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逢,在疫情蔓延時
這兩位歐里桑,是80年前的「老」同學,兩位都姓洪。
打疫苗時坐隔壁,認出是小學同學,開起30分鐘的同學會。其中一個洪阿公,比較活潑,打完還逗趣的和同學嗆聲說,要去交女朋友了。
互相揮揮手,都希望疫情後還能見面,兩個人都要健健康康。打疫苗,就是要長命百歲、吃百二,在武漢肺炎期間能夠保持健康。
在旗津漁村,中洲國小護理人員提供「得來速」打法,讓行動不便者可以不用下車,我們提供服務。
三民區,有一位歐里桑,把他的「超跑」直接開進來,我們的動線就是要讓長輩舒適,免下車。
也要感謝:琵琶演奏家趙怡然、揚琴演奏家郭肜肜;小提琴家黃奐瑋、鋼琴家陳澐禎,用優美的琴聲,讓長輩們更放鬆。
.
明天開始發通知,下週一(6/21)起,78歲長輩開始打疫苗囉!
⭐️第三梯施打對象:78歲以上長者(65歲以上原住民長者)
請攜帶通知單、身分證、健保卡、印章,配合通知的時間地點
前往施打。
假如錯過時間,可以到附近的社區施打站、或高雄市5個大型接種站施打。
希望下週,符合資格的長輩們都能施打。
假如下週一還沒有收到通知書、或者需要預約接送,請跟區公所聯絡。
.
高雄榮民總醫院林曜祥院長,說明疫苗相關事項:
Q:為何要施打疫苗?
A:要克服病毒性肺炎,唯一方法就是要施打疫苗。
為什麼政府要分類對象及年齡層先後施打?
是按照危險性,80歲以上若染疫,重症43%,致死率26.9%,致死風險高,這是政府為什麼要照危險性推行打疫苗原因。
Q:打疫苗要注意什麼?
A:以AZ疫苗在德國的經驗,超過70歲以上,10萬人只有一個人有血栓問題。請大家放心。
打疫苗要注意幾個:
第一個是過敏,因此打完要留在原地觀察15-30分鐘。立即性過敏的機會大概10萬分之0.1,幾百萬人才一個。
如果48小時內,施打部位疼痛,有些是發燒、頭痛、關節痛或精神不好,很快一天內就沒問題。如果48小時左右,或有意識改變、身體無力、無法喘氣、暈、全身紅色皮膚疹,或是心律不整,請儘速就醫,但這機率都不太高。
Q:什麼狀況不能打疫苗?
A:過去對疫苗過敏、免疫低下時,一般是絕對禁忌的,身體發燒、嚴重心律不整,最近接受化療,要經過醫師評估。但大部分的人都可以施打。
林院長說,大部分疫苗都很安全,大家想要保護自己、照顧兒女,對抗武漢肺炎,施打疫苗還是最好方法。
.
今天全國的確診個案是127例,高雄市0例。
琵琶演奏方法 在 陳昱瑾Yu-Jin Che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自從當演員之後,對世界的好奇心更強烈了,看到什麼都會想嘗試研究與學習,尤其是與表演有關聯的東西。例如這次要介紹的「古琴」就很吸引我。相信很多人會注意到古裝劇會出現許多樂器,但其實不一定是大家熟知的琵琶、古箏,「古琴」亦為其中之一,但,何謂古琴呢?
「琴棋書畫」並稱於世,「琴」為四藝之首,古之「琴」即今之「古琴」。
「古琴,源自中國,至今已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孔子、諸葛亮、歐陽修、宋徽宗等皆善彈琴,古琴歷來為達官顯貴與文人雅士必習之雅樂。」
「古琴,原稱琴,又稱瑤琴、玉琴、五弦琴和七弦琴,是中國的撥弦樂器,有三千年以上歷史,屬於八音中的絲。」
相信大家對這麼文言的描述應該是有看沒有懂,所以歡迎參考圖片,你就會大概知道古琴的長相了。
身為一位預算極低,老大不小,小時候也從來沒認真上過音樂課,但長大後很後悔現在又很想學習樂器的30歲演員,發現這可是「一對一」、「免費教學」(只需租琴的費用),這麼佛心的古琴課程哪裡找啦!經過俺的詢問,原來他們非常歡迎「二十至八十歲」,「無任何音樂基礎與不懂五線譜」的「成年人與年長者」學習!這說的不就是meㄇ,嗚嗚。
我一直相信學習就是個靜心的過程,老師是「今玉先生」,主要會秉持古法授課,強調指法規範,提供從零開始的古琴基礎課程。
所以真的讓我心中沒必要的恐懼減少了許多,希望大家一起來學習古琴,把這麼美麗的文化傳承下去~!
