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裡的誤解】資優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鑑別
當資優生與ADHD狹路相逢,該如何分辨見真章?
#拋問題進行鑑別
面對孩子課堂上,看似分心的現象。這時,講台上的你,可以試著將問題拋出。通常ADHD的孩子會不好意思地請你「能不能再把問題說一遍」,因為剛才實在是沒有仔細在聽。當然,直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不知道」的也大有人在。不喜歡思考、不願意思考、很難思考,往往是ADHD的特質之一。
但是,面對資優生,當你把他叫起來的時候,你問他,這時資優的孩子大都可以回答你!而且往往講的頭頭是道、組織清晰、條理分明。有時,他的精明與敏捷反應,往往讓你氣得牙癢癢的——明明他就是沒在聽,為什麼就是考不倒?
甚至於考試可以考高分,文字組織能力好,作文還可以拿高分。這一點ADHD孩子就相對弱勢許多。
【附註說明:每個資優生所擅長的領域不同,或許語文能力資優的孩子,可能無法順利回應你,他相對弱勢的數學問題。】
#被打臉的關鍵感受
關於愛講話、愛發問、愛衝動,資優生和ADHD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別。ADHD的發問常常天馬行空、跳來跳去、非常跳躍。有時,甚至於不知道自己在問什麼問題。但是,你會發現資優生的提問,往往都非常有深度、有內涵。甚至於,你會有一種被打臉、被問倒的感覺。沒錯,讓老師的臉總是感到熱呼呼的。
ADHD對老師所帶來的壓力,在於他不斷地打斷你,問你一些跟課堂上沒關的事。然而,資優生給老師的壓力卻是你可能對他所問的問題,一直沒有辦法理出頭緒。
ADHD的組織能力不好,這是人盡皆知的事。但對於資優生的說話內容,書寫的文章,對於事物所表達的看法。你會發現他的組織能力非常嚴謹、完美無瑕。這跟ADHD很不一樣。
#檢視家庭作業與評量
ADHD的常見現象之一,往往是回家作業要寫、很、久。而且,還不見得可以順利完成。但你會發現資優生可能三兩下就輕易解決眼前的作業或評量。解題作答乾淨俐落,不像ADHD孩子般拖泥帶水。
資優生的作業完成度,老師的滿意度往往相當高。但ADHD的回家作業還不一定隔天會帶來教室。你可以看見資優生的作業很快地交給你,面對考試輕而易舉的就拿到高分。這一點ADHD孩子很明顯地很容易被甩到遠遠的後頭。
#調高難度指標見真章
資優生並非不愛上課,而是他期待能夠上符合他需求的課。
你可以嘗試把上課內容的難度調至符合他的能力。你會發現資優生可樂此不疲,眼睛可會閃亮發光,專心致志於其中。這一點,對於注意力持續性差的ADHD孩子來說,是很難做得到的。
面對簡單的事,ADHD孩子分心。面對困難、複雜的事,ADHD孩子很容易不知身在何處而更分心。
#化解雙重身分的模糊地帶
在演講場合裡,我常常會拋出一個問題:「當孩子同時具備資優與ADHD的雙重身分,誰是主責老師?是負責『資優』身分的資源班老師?或是負責『情緒行為障礙』身分的資源班老師?」
會這麼問,主要在於負責資優的老師,對於身心障礙類型特殊學生的了解程度。例如面對ADHD的特質、因應與處理是否同時具備解決的能力。
當然,最完美的組合是相關老師,例如導師、負責資賦優異學生的資源班老師、負責身心障礙學生的資源班老師、科任老師等對於孩子都有相當的概念。但畢竟這是理想上,最完美的情況,實務上可遇不可求。
但是,如果可以攜手合作,具備雙重身分的孩子將能獲得最佳的學習資源與狀態。我必須說:孩子是無法用二分法,把他區隔成誰只管資賦優異、誰只認ADHD。畢竟孩子是完整的個體,這一點不容否認。
#彈性切換以因應不同特質
