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準備要飛啦!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HP4騎滿滿試滿滿
後天回台灣❤️
#BMW
台中飛澳門還是很方便的☺️☺️
日本的照片都還沒整理 立刻又要飛了!
陳豫瑩
同時也有4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萬的網紅moto1hk,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的推薦目錄:
- 關於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陳綠-Green Chen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陳綠-Green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Zhuhai International Circuit 珠海國際賽車場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圓夢珠海賽車場ZIC 體驗營(第6頁) - Mobile01 的評價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陳綠-Green Chen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又準備要飛啦!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HP4騎滿滿試滿滿
後天回台灣❤️
#BMW
台中飛澳門還是很方便的☺️☺️
日本的照片都還沒整理 立刻又要飛了!
陳豫瑩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當天我們抵達代理時,新款YZF-R1已停泊在路旁,不過驟眼看,還以為是今年三月才駕駛過的YZF-R3,因為兩部車的外型及配色十分相似,再者新款YZF-R1好細部,車身又短,若非走近仔細研究,要分辦究竟是R1、R6,抑或是R3。就以日本四大牌子的超電來說,個人覺得R1在體積進化方面最進取,做到真正600cc跑車更輕巧的乘座感。
事實上,新款R1可以說是Facelift版,而上一代R1在2015年推出,分別有採用電子避震的R1M,以及配置傳統機械式油壓避震的標準版,而新款R1同樣有兩個版本,今次遊車河的屬於標準版。廠方之所以推出新款R1,原因之一要把車子提升到歐五環保排放標準,順道改變一下外型,以增加車子的吸引力。
外型方面,新款R1採用新設計的車頭及包圍,廠方表示新車的風阻更低,有利加速性能。引擎是新車改良重點,盤頂經過大幅修改,進氣歧管、然油噴注噴咀及排氣管等等與舊款截然不同,目的是提升燃燒效能,因此工程師無需增加排氣量,而又能夠維持200匹馬力;此外,廠方表示採用新設計的手指式氣門搖臂(Finger-Follower Rocker Arms),使引擎的高轉表現更佳,能讓R1的尾段加速力與對手匹敵,這點主要針對賽道改良。近年,大部份公升級超電陸續轉用手指式氣門搖臂,目的是加強引擎的高轉性能。
好多年前,自己使用過舊款R1比賽,包括初代的化油器版本及早期轉用電子燃油噴注的版本,由於她們的加速力及操控性能出眾,所以R1成為了好多車手及街道騎士夢寐以求戰車。不過以今天角度來看,當年的R1毫無疑問又重又大部,可是當時我沒有這個想法,原因是當年的超電都是這個標準,只是現今的超電又輕又細部,才顯得以前的超電像一艘龍舟。