-
「古琴」之問與答:
1.
問: 請問老師,都說學樂器是年紀越小開始越好,古琴真的適合成年人學習嗎?
答: 確實對於大多數樂器,無論中西,兒童都是可塑性最佳的時期,但唯有古琴例外。熟悉古琴的朋友都知道,大部分學古琴的人,都是成年人,從兒童學琴的也有,但不是主力軍,即便是從兒童開始學琴,也並非是越早越好,這也正是古琴區別於其他樂器的一大特點。
無論彈琴還是聽琴,都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人生閱歷,而這兩點,恰恰是小孩子所不具備的。從身體到心理就註定了古琴是為成人準備的,是為高雅而出現的,是為內涵和境界出現的。孔子曾經就在天命之年向師襄學琴的,當然,我們達不到孔子的層次和境界,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學習古琴,在琴聲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
2.
問: 請問老師,我住在花東地區也可以學琴嗎?
答: 可以的。只要有心向學,老師全國各地都可前往教授,除了秉持古法教學方法外,亦會善用現代科技來達到更有效率的學習成果。
逢古必好者,流於迂腐,以今非古者,過於偏頗,唯有古今合用,方可相得益彰。
3.
問: 請問老師,我注意到其他琴社都有收取相當高的學費,至少都是一堂課一千元起算,而您卻不收取分毫,這樣您不是吃大虧了嗎?
答: 老師教琴並非以營利為目的,旨在秉承師命傳承琴學,當然並不是說其他琴社不好,只是很多都流於補習班模式,以至於過度商業化操作而失去了教琴的初心。
當然老師也不是什麼學生都收,學生至少須有六個月堅持學習的決心與毅力,方可掌握基礎指法與初級曲目,有心即有緣,師生之間,教學相長,共同努力。
4.
問: 請問老師,能否提供試上一堂課呢?
答: 當然沒有問題,試上有助於雙方的相互了解,但有鑑於每位學生所在地區遠近的不同,尚須補貼老師往返交通費用新台幣五百至兩千元不等,待日後正式入學則無此費用,即交通費將由老師自行負擔。
5.
問: 請問租借古琴的意思是,我可以將古琴拿回將練習使用嗎?
答: 是的,也就是老師會提供一床(把)古琴給你,讓你可以放在家中隨時練習使用,而租金是以日計費,每日租金只需新台幣一百元,一般都以一個月三十天為單位計算,如此初學無須另外花錢買琴,練習琴只租不賣,待掌握基本指法後再與老師購買可供長期使用之演奏琴,如此才能達到學習最好的成效。
無論是「練習琴」還是「演奏琴」,都是老師親自監製與製作,如此方可確保樂器的品質與日後的保固無虞,而網路上有很多所謂的「淘寶琴、蝦皮琴」都是充作拍照使用的道具,而非樂器,當然在價格便宜的標準下自然也就不能過多的要求,只不過對於古琴學習既無意義且有害處,因為這些都只是拍照用的道具而不是樂器。
實際上任何樂器都不可能從網路購買,因為你無法現場試琴,且樂器最怕碰撞,怎麼可能透過快遞物流來運輸,更不用說如果自己尚且不會彈奏的話,如何能夠知道買到的是可供彈奏的樂器,還是拍照使用的道具呢
因此,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告訴同學,先學琴後買琴,應該是先學會基本的彈奏,而後才有鑑賞能力去選擇與購買適合自己的樂器,自己的古琴。
同學們,首先請好好學琴練琴吧,買琴是下一步,不要心急,無論是「練習琴」還是「演奏琴」,都是老師親自監製與製作,如此方可確保樂器的品質與日後的保固無虞,不用擔心。
6.
問: 請問老師,若學生能按部就班地持續學習半年完成初級課程,而後還想進一步學習中高級曲目,老師還有再繼續提供教學嗎?
答: 只要有心,老師都很樂意繼續教學,但六個月是學習的基礎門檻,是最重要的奠基階段,也是老師花費最多心力的時期,而中高級曲目有不同的技術要求與教學方式,若有心向學,可到時候再與老師確認課程安排與收費方式。
7.
