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週高雄市時代力量的議員在議會質詢提出南氣北送,從在地的議員口中說出這樣的方案,讓身為在地高雄人的小編很傻眼!以下轉一篇南氣北送可行性評估 #政策認真文,文長請入!
圖文/ 周則宇 凱開
👉簡介與研究目的:
面對近期吵得沸沸揚揚的「南電北送」議題,高雄市議員不分黨派都為了人民的呼吸權益高聲疾呼。然而,就在這幾天的議會質詢中,有一位議員向市府提出突破天際的「南氣北送」的政策主張,要求市府應該提升高雄市往中北部輸送的天然氣比例,並以此宣稱能達成高雄燃煤機組的降載,徹底解決空氣汙染問題,這真是一個突破我盲腸的邏輯思考。
是故,本文即試圖以政策分析之角度來檢視「南氣北送」此一主張,並透過成本效益的核算與整體能源的風險評估兩個層面來分析之,期望能給予所有真心關心高雄市政的民眾一些參考依據,用以分辨譁眾取寵的胡鬧與紮實的政策建議之間的差別。
👉分析方法與結果:
首先,先檢視南部目前的天然氣管線載量,目前南部擁有第一座天然氣接收站在永安(簡稱一接),目前已是100%的滿載量,南氣北送一直是高雄常態,若要增加運輸量,方法只有擴建一接廠,或是新增運輸管線,也是本文將分析的重點。
以經費來看,多一個運輸管線,天然氣從高雄永安和台中上岸,經過氣化之後,還要進行兩百多公里的海管、陸管運輸,再到苗栗通霄匯合,再運輸給台北。由此可看出,代誌絕對不是憨人想得這麼簡單,增加管線要考量的不只是長達300公里的管線成本,為了應付離峰、尖峰用量落差,還需要再加蓋一座儲氣窖,所有附帶的一接擴建、儲槽、氣化場都需要龐大經費!
那到底要花多少錢呢?參考2009年台中港接收站的相關經費,光是一座3個LNG儲槽,年操作300百萬噸的基本型的 LNG的接收站總工程費,就高達250億左右,其周邊設備不計,LNG儲槽本體造價每座就需近40億新台幣,新的儲槽以及周邊建設大約花費300億,還有300公里的新管線就要花費450億以上, #保守估計整體造價大概750億。
若不思考經費,而從政府能源轉型政策來評估,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欲達50%,即便南部、中部持續燃氣滿載送氣到北部,未來也無法負荷台灣能源轉型所需要的電量。所以才規劃目前的三接,且北中南各有接收站,讓不同來源及接收站之間能更靈活調度,天然氣管網亦可互通,互相備援,有助於台灣地區天然氣的供應安全,也可以 #實現區域正義,降低南部送電壓力。
👉結論
台灣在能源轉型過程上,天然氣發展將是重中之重,以現在天然氣供應已飽和的狀況,樂見各界討論解決方案,但並非一昧將發電壓力繼續加諸於南部,從成本效益上評估,擴建高雄永安的一接經費粗估就超過750億,且時間保守估計也要十一年!另外從全台用電安全來看,以某黨主席針對接收站的公安危機就曾提出提醒:「超壓影響巨大,不幸發生對相關地區居民、廠家生命財產皆造成嚴重威脅」所以若同黨議員針對滿載的接收站繼續加諸壓力,可能會面臨 #超載所帶來的區域電力安全問題。
遺憾的是,該南氣北送的主張不只是在實務面上 #高度缺乏可行性,更會破壞整題國家能源政策的區域風險治理。除此之外,更是忽視了長期受國家發展主義而遭受漠視、獨自承攬環境損益分配不均的市政脈絡,再度將發展電力的重責大任丟回高雄,由市民自行承受所造成的成本、汙染與不正義。
從客觀條件來說,要解決台灣電力問題,最佳方案絕不是放著能促進南北電力平衡的三接不理,而採取以環保著稱、願意主動犧牲高雄的高雄議員所提的「南氣北送」作法,將能源問題解套的腦筋動到已經承受眾多污染的南部身上,既不經濟、不安全又不正義,可行性趨近於零,可笑性趨近於百!
👉參考資料
►台灣天然氣安全存量議題專題論述:https://reurl.cc/0D5ZK6
►台灣中油重申三接必要性聲明:https://reurl.cc/AgQ0bp
►觀塘三接案/威脅五萬人口安危 陳椒華再籲政府重視https://cnews.com.tw/174200505a03/
五、研究人感言
區域發電平衡才是解方,別再對南部想空想縫!(siūnn-khang-siūnn-phāng)
高雄人所承受的, #北部人懂嗎?
如果真的發生意外是想要來個「西海岸400公里煙火秀」嗎?