常常有家長及老師問到「如果一個孩子同時是ADHD和亞斯伯格症該怎麼辦?」我的回應通常是「現階段孩子的核心問題如果是過動—衝動,那麼就先依ADHD來處裡。如果當下他的核心問題是固執,這時就轉為亞斯伯格症來對待。」
同理,當孩子同時具備資優生及ADHD兩種特質與身分。在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因應上,也是比照辦理。看當下所呈現的核心議題是什麼?屬於資優的?或是歸ADHD?再適時切換跑道,在資優與ADHD之間進行轉換。
當面對眼前孩子在教室裡的脫序行為、違規表現、分心問題等,請記得這些並不全然都只是單方面孩子的問題。但受限於權力不對等的關係,無論是老師/學生、父母/孩子,常常是我們大人說了就算。我們總是容易把自己看到的現象,例如上課不專心、愛講話、動來動去、容易生氣和小朋友起衝突,直接拼湊起來,冠上一個「過動兒」的稱號。這樣的以偏概全、標籤式的反應,讓我們少了一份細膩、敏銳、體貼、謹慎的自我察覺。請別只歸咎於孩子的表現,而忘了審視自己的教學與班級經營是否有可以調整與修正的地方。
教室裡,老師當然有對孩子問題的質疑與猜測的權利。但在向家長反映孩子「他是過動兒」時,請先具體想想,在面對孩子的上課不專心、愛講話、動來動去。除了平時只是用語言隔空提醒他、叮嚀他、糾正他之外。我們在班級經營上,是否曾經努力過什麼?例如上課趨近他、看著孩子眼睛再說話、讓孩子回答問題、安排相對穩定的同儕坐在一旁等。同時,思考孩子在不同的課程、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情境是否表現一致?畢竟,ADHD的困擾是一種跨情境的表現。
或許,老師努力了,但結局是孩子的脫序行為依然如故。但至少,你曾經努力做了一些事來澄清問題。這時,再來和父母討論,是否需「轉介」至相關醫療院所進行評估與診斷,我想在親師溝通上,會多一些體貼與友善。—王意中臨床心理師
班級同儕衝突類型 在 王意中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教室裡的誤解】資優與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DHD)的鑑別
當資優生與ADHD狹路相逢,該如何分辨見真章?
#拋問題進行鑑別
面對孩子課堂上,看似分心的現象。這時,講台上的你,可以試著將問題拋出。通常ADHD的孩子會不好意思地請你「能不能再把問題說一遍」,因為剛才實在是沒有仔細在聽。當然,直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不知道」的也大有人在。不喜歡思考、不願意思考、很難思考,往往是ADHD的特質之一。
但是,面對資優生,當你把他叫起來的時候,你問他,這時資優的孩子大都可以回答你!而且往往講的頭頭是道、組織清晰、條理分明。有時,他的精明與敏捷反應,往往讓你氣得牙癢癢的——明明他就是沒在聽,為什麼就是考不倒?
甚至於考試可以考高分,文字組織能力好,作文還可以拿高分。這一點ADHD孩子就相對弱勢許多。
【附註說明:每個資優生所擅長的領域不同,或許語文能力資優的孩子,可能無法順利回應你,他相對弱勢的數學問題。】
#被打臉的關鍵感受
關於愛講話、愛發問、愛衝動,資優生和ADHD彼此之間有很大的差別。ADHD的發問常常天馬行空、跳來跳去、非常跳躍。有時,甚至於不知道自己在問什麼問題。但是,你會發現資優生的提問,往往都非常有深度、有內涵。甚至於,你會有一種被打臉、被問倒的感覺。沒錯,讓老師的臉總是感到熱呼呼的。
ADHD對老師所帶來的壓力,在於他不斷地打斷你,問你一些跟課堂上沒關的事。然而,資優生給老師的壓力卻是你可能對他所問的問題,一直沒有辦法理出頭緒。
ADHD的組織能力不好,這是人盡皆知的事。但對於資優生的說話內容,書寫的文章,對於事物所表達的看法。你會發現他的組織能力非常嚴謹、完美無瑕。這跟ADHD很不一樣。