此外,即使新款R1有200匹馬力,數字遠高於舊款R1,但是新車並沒有因為馬力大增而變得更難操控;相反,新車因為又輕又細部,又有頂級車架及大量先進電子科技,所以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省卻了不少經驗累積的操控動作。回想以前在賽道駕駛舊款R1,不僅要與對手較量,事實上還要跟「巨型」的R1角力,原因是拖波(降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把車子拖得很慢,甚至使車尾左右搖擺,加速時車頭很容易升起,以及油門反應十分之「牛」 ,所以需要大量體力抑制各種擺動及應付搬身攻彎,油門控制也要求更精準的操控技巧,否則像蠻牛一樣的馬力好容易在出彎時造成Highside。
及後,自己在2011年幫moto-one在街道試駕2012款YZF-R1,而這代R1正式邁進電子化時代,採用電子油門,還有馬力模式及擁有防打滑的循跡系統,引擎更採用YAMAHA自豪的十字曲軸,配合滑動式離合器,能夠消弭大量拖波(退檔)後產生的引擎煞車,減少鎖緊尾輪的牽引力,使減速入彎更暢順,讓騎士輕鬆地衝入彎道,其實跟2衝跑車十分相近。雖然這一代的R1擁有大量電子科技,不過車身體積及重量仍然維持舊派超電的風格—又長又重又大部。
要數革命性的YZF-R1,非2015年版本莫屬。雖然這代R1面世一段時間,不過自己在19年初才有機會在賽車場試駕,然而那次試駕只是短聚,沒法像比賽般用力地造圈速,純粹感受一下新車的性能。其實只要騎上車子,就可輕易感受新、舊R1的分別,因為新R1不僅在視覺上更細小,推車感覺又輕又順,手臂握軑把與油缸距離感好近,大腿夾油缸的感覺更窄,唯一與舊款R1相似的地方是座姿好高好戰鬥格,雙腳像芭蕾舞,這是歷代R1的共通點。
一如所料,新一代R1的彎向非常鋒利,能夠讓我輕鬆地「劈」入彎道,我是首次在日本超電上找到這股銳利感,估計跟她的體積及重量有關,而車架及座姿等等的設定都是功不可沒。雖然同級的日本四大超電已經好細部,不過相對R1而言始終有一點點腫脹感。
馬力方面,R1有200匹馬力,即使當日駕駛的R1沿用原裝排氣管,排氣聲被封鎖,但馬力仍然是蜂擁而至,油門反應遠比舊款線性,操控起來更得心應手。原因是這代R1採用更先進的電子科技,即使大油門加速導致車頭升起,也不用像過去立即縮油,讓頭轆返回跑道上,因為新R1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地介入,讓前轆緩緩地重返路面,轉數也不會出現明顯下跌。可是原裝電腦程式並非萬能,若選擇不合適的設定,要是大油門出彎都會出現車頭升升、跌跌的情況。
另一個不可思議的是在電子科技協助下,即使車身仍然傾則同時提早加油出彎,比以前更輕易地做到長距離車頭升起像職業車手的出彎效果,而又不用擔心炒車,相當神奇,好明顯是電腦程式幫我控制馬力輸出,才做到這種效果,在適當時候減少供油,大減輪胎過度打滑導致意外。事實上,相比舊款R1,新R1能夠讓騎士做少好多動作之餘,連引擎煞車的反應也有得調校,操控起來不用像過去的R1要跟車子搏鬥,像這樣不用造圈速的情況下駕駛,新R1是一部可以讓騎士嘆彎的超電,只是略嫌這代R1的掣動力不足。
老實說,今次以遊車河性質駕駛新款R1,事關在街道好難全面感受200匹的威力。不過就算在馬路無法讓超電盡展所長,依然吸引好多騎士駕駛,就好像moto-one早前訪問一眾澳門車友所言—自得其樂,而騎士們總會找到享受方法。如前述,今次駕駛的新款R1屬於Facelift版,操控感與早前在珠海駕駛的上一代R1十分接近,例如車身體積跟600cc大包圍分別不大,即使在街道都可以感受到輕巧及靈活的轉向反應。但由於自己身高只有5呎5吋,R1座位較高,而街道駕駛需要經常停車或斜路掉頭,因此要格外小心,不過這情況對玩超電的玩家來說十分常見。
當天一開始使用最強的賽道馬力模式Mode A,上一次在賽道駕駛都是選用這個模式,Moda A打開油門的加速反應非常敏捷,可讓車子凌厲地轟出彎道,駕駛超電無非就是要這種感覺。不過由於Mode A的低扭馬力輸出比較突然,再者街道的車速及引擎轉數遠低於賽道,因此在山路或低速行駛的油門操控較敏感。其後轉用街道乾地的Mode C,雖說這模式的油門加速反應不及Moda A敏捷,不過在街道上仍然覺得很強勁,但是低轉的油門操控較Moda A容易,因此在餘下遊車河時間繼續使用Moda C。自己覺得新R1的整體油門操控還要較上一代R1順滑。