問: 我是社會人士,請問若因為工作的關係,時常需要加班與出差而無法固定時間上課,請問這樣的情況是否還能夠學習古琴呢?
答: 沒有問題。老師提供的是一對一的個人家教班,會依照每一位同學的情況與學習需要來量身訂做課程,因此課程安排不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只要有心向學,老師都願意為同學客製化最適合的課程,提供最有效率的學習方式,只要有心,人人皆可輕鬆學習古琴。
-
以上資訊、圖片皆來自「今之古琴」FB粉專。
【古之琴,即今之「古琴」】
古琴藝術,資訊分享;古琴音樂,免費教學。
秉持古法傳承,輔以網路科技;有心即有緣。
今之古琴
-
萊菈 Leila 痞客邦:
https://www.pixnet.net/pcard/91023600a941faa6e2/article/1dc2a9e0-6f7c-11eb-ad90-7de4b387d75a?utm_source=PIXNET&utm_medium=pcard_article&utm_content=91023600a941faa6e2
琵琶演奏方法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淺析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詩中「立體視野景觀」的構成因素 ◎王信益
前言
瑞典詩人,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於2011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頒獎辭稱「他以凝練,簡潔的形象,以全新的視角帶我們接觸現實。」。23歲的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出版了第一本詩集《詩十七首》,便在瑞典文壇造成轟動。
特朗斯特羅默的詩節制、凝練,從不虛擲字詞,就如他的詩觀,他要「做一個詩的禁欲主義者。」,他勇於創新且風格多變,彷彿煉金術士般,總是淘洗出最精純的詩句,極有耐心,他認為「完成一首詩需要很長時間。詩不是表達『瞬間情緒』就完了。更真實的世界是在瞬間消失後的那種持續性和整體性,對立物的結合。」
特朗斯特羅默的好友,美國詩人羅伯特·布萊(Robert Bly)曾說:「特朗斯特羅默的詩最出色的品質是其空間感。」,因此,筆者將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來淺析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詩歌當中的特性--「立體的視野景觀」。
然而,筆者個人能力有限,淺析兩首特氏之詩或有失準之處,敬祈海涵。
一、立體的視野景觀
特朗斯特羅默如此自述:「我常常從一個物體或狀態著手,為詩建立一個『基礎』。這基礎有時是一個地點。詩從一個意象中漸漸誕生……我用清晰的方法描述我感受到的神秘的現實世界。」
他慣常於詩中形塑出空間感,一個可觸且流動的,能直抵生命內核的視野景觀。這景觀帶給我們一種「立體」的感受,其中的人物、風景、事件、心靈神秘宇宙的象徵隱喻,在閱讀的當下,讓我們全然地浸入這景觀裡。
在〈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中,特氏建構出的,「立體的視野景觀」,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四個因素,即「動態感」、「通感連結的修辭」、「夢境與醒的疊合」、「主客體的交融互視」。
(一)動態感
特朗斯特羅默的詩,經常帶有強烈的動態感。綜觀其詩,他在動詞上經常使用「上升」、「下沉」、「降」、「墜」、「飛」、「滾」、「爬」與「震顫」等詞。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而言:
