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年前的最美橋梁】#猜猜這是哪座橋
臺北市主要腹地由河流環繞,對外交通大多仰賴橋梁串連,許多橋梁擁有豐富悠久的歷史底蘊,卻也總在都市發展需求下被迫「改朝換代」,使得舊時風貌再不復見。
作為日本時代銜接「敕使街道」(今中山北路)與臺灣神社(今圓山大飯店)的明治橋,修建於1901年,最初為鐵製桁架橋,1927年即因坐落於劍潭山與基隆河畔的優美景色入選臺灣八景,為第一代明治橋。
第二代明治橋則落成於1933年,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欄杆由花崗岩砌成,橋頭及橋尾的兩側各有一座燈柱,整體造型溫潤典雅,是當時工藝美學的一大成就,因與週遭的山青水秀相得益彰,被許多人認為是臺灣史上最美的橋梁。
戰後明治橋改稱中山橋,隨著通往士林、北投、大直、內湖的交通運量不斷增加,在歷經多次整建後已逐漸失去初始風貌,而拆除重建與文資保護的聲音也不斷拉扯,直到2001年因納莉颱風造成大臺北地區嚴重水災,基隆河整治與中山橋議題再度浮上臺面,前臺北市長馬英九終以「影響水利」為由,宣布拆除橋梁,並允諾將易地重建。
然而十九年過去了,拆除後的明治橋被分割成435塊,堆放於再春游泳池舊址,如何協助它重現風貌,至今仍無定論。
#中山橋 #明治橋
#文化是一座城市最美的景色
#希望能看到明治橋再現風華
#報時光UDNtime
來源:聯合報
日期:1959/9/14
攝影:陳維在
圖說:專以淡水河、基隆河一帶開辦遊艇業務的金龍輪船公司,於十四日上午在台北市中山橋堍的該公司臨時碼頭開航。
歷史新聞
【1998-11-06/民生報/22版/都會焦點】
中山舊橋 古蹟與防洪之爭
公安為由除之後快 緬懷古蹟極力捍衛
如何兼顧 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記者鄭朝陽╱專題報導】台北人要不要拆除中山舊橋,最近又成為熱門話題,有人拿公共安全為由想要除之而後快,有人則緬懷古蹟的歷史價值極力捍衛。中山橋未來的命運未卜,但回憶這座橋梁的歷史與存廢之爭,卻也凸顯出台灣對歷史文化保存的無力感。
坐落於中山北路、橫跨圓山基隆河的中山橋,至今已有近66年歷史。這座橋最早建於民國3年,當時還是一座鐵吊橋,民國19年,改建為三孔的混凝土拱橋,並於民國22年完工,成為台灣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橋梁。
由於完工當時正值日據明治時期,因此該橋又稱為明治橋。橋的總長度有120公尺,寬17公尺,護欄以精磨的花崗岩砌築,配有復古式的青銅路燈,是一座典型的和式橋梁,也是聯絡當年圓山台灣神宮的前站。到了民國57年,為了紓解日益增加的交通流量,橋面拓寬為23公尺,並畫設有四線快車道、兩線慢車道及兩側的人行道。
工程界盛讚中山橋的施工品質與典雅的造型,使它曾經擁有全台造型最優雅橋梁的美譽,後來北二高碧潭橋也採取類似的復古設計。
老台北人可能都不陌生,早年的中山橋下,基隆河是脫了衣就可以下水游泳的好地方,拱橋的造型搭配搖櫓而過的扁舟,勾勒出一幅優閒的人間意境。不過,隨著上游的開發腳步日漸加快,以及政府長期忽視河道的疏濬,基隆河開始砂淤穢塞,河岸兩旁的雜草取代了親水的空間,慢慢地,荒蕪的景象掩蓋了上述記憶,橋面的青銅路燈、精心設計的鳥居,也因為拓寬工程而消失殆盡。
中山橋因位處圓山的急彎,歷年來發生多起中山北路南向北行駛的車輛,因超速無法轉過橋頭彎道,導致越過車道中心線及對方的來車道,撞斷對面的護欄而墜河,因此一度有「奪命彎道」與「奈何橋」的惡名。
事實上,當年的中山橋也是一條「迎賓道」,每當外國元首來訪,車隊經由中山橋出入圓山飯店時,中山北路就會採取快車道淨空的管制措施,而國賓車隊就行駛在道路中央的雙黃線上,這也就是當年橋面沒有設置中央分隔島的原因。後來因為飛車墜河事件層出不窮,經由媒體輿論深入檢討原因之後,才由台北市政府增設了相關安全設施。
民國76年琳恩颱風來襲,造成汐止地區與台北市東區嚴重淹水,此時的中山橋上、下游水位差僅有1.6公尺,雖然沒有斷橋及洪水溢堤,但在水理上及工程風險上,中山橋已被認定為一座相當危險的橋梁。因此,考量二百年的洪水頻率,拆除中山橋、另建新橋的呼聲響起,新建的中山二橋在民國83年7月完工通車,至於舊橋的拆除原本也要同步展開,但適逢市長選舉而遭延宕,加上藝文界為中山橋請命的舉動,也為其存廢投下變數。
