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是吳軍的《硅谷來信》第3季。這封信我們來談一談著名經濟學家、政治哲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的思想。
哈耶克的思想對我影響比較大。我這個人讀書比較雜,而且有些別人讀不下去的書,有時我會硬著頭皮往下讀。讀進去了,體會了,人有時就變了一個人。借用我之前介紹過的印度哲學的說法,一個人之所以成為自己,是因為自己曾經的思想和行為。這樣算,在我身上多多少少有一些哈耶克思想的成分。
哈耶克這個名字你可能並不陌生,得到上有不少介紹哈耶克思想的內容。這封信我和你分享的內容主要來自哈耶克的《自由憲章》(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這本書,也翻譯成《自由秩序原理》。這本書是古典自由主義的經典之作,曾經被美國的《國家評論》雜誌評為20世紀最好的一百本非虛構圖書的第九名,哈耶克的另一本名作《通往奴役之路》在這個榜單里排第四名。英國已故的首相撒切爾夫人曾經在英國保守黨的一次會議上拿著《自由憲章》對大家說,這本書才是我們應該信仰。
接下來我們就借著這本書,來介紹一下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
哈耶克如何定義自由?
說到自由主義,你可能會想到現在美國歐洲的各種左派思想,通常人們也會說左派是自由派,右派是保守派。但古典自由主義的主張和今天西方的左派思想正好相反。今天西方的左派思想其實更偏向於北歐式的民主社會主義,強調結果平等,反應在社會政策上就是高稅收、高福利,政府要提供很多服務。而古典自由主義強調個人的意願、行動和經濟活動的自由,主張政府要少干預個人和商業的行為,同時強調法律和法治。也就是說,其實古典自由主義的思想放在今天,就屬於保守派。
今天的社會,每個人都非常看重個人的自由,但通常只是出於一種本能,很多人其實並沒有搞清楚自由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的人在追求自由時給自己套上了枷鎖,還有一些人打著自由的幌子干涉其他人的自由。比如現在在美國,有的年輕人認為警察妨礙了人民的自由,應該減少警察的經費;但是,警察的活動減少了,犯罪分子就猖獗了,大家反而晚上不敢出門,社會缺少了秩序,其實是變得更不自由了。因此,我們有必要更深入地瞭解一下那些我們日常掛在嘴邊的概念,不只是本能地追求自由,還要真正理解自由的內涵,更好地維護我們自由。
哈耶克是怎麼定義自由的呢?他是用人與他人的關係來定義的,他講,所謂自由,就是他人不強制我們的行為。當然,這件事要對所有人成立的話,我們也不能強制他人的行為,因此自由並不是自己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根據這個定義,一個宮廷里的高級官員,並不比一個農民或者工匠更自由,因為宮廷官員每天都對國王唯命是從,而一個農民在大部分時間里可以決定自己的行為。
因此,哈耶克講的自由並不意味著的一定有更多的選擇、更大的活動範圍、更多的資源,而是意味著可以按自己的方式生活,按照自己想法選擇機會。就我自己而言,很多人都會問我,我有很多資源,為什麼不利用起來,獲得更大的發展。其實道理很簡單,我不願意過不自由的生活。很多公司的朋友對我講,你來做我們的CTO或者首席科學家吧,我們給你多少多少股份。我對他們講,現在我們是以朋友身份相處,我也自由,你也自由。要是我真的接受了你們的職務,我顯然不自由,你也要天天考慮不能讓我有意見,又怕壞了朋友關係,你也不自由。
如果自由只是可以按自己希望的方式生活,並不一定意味著更多的選擇和資源,那自由對人到底又有什麼好處呢?哈耶克認為,人類文明的開啓以及後來社會進步,靠的就是人們可以自由追求自己的目標。一個人為了達到目標,需要擁有更多的知識,這些知識又會讓他人受益。
同時,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由,就會有競爭,而自由競爭就是維持一個開放系統的必要條件。如果沒有了自由競爭,這個系統就會成為一個內部熵不斷增加的封閉系統。同樣的道理,商業的自由也是如此,一個商業被壟斷的社會,也會是一個熵不斷增加的封閉系統。商業的自由其實是人的自由的一種體現。
不過,自由的社會會帶來一個結果,就是發展的不均衡性。因為人的智力和體力不同、經歷不同、運氣不同,因此在一個人人自由發展的社會,每個人得到的結果就不可能完全相同。如果結果一樣了,那就是平均主義,不是通過人的自由發展得到的。
一個社會只要在進步,就不可能是社會全體同時進步的,新知識、新的機會(包括財富)一定是先在某個小範圍內誕生,再向多數人傳遞和分享。因此,社會進步的過程中,一定會出現不平等的現象,但這不是實質性的不平等。按照哈耶克的觀點,不平等的現象應該依靠發展來解決,而不是人為調整來實現。
當然,一定會有人不同意這樣。比如有人會想,那憑什麼張三就比我先富起來呢,為什麼不能多掙了錢就大家平均分,所有人一起同步富起來呢?哈耶克講,如果這樣,那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富起來。世界上之所以會出現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是因為那些創造出新東西的人可以先一步獲得創造出新事物的成果,如果沒有了這一點,社會的進步本身就會停滯。因此,哈耶克講,經濟上的不平等並不是一種罪惡,我們可以通過發展消除貧困。
實際上,中國社會通過改革開放發展起來的歷程,也是遵循了這個規律。中國在過去幾十年里的發展成績有目共睹,這固然是因為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但也有一個重要的制度原因,是避免了走平均主義的道路。實際上,現在的一些歐洲國家就存在這個問題,過於追求結果平等,影響了經濟的增長。
通往自由之路
哈耶克講,通向自由的道路有兩種,或者說,人類獲得秩序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是自發誕生的秩序,古典自由主義信奉這樣產生的秩序才是最好的。第二種則是人為設計秩序,北歐的福利社會主義就更偏向於這一種。
哈耶克認為,自發誕生的秩序才反映了自由的本質,採用漸進的經驗主義方法,比較少涉及強制;而人為設計的秩序則是理性主義的,帶有一定的強制性。自發秩序講究有機生長,緩慢地試錯;而人為設計的秩序則容易陷入教條主義的陷阱,試圖創造不可能的烏托邦。