據報新R1採用經過改良的避震,而個人認為原裝避震都適合香港街道使用,一點都不硬,嘗試過急煞的下壓反應,十分漸進,感覺它的油路設計極佳,但是前掣動力不算太強。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VWU33uZh830/hqdefault.jpg)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moto1hk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今次去意大利Mugello賽車場,主要出席APRILIA ALL STAR派對及APRILIA RSV4 1100 FACTORY發布會,沒想過試車,所以沒有帶備皮衣、皮靴、手套及頭盔。
沒打算試的原因是車輛高達217匹馬力,來意大利之前從未開過1000cc的跑車,還要在MotoGP分站直路車速最高的賽道駕駛,這部車直路可超過時速300km/h,所以沒有信心。還有10年前在珠海賽車場第一次開600就炒車,往後沒有在大賽車場開過車,到現在只在街道上開過幾次600,還有最近才參加使用300cc入門大包圍,在小型賽車場(卡丁車)操練的培訓班,可以說自己沒有開大排車的經驗。
但是同行的Kin說難得來到著名賽車場,別浪費機會,恰巧APRILIA提供全套裝備,所以決定試車。另外,很多豐富經驗的騎士說現在的跑車比以前容易駕駛,自己確實想體驗一下,經過這次測試後,某程度上認同這說法,但在我的角度來說絕對不能說容易駕駛,但是沒想到很快適應。
以前的大馬力跑車難開,是因為又大又重,馬力輸出太狂野,油門很難控制。可是現在的高性能跑車又小又輕,還有配備先進的電子科技,在神不知鬼不覺下輔助騎士控制車輛,還有油門控制寬容度比以前大,讓我自己覺得不是第一次駕駛超跑,可是要開得很好,確實要求更高層次的駕駛技術,正所謂易學難精。
回顧過去20年電單車的發展,電子科技進步神速,如果10年前我駕駛的600擁有循跡系統,很大機會不用炒車。因為現在的超跑推出前,已裝有大量數據,車上的感應器把騎士動作及車子的傾則角度化成數據,萬一數據超出安全範圍,電腦立即減少供油,及早化解炒車危機,可以說補救騎士犯錯及駕駛技術不足,讓騎士更安全,。
先不說最先進的MotoGP戰車,就算高性能市販跑車,已經做到車子仍在傾則,騎士大油門出彎,輪胎都不輕易打滑導致炒車,還有馬力模式能夠壓住馬力輸出,讓新手更容易者適應。其實跟電腦賽車遊戲一樣,在電子系統輔助下,玩家大力按住控制器的油門出彎,可以調校至輪胎輕微打滑,甚至沒有打滑地出彎,可是在現實世界沒有這個膽量。
雖然電子科技很重要,但車輛的設計及各項設定才是最重要,因為它等同穩固地基,否則再多電子科技,都無法彌補硬件上的不足。因為試駕RSV4 1100 FACTORY後兩星期,編者去西班牙JEREZ賽車場,出席輪胎發佈會,有機會試駕不同款式的超跑,在可以比較情況下,發覺RSV4 1100 FACTORY的加速力及轉向靈活性能非常出色。
說回電子科技如何使編者迅速地適應RSV4 1100的大馬力,先說她的座姿,騎上車輛後雙腳像芭蕾舞(編者5呎6吋高),座姿十分俯伏,但車子很小,這是採用V4引擎的好處。
由於我從未駕駛過1000cc跑車,從維修區駛出賽道後立即加速,到現在仍然清楚記得那一刻,她的低扭非常勁強,很爽,雖然力量不斷地湧出來,但來得很順暢,油門控制沒想像中困難,可是最意外是駛過T1、T2及T3三個彎道以後,不知不覺在T4很自然地磨包。可能聽起黎有點誇張,雖然她的操控感未致於編者操練的300cc入門大包圍靈活及輕,但沒想過一部1100cc跑車的壓彎感那麼輕,壓下去可以那麼輕鬆,過彎穩定性能更出色。雖然這樣比較不太合適,主要是因為沒有太多經驗,腦海裡還停留在10年前炒掉的舊款600跑車,又重又大。
其實RSV4 1100 FACTORY有那麼好彎向性能不難解釋,看看她的鋁合金車架及搖臂,還有市販車使用的頂級Ohlins前、後避震,與及賽車胎輪,這些硬件製造出來的穩定感及咬地力,我前之從未體驗過,給我很大信心。當我逐漸熟習戰車及賽道後,出彎打開油門時間越來越早,越來越兇。但是如果有機會檢視行車數據,編者肯定循跡系統在每次出彎都介入,幫手控制馬力,否則以自己的駕駛技術,是沒信心車子還在傾則就大開油門出彎。
