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24 黃偉民易經講堂
街頭抗爭趨於激烈,民眾怒火燃亮各區,何君堯在火上加油!
根據馬會的判斷,他名下的馬匹「天祿」出賽,會危害馬場眾人的安全,所以寧願取消全晚所有賽事。
這是創舉!
百多年來除了颱風,無人無事可以取消香港賽馬,那是本地的城市宗教。馬迷每周的崇拜。
「馬照跑」的承諾破滅了。
「天祿」成了害群之馬,何君堯是眾怒象徵。
他走向歷史上「四人幫」的角色。
香港警隊是林彪系統,何君堯做江青等的工作。
他們的文倡武衛,在形勢逆轉時,是用來背負起所有眾惡的。
李慧琼等建制派這百日做了隱者小靈精,麥美娟話齍:「小你老味,我地重要選舉㗎!」
何君堯的黑白車頭相,還獨享一條連儂走廊。連林鄭都沒有這種榮譽。
在審判四人幫時,江青在庭上說:我是毛主席的一條狗,他叫我咬誰就咬誰。
這句對白,何君堯要好好記住,將來可以說得流利。
他做了保護其他壞人的角色,模糊了這百日抗爭的焦點。
香港人追求雙普選,是北京違背了中英聯合聲明,和踐踏了《基本法》。
港人治港,選出了自己的特首和立法會,便不會有今日的政府腐敗和黑警暴力。
何君堯只是一個時代小丑,他的馬「天祿」,竟可以壞了馬會百年傳統。
「天祿永終」一語,出自《論語》堯曰篇第二十,是《論語》最後一篇,是整本《論語》的總結。這篇和之前的十九篇很不同,之前,全書都是記載孔子與弟子的言行,至於這篇《堯曰》,主要是講中國歷史的文化精神。
由唐堯開始,唐虞夏商周的文化傳統,是孔子當時說的,還是孔子當時用來教學的材料,不得而知。
編輯用這篇作全書結論,是告訴後人,做學問最終目的,是要有利於社會,天下人民,這就不能不講歷史傳統的帝王精神。
唐堯虞舜禹三代,是禪讓制度,不是家天下,是選擇當時最賢能的人接位。這章一開始:
堯曰:咨!爾舜!
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當堯老了,要傳位給舜。
在交接那天,堯當著全國百姓,把帝位交給了舜:
咨!爾舜!
喂,阿舜,你上來。
我告訴你,上天的順序,時代的趨勢,這個擔子,落在你身上了。
允執其中,告訴你舜,主持國政,要堅持把握住公平的原則,不能有偏私,不能有私心。不把握這個原則,四海困窮,天祿永終,天下國家,四海之內,人也好,物也好,都會垮掉的。
為政不能持平,整個國家就完蛋了。天祿永終,上天給予你的祿位,這一份天祿,亦永絕了。
舜後來將自己的帝位傳給大禹時,也在全國百姓前,把這個文化傳統精神告訴禹!
這就是中國歷史的文化精神。
馬會寧願取消全日賽事,都不讓「天祿」出賽。「天祿永終」
這個象出了來,根源在於林鄭政府,沒有堅持住,中國文化為政要公平的原則。
有偏私,有私心,所以,四海困窮,天祿永終。
權勢,不能超越天理,這是《易經》乾主坤從的大原則。
乾,是宇宙的運作規律,
坤,是現實的血肉人生。
現實不能僭越分寸,因應現實妄想脫離天理,天理會來找你麻煩,這便是天譴。
上星期的節目,我們介紹過《文言傳》,那是孔子將乾坤兩卦的文字,引伸為做人道理的大文章。
乾卦,我們學搞好自己;坤卦,我們學與人相處。行事,要似坤卦,厚德載物;立志,要似乾卦,自強不息。
今日,試試介紹《乾卦文言傳》。
文言曰:
元者,善之長也;
亨者,嘉之會也;
利者,義之和也;
貞者,事之幹也。
君子體仁,足以長人;
嘉會,足以合禮;
利物,足以和義;
貞固,足以幹事。
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
乾,元亨利貞。
元,是原本,也是根源,是核心創造力。它是一切的開始,通過創造力的迸發,開創無限的空間,宇宙就是如此生成。
善,一切美好的成長,當你體會到這個元,你會充滿創造力,智慧的發展將無可限量。至善的境界,就是元,是繼續發展、成長、創造。掌握這個根源的創造力,才能止於至善。
亨,是好的集合。
單喜是喜,雙喜是嘉,眾喜是慶。
嘉,雙嘉;不是兩個,是兩方面。雌雄、陰陽、男女、強弱……
雙方主動如何沒有衝突?分歧如何化解?互動之中,如何化阻力為助力?這就是嘉。