從哲學上講,自發秩序的哲學基礎來自亞里士多德式的哲學思想,人為設計秩序的哲學基礎來自柏拉圖式的哲學思想,前者強調來自客觀世界的經驗,後者強調人的理性。如果我們承認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而且人常常是自私的,那麼就應該對理性設計秩序這種方式有所警惕。
當然,自由不是不講規矩,自由要服從的規矩就是法律。哈耶克講,服從於法律不等於服從於他人。如果我們是服從於一個具體的個人,那是奴役;但如果我們服從於社會共同的、公正的法律,那麼人依然具有自由。
不過,對於什麼叫做公正的法律,哈耶克也有自己的觀點。他說,人在法律意義上是平等的,這意味著法律不能歧視任何人;但法律意義的平等不是現實中的完全平等。而且,如果我們要在法律意義上承認每個人的地位都是平等的,不能侵犯任何人的正當權利,那麼在現實的發展中,就必然會出現不平等的現象。如果要扯平這種現實的不平等,就需要在法律上制定具有歧視性的條款,對一部分人區別對待。也就是說,哈耶克認為,法律的平等和現實的平等是不可兼得的,要實現現實的完全平等,就要犧牲法律上的平等,反過來也是這樣。因此,哈耶克講,人們可以自己選擇,是要法律的平等,還是要現實的平等。
當然,有人會問,如果犧牲現實的平等,那弱勢群體怎麼辦呢?哈耶克認為,只能靠人善良的天性照顧他們,從博愛和正義的角度對他們進行一些補償。比如說,清華和北大在招生時,會拿出少數名額給一些教育資源差的偏遠貧困地區,這是從正義的角度出發給予的補償。其他人要考清華北大,還是要按同樣的標準。但是如果清華北大把招生制度整個改掉,不是按分數決定誰上清北,而是按人口比例分配每個省有多少人上清北,那就不是補償,而是改變了整個系統。
自由和私有財產
最後,講一講哈耶克對於自由和私有財產關係的看法。哈耶克講,保護私有財產是保護個人自由的一部分,而保護私有財產的基石就是契約制度。而契約,則是人們之間基於自願而非強制的互利合作決定。
比如你使用某家互聯網公司的服務,和它簽一個自願的互利合作協議,這就是契約。合理合法的契約可以保障你的數據資產以及你個人的自由。但是,如果互聯網公司悄悄定了一個霸王條款,讓在你不之情的情況下就同意了,這樣的契約就會讓你失去一部分自由,你的數據資產也就得不到保障。
小結
總結一下,這封信和你談了哈耶克的思想,主要是討論了一下自由這個概念。有些時候,我們討論一些事情需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而這些理論基礎往往就存在於那些經典的著作中。比如今天我們談網絡個人權利,談數據資產,理論根源其實還是在那些哲學、經濟學、政治哲學的經典著作中。哈耶克的著作就是其中之一。這樣的書通常不好讀,你如果打算自己去閱讀,不妨耐心一些,多讀幾遍,仔細體會。」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2萬的網紅王炳忠,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上周四在公視台語台,我鼓勵大家政黨票都應該留給小黨,讓多元理念能夠進入立法院,尤其是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的小黨,更值得我...
「理性選擇制度論」的推薦目錄:
- 關於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黃國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子雲老師導師室- [政治學] 「新制度主義」整理一 - Facebook 的評價
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文茜的世界周報 Sisy's World Ne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梅克爾的事蹟及語錄.德國大選的這一天》
*梅克爾不只是德國第一位女性總理,歷史上從未有過德國總理主動宣布提前結束自己的職務。她也是第一個選擇在最關鍵時刻,自願放棄總理的政治人物。
她前幾任的德國總理,或是許多大國元首,往往喜歡勾勒遠大願景,結果卻沒有足夠的把握,未給自己的願景足夠的計劃和時間,於是一夕之間,計劃即落空了。梅克爾建立了完全不同的風格,她習慣以另一種方式面對挑戰:等待、安靜、觀察、直到關鍵一刻,才出手她的改革。
等待時候的她,不是猶豫不決,而是提高警覺,暗中守候,並且竭力聽取專家意見。
她是一名極佳的聆聽者,也是一名卓越的思考者。當她感覺自己掌握多數的狀況後,這時她才會出手。
*梅克爾不愛突顯自我。這樣的特質在想當領導人的身上,簡直太特別了。她反而更愛居間協調,適度而不過度地使用權力。她認為這是內閣制的制度精彩之處,也才是解決問題之道。
*在事情發生之前,你要先預想到事件的後果。—-梅克爾
*她與第二任丈夫饒爾Joachim Sauer 的居家令人難以置信的「平常」。他們住的地方不是豪宅區,室內沒有刻意的裝潢,一間中等大小的公寓五樓,面對佩加蒙博物館。這對梅克爾一點也不需要做假,演形象。自小她早已習慣了靜悄悄的生活。
*當梅克爾於2000年出任CDU黨主席時,基民黨共有九位女性獲選進入黨的行政部門。其中包括現在出任歐盟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記者問她,基民黨是否準向女權體制時,梅克爾回答:「不,我們只是從廿世紀向廿一世紀轉變。」
*梅克爾當然也犯過錯誤。2003年,美國出兵伊拉克,德國總理施洛德反對,他認為戰爭必須要有明確的證據:而美國指控伊拉克擁有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的證據,嚴重不足。梅克爾居然以反對黨主席投書美國華盛頓郵報,和自己的國家總理在海外公然唱反調。這件事,在德國引起軒然大波。首先外交事務,國家必須團結:其次梅克爾藉由那次人們對她的抨擊,認識了真正的德國。
這是一個充滿和平主義的國度:在兩度侵略戰爭毀掉自己之後,再也沒有比德國更厭戰的國家。「要和平,不要武器…要犁頭,不要刀劍」,存放於多數德國的人心中。
於是當法國在2015年9月派遣轟炸機前往敘利亞時,德國國防軍只派出一艘護衞艦保護法國航空母艦,絕不實際參與戰爭。
在梅克爾執政下,國防軍是一支帶著特殊機具的救難部隊。他們拯救難民,為世界貧窮國家建造水井,修建校舍。他們在西非保衞醫治伊波拉的醫院。
梅克爾和凡人一樣,都會犯錯:但與凡人不同,她會承認錯誤,而且從中深刻地理解他者的想法。
*梅克爾是一位科學家出身的政治人物,她講究數據、細節,但也強調「想像力。」她經常告訴幕僚:「這裡,沒有思想禁忌。」她討厭只懂得聽話的屬下。
*梅克爾對黨派之爭,極度厭煩。她不堅持自己的黨至高無上,在這次德國大選前,她只幫基民盟的候選人拉舍特站台一次,選前制式再催票一次。
從政期間,她常問的是:黨的存在,有什麼意義?