陳水扁打敗黃大洲獲選市長,新市府便針對中山舊橋的拆除委託台大教授許銘熙等人組成專案小組進行研究,研究結果,拆橋可確保二百年洪水頻率的要求,但若採取相關替代方案,例如將中山橋到南湖大橋的堤防加高2.1公尺、在圓山設分洪道及活動擋水牆等水工配合措施,加上在南湖大橋設置攔汙設施,可有效紓解中山橋的疏洪瓶頸,但不必拆橋的代價卻高達數億元,比新建一座橋梁的造價還要高;最後陳水扁市長仍裁示保留中山橋,但上述替代方案所需經費,應審慎評估其經濟效益。
雖然市長以古蹟看待中山橋,但台北市民政局在完成古蹟評定之後,至今仍未公告,以致惹來經濟部水資源局多次要求拆除的爭執,公共安全與古蹟孰重,也成為中央與地方角力的關鍵。
橋是可以跨河通行的道路,尤其是中山橋連繫了圓山文化觀光帶的建築,如市立美術館、兒童育樂中心、圓山飯店、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忠烈祠、故宮博物院等,如果拆了,等於截斷了這個觀光帶的步行系統,值得考慮,如何兼顧防洪與經濟效益,亟待專家提供解決之道。
「琳恩颱風」的推薦目錄: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報時光UDNtim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新北市議員周雅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Re: [統計] 台灣日雨量破千紀錄一覽- 看板TY_Research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歷史上的今天-1025】琳恩颱風讓台北變成聚水盆-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歷史上的今天】1987.10.25_琳恩颱風災情基隆河沿岸大淹水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寫在琳恩之前--秋颱的教訓- ty_research | PTT學習區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請益] 請問求恩颱風| TY_Research 看板| MyPTT 網頁版 的評價
- 關於琳恩颱風 在 [問卦] 納莉颱風當年到底有多嚴重???? - Gossiping 的評價
琳恩颱風 在 龍應台 - Lung Yingtai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大武山99種看見(57)
這一天,老貓帶大武山下的鄉下人,我,來到河邊,從青青河畔草的角度看台北這個比較大的小鎮。
22歲爬主峰高3492米的大霸尖山時,我就知道,在大霸尖山南方不遠處有兩個高峰,3524米高的品田山、3438米高的布秀蘭山,兩個高峰之間流下的山泉,蜿蜒北走,越走越寬,最後匯入大海,這就是淡水河。
後來鄉下人來到台北,發現台北竟是個沒有「河流感」的都市。人們的市民意識裡、日常生活裡、美感經驗裡、浪漫情懷裡、黎明初醒的夢裡,沒有河流。
水利專家李鴻源和工程專家歐晉德讓我明白了原因。
為了防水,158公里長的淡水河,建了150公里的堤防、47公里的護岸。
而且,防水意識超出一切,大台北防洪用的是200年頻率洪水作為設計保護基準,預測最大洪水量是2.5萬秒立方公尺。黃河的200年頻率不過2.3萬秒立方公尺,相對之下迷你的淡水河用的防洪基數比黃河的洪水量還大。
台北市區範圍裡,到2015年護岸長度已經建了6.5公里,有些堤防高達7公尺。
台北不是河流城市,是高牆圍城。人根本就看不見河,怎麼會夢見河水的光影流動呢?
1987年琳恩颱風在台北的累積雨量超過800毫米,人們驚嚇。1996年賀伯颱風兩天就下了1840毫米;2009年的莫拉克颱風,三天內超過3,000毫米的累積雨量。
氣候變遷,雨量的未來更深不可測。河岸的牆,可以一直、一直、一直加高上去嗎?
我們把原來需要吞吐呼吸的土地,都拿來用房子壓住了,那沒法呼吸的土地,被迫以洪水暴衝的方式呼吸,然後我們就建越來越長的堤防、越來越高的護岸⋯⋯哎,這暫時美麗的青青河畔草,怎麼這麼讓人不安呢⋯⋯
#大武山下龍應台
(攝影:陳世斌)
琳恩颱風 在 新北市議員周雅玲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陰雨綿綿,看到南部縣市又開始多處淹水,不禁令雅玲回想起數十年前汐止水災頻傳的那段日子......