首段「黑色大鋼琴,這閃亮的蜘蛛/顫抖著站在它的音樂之網中。」,以有生命的動物類比無生命的鋼琴,「顫抖」一詞同時扣合蜘蛛的生物性,讓平面的視覺影像,轉為富有生機的景觀。並以「音樂之網」,將抽象的音樂具體化,扣以蜘蛛吐絲、織網的特性,造成十足的動態感。
「馬車在鵝卵石上向前滾動/筆直闖進烏鴉叫喚的黑暗。」,以「滾動」、「闖進」,帶出動態感。又如「掌聲的翅膀在大廳裡咯咯作響。」,將掌聲比作鳥類的翅膀,帶出一種群集紛雜的動態感。
又如〈卡利隆〉一詩,「卡利隆!麻袋在接縫處裂開而/音調在弗蘭德平原上滾過。」,麻袋「裂開」、音調「滾過」,均有強烈的視覺動態感。
富有力度的動態感在〈卡利隆〉一詩裡屢見不鮮,諸如:「地下室將自己拖上樓梯。」、「我的岸很低,只要死亡上漲兩分米/我就會被淹沒。」、「我躺在床上雙臂伸開。/我是個實實在在挖下去的錨」等等。
(二)通感連結的修辭
白居易〈琵琶行〉裡,「間關鶯語花底滑」一句,是以「觸覺寫聽覺」。這是通感連結的修辭,其效果是讓一首詩更具有多層次的感官體驗。在特氏的詩裡也常見通感連結的修辭。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而言:
「馬車在鵝卵石上向前滾動/筆直闖進烏鴉叫喚的黑暗。」,馬車在鵝卵石上為視覺影像,接續的「滾動」一詞,兼具有視覺與聽覺的效果。「烏鴉叫喚」兼有視覺與聽覺的感受,接續著的「黑暗」一詞,則瞬轉為視覺影像。
又如:「馬車在冰上滑向那邊,而車輪/轉了又轉,帶著一種絲綢聲音。」
車輪反覆轉動的畫面,較凸顯的是視覺影像,並以後句的「絲綢聲音」作為類比,帶出聽覺感受,原先車輪轉動的視覺影像,瞬轉成聽覺感受。「絲綢聲音」,在「絲綢」接續的語詞「聲音」,隱含著絲綢被撕裂的狀態,高明且凝練地讓兩組語詞並置。在閱讀的感受上,如下:
1.車輪轉了又轉(偏向視覺)--2.絲綢(視覺)--3.聲音(聽覺)--
4.(車輪轉動的視覺影像轉為聽覺感受、顯出絲綢拉扯的影像)
然則,如此劃分只能儘量逼近,在以秒計的閱讀時間感裡,這些聽覺與視覺的感受經常是疊合且同時顯現的,此僅是筆者個人閱讀體驗上的分析。
在〈卡利隆〉一詩裡:
「花園的過道上石化的眼淚/在鞋跟的下面劈啪作響……」,「石化的眼淚」是視覺影像,後接續的在鞋跟下「劈啪作響」,將視覺影像收束成強烈的聽覺感受。像是「卡利隆!麻袋在接縫處裂開而/音調在弗蘭德平原上滾過。」,「麻袋在接縫處裂開」,雖有聽覺感受,然則因「裂開」一詞畫面感過於強烈,仍視為視覺影像,下句接續的「音調」,讓視覺轉為聽覺感受。接續的「滾過」一字,又將聽覺感受收束於強烈的視覺影像。
(三)夢境與醒的疊合
特朗斯特羅默於23歲出版第一本詩集,詩集第一首詩的首句:「醒來是一次從夢中跳傘。」,他的詩經常給人在「夢境與醒」之間游移的感受,但卻不是鮮明地處於「夢」或「醒」的狀態,而是疊合在一起。就像特朗斯特羅默說的:「一首詩是我讓它醒著的夢。」
有論者認為1「他的詩立足於醒與夢,即『我們熟悉的日常世界』和另一個『我們一無所知,又無法否認其存在的世界』的邊界上。」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而言:
首段的「黑色大鋼琴,這閃亮的蜘蛛/顫抖著站在它的音樂之網中。」,讓現實感的音樂廳有了超現實的成分。接著詩中人物出現,俄國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在音樂廳裡演奏,將歷史人物與現下場景作結合,他演奏的當下,「音樂廳裡奏出一個國度/那裡石頭不重於露珠。」,將現實的音樂廳疊合並開展另一個非現實的夢境般的空間。接著又帶回到現實,「但巴拉基列夫在音樂中睡著/做著一個有關沙皇馬車的夢。」,俄羅斯沙皇為(1547年至1721間的三任皇帝),詩中主角在1905年的音樂廳裡做著夢,這夢境也是一個歷史人物,一個歷史人物的音樂家在做著更遠年代的歷史人物的夢,然而卻是在現場感強的音樂廳裡,這現場感強的音樂廳又帶有超現實的成分,夢境與現實層層疊疊,交織融合,迷離又活現。接著,巴拉基列夫夢中的「馬車在鵝卵石上向前滾動/筆直闖進烏鴉叫喚的黑暗。」「他獨自坐在馬車裡觀看/卻又在旁邊的路上奔跑。」,對於夢中人而言所做的夢是現實,這裡增強了夢境裡的現實感。