黨既不是政治信仰的團體,也不是安全無虞的保險公司。對於梅克爾,所謂政黨是一個以理性態度上台執政的中介組織,如是而已。不需要神聖化一個黨,那恰好是一個國家充斥仇恨、分裂、及走向反民主的理由。
*就算情勢再艱險也要保持冷靜。這個原則,成為梅克爾面對所有危機時的不二法門。在政治爭論中保持冷靜和掌握全局,比取悅觀眾,重要得多。
*卸責,已經是當代包括梅克爾早期擔任總理時,所有政治人物保護自己權力的不二法門。
但2020年三月底,德國面臨新冠病毒的重擊。成千上萬的老人重病或死亡,兒童、青少年、學生無法正常學習。
德國聯邦政府已經失去了控制疫情的能力了。
復活節假期即將來臨,梅克爾以幾乎淚下心急的口吻,站在第一線。擔任總理的她,毫無保留的站在國會,承認自己犯下了重大錯誤:「這個錯誤完全是我的,因為我對一切政策都負有最終成敗的責任。為此,我請求所有人民的寛恕。」「我懇求請年輕人們忍住,不要回家,不要度假,不要把危險帶給你們想探望的祖父母。」
當感染人數不斷爆發,有些邦還不肯採取嚴厲封鎖措施時,梅克爾如所有人的媽媽,不斷地懇切説明,甚至近乎乞求的姿態。這和平日冷靜沈穩的她,大不相同。
她不像許多其他有權力的人,以為情況會自動變好,她早已預知了悲劇的結局。
在人命關天的議題上,梅克爾承擔、梅克爾認錯、梅克爾激動、梅克爾懇求、梅克爾站在第一線。
她有強烈的權力野心,但對她而言,走入總理府,是為了改變世界:而不是在關乎人命的悲傷中,選擇冷漠。
—-圖片:梅克爾與敍利亞難民
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思考框架是創造力背後的推手
我們心中,本來就有各式各樣的思考框架,我們思考的方式就是如此。這些思考框架有的簡單、有的複雜,有的精確、有的粗略,有的美麗、也有的邪惡。但不論如何,都會呈現現實的某些面向,協助我們提出解釋、抓住重點,做出決定。
例如,民主制度是一種思考框架,而君主制度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在商業產業上,精實生產(lean manufacturing)是一種思考框架,OKR(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即「目標與關鍵結果」,因英特爾與谷歌的先後採用而聲名大噪)也是一種思考框架。宗教是一種思考框架,世俗人文主義(也就是不信神的道德觀)也是一種思考框架。法治是一種思考框架,「強權即公理」也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平等是一種思考框架,種族主義也是一種思考框架。
在我們的種種推理上,思考框架不但是重要基礎,而且應用極為廣泛。近幾十年間,從哲學到神經科學,各式各樣的領域都曾研究人類的思考框架,只是用來描述的術語有所不同,包括:模板、抽象概念、再現(representation)、基模等等。
時至今日,不論是硬科學或社會科學領域,多半都已經接受「人類透過心智模型來思考」的概念。只不過,這其實是相對晚近的概念。在二十世紀初,多半還只有哲學家在思考「人類如何思考」的問題。佛洛伊德對大腦的奧祕深感興趣,但他是當時的例外,而非常態。到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像是卡西勒和維根斯坦等哲學家,則是以心智所操縱的符號與語詞為基礎,以此來認識心智。這確實是邁出了一步,讓人以更理性的方式來瞭解「認知」,但一切仍然只是理論,沒有實證。
等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有實證科學家研究人類的心智—心理學家接手哲學家的研究,特別是開始思考大腦內部的認知過程。一開始,學者認為認知過程就像是嚴格的邏輯運算,但實證研究並無法支持這種論點。大約在1970 年代,「心智模型」的概念開始流行,眾人也開始認為人類的推理並非邏輯形式的運作,而更像是在模擬現實:我們評估各種選項的方式,是去想像可能發生的種種情況。
如今,這種觀點已經由許多心理學家與認知科學家經過眾多實驗得到證明。近年來,由於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能夠即時視覺化呈現受試者的腦部活動,就連神經科學也踏入了這項研究領域。舉例來說,研究顯示,人類構思未來的時候,會啟動那些和空間認知與3D 思考相關的大腦區域。可以說,其實就是在有目的、刻意的做夢。
這項研究成果,讓我們對人類如何思考的理解,開始默默改變,瞭解了心智模型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構件。不論我們任何的所見、所知、所感、所信,都始於我們對宇宙萬物的思考方式。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會受到我們「相信」世界如何運作所影響,包括:事情為何會發生、未來會如何發展,以及如果我們採取行動之後又會如何。
.
