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長的日常
#雲水千流開箱
#飲水思源生命迴游
雲水千流──
北港水道頭雲林風格記憶展開箱。
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日治時期稱「北港水道」或「北港街水道」,終戰後改稱「北港鎮自來水廠」,至今已有九十幾年的歷史。這座現代化供水系統的興建與朝天宮媽祖有關,當時北港街長蘇顯藜有鑑於每年來北港朝天宮進香有30萬多人次,為解決供水問題,極力向台南州廳爭取經費興建北港水道頭。
文觀處自108年3月著手水道頭員工宿舍及廠長宿舍的修復及再利用工程,在北港百年藝鎮再造歷史現場計畫之下於今年7月峻工。為了體現園區文化保存的意涵- 以「雲水千流」常特展及特展方式亮相,藉以呈現北港深厚的文化底蘊,展現北港百年藝鎮的風華。
本次『雲水千流』展示規劃以北港水道頭歷史及媽祖文化宗教信仰為核心主題,從『水源』與『母親』的概念出發,透過水道頭園區場域的設置脈絡來設計展覽模式與內容。
展覽從雲林及北港水道頭的文化歷史脈絡為回朔記憶的起點,結合當代美學體驗,從淨水場的淨水過程作為展覽的軸線設計,轉化整體概念來述說展覽的內容、想法與理念。希望藉由人文、宗教、信仰、產業呈現北港溪是笨港的母親之河,而媽祖更是北港文化底蘊的基石。」
特展邀請多位曾奪得 #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的年輕藝術家聯手完成,以『北港』與『水』為主題延伸他們的創作的展覽,意圖透過邀請新生代設計師與藝術家參與創作/展出,吸引更多年輕世代的關注、並從不同面向強化人們對北港以及水道頭園區的全新感受與特別印象。」
▪️「雲水千流」
展覽時間:從2020年12月23日至2021年1月23日止。
開放時間:為每日上午9點至下午5點。
展覽地點:北港自來水廠歷史建築群(北港水道頭文化園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
現代化 淨水場 在 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為加速培育自來水專業人才,台水公司於103年即著手進行「自來水員工訓練園區」規劃,利用已停用之新營淨水場場址作為專業訓練園區設置地點,佔地達4公頃,為亞洲最具規模且功能最完善之全方位自來水事業專業訓練園區之一。
「自來水員工訓練園區」於12月14日舉行竣工典禮,行政院長蘇貞昌、經濟部政務次長陳正祺、台南市長黃偉哲、立法委員陳亭妃及立法委員郭國文、行政院雲嘉南區聯合服務中心副執行長王開玹等貴賓均親自到場參與剪綵儀式。
行政院長蘇貞昌勉勵台水公司善用園區訓練設施,作為國內自來水專業人才培訓之搖籃,提供全台用戶更優質之用水服務,更可配合國家政策,協助友邦國家培訓自來水專業種子人才,促進國際水務工作之交流與發展,成為國際級的自來水從業人員訓練場所。
「自來水員工訓練園區」興建工程總經費約11億元,自107年3月開始興建至109年12月完成。訓練園區除有設備完善新穎、可容納200人的教學大樓及學員宿舍兩棟主建築物之外,另有完整的專業實習場地包括高級淨水處理與傳統淨水處理、管線裝接、管線測漏及抽水機、水量計等專業實習設施及國際會議廳,滿足員工教育訓練學習與實際操作技術層面需求,成為人力資源培育與發展的現代化學園。
園區內特別規劃水資源生態池,可作為受訓學員及社區民眾接近大自然的親水空間,此外亦有彷彿進入時空隧道,體驗自來水相關設備與技術發展演進的自來水歷史文物展示館,可開放各級學校、團體、機構參訪,並結合在地水資源教育的知性活動,將有助提升民眾對珍惜水資源的深入了解與重視,共創人才培訓及地方繁榮的雙贏局面。
現代化 淨水場 在 老屋顏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台南 /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
日治時期在台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八田與一,
曾參與高雄港規劃、台南水道工程(山上淨水場)等現代化工程,
因設計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興建而被譽為「嘉南大圳之父」。
.
大正九年(1920年)嘉南大圳動工,同年烏山頭宿舍著手建設,
宿舍形式有獨棟型、雙拼型、四連棟與八連棟等型式,
提供工作人員與眷屬居住,逐漸發展為具有公共建設的社區。
.