接續的,「他知道這次旅行已經很漫長/而他的錶顯示年頭而非小時。」,這裡特氏讓時間感偏離日常性,帶出一種異質空間裡的夢境感。正當讀者被多層夢境幻迷住時,下段,詩人讓物件偏離音樂廳的現場,「在一片田野裡躺著那張犁/而那張犁是一隻墜地的鳥。」,出現了極其現實感的事物,(「墜地之鳥」的隱喻須於後段作為對照:「掌聲的翅膀在大廳裡咯咯作響。」),方可明白這是象徵聽眾掌聲停落的描寫。接著,「在一片水灣裡躺著那艘船/封凍,熄燈,甲板上有人。」,同樣的逸離音樂廳的場景,忽然出現「船」的意象,在視覺上音樂廳特徵與船甲板的外觀,有類同之處,然而這推論較為薄弱。此段的敘述應是為了鋪述,現實中的巴拉基列夫經歷的事件。接著,「馬車在冰上滑向那邊,而車輪/轉了又轉,帶著一種絲綢聲音。」,在偏離主軸敘述的沙皇之夢後,將其帶回來,並以「冰」來疊合主軸敘述的沙皇馬車夢。另一夢境--「戰艦水手之夢」於是展開來:
一艘較小戰艦:瑟瓦斯托普爾號。
他上了船。船員們走上前來。
「如果你會演奏你就免得一死。」
他們出示了一件奇怪的樂器。
它像一個圓號,或一個留聲機,
或者某台未知機器的一個部件。
恐懼而無助中他已明白:正是
這樂器曾驅動這艘海軍艦艇。
他轉向最靠近的一個水手,
絕望地做著手勢並懇求:
「像我一樣畫十字,畫十字!」
水手哀傷地凝視,仿佛一個盲人,
瑟瓦斯托普爾號,是一艘俄羅斯戰艦,於1895年下水,並歷經日俄戰爭。至於「畫十字」的意象來自於,巴拉基列夫在歷經宗教危機後,晚年的他要求所有來見他的人,跟隨著他「畫十字」。身為演奏家的巴拉基列夫,在自己的夢中,面對個人的生命或集體利益須做出選擇,然而他無從選擇,因面對的是一個未知樂器,他恐懼而無助。
此段結合歷史上的真實事件、物件。讓「戰艦水手之夢」,疊合了極強的現實性。接著:
伸出雙臂,低垂著頭——
他吊著就像被釘在了空中。
在水手之夢裡,他全然地無助,而「他吊著就像被釘在了空中。」,這形象也符合巴拉基列夫在夢外,現實中音樂廳裡睡著的樣態(雙手放在較遠間隔的琴鍵上的他,垂下頭沉睡的形象)。此段像是一個隱性的甦醒的暗示,將夢裡與夢外的形象疊合起來。
於是我們看到:
鼓在敲打。鼓在敲打。鼓掌!
巴拉基列夫從他的夢中醒來。
掌聲的翅膀在大廳裡咯咯作響。
他看見大鋼琴邊的男人站起來。
在戰艦水手之夢裡,2「死刑的鼓催動」。詩中主角巴拉基列夫醒來在音樂廳裡。將掌聲比作翅膀,融合超現實的意象形成一種夢境感。末段的:
外面躺著被罷工弄暗的街道。
在黑暗中那些馬車迅速滾過。
場景盪離至音樂廳外,一個極具現實性的景觀出現--「罷工中的街道」。對比之下,現實感強的,音樂廳裡的演奏會,彷彿只是一場夢境。但特朗斯特羅默沒有讓語句收束在「醒」的天秤一端。他將巴拉基列夫在音樂廳裡做著的馬車之夢疊合,讓「夢境與醒」交融在一起。
(四)主客體的交融互視
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而言:
但巴拉基列夫在音樂中睡著
做著一個有關沙皇馬車的夢。
馬車在鵝卵石上向前滾動
筆直闖進烏鴉叫喚的黑暗。
他獨自坐在馬車裡觀看
卻又在旁邊的路上奔跑。
在這夢裡,馬車上的是沙皇,而在旁邊奔跑的應是偏向現實裡巴拉基列夫的化身。在現實裡,沙皇是客體,巴拉基列夫是主體。然在夢裡,巴拉基列夫化身成沙皇,沙皇於是成為主體,而他觀看的現實中的巴拉基列夫在夢裡的化身,於是成為客體。
以〈卡利隆〉為例:
我的房間在二樓的角落:一張破床,
屋頂一盞點燈泡的燈。
……
外面有一條步行街經過
有慢慢踱步的遊客,匆匆忙忙的小學生,
穿工作服的男人推著叮噹作響的腳踏車。
前段點出,在房間裡的主體的我,望向窗外的景觀,而窗外可見的客體,是實體的人事物。主體的我、客體的窗外事物,均是清晰的。
房間唯一的窗戶朝著另外的東西:
狂野的廣場,
一塊發酵的土地,一塊巨大而震顫的空地,
有時擠滿了人,有時荒涼無人。
我的內心世界在那裡化為物質,一切恐懼,一切
希望。
所有不可想像卻還會發生的事情。