▍「解釋」帶來的好處
因果框架要求一切必須有說得通的解釋,這點除了讓我們得以歸納類推,也讓我們得以學習。這是一項重要特點,而且也是一項相對較新的發現。一般來說,學習是發生在得到資訊的時候—聽到老師講課、看到書上的描述、或是學徒動手修修補補的時候。但在做因果解釋的時候,那位提供資訊和解釋的人其實也在學習。這項觀點是由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倫布羅佐(TaniaLombrozo)提出,她是這個學術領域的熠熠新星,引領著一套關於「解釋」機制的新科學。
倫布羅佐從大學時期開始,就發現不論在心理學、社會學、哲學,處處可見關於解釋的想法。雖然這似乎就明擺在眼前,但事實證明,關於「解釋」這件事本身,科學界的研究都還不夠深入。舉例來說,為什麼我們會覺得某些事值得解釋、又有某些事不值得解釋?解釋能讓我們如何有所成就,或者如何讓人誤入歧途?倫布羅佐的研究從心理學和哲學出發,填補了一些我們關於解釋的知識空白。
倫布羅佐對於「透過解釋而學習」的研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實驗中,倫布羅佐請成年受試者看看兩群來自外星的機器人,分別名為glorp 和drent。兩群機器人各有不同的顏色、體型、腳部形狀的特徵,但受試者並不知道真正的重要區別是哪一項。實驗人員請一半的受試者去描述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而另一半則是要解釋glorp 和drent 各有何特徵。(兩群機器人都很可愛,但是真正區分的重點並不在於顏色或體型,而在於腳部的形狀。)
結果如何?比起那些只需要描述而不需要解釋的人,那些必須提出解釋的受試者,在找出真正區別之處的表現,明顯高出一截。倫布羅佐做了很多次實驗,結果都類似。她甚至也對小孩做了實驗,結果一樣:如果要小孩提出因果解釋,他們的表現就會更棒。
讓我們把這點再拉回來討論思考框架:我們用因果框架來解釋這個世界的時候,其實就是在學習,因此我們會更瞭解這個世界,我們也能產生更深入、更準確的見解。而且,向別人解釋這個世界,也能讓自己更瞭解這個世界。這項發現對教育和育兒來說,具有直接的意義:記得要小孩解釋他們推論的過程,而不只是要他們給答案。(這或許也有演化上的意義:比起其他不去解釋這個世界的動物,人類透過解釋的機制,也就學得更快、學得更多。)
這件事能帶來的好處,絕不只是知道怎麼區分glorp 和drent而已。人類從最早的時候,就開始想像出各種秩序的概念,在群星當中勾勒眾神的身形,將各種物種加以分類。小孩會花上幾小時,分類排列著自己的小車車、小布偶、樂高積木,還有萬聖節糖果(直到爸媽半夜偷偷來吃掉)。這種分類和重新分類的動作,靠的就是我們取得抽象概念、進行歸納類推的能力。
要是少了取得抽象概念的能力,我們就會覺得自己碰到的一切都是完全陌生,沒有任何一般法則能夠告訴我們該怎麼做。
.
以上文字摘自
《#造局者》
思考框架的威力
Framers: Human Advantage in an Age of Technology and Turmoil
.
作者:庫基耶, 麥爾荀伯格, 德菲爾利科德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昨天在贈書直播中,談到用過去經驗類比現在或未來未知的處境,是大腦很重要的工作。說真的,這項能力對我們活下來真的幫助很大。
然而,我們昨天也提到,這種思考慣性同時也造成了某些限制。尤其過去經驗本來就比較偏頗,這種慣性要調整,就必須經過有意識的自我教育。
「思考特定議題的時候,我腦海裡如果浮現越多人的立場,最後得到的結論就越讓人信服。」~漢娜鄂蘭
版面上的朋友們,因為常閱讀不同作者的智慧,所以特別能進行討論。這其實更有利於我們看到不同人的觀點,並且選擇適合我們的思考方式,而不只是因循故舊。
今天晚上沒有直播,明天晚上的直播,會再談談傳統教養跟自我傷害的關係。這實在是一種沉重的話題,錯用思考框架,讓我們代代相傳著創傷。
祝願您,能充實我們的思考框架庫,這是能有多元選擇的基礎之一!
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王炳忠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支付寶打賞:13581883245
🔥王炳忠今日頭條:搜索「王炳忠台灣」
🔥王炳忠臉書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bingzhong.wang
♦♦♦
上周四在公視台語台,我鼓勵大家政黨票都應該留給小黨,讓多元理念能夠進入立法院,尤其是旗幟鮮明、立場堅定的小黨,更值得我們尊敬!如果你相信台獨、希望實現台獨,可以選擇台灣基進(時代力量已崩壞);如果你不信台獨、追求穩健和統,請將政黨票投給新黨!
然而同台基進黨的主席卻說,只有獨是理念,統是「毒藥」不是理念,你聽得下去嗎?
他說,台灣人被迫接受中華民國流亡體制的統治,被迫拿中華民國身分證,被迫變成「中國人」。可是,他現在正是在用他口中「中華民國流亡體制」的 憲政制度,在參選中華民國第十屆全國不分區立委,不是嗎?