2009年依文資法將八田與一故居群指定為歷史建築,
西拉雅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畫修復,成立「八田與一紀念園區」,
修復前多處難見舊貌,設計公司遠赴八田與一故鄉考據建築工法,
陸續完成修復八田宅、田中/市川宅、赤堀宅及阿部宅四座建築,
並以日本金澤市民捐獻的舊家具進行故居內部擺設,
2011年,八田與一逝世69週年紀念日,正式開園。
.
.
園區開放時間:
週一、二、週四~週日 09:00~17:30
每週三為休館日,遇國定假日則順延一日。
.
建物內部開放時間:
每月第一週開放:田中及市川宅
第二週:八田宅、第三週:赤堀宅、第四週:阿部宅
.
地址:台南市官田區嘉南里66號
現代化 淨水場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集主題:臺北自來水園區介紹
本次將帶著聽眾朋友第一次到臺北自來水園區,由業務專員牛正邦先生為各位聽眾朋友介紹園區。
該園區位於臺北盆地之南,公館商圈,佔地面積約20公頃,自然環境依山傍水,為臺北自來水的發源地。園區除了水鄉庭園、噴泉庭園等提供大小朋友親水、戲水的歡樂園地外,更是一個以『水資源保育』作為主題特色的環境教育設施場所。除了運轉中的公館淨水場外,更包括日治時期新建全臺供水量最高之自來水設施-臺北水道水源地唧筒室(今自來水博物館)、小觀音山蓄水池、量水室,及戰後新建的渾水抽水站等古蹟建築,還有免費開放的水資源教育館、園區環境教育中心精心研發適合不同年齡層的水資源教案。
該園區最大的亮點,就是自來水博物館的建築,是很多結婚新人拍婚紗照必取景的地方。
1885年(民前二十七年), 清代首任巡撫劉銘傳,力行新政且重視飲水衛生,於臺北北門街 ( 今衡陽路)、石坊街( 今博愛路 )、西門街等處,開鑿深井供水,此為臺北公共給水之開始。日人據臺之初,以劉氏的建設為基礎,展開自來水設施之規劃。
1896年(民前十六年 )八月,臺灣總督府特別聘請英國人威廉巴爾頓( William K. Burton )來臺,並派遣總督府技師濱野彌四郎協助,進行全臺衛生工程及臺北自來水建設之調查工作。
1907年,依巴爾頓先生之建議, 在公館觀音山腳下新店溪畔建取水口,以引取原水;在觀音山麓設淨水場,進行淨水處理,再將處理過之清水,以抽水機抽送至觀音山上之配水池,藉由重力方式自然流下,供應住戶日常用水。
1908年取水口、唧筒室建築與設備裝置先行完成,1909年輸配水管、淨水場及配水池全面完工,淨水場開始供水,出水量20,000噸,用水人口十二萬人,並命名為臺北水源地慢濾場,從此臺北自來水開始邁入現代化之供水系統。
1951年(民國四十年)初,臺北市政府成立「臺北市自來水水源擴建工程推行委員會」,由市長吳三連任主任委員。同年四月成立擴建工務所,聘請省建設廳技正范純一主持設計施工。設施包括混凝池一座、沉澱池二座及快濾池四座,容量為每日出水量20,000噸,全部工程於次年二月底順利完成。1974年(民國六十三年)進行臺北區自來水第三期擴建工程,為配合臺北水源地慢濾場之拆除工作,於沉澱池增設傾斜管,以加速膠凝沉澱效果,快濾池改換為石榴石濾材,增加出水量為每日50,000噸。
1977年(民國六十六年),唧筒室完成「抽取原水、輸送淨水」之使命,功成身退。自1908創建迄今己有九十餘年的歷史。八十二年六月被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同年九月二十七日第一次對外開放二週供民眾參觀。後經臺北市政府民政局會勘,認為年久失修且多處漏水,經構堪慮應予整修。因此,民政局於八十六年度編列預算二佰萬,供作本古績之調查研究報告經費,並委請中國工商專科學校完成「臺北市三級古蹟水源地唧筒室之調查研究」報告。
臺北自來水事業處依據該報告於八十七年五月斥資捌仟餘萬元修護,恢復唧筒室之原貌,並多方蒐集有關自來水歷史的照片及器材,充實整體內容與相關周邊設備,完成全國首座自來水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