其實Mugello賽道的大部份路段是上、落坡彎,看MotoGP直播是無法看到,其中一個彎道可以磨包4-5秒,這反映編者的車速不高,純粹是嘆彎,可是最難忘是全長1.4公里大直路,今年MotoGP又創出356.7km/h新記錄。雖然往上衝看不見T1彎道,可是非常刺激,還有在這條大直路可以徹底感受她的加速力有多利害,從最後的T15彎用2檔出彎後,一直衝到底可以用盡6檔。而她的5檔很大力,沒想到6檔同樣很強,不要忘記,她比一般超電多78cc。
那天共有四節試車,每節15分鐘,由於編者在前兩節試車無法適應大直路的超快車速,所以不敢開油。但適應以後,還有找到煞車點,才大膽地扭油加速,產生的推力對我來說無法形容,即使身體俯伏在風鏡後,但兩側與頭頂的風阻卻非常利害,風聲像轟炸機投下的巨型炸彈,手臂還要用盡力捉緊軑把才可以駕駛,還有首次體驗到高速煞車的俯衝感,雙臂必須撐緊軑把,與及上半身抵受強勁的風阻,現在想起都回味無窮。雖然車速很高,但車輛卻十分穩定,與及非常貼地向前衝,說不定碳纖定風翼正發揮下壓作用。另外還有防起頭電子系統,大油門加速都不容易起頭,這些科技確實了不起。
這是我第一次使用快速電子轉檔器,由於我的轉檔技巧不高,這對我來說簡直是神器,因為在賽車場操練,最困難是連續退3個或者4個檔位,如果減慢車速不對,補油與放開離合器時間不準,產生的引擎煞車(Engine Brake)使車尾兩邊擺,很恐佈與無法穩定地攻彎。雖然緩和引擎煞車(Engine Brake)的防鎖死離合器或滑動式離合器(Slipper Clutch)已普及,但如果有電子輔助當然更好。
怎樣也好,除了起步入1檔與停車入空檔,RSV4 1100 FACTORY都不需要使用離哈器,趾尖只要頂上或踏下,與及不用放開油門就可轉檔,轉檔聲清脆利落又準確,最利害是在高速大直路從6檔拖到2檔,車子保持高度穩定,因為電腦及節氣閥不動聲色地自動補油,緩和引擎煞車,讓我穩定地攻彎。編者也試過在大直路用傳統的手動轉檔,鬆開油門再扣下離合器,但是由於體力已下降,在高速握緊軑把下轉檔其實不容易,拜科技所賜,不僅減少轉檔動作,而且轉檔速度更快。
還有配備碳纖導風管散熱的煞車卡鉗及330mm大煞車碟,煞車手感非常美妙,在如此高速下減速,好像不費吹灰之力車子就減慢,對我來說又是另一番體驗。
說到現在,從頭到底把車子說得很容易開,某程度來說是沒錯,因為電子科技的確可以馴服一部超過200匹超跑,可是千萬不要輕視她們,當她們發惡起來,又或者無法駕馭,你是無法壓住她;此外,最困難是怎樣用成熟態度去運用強力馬力。總的黎講,雖然很多人說現在的車子電子科技過多,減少操控樂趣,可是對我來說是偉大發明,因為科技可以讓我好快適應大馬力超跑;另外,如果騎士本身有很好的技術,電子科技可讓你如處添翼。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K2IPj_kh4T0/hqdefault.jpg)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moto1hk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每次來惠州福崗賽都場只是影相及報導,但今次不同,是來玩,還要玩了兩天,如果第三天不是要回去香港工作,肯定逗留多一天。玩了兩天後,我終於明白這個培訓愈來愈多人參加的原因。因為這個培訓班可以讓一些好像編者很少去賽車場的人,可以感受到在賽車場玩車的樂趣,真的會讓人上癮。
好多年前,應該超過10年,編者在珠海賽車場玩過好幾次。但是由於珠海賽道是一個超高速賽道,好多彎道都是狂起狂煞;當,對一些專業或經驗豐富的業餘車手來說,珠海的彎道不算太難記,可是對編者來說講,實在太高速,也好難掌握高速煞車點,還有高速煞車退檔技巧,不但擋住一些很快的車手,還會給旁邊高速擦過的車手嚇到,而且沒人教,很多動作想做又做不到,感覺單打獨鬥,所以氣餒,玩了大概三四次就放棄。