我不會因為他這樣說,就罵他沒有參選的資格,同樣地,當獨派到最後只能說統派不能參選,無疑是凸顯智淺量狹。因為自民國80年結束動員戡亂以來,我們確實處在國家統一前特殊的過渡時期。未來要統?要獨?怎麼統?怎麼獨?我主張應該公開辯論,讓台灣社會充分理性地思考。
要選總統的大黨應該談卻不敢談,那就讓小黨沒有負擔好好談!但很遺憾的,口口聲聲要維修台灣「民主」的基進黨,卻只想著要剝奪統派發表主張的權利,甚至謊稱統派強迫台灣人只能做中國人、不能做台灣人,又說起要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台灣人滾出台灣的陳年老調。
歷史不能切割,不能只選自己要的嫁接「歷史」。日據時代台灣先賢蔣渭水,即便在台灣已被迫成為日本殖民地的時代,仍認同祖國就是中國,台灣人就是中國人。台灣先民從大陸渡海而來,歷經日本殖民、台灣光復、國共內戰而有兩岸分治,這些也都是歷史,是我們討論台灣前途時不能切割的事實。每次台灣前途的重大轉折,往往都是由戰爭來決定,至今未解的兩岸內戰,是否能用和平手段來處理,是我們這代人的責任。
基進黨自己承認,他們主張的台灣獨立並非一蹴可幾,先要進入立法院,再期盼有朝一日能取得執政權,向國際宣告台灣要成立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至於世界是否承認?大陸做何反應?當天並未提及),前後可能要幾十年。同理,鬼扯什麼國民黨、新黨一旦當選,台灣就會立刻被統一,也一樣只是在兜售恐中、反中情緒。以當前大陸民意的反應,恐怕還是民進黨連任、獨派當權,更可能刺激大陸轉和統為武統,加速我們不樂見的激烈急統。
統獨攤牌來論是好事,總比大家掩耳盜鈴、自欺欺人來得強!只是奉勸獨派可敬的對手,既然你們這樣堅信台獨成功在望,就別再用那套早被掃入上世紀歷史塵埃的「中國人滾出去」論調,難道都到了2020年,你們的論述還是那樣蒼白嗎?
●當天節目全集: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Vbf1N21nFs&t=2s
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黃國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今日質詢重點:
1.去年11月,針對基層公務員面臨了嚴重的「勞逸不均、考績不公」等問題,要求考試院盡快提出《考績法》修正草案。
今日詢問進度,考試院秘書長表示「案子很多所以還在排隊」,尚未經考試院院會通過。我追問對考試院來說,究竟那些法案比《考績法》還重要?考試院秘書長才改口,草案會在本會期送至立法院審議。
2.考選部於今年實施律師新制考試,增加400分及格門檻。但根據近年律師考試到考及錄取人數比例,律師考試錄取率僅9%,已較許多專門職業技術資格考試低。不應再透過錯誤的政策,讓年輕法律人的青春,大量浪費在準備考試之上。
根據「106年律師考試應考人成績簡表」,律師考試閱卷普遍評分較低情形下,即使同一人每一科目都是全國最高分,總和也僅555分(滿分800分)。前33%應考人平均成績與前50%應考人每科平均成績僅差約3分。就此分數分布情形,其實顯現出現行考試欠缺有效鑑別度。考選部選擇再增加「400分及格門檻」之合理性基礎究竟為何?考選部長仍未能清楚說明。
後註:在質詢時蔡部長說,各科成績分布已完整公開。這個回答是假的,考選部只公布部分平均分數,而那正是我在質詢時所秀出來的資訊。請考選部公布完整的分數分布資訊,以促進公眾討論與監督。
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Ordinary Gaming Studio平民遊戲工作室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有些說話很想去講
有些盲點很想去打破
有些謬論很想去反駁
有些可能性 很想去尋找
-----------------------------------------------------------------------------------
考試對你來說,有什麼意義?
到現在仍會覺得全都是教育制度的錯?
我們的社會病在哪裡,你知道嗎?
留言分享你對影片的感悟
靠你們的分享和讚好,才有機會增加影片的曝光率
讓更多的人看到喔,麻煩你們了
-----------------------------------------------------------------------------------
●●平民遊戲急需你的救援●●
版權關係、廣告功能是不會為頻道帶來收益
但若有心人 有能力、想支持、肯定我們的製作 :
https://youtube.streamlabs.com/UCOOzVNnAm0z6v1ImCftzWnw#/
- 社交媒體 -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ordinarygamingstudio
流浪制作者白白Instagram:https://www.instagram.com/ordinarygamingstudio_shiro/
選用音樂:
0001 - 澤野弘之
9thMob.-流星のナミダ -ORCH-VER - 澤野弘之
RequieM - 澤野弘之
你是你本身的傳奇 - 方皓玟(Charmaine Fong)
影片引用:
I JUST SUED THE SCHOOL SYSTEM !!! - Prince Ea
----------------------------------------------------------------------------------
別字、發音問題:
1。收獲→收穫
2。畫上→劃上
3。夫復何求:「夫」為句首發語詞,無特別意思。應該讀「扶」(Fu4),而非「膚」(Fu1)
4。社蓄→社畜
5。陣述→陳述
6。跟本→根本
別字王 - 白白orz
----------------------------------------------------------------------------------
觀看我們上一部 「真.伏」評價 - 藍鯨遊戲 BlueWhale
https://www.youtube.com/edit?o=U&video_id=59ZhaxoGcbo
---------------------------------------------------------------
本影片長達2500字 的 講稿
2017年4月,由著名伏GAME廠HKEAA推出的DSE 2017已經在7月12日的「放榜日」下正式落幕。那些象徵香港的標點符號、快樂指數、Elderly home、電子煙。被BAN了的計數機大法、Delay播出的錄音帶、提早收卷的那5分鐘。現在回想起,會不會都想講一句「做人別太HKEAA」呢?
-伏GAME指數時間-
看著幾日前收到的成績單,憑著此刻的心情,你 打算給這個遊戲多少分?