#檢視家庭作業與評量
ADHD的常見現象之一,往往是回家作業要寫、很、久。而且,還不見得可以順利完成。但你會發現資優生可能三兩下就輕易解決眼前的作業或評量。解題作答乾淨俐落,不像ADHD孩子般拖泥帶水。
資優生的作業完成度,老師的滿意度往往相當高。但ADHD的回家作業還不一定隔天會帶來教室。你可以看見資優生的作業很快地交給你,面對考試輕而易舉的就拿到高分。這一點ADHD孩子很明顯地很容易被甩到遠遠的後頭。
#調高難度指標見真章
資優生並非不愛上課,而是他期待能夠上符合他需求的課。
你可以嘗試把上課內容的難度調至符合他的能力。你會發現資優生可樂此不疲,眼睛可會閃亮發光,專心致志於其中。這一點,對於注意力持續性差的ADHD孩子來說,是很難做得到的。
面對簡單的事,ADHD孩子分心。面對困難、複雜的事,ADHD孩子很容易不知身在何處而更分心。
#化解雙重身分的模糊地帶
在演講場合裡,我常常會拋出一個問題:「當孩子同時具備資優與ADHD的雙重身分,誰是主責老師?是負責『資優』身分的資源班老師?或是負責『情緒行為障礙』身分的資源班老師?」
會這麼問,主要在於負責資優的老師,對於身心障礙類型特殊學生的了解程度。例如面對ADHD的特質、因應與處理是否同時具備解決的能力。
當然,最完美的組合是相關老師,例如導師、負責資賦優異學生的資源班老師、負責身心障礙學生的資源班老師、科任老師等對於孩子都有相當的概念。但畢竟這是理想上,最完美的情況,實務上可遇不可求。
但是,如果可以攜手合作,具備雙重身分的孩子將能獲得最佳的學習資源與狀態。我必須說:孩子是無法用二分法,把他區隔成誰只管資賦優異、誰只認ADHD。畢竟孩子是完整的個體,這一點不容否認。
#彈性切換以因應不同特質
常常有家長及老師問到「如果一個孩子同時是ADHD和亞斯伯格症該怎麼辦?」我的回應通常是「現階段孩子的核心問題如果是過動—衝動,那麼就先依ADHD來處裡。如果當下他的核心問題是固執,這時就轉為亞斯伯格症來對待。」
同理,當孩子同時具備資優生及ADHD兩種特質與身分。在日常生活與學習的因應上,也是比照辦理。看當下所呈現的核心議題是什麼?屬於資優的?或是歸ADHD?再適時切換跑道,在資優與ADHD之間進行轉換。
當面對眼前孩子在教室裡的脫序行為、違規表現、分心問題等,請記得這些並不全然都只是單方面孩子的問題。但受限於權力不對等的關係,無論是老師/學生、父母/孩子,常常是我們大人說了就算。我們總是容易把自己看到的現象,例如上課不專心、愛講話、動來動去、容易生氣和小朋友起衝突,直接拼湊起來,冠上一個「過動兒」的稱號。這樣的以偏概全、標籤式的反應,讓我們少了一份細膩、敏銳、體貼、謹慎的自我察覺。請別只歸咎於孩子的表現,而忘了審視自己的教學與班級經營是否有可以調整與修正的地方。
教室裡,老師當然有對孩子問題的質疑與猜測的權利。但在向家長反映孩子「他是過動兒」時,請先具體想想,在面對孩子的上課不專心、愛講話、動來動去。除了平時只是用語言隔空提醒他、叮嚀他、糾正他之外。我們在班級經營上,是否曾經努力過什麼?例如上課趨近他、看著孩子眼睛再說話、讓孩子回答問題、安排相對穩定的同儕坐在一旁等。同時,思考孩子在不同的課程、不同的老師、不同的情境是否表現一致?畢竟,ADHD的困擾是一種跨情境的表現。
或許,老師努力了,但結局是孩子的脫序行為依然如故。但至少,你曾經努力做了一些事來澄清問題。這時,再來和父母討論,是否需「轉介」至相關醫療院所進行評估與診斷,我想在親師溝通上,會多一些體貼與友善。
#資優生教養的頭痛問題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74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