人與人之間可以互利合作,溝通無礙,和諧互動,便是亨。
找到元的創始力量,達到眾生天地人鬼神之間的亨通,彼此交流互惠。所以,有元必有亨。
利,是禾苗成熟拿刀收割,便是利。
和是和諧,有和才有利。這個利,是天下大利,即是義。義者,宜也,在公義的原則下,每個人的義,都可以得到尊重保障。義之和也,眾多的義,眾多的想法,原則,都可以處於和諧共存的狀態,這便是天下之大利。
貞者,正也。事之幹。主幹,拿東西的柄。做任何事,一定有必須堅持的原則,主軸。
元、亨、利,像一個事業,從開創到發展到獲利,最後一定要貞,才能守得住。
元亨利貞,是一個生生不息的圓圈。沒有了貞,做任何事,都是有始無終。
君子體仁,體是體會,體驗。跟住用仁,將抽象的「元」具體化。桃仁、杏仁,果實中的DNA就是核仁。所以,仁,就是核心的創造力,在人際關係上,足以長人,仁心仁政,可以激發核心創造力,創意源源不絕,好似種子的生命力,生生不息。
當你是元,元首、領導人,要開基創業,就不能吝於溝通,這就是「嘉會,足以合禮」;領導人要懂得善用「禮」,為社會建立合理規範、制度。
接著,「利物,足以和義」。物,包括人和一切事物,有仁心仁政,合禮制度,人人各蒙其利,人人安居樂業,便有和諧社會。
接下來就是「貞固,足以幹事」,將天理正道,孕育、吸收,成為一個人的內在品質,再出發,再開始。立身處事,守貞,固守正道。貞固,正守固有道德、文化、良知等,在現實生活中,必須固守的,往往是我們固有的東西。
《文言傳》一開始,用這個理論來解釋乾卦卦辭:元亨利貞,作為我們做人的根本。
跟著,六支爻辭的引伸:
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
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
是以君子弗用也。
孔子對潛龍勿用,作人文化的解釋。儒家精神中的行,是有具體行為的。一個人,只有好的思想,但沒有構成具體行為,對社會沒有貢獻,儘管有德性,仍不能稱為成德,這就是後來王陽明知行合一理論的根本。
進一步還說,這些行為,要「日可見之行也」。不要講得高遠天下無敵,人的德行修養,就是日常生活中,任何小事情,都是看得到的。潛龍勿用,因為潛,未成熟,環境未許可,君子沒有用出來。
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學問是累積起來的,還要到處請教別人;僅有學問還不夠,要寬厚待人,胸襟要大,不能狹隘;還要仁慈對人。
學,問,寬,仁,就是四德,領導人應該具備的修養。
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三爻四爻在一個卦的中間,人位,是最麻煩的處境,所以說三多凶,四多懼。三爻在下卦的頂,四爻在上卦的底,一個是地方的最高,一個是中央的最底。九三,陽爻剛位,陽氣大盛,急於進取,上不在天,去不君位的飛龍,下不在田,也不是九二的地方領袖,故乾乾,因其時而惕,有了危機意識,即使面臨危險的處境都可以平安度過。
九四陽爻柔位,已在上卦,近君如虎,重剛也,旦三四重覆,下卦轉上卦的交替位置,三爻的專業努力,不能應付四爻中央敏感的政治環境,是特別凶險的。沒有實力,沒有智慧是過不了這個關口的。
中不在人,到了上卦的中央,表面風光。上不在天,不是九五的最高決策層;下不在田,又不是九二在地方領袖的山高皇帝遠;中不在人,對九三在下卦地方,單靠努力就可自保的處境懷念。自己在上卦底九四,什麼都不是,故或之,疑惑的惑。如果馬通過這階段的試驗,即可無咎。
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孔子在九五爻辭中,特別將「大人」提出來引伸。大人,在《易經》修行中最高的德位,像佛經中的佛。
佛是覺者,跟住是菩薩,羅漢,僧人,《易經》中,最高是大人,跟住是聖人,賢人,君子。
大人處於最高位置,所以,他是天人合一的。將他挑出來,是對學易者提出一個最高的標準典範。
大人是什麼呢?