☆☆☆☆☆
-「旁觀者清、當局者迷」-
當下的你 或會覺得氣憤、心有不甘、失望、沮喪、絕望、失去方向。
請你記住此刻的感受,但忘記考試的內容。因為幾年後,你再回看今天,你只會覺得
哈 小事一樁 不足掛齒
那時的你更會嘲笑自己今日為何會 傻傻地 自尋煩惱 提不起勁
講呢D (港語 - 即在別人提及不想提起的糗事,或別人過分吹噓時,作輕輕帶過之用。)
沒錯,這樣說的確是「馬後炮」,因為這句是處於旁觀者的角度說的
但今天 我不會跟大家講「盡了力便好」,今天我不會跟大家講「明天會更好」,
今天 大家都是當局者。大家都是身處「迷」宮內的玩家,還在苦惱讀 高級文憑 (high Dip)還是 副學士 (Asso)、抑或考慮重讀。有時,當煩惱找上你,的確是 避不開、逃不過。
“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
重要的是,我們怎樣去爬出這個四面牆,繼續踏步向前。
我問你們,在這場61669人一同參與的遊戲中,你認為你得到了什麼?
手上那張只存在數字的成績表? 5個lv2,兩個lv4,三個5,幾顆星,一個學位,一個文憑,一個為了證明自己價值的證書?
錯,都錯
難道那段努力奮鬥的日子,那份為了夢想、前途打拼的熱血,那些明明很累但依然睡不著的深夜,那份很想放棄的堅持。 現在回想,真的對你mean nothing(了無意義)?
在這場考試之中,我們最大的收穫,並不是今天收到的結果,不是這張只存在星與數字的紙。而是 我們這段不斷付出的過程。 對,付出 就是 收獲。這場經歷,人一生只能獲得一次,而我們已經拿到了,夫復何求? 這段回憶成為我們這6年成長的最佳印證,為我們的中學生涯畫上最後一個句號。
你或者會說,公開試的成績會影響一生,以後生活好壞、車樓有否就由此刻奠定。
傻啦
公開試的成績是會影響你的前途,但影響前途的還有更多因素。包括你當日那段奮鬥,今日這份不甘心,往後不屈的堅持。只要你能夠好好把握和珍惜每一個挫敗的經歷,它們就會漸漸變成你 步向成功的經驗。
「陽光與陰影」你們都寫過多少遍了?
「苦樂全在主觀的心,不在客觀的事」- 梁啟超
別跟我說這個簡單的道理你到現在考完仍然不懂喔
今天的你可能進不了大學,我送你們兩句吧
「學無前後,達者為先」
「條條大路通羅馬」
入學的遲早並不會決定你成就的高低
馬雲都不是retake(重考)了,是quad take(4次重考)。他今天的成就不用我多說
「羅馬」指的不是大學,而是你心目中理想的位置。
只有 心態才可以決定你的境界
放榜的事我們就不再去討論了,昨日已成為過去。今天的你撐過去了,那又代表什麼?
一年後,兩年後,三年後。歷史只會不斷重覆,以後只會有更多的「你」去承受今天的「被分級」的待遇。往後的日子裡,只會有更多年輕人迷失於這個荒誕的漩渦之中。安慰的說話,人人都會講。
接下來,我想跟你們認真去討論一件事。
香 港 的 教 育 制 度
我問你們,我們的制度有什麼問題?
我再問你們,哪裡的教育制度是沒有問題的?
沒有 世上是沒有完美的制度,日本 台灣 韓國 內地 新加波 的學生一樣需要寒窗苦讀
一直以來,教育制度,就只有 「是否有效」及「是否適合」之分
從香港近年的競爭力水平來說,明顯兩方面都不達標
明知道HD(高級文憑) ASSO(副學士) 在社會認受性是低,但為什麼人人依然要去搶著去讀。
因為大家都知道,有一份學歷證明,總比沒有好。
有選擇的話誰想這樣,跟本就不到我們去作主。面前就只有一系列的教育副產品,去給我們這群教育犧牲品去接受,還說到這如「自助餐」一樣給我們去選擇。畢業後更不被社會認受。
你對藝術、設計有興趣? 喜歡寫作、文學創作? 很抱歉,大家都會跟你講「香港不適合你」。而你是無法反駁,因為這是 事實。最後大家只可以迫於無奈地去讀工商管理、工程。 為什麼? 因為他們說 有「錢」途。
制度的本質是「死」的,它是由人訂出來的。香港的教育制度並不荒謬。荒謬的 是我們的社會。
為什麼以前我們小三TSA都是隨便考,現在的小學生就要叫苦連天,上訴到立法會?
因為校方想把數據做好、想升排名、拿更多的好處,便去催谷學生
為什麼School Secret 要叫名校secret?
因為讀名校值得炫耀,好威風的 ,說好的「英雄莫問出處」呢?
為什麼香港女生選男朋友都要選個有車有樓的? 中環價值嘛。
為什麼讀文學、設計、體藝科,就要「被」注定沒前途。 因為香港是4大產業傾斜,只有「實用性知識」才會被視為「才華」。
為什麼到今時今日你仍然在意你的DSE分數多少? 功利主義,人類最直接的思考模式 - 結果論。
當我們身處的社會是 一切都只會用 結果 去衡量,無視任何事物的內在意義及過程。 那麼我們的教育制度,又能好到哪裡去? 當 考試 與 學習 是應該被分開看待。 但這個被評為「考核金魚能否爬樹」的教育模式,正正就在百份百地服務一個考試系統。 這不就是我們整個社會的原罪,因為教育制度 把「分數」的位置放的比我們品德修養、才能、自我價值 更高....
不對..這根本不是教育制度,這只是一個把學生變成社蓄及機器的「訓練」制度。
當應有的價值觀不斷被俗世所扭曲,並標榜為一種「偽正確」,制度自然會淪為順應社會的工具。 我問你們,現在該向誰問責? 今天「殺人兇器」成為代罪羔羊,而真正的劊子手卻逃之夭夭。
我們常常說,這個城市要「可持續發展」。 我想問,我們這個社會有什麼值得留給下一代? 殘酷的學制、無窮無盡的壓力、瘋狂的樓價、不理性的競爭環境?