仍是以房間內的主體的我,觀看窗外的客體--廣場。「巨大而震顫的空地,/有時擠滿了人,有時荒涼無人。」,詩中的主角想像廣場不同時刻的景觀樣態,而主角的內心世界飛盪至廣場上,化為物質。主體的我,分離成「我」、「我的內心世界」兩者。「我的內心世界」--精神性的部分主體,飛至廣場上,由精神性轉為物質性,「我的內心世界」於是成為客體,而原先的部分主體--「我」,轉為明晰的主體,觀看著成為客體的「我的內心世界」。
我的岸很低,只要死亡上漲兩分米
我就會被淹沒。
鏡頭再次拉回房裡,「我的岸很低」,是內心世界精神性的象徵,此句為「弱化的主體」。「只要死亡上漲兩分米」,死亡是客體。「我就會被淹沒。」,我的主體性轉成「微小」狀態--即「微小的主體」,死亡因「淹沒」一詞,瞬間轉為極大--即「巨大強勁的客體」。在閱讀感官上,「巨大強勁的客體」--死亡,佔據大部分的視覺畫面,「微小的主體」--我,則被大大地削減其焦點。於是,死亡之浪在視覺畫面上,彷彿成為主體,我--彷彿成為了客體。
但「我就會被淹沒。」,此句,仍以「我」來敘述,以句法而言,「我」仍是主體,「死亡」仍是客體。於是,閱讀視覺畫面、句法敘述的不一致性,形成一種矛盾統合,閱讀時卻沒有一絲違和感,主體與客體交融在一起,形成極大的張力。
……
我也是穿著工作服的男人,推著叮噹作響的腳踏車
走上這條街。
我也是那個看得見的人,那個走走停停
又走走停停的遊客
對比前段的,在房間裡的清晰的主體的我,看見窗外的工作服男人、遊客--清晰的客體而言。此段的「我」既是主體也是客體,「街上的男人、遊客」亦同時是主體與客體,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種主客體相互對視之感。
結論
綜以上所述,「立體的視野景觀」是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詩中的特性,讀者彷彿可伸手觸摸到他所建構的詩中世界。以〈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兩首詩而言,構成詩中「立體的視野景觀」的閱讀感受,有四個因素。
「動態感」:特氏以有力度的語詞構成動態感的效果;「通感連結的修辭」:在凝練句式裡,瞬間轉換視覺與聽覺,形成多層次的閱讀感官體驗;「夢境與醒的疊合」:或以超現實手法、或在現實感強的場景與夢境感的景觀裡,反覆游移,形成一種迷離活現之感;「主客體的交融互視」:或以夢境翻轉主客體的認知、或將主體分離後異變成客體、或以視覺畫面的極大對比,讓主客體認知彷彿對換,並因句法的不一致性,形成矛盾統合並達到極大張力、或讓主客體交融形成相互對視之感。
參考文獻
專書: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早晨與入口:漢瑞對照》「譯者:萬之」
(譯林出版社,2017年10月01日)
期刊:
一、王劍果〈偉大的精神探索者——評托馬斯·特朗斯特羅姆詩歌創作特色〉
(河南商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年03期)
二、張冠男〈特朗斯特羅姆的「邊界」主題〉
(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01期)
三、白洋本〈論特朗斯特羅姆詩歌中的「相遇點」〉
(科學經濟社會,2020年03期)
四、陳興〈特朗斯特羅姆的詩境與夢境〉,(當代文壇,2016年01期)
註:
1 張冠男〈特朗斯特羅姆的「邊界」主題〉,(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20年01期)
2 托馬斯.特朗斯特羅默《早晨與入口:漢瑞對照》「譯者:萬之」,(譯林出版社,2017年10月01日), 頁5,譯者前言
--
美術設計:Sorrow沙若
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2/20210202.html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特朗斯特羅姆 #巴拉基列夫的夢(1905) #卡利隆 #立體視野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