與乾坤天地的德性相合了,與坎離日月一樣的發亮,在好的時代像太陽,在壞的時代像月亮,都能發光發亮。
同春夏秋冬四時的程序一樣分明,每個卦從初爻到上爻,六十四卦的乾坤屯蒙需訟師,元亨利貞的周期性,因應時序,不會在春天想做秋天的事,配合自然的節奏,做合乎時宜的事。大人的智慧,與春夏秋冬的時序合拍。
與天地人鬼神一樣的變化莫測,不管吉兆凶兆,都一早體會到,感應到。
即宇宙一切有形無形的存在,天地、日月、四時、鬼神,統統合而為一,這就是大人的境界。
大人的高瞻遠矚,可以預測,又可以後於天而配合實際,奉天時,宇宙的規律都不違背,何況是人世的眾生和冥冥中的鬼神?
成就愈高,愈要注意天地人鬼神的和諧關係。
最後上九爻:
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由初爻的潛龍,到最後的亢龍,到底發生了什麼事?知進而不知退。
人生一定有進退,有花開有花落,有順境有逆境,只知道存,而不知亡,只見贏,見不到輸。知道得而不知喪,貪得無厭,最後什麼都守不住,失去一切。
總是只往自己有利的方向看,不知因果規律,那便是亢龍。
除了聖人外,凡人都是貪瞋癡,只有修到聖人境界,才可以知道,進退存亡,而又不失其正者,不賣弄聰明而偏離正途的,大概只有聖人才做得到吧。
香港艱難時候,大家努力,學乾卦,做好自己。
https://youtu.be/fKQDFwrXKWM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6萬的網紅memehongko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127.王陽明— 知行如何必然合一? 明代儒學,陽明最重要。王陽明思想上的轉捩點就是”龍場悟道”。王陽明被臣官劉瑾迫害,被謫貴州龍場,困境中王陽明卻始終在想;”如果是聖人,面對這種情況,會有什麼辦法呢?”晝夜苦思,終於在一個夜夢中豁然開朗,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立其學說為「致良知」。致...
王陽明知行合一 在 memehongkong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127.王陽明— 知行如何必然合一?
明代儒學,陽明最重要。王陽明思想上的轉捩點就是”龍場悟道”。王陽明被臣官劉瑾迫害,被謫貴州龍場,困境中王陽明卻始終在想;”如果是聖人,面對這種情況,會有什麼辦法呢?”晝夜苦思,終於在一個夜夢中豁然開朗,悟得”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道理,立其學說為「致良知」。致是向前推擴,將我們本有的良知推擴,以祂為判別善惡之基本標準。後來總括其學說為「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其學說中「知行合一」最多誤解。他所說的「知」並非知識之知,而是「主」義,一如知州、知府,主一州、一府之事。知是良知的方向,祂指向我們好善惡惡的方向,所以「知行合一」就與「心即理」同義。所以他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只說一箇知,已自有行在。只說一箇行,已自有知在。」
講者:陶國璋(中文大學哲學系客座助理教授)、吳啟超(中文大學哲學系高級講師)
即時聊天室:http://goo.gl/ToDqof
謎米香港 www.memehk.com
Facebook:www.facebook.com/memehkdotcom
王陽明知行合一 在 《王陽明心學的智慧》+《傳習錄》+《知行合一王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欲成大事者,必讀 王陽明 ! 知行合一 、心學的力量,值得一生去追隨!這套王陽明全集,值得每一個人拜讀!下單鏈接:https://bit.ly/3HxtpgR. ... <看更多>
王陽明知行合一 在 讀懂王陽明: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這三句是心學精髓 的推薦與評價
王陽明 #勵志#勵志語錄#情感#人生感悟#智慧#心靈感悟#心靈勵志語錄陪你度過一個個不眠之夜,深夜聽書,讀懂世界,讀懂自己......歡迎免費訂閱和我們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