為甚麼現在又玩?其實算過後,可以負擔收費,就算跌車只要不太嚴重,賠償大概幾百塊,所以參加。
雖然編者十分熟識培訓班的理念及程序,可是玩了兩天後,才體驗到培訓班由淺入深的好處。例如我第一天參加的單元一迎新班,就是給新手玩。在理論班上,學員要學習彎道的檔位,煞車點,還有安全守則,然後用KAWASAKI NINJA 300練習基本駕駛動作及搬身動作,還有試皮衣時否適合。
可是理論堂跟實習永遠有很大差別,因為新手在賽道上很快就忘掉在理論堂聽過的東西。可是不要緊,因為是玩足一整天,因此可以慢慢練習。但是千萬別誤會單元一可以讓學員大顯身手,在賽道上隨意加速,其實大部份時間都是跟隨助教或教練不斷繞圈。
沒錯,很多時候確實想開快一點,可是任由新手加速,在不熟悉情況下增加炒車機會,跌了好幾次很容易放棄,所以這個制度是不錯。還有跟隨著教練,好處可以走熟線位,記住檔住,慢慢嘗試搬身動作,可是對初學者來說,要流暢地做到以上的動是不容易的,很多時候顧此失彼。最困難是記熟檔位,又或者轉檔後忘記搬身,座姿很生硬,又沒法放鬆身體,導致玩了不久便感到全身疲憊。
編者有一個問題,相信跟大部份初學者相同,就是急於磨包,可以跟大家說,其實只要成功完成單元二的磨包打八字,在賽道上磨包是沒問題,反而集中火力記熟線位及檔位更實際。
來到第二天,騎在車子上的信心明顯比第一天多。我們在賽道上熱身後,就開始練習磨包打八字。以前看別人做的時候感覺好容易,以為轉兩、三圈就可以,怎知道磨來磨去都沒法做到。
雖然培訓課程說明打八字跌車不用賠錢,但心裡總是有點怕,所以不敢壓車,但原來最大問題是沒有搬動屁股,可是在駕駛中,總以為搬了很多,還好有助教阿U的觀察,才知道搬身動作出了問題。經過阿U的指教後,編者突然找到秘訣,然後再大膽一點移動屁股,很快就做到磨包的動作。
其實在整個八字磨包過程中,改善了編者控制油門的技巧,訓彎後甚麼時候打開油門加速,甚麼時候關閉油門,怎樣保持平衡磨包,也可以感受到每個動作影響車子的轉向反應,還有理解壓彎不是靠死力,這反而更容易跌車。
當然,磨包不代表快,但某些動作是必須學懂,否則無法進步。
雖然編者算不上得心應手地磨包,但總算成功畢業,又到了重返賽道繞圈的時間;今次,助教阿U提升了車速。
編者雖然玩到最後還是無法靈活地運作波段,但是已經掌握了基本節奏,例如在某個位置煞車、甚麼時間退檔、究竟用靠引擎煞車減速,或者利用急煞減速、壓彎的角度,出彎後打開油門時間。這一連串動作就好像音樂拍子,講求節奏感,雖然不斷重覆這個動作,可是做到一個流暢節奏獲得的滿足感及挑戰感,不能言諭,圈速也愈來愈快。
在第二天培訓尾聲,編者參加計時Superpole,總共三圈,測試兩天培訓的成果,而編者最快圈速是57秒03,屬於中規矩成績。可是回家後不斷在想,其實這彎道可以遲一點煞車、那個彎道可以再快一點進攻,而這條線位可以再挨近一點.....心裡總是癢癢的,期待下一次練習造更快的圈速。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nMAOKio4do/hqdefault.jpg)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圓夢珠海賽車場ZIC 體驗營(第6頁)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圓夢珠海賽車場ZIC 體驗營- 夏和杰wrote:我也有興趣想參加.可...(恕刪)我PM囉有收到嗎?六月SRP有辦活動會包場(大型重型機車綜合第6頁) ... 賽車場我來了~~. ... <看更多>
珠海賽車場我來了 在 Zhuhai International Circuit 珠海國際賽車場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珠海賽車場體驗日} 呢幾年因疫情關係 迫於無奈地都冇得上去鬥車… 自從開關後,我哋就即刻上去重拾返個感覺 為嚟緊嘅賽事作準備! 亦知唔少人呢段時間都等到手痕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