度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local Pop: 香港流行曲的國際視野12]《畫意》/王菀之
王菀之雖然「討厭政治」,但似乎對古代政治不太厭惡,她的名曲《畫意》講述荷蘭畫家梵高的坎坷一生,就充滿政治意識。提起梵高和音樂,西方朋友自然會想起Don McLean的《Vincent》。由於一般西方聽眾遠比香港人對梵高的畫作熟悉,林夕的歌詞提及「畫完無數麥田和向日葵」,已是港人能接受的極限,但《Vincent》能進一步大玩指涉隱喻,例如以「flaming flowers」借代《向日葵》、「weathered faces」借代《吃馬鈴薯的人》,但假如放在香港,恐怕99%的聽眾一頭霧水。
林夕的作品其實不常見白描,通常是以種種天馬行空的比喻,講述簡單的感情。《畫意》卻恰恰相反,貌似白得不能再白,歌詞清楚講述梵高的一生,甚麼「百病貧困仍然無悔/未曾賣過仍舊畫畫」、「憑賣藝討生活/誰會淪落似這精神病院關起的過客」等,即使對「你聽過梵高吧」答案是否定的人,只要花三分鐘閱讀《維基百科》,就能了解每一句歌詞。
因此,我一直相信林夕是另有深意的。大概整個梵高的setting,本身才是一種比喻,而不是內容。要解碼,應該反其道而行,不是閱讀歌詞的國際元素,而是閱讀本土元素。例如這句:「難道妥協一劃/難道放棄風格/跟風一下然後暴發」,就觸及「為甚麼梵高那麼窮」這個核心問題。要解答,我們可參考Hans Abbing很有意思的書:《為甚麼藝術家那麼窮》。簡單而言,梵高身處的年代,是藝術家由公會壟斷到市場化的過渡期,從前由國家贊助的藝術家公會,對入行、畫風等都有嚴格規範。直到19世紀中葉,壟斷開始瓦解,各種革命思潮驅使大量年輕人無視公會、自我入行,情願承擔經濟風險,也要尋求新畫風。
換句話說,梵高在生時,市場規律才剛剛成型,確是難以「暴發」。問題是他就算「跟風一下」、「放棄風格」,同樣不可能「暴發」,頂多只能當一個公會內的中產畫匠。「難道妥協一劃/難道放棄風格/跟風一下然後暴發」,並不屬於19世紀的荷蘭,卻屬於現代市場經濟的規範、特別是高度公式化的香港產業鏈,更似是填詞人的夫子自道。以這角度延伸,再重讀全首歌詞,真相容易大白。
沈旭暉 Now.com 2015年8月7日
延伸閱讀:《成吉思汗》
https://www.facebook.com/…/a.9918409541833…/993364604031023/
王菀之 高度 在 喜劇演員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王菀之想鬧醒政府
杜汶澤、黃秋生和歐錦棠對於不少敏感的政治話題,均無懼打壓在網上發聲,不過並非所有藝人在網上談論政治都得到網民讚許,其中王菀之(Ivana)和鄧紫棋(G.E.M.)均曾因講政治話題被狂插。王菀之曾聲稱討厭政治,卻又擔任基本法大使,因此被質疑,昨日她便以大使身份到沙田出席「基本法嘉年華2013」,她稱因覺得政府最近掀起很多社會矛盾,因此想藉此活動,反過來提醒政府當日基本法核心思想是一國兩制,港人高度自治,她笑言:「我覺得政府唔記得咗。」
但Ivana曾講過討厭政治,她重申:「我𠵱家都係非常討厭,不過菲律賓總統唔道歉、釣魚台、豪宅、劏房,呢啲社會不公義都涉及政治。我係討厭政治黑暗、欺詐、明槍暗箭、枱底交易,所以我冇辦法唔討厭,但我唔係唔關心社會,我仲會盡力履行社會責任。」至於G.E.M.曾撰文指在報章經常看到有人激烈反對某些事及成日叫特首梁振英下台,但她卻覺得:「嘩,使唔使呀?」結果此話一出,惹來外間猛烈批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