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領域」指的是歷史上臺灣原住民族生活過土地的範圍,除了部落所在地,也包括海域與河流、與部落族人生存息息相關的農耕地、獵場、漁場、聖地等等。在歷史演進過程中,原住民族被迫離開原有生活空間以及維持生計的土地。儘管近年來隨著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的推動,傳統領域的界定與使用規範也成為關注的焦點,但時至今日,國家與社會對於傳統領域意涵的理解仍十分有限,在法律上的劃設定義仍存在爭議。
讓我們透過 大學plus 的這篇演講側寫筆記,跟著林益仁老師,從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歷史,爬梳政府、環境組織與原住民族之間協商傳統領域的衝突與對話過程,看見建構與形塑「傳統領域」概念的不同力量。同時也讓我們思考原住民族文化生活乃至維繫傳統生態知識的重要性,及其與國家政策法律對話的可能性。
------
當冰箱被封起來:當代治理下被忽略的傳統生態知識
然而現代土地治理政策,破壞了泰雅族的土地利用,林地歸林務局管、農地歸農委會、河川歸水土保持局管……。不同的地目有不同的主管機關,使得族人們在利用土地時,面對各種規範與限制。
...
如果說山林是泰雅族的冰箱,現代的土地劃分與治理,就像是把泰雅族人的冰箱封了起來。這樣的比喻現在聽來或許生動傳神,但卻是講師經驗的累積,「很多東西都是在衝突和行動中得到理解和啟發」他這麼說。而雪山山脈為主要範圍的馬告國家公園設立和抗爭,就是關於冰箱到底要封還是不封的案例。
1998-1999年,環保團體因生態調查,發現有原始檜木林分佈在新竹、宜蘭交界一帶,便提起設立馬告國家公園的計畫。但卻忽略了泰雅族傳統領域和國家公園的空間重疊,保育團體、原住民的立場因此產生衝突。
過程中因原住民不斷抗爭,環保團體也逐漸了解族人的立場,改而提出共管的可能,陳水扁也承諾讓原住民參與共管。但其中還是存在很多問題,有不少的反對聲浪,國家公園最終並沒有成立。但共管的機制被廣泛討論,也進一步帶動2004年森林法的修法,更出現了傳統領域的概念。
另外一個更加諷刺的案例,則是司馬庫斯櫸木事件。2005年的颱風,對新竹尖石造成衝擊,許多櫸木隨著土石滾下山,族人想帶回漂流的櫸木,卻被起訴。森林法看似賦予族人取得森林資源的權利,但在實際行動上,卻難以帶給族人保障。傳統領域的範圍、慣俗依據如何認定?最後經歷五年的訴訟,族人才取得無罪判決。
傳統領域的認定,需要多個部落取得共識,還需要專家學者的協助與佐證,才取得法院的肯認。但族人有使用權利的土地資源在當代法律中,其實只涵蓋原保地,而非整個傳統領域。族人雖然對空間資源瞭若指掌,卻難以取得合法使用的權利。
由以上兩個事件,可以看到國家法律、主流社會對原住民族的了解十分有限,且科學知識往往不包含原住民族的傳統生態知識。學術界中雖然有生態學家、植物學家、動物學家,但族人對環境所具備的知識可能比學術研究為主的專家還深入。而「族人的知識,有沒有可能進入科學內涵的邊界中被討論?」講師認為,傳統知識不一定和國家政策衝突,而是可以互相補充搭配。
...