假若你說 我們社會鼓吹的是向上爬、力爭上遊的競爭心態 也罷,可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比的是誰較可憐,誰較慘,誰較低分,誰的人生較為 失敗。
有沒有突然覺得,我們這個社會,病得不輕.....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易經
我們的社會已經沒辦法再去進步,相反的是不斷地倒退。
由香港已經逐漸比不上鄰近的城市,失去香港獨有的優勢的一刻,已經象徵著改革 的迫切需要。今天我們不去作出改變,只會有莘莘學子與我們一樣承受著相同的苦難,你忍心嗎?
「孩子不是等待被填滿的瓶子 而是盼望化作燃燒的火焰」
「人才」需要重新定義,人的價值亦需要被重新重視
或者你會想問,說這麼多廢話又能帶來改變嗎? – 結果論派
的確,此刻我們未必可以改變到什麼,但那是否代表我們不應該去爭取? 是不是難以實現的事情,就等於沒意義,不切實際? 你這樣說是在否定多少人的努力? 這個問題,不攻自破。 (其實我想在背景插入 市民遊行、反國教、無國界醫生、明哥派飯、薯片叔叔(懂的會懂etc)
我們作為現有制度下的犧牲品。就算要像像堆屍一樣,也要為我們的下一代拼湊出一條能走的道路。 這是我們 活在當下 的人最應該做的事,最應該履行的公民責任。
- 伏GAME指數 - 時間
看著幾日前收到的成績單,憑著此刻的心情,你 打算給這個遊戲多少分?
☆☆☆☆☆
重要嗎? 反正都成為過去了~
I did my part, what about you?
---------------------------------------------------------------
記得別忘了訂閱我們! 3萬訂閱者我們會進行抽獎~ 謝謝觀看
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子雲老師導師室- [政治學] 「新制度主義」整理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簡言之,新制度主義吸收舊制度主義在結構因素、歷史因素的制度分析優點,修正舊制度主義過於整體、靜態的研究取向,以及在理論建構的弱點;再從行為主義動態的科學方法與 ... ... <看更多>
理性選擇制度論 在 閱讀文章- 精華區Examination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在整理一些筆記類的資料,正好看到這個大學時期滿困惑自己的主題,
正好先前有同學問我相關的問題,因此小弟野人獻曝,
嘗試對標題的三個主題用比較淺白的話去解釋。
也請版上各位前輩不吝指正。
(一)何謂新舊制度論與其歷史
政治學的歷史,或者我們稱為「研究方法論」好了,簡單來說就是政治學這門學派是用
「什麼樣的角度研究『何謂政治』」。
早期的制度論可以分兩個時間點談(最早期是談國家體制,例如內閣制、總統制的研究)
,(然後再來是例如政黨制度研究,如兩黨制、多黨制等),這些都被稱為制度論、或稱
傳統制度論,舊制度論。
(二)行為主義的發韌
然而在1930~1950年代行為主義(Behavioralism)興起,沒錯!這個主義就跟你在行政學念
的霍桑實驗(Hawthrone Experiment)、前人群關係學派(Human Relation School)是同樣
的研究。
行為學派不抽象,他就是「觀察人的行為」,就這樣!因為他把人的行為研究用科學的方
式作研究,而他的假定就是人的行為是透過外在刺激得到的反應。透過這種研究、觀察,
我們便可以預測人的行為,並加以解釋為何人的行為會是這個樣子。甚至我們可以期待透
過外在控制,使人達到我們所欲的行為。(可以用行政學霍桑實驗或者OD學過的內容去作
理解)
那為什麼行為主意會興起呢?其實道理很簡單,我們先認識一個學者-「馬瑞安」
(Merrian),他是行為主義發端的學者之一。
行為主義興起其實就是對舊制度論的批判(請記得,後續新制度論的興起
就是對行為主義的批判。一個學派(或者研究方法)的興起也就是對前面的研究途徑作
批判或修正!這種概念也可以用行政學中孔恩(T. Kuhn)典範(Paradigm)的概念理解)。
因為舊制度論只談論國家制度,國家制度的運作等等,太抽象了!而且太「宏觀」了,為
什麼呢?我們舉個簡單的例子來說,法國跟我國都是採取雙首長制,那為何法國可以有換
軌制,我國卻沒有呢?(順便補強政治學吧!換軌簡單來說就是總統和立法院多數不同黨
,行政院長的任命會怎樣。假設總統是KMT的,立院多數屬於DPP,在法國的話行政院
長會是由DPP人馬出任,可是在我國卻是由KMT出任)。發現了嗎?舊制度論研究制度,卻
無法解釋這些現象。
打到這邊我想到一個行政學例子,還記得生態理論集大成者雷格斯嗎(F. Riggs),二戰後
許多殖民地國採取和美國相同的總統制?那為何美國能運作順暢,而這些中南美、非洲國
家卻形成獨裁。這些都是舊制度論無法解釋的。
另外,舊制度論最大的缺點就是都只談「制度」,卻對運作這些制度的「人」隻字未提,
因此行為主義的研究乃逐漸受到重視。
(三)行為主義的優缺點
然而行為主義在運作上有很多好處。社會科學家透過「科學」的研究,可以對人的行為作
觀察、解釋、預測、控制(雖然目前我們也許只做到了觀察),但行為主義的研究至少可
以使政治學邁入「社會科學」的領域,而不是空泛的談論一些理想或思想(我打這句話可
能會被我思想史老師當掉XD但先打這樣會讓我解釋比較方便一點)。舉個例子來說好了,
當我們研究何謂「正義」、何謂「公平」很多人有不同的解釋,但我們卻沒辦法得出結論
。然而行為主義者卻期待能夠扮演一個客觀分析者的角色,例如我們可以告訴你透過民意
調查(記得!這就是對人的「投票行為」作研究),得知馬的滿意度、蔡的支持度等等。
因此能夠準確預測出選舉結果。這不就是行為主義作的事嗎?