時間倒回民國76年,琳恩颱風重創汐止,汐止淹水數日,淹水高度超過一層樓,聯外交通全中斷,想當然爾也全面停水、停電,不僅當年20歲出頭的雅玲,就連家中長輩也都說未曾經歷過如此嚴重之水患,堪稱是汐止百年以來最大水災,不僅一般居民家具泡湯,商家財貨設備也全毀,損失非常慘重。無奈災難一起頭就難以停止,賀伯、溫妮、芭比絲、象神等颱風接踵而來,風災不僅為汐止帶來大量泥濘,也帶走了汐止的生氣,低價售屋急於搬離汐止者眾,留下來的居民則繼續忍受苦日子,只要聽到雨聲,心頭就驚驚。
水患過後,街道上淤泥遍布、垃圾堆積如山,街坊鄰居們從早到晚不停清掃,滿身沾滿爛泥,但家中所堆積的厚厚淤泥卻似乎怎麼清也清不完......這些場景還歷歷在目,物換星移幾度秋,今日的汐止已完全擺脫逢颱必淹的標籤,不必再受淹水之苦。
汐止的交通建設與產業正在更健全的發展中,前景一片風光明媚,讓我們一同向未來邁進,也祝福出現淹水現象的縣市能盡快脫離水患,一切平安。
琳恩颱風 在 Re: [統計] 台灣日雨量破千紀錄一覽- 看板TY_Research 的推薦與評價
整理如下 有缺的請各位版友補上
1.宜蘭新寮_水利局 1672.6mm -> 1967.10.18 解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2.宜蘭天埤_台電 1385.0mm -> 1974 10/11 貝絲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3.宜蘭圓山_台電 1368.0mm -> 1974 10/11 貝絲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4.花蓮大觀_水利局 1361.2mm -> 1973 10/9 娜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5.宜蘭山腳_台電 1350.0mm -> 1969 10/2 芙勞西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6.花蓮綠水_台電 1256.0mm -> 1994 7/10 提姆颱風
7.宜蘭天埤_台電 1250.0mm -> 1973 10/8 娜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8.花蓮溪畔進水口_台電 1137.0mm -> 1997 8/29 安珀颱風
9.台北竹子湖_氣象局 1135.5mm -> 1987 10/24 琳恩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10.屏東泰武_水利局 1127.0mm -> 1934 7/19 低氣壓or西南氣流
11.花蓮綠水_台電 1126.0mm -> 1997 8/29 安珀颱風
12.宜蘭山腳(高地)_台電 1125.7mm -> 1969 10/2 芙勞西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13.屏東新瑪家_水利署 1119.0mm -> 2007 8/13 熱帶低氣壓北上引發強烈西南氣流
14.屏東泰武_水利署 1096.0mm -> 2005 7/18 海棠颱風
15.花蓮達美多_台電 1095.0mm -> 1973 10/9 娜拉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16.嘉義阿里山_氣象局 1094.5mm -> 1996 7/31 賀伯颱風
17.屏東阿禮_水利署 1084.0mm -> 2005 7/18 海棠颱風
18.花蓮天祥_氣象局 1051.0mm -> 1997 8/29 安珀颱風
19.嘉義竹崎_嘉南水利會 1050.0mm -> 1945 9/3 海倫颱風
20.桃園巴峻_石門水庫 1044.0mm -> 1963 9/10 葛樂禮颱風
21.宜蘭土場_氣象局 1042.0mm -> 2001 9/17 納莉颱風
22.花蓮布洛灣_氣象局 1036.5mm -> 1997 8/29 安珀颱風
23.屏東新瑪家_水利署 1030.0mm -> 2005 7/18 海棠颱風
24.宜蘭土場_水利署 1011.0mm -> 2001 9/17 納莉颱風
25.屏東尾寮山_氣象局 1010.0mm -> 2005 7/18 海棠颱風
26.屏東瑪家_氣象局 1007.0mm -> 2007 8/13 熱帶低氣壓北上引發強烈西南氣流
27.宜蘭大元山_台電 1002.0mm -> 1977 9/22 黛納颱風和東北季風共伴
28.雲林梅林_雲林水利會 1001.1mm -> 1959 8/7 熱帶低氣壓_87水災
嘉義石磐龍_氣象局 ???? 2008 9/14 辛樂克颱風
-----
有缺的請各位版友補上@@
今晚應該要補上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47.22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