環保附帶效益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圖片1/22:
美國華爾街日報專題分析報導:電動車真的比較環保嗎?/WSJ: Are Electric Cars Really Better for the Environment? (03/23/2021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美國華爾街日報今天的這則互動式多媒體專題報導,著實是一次很傑出成功的科普教育推廣典範教材。
華爾街日報與多倫多大學的專家合作,詳實的分析、解說了純電動車倒底有沒有比較環保,以及,更重要的細節,在何種情境下,可以比較環保。
電動車真的比較環保?仔細的研究分析後,解果顯示電動車的確會比較環保 - 但這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必須要同時滿足許多的附帶條件之後,才可以獲得如此簡潔正面的答案。
一台車輛的總環境成本包含了前期的製造過逞及後續的實際使用過程中幫車輛加油或充電的所有二氧化碳與溫室效應氣體排放以及相關的環境污染因素。這代表了我們必須詳盡的考慮從開採石油、發電過程中的所有碳排放以及環境污染因素,同時也必須納入電動車所需電池從採礦到電池生產製造流程中所帶來的碳排與污染。
此外,這篇專題報導也提供了四種不同的發展情境,並告訴讀者們,在何種情境下,美國可以達成最大的減碳效益,滿足讓全球暖化增溫控制在不超過攝氏兩度的範圍內。
非常值得一看,並把這則專題報導的解說內容作為我們台灣能源轉型中,交通部門未來減碳發展策略的重要參考依據。
完整內容請見:
https://www.wsj.com/graphics/are-electric-cars-really-better-for-the-environment/?mod=hp_lead_pos5
♡
環保附帶效益 在 蔡沐霖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都市更新沐霖做 翻轉雙和好生活!
過去幾個禮拜,我們已經陸續提出對於雙和地區的政見規劃,不論是交通、綠能、環保,目的都是在雙和地區地小人稠的現況下,讓雙和更好、更新。除此之外,大量老舊公寓的存在,同時也是雙和地區所要面臨的問題。雙和地區於民國50年代,因為軍公教人員及北上工作的外縣市人口遷入,住宅的需求讓原定的花園城市計畫無力維持,加上因為早期建築法規中五樓以上須裝設電梯的規定,所以五層樓以下的公寓住宅急速擴張。時至今日,現在常見的五層樓公寓屋齡已經陸續超過40年,不只沒有電梯與無障礙設施,屋主也漸漸邁入老年,再加上房屋結構老舊、畸零地違建、巷弄狹小,當初急速擴張的公寓社區已經不符合現代標準的居住品質。
在其他地區,新建案可以往重劃區擴張,但是雙和地區已經沒有大型建地,因此對於都市更新的需求更加迫切。要讓雙和全面翻新,為了下一代的成長環境,不論是公辦都更或是自力都更,都市更新的工程必須要更加快腳步地進行。
住新房子,生活在優質的社區環境,是每個人都希望的,但是都市更新卻是千頭萬緒的工作。往年因為沒有法規依循,而且需要都更的地段往往就是產權最複雜的地方,不論是政府或民間都無法大刀闊斧推動都更。但是蔡英文政府上任後,開始正視這個問題,在「都市更新條例修正」、「都市危險及老舊建築物加速重建條例」、「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設置條例」陸續到位後,國家住宅及都市更新中心開始上路。如何讓中央的資源,投注到地方,是我當選立委的重要工作,這一次,雙和鄉親住的問題,就讓沐霖來解決。
[設置都更諮詢站 起造雙和好將來]
公辦都更最常面臨的問題就是對老舊建築的風險意識不足、立體價值分配的概念不足,以及違章問題、產權複雜、地主協調不易的問題。我認為傳統舉辦零星式的說明會是不夠的,為了隨時提供雙和地區民眾對於都更的各種諮詢,以及讓都更規劃師直接進入社區,提前了解當地狀況,我將規劃設置「都市更新駐點諮詢推動工作站」,以作為政府與民間的窗口,更主動共同規劃社區的未來。此外,這個工作站也將肩負推動老屋「整建維護補助」的整合及協助,如何導入中央資源、修正相關法規,讓市容美麗、全民安居,是沐霖當仁不讓的責任。
[增加招商誘因 雙和都更共贏]
另一方面,招商是都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公辦都更的不易推動,其中一部分也是因為政府提出的招商誘因太低,以及要求建商附帶興建公益福利設施等等,致使建商不願投入。關於招商的誘因,一般作法是以容積率獎勵增加建商入場的意願,但是我們考量到地方的特性,增加容積率等於增加住戶,這對於人口密度爆炸的雙和地區無疑是反作用。身為一個負責任,對地方有願景的候選人,我主張應從其他項目增加招商的誘因,例如降低公益設施的比例,但是必須控制容積率的增加,以盡力達成地方特性、民眾權益、招商誘因三方的平衡。我知道這很難,所以一直以來沒人要做,那就讓沐霖來做。
[全面規劃更新 雙和徹底翻新]
都市更新可以將沐霖的政見一次整合,更新後的社區因為空間重新規劃,可以釋出更多停車空間與綠地,新的建築除了電梯與無障礙空間之外,加入智慧電網與綠建築的設備,因此帶來環保、節約能源、省荷包的優點。以往老舊狹窄的巷弄更新為出入便捷的道路,大大提升防災與急難救護的便利性,讓民眾生活更安心。
都市更新的效益,除了對原地主有益外,周邊社區也會因環境品質的提升而產生效益,更進一步改善市容,所以先進國家都相當重視都市更新。更新雙和的時間到了,過去這二十年無所建設,是因為民眾沒有選擇,現在,蔡沐霖帶來一個改變的機會,讓我們一起把中永和變得更好、更新。
#蔡沐霖
#年輕抗體
#雙和換新
#2020台灣要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