再舉個比方,我們繼續用總統支持度來作例子,例如我們可以觀察到本省、外省、年齡層
、性別、政黨支持偏好、職業、收入,交叉分析,得出什麼樣職業、年齡、性別、收入的
人會支持怎樣的候選人的結論。
你看!這樣夠客觀吧!這也就是行為主義興起的重要原因。
然後我們常提到的伊斯頓(D. Easton)的某些研究常被大家誤解,Easton是行為主義論者,
也是後行為主義論者,他所提的政治體系論(就是系統論啦!就是那個輸入-轉化-輸出-反
餽 環境 持續),和社會學者帕森斯(T. Parsons)的結構功能論(這個你也學過,就是那個
金字塔切三層:三結構:技術、協調、決策;四功能:模式維持、適應、整合、目標達成)
並稱行為主義的兩大模型。
為什麼呢?首先我們要注意,「行為主義不談國家」!!!!!!
這點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因為行為主義批判舊制度論(都在談國家),而行為主義因
此都在談人的行為!在行為主義研究中看不到國家的影子。我們舉Easton你只會看到輸入
項(需求、支持)、輸出項(政策、行動)、轉換項、反餽等,任何需求經過輸入、轉換
的過程得出輸出的政策。任何國家都是如此,還記得行政學第二篇談系統理論有個特性叫
「若....即....」的解釋嗎?若輸入A行為得到B政策,若輸入C行為得到D政策,以此類推
。
發現了嗎?這不就是行為科學所欲的解釋、預測甚至控制嗎!
(四)後行為主義與新制度論
好,我們來談後行為主義和新制度論。這兩個名詞請暫時當作同義詞。學習起來會比較輕
鬆。
前面提到,後行為主義就是在批判行為主義。那我們前面提到行為主義那麼好?為什麼要
批判呢?我簡單列幾點。
1.行為主義無法解釋動盪的環境。再把Easton這位大師拿來偷鞭一下好了,行為主義下人
的行為是穩定持續的,系統可以透過反餽進行調適。但是我們可以發現,系統論可以解釋
穩定的政治環境,卻無法解釋如暗殺、暴動等等的行為,例如我們沒辦法用系統論解釋泰
國黃衫軍政變。
2.承接第一點,行為主義的研究不談論國家,終究會招致批判,畢竟國家制度的運作還是
相當重要的,制度是人建立的,研究人與制度的互動過程才是較好的研究方式(這也就是
後行為主義、新制度論興起原因)。
3.行為主義認為自己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期待自己如科學家般價值中立。然而社會科
學卻很難做到,畢竟我們知道社會科學的研究不能不涉入主觀的價值判斷。因此價值中立
(value free)並不可行。爰此,行為科學的研究不涉入價值的論徵招致很大的批評,因為
他限制了政治學或行政學的研究範疇。
這邊我們可以想想行政學中NPA的興起,不是有寫到黑人、越戰、民權、貧富不均等問題
,行政學者在象牙塔中研究等等的。也是在批評行為科學的研究對當時美國國內的問題並
無幫助。
但我們要知道!政治學和行政學等社會科學研究的目的最終都是期待能夠解決社會問題!
4.行為科學希望控制人的行為,但研究人不像研究蘋果會受到地心引力必然下墜,人的行
為往往是測不準的,就像我們看民意、民調是常變動的一樣。
因此後行為主義希望結合制度論與行為主義的優點,既重視制度也重視人。
那你會問,怎麼做到呢?我這邊舉個簡單的例子,新制度論研究文化,文化是一種「非正
式制度」,但他亦是制度,人的集合、交流能形成文化,文化能造成制度運作的良窳。
所以簡單理解,新制度論重視「人」與「制度」的結合,但是較偏重「制度」的研究,而
研究領域從傳統的正式制度甚至擴及到非正式制度。
而新制度論的三大支派,考試不用深度理解,只要記得是新制度論中三種研究的方法。理
性選擇其實就是用經濟學的研究方式(人是利益極大化作假設來研究)、社會學(就是我
前面的用文化、非正式制度方式研究)、歷史學(人上一刻的行為、會造成一刻的制度的
結果),不過這邊支派部分不用深入研究,只有稍微記得這三大支派就好。(其實還有很
多種研究途徑)
那至於新國家主義,先這麼說好了,我希望你能理解新制度論不是單一理論,新制度論其
實是很多社會科學領域的結合,或者我們可以簡單說:只要針對行為學派進行批判,在研
究中同時重視人與制度的互動,都可以稱作新制度論。
準此,你才會看到新制度論下面有很多學派。
那新國家主義,我覺得目前學政治學的進度,把他跟新制度論劃上等號,或者新國家主義
是新制度論的特徵之一會比較恰當。
為什麼呢?我們前面不是談到行為主義不談國家,很嚴重的問題就是「對國家研究的消失
」,而只重個人行為,那新制度論(新國家論)認為這樣不好,我們應該重視國家(制度
),因此在1970~80的研究又重新回到制度論而非行為論。較著名的學者首推史卡波(T.
Skocpol)的名言,把國家找回來「Bring the State back in」,即在描述此一研究風潮
。
然而新制度論不能像舊制度論單純只研究國家靜態制度(不然又會被行為主義批評- - )
,而是要將研究領域從靜態轉為正式、非正式制度與人的互動,社會交互行為、文化、社
會化等研究。
最後補充一點,新制度論常被稱為中層理論(Meso Theory),因為他介於國家(巨觀研究
Macro Theory)與人(微觀研究Micro Theory)中間,而企圖整合兩者,因此又被稱為中
層理論。
抱持著這樣的觀念,這幾個名詞在理解上應該就能夠迎刃而解:)
--
以上 還請各位前輩們多多指教 謝謝
※ 編輯: GTOnizuka 來自: 140.119.105.37 (02/17 16:3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