然而疫情對部落還是帶來了影響,族人不得不去思考新的產銷策略。疫情之下物流業不堪負荷,即便消費者願意負擔運輸成本,也無法提供運輸服務,這才讓族人意識到他們其實沒有想像中自主。「沒有黑貓,我們只好出動山貓!」然而族人之間要如何共享彼此的運輸資源,共識仍有待形成。雖然目前希望發展部落內部的『自主性物流系統』,沒有想像中容易,需要重新建立取部落的人際網絡,但部落的桃子,仍風塵僕僕地送到了每位顧客手中。
在部落中,講師的身分似乎扮演著科學和傳統知識間轉譯者的角色,讓主流社會去理解部落的想法和知識。除了小米方舟,講師其實也在部落推廣「走讀」。因為他認為很多原住民的知識,無法用文字精準表達,而是要透過感官和身體來感受體會,因此透過走讀來串連部落族人,除了讓身體的知識能更精準的被呈現,也能讓族人的主體性有所展現。
(引用自https://ntuplus.ntu.edu.tw/?p=2017)
環境生態學定義 在 全聯建築技術機構 -許偉揚.瓦建設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一次,布袋我們缺席了
#布袋港旅客服務中心設計工程統包 #提案
#游埕 #Flowing_Agora
#光輝之後,#走向永恆-#可調適性的永續場域
回憶,是鹽;時間,是水;和著和著就淡了、逝去了...。曾經,嘉義布袋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台灣西南海岸的曬鹽重鎮,然而,曬鹽產業在時代的變遷走入歷史,布袋面臨產業轉型的挑戰,近年來,政府投入發展地方特色觀光,將布袋港定位為藍色公路上服務的觀光碼頭,期望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生態與濱海景觀,規劃一整合性的 #國際級觀光生態圈,藉以推動嘉義布袋整體產業發展。
#是旅客中心 #也是美術館-
#當港口停航時旅客中心轉變的101種可能......。
#我們嘗試以四種尺度來回應布袋港的空間涵構:
#XL「蚵田」-不只是風雨走廊,而是動人的蚵田公園~
#L 「圓庫」- 真實面對基地存在的兩種可能性~
#M 「牡蠣」-從生態學中嘗試仿生形態的可能性~
#S 「箱網」-從養殖漁業中學習可持續的新形態營運機制~
基於先天環境因素,布袋港僅於4到10月提供載客服務,#意味一年中近乎一半的時間沒有乘船相關的業務,對於以離島航線為主的布袋港必然是觀光的一大缺口,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透過新型態的空間及服務的導入,結合在地資源創造新興體驗,可望翻轉淡季期間的人流缺口。
本提案以使用者中心的設計觀點進行整體規劃,策略性地導入以人為本(以旅客為優先 PASSENGER FIRST) 的空間應用及服務體驗流程,藉由質量化的調研分析,深入了解目前布袋的發展變化、整體消費趨勢及市場現況等資訊,進而再定義布袋港旅客服務中心主要服務的對象;以 #國際光觀旅運中心 的整體趨勢,結合目標族群消費型態及需求,提出對布袋港旅客中心全新的空間應用、服務設計與整體策略之有效建議,強化空間之品牌建構、服務旅程乃至於整體體驗價值,提出利基戰略,發展以布袋為品牌獨特價值與地域記憶,重塑布袋港的品牌識別與價值~「是旅客中心 , 也是美術館」。
#設計工程統包團隊 :
UPGA全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UPGA瓦建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總顧問: 賴怡成 教授
#協力團隊: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雄獅旅遊
老圃造園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
環境生態學定義 在 全聯建築技術機構 -許偉揚.瓦建設計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這一次,布袋我們缺席了
#布袋港旅客服務中心設計工程統包 #提案
#游埕 #Flowing_Agora
#光輝之後,#走向永恆-#可調適性的永續場域
回憶,是鹽;時間,是水;和著和著就淡了、逝去了...。曾經,嘉義布袋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成為台灣西南海岸的曬鹽重鎮,然而,曬鹽產業在時代的變遷走入歷史,布袋面臨產業轉型的挑戰,近年來,政府投入發展地方特色觀光,將布袋港定位為藍色公路上服務的觀光碼頭,期望結合當地特有的自然生態與濱海景觀,規劃一整合性的 #國際級觀光生態圈,藉以推動嘉義布袋整體產業發展。
#是旅客中心 #也是美術館-
#當港口停航時旅客中心轉變的101種可能......。
#我們嘗試以四種尺度來回應布袋港的空間涵構:
#XL「蚵田」-不只是風雨走廊,而是動人的蚵田公園~
#L 「圓庫」- 真實面對基地存在的兩種可能性~
#M 「牡蠣」-從生態學中嘗試仿生形態的可能性~
#S 「箱網」-從養殖漁業中學習可持續的新形態營運機制~
基於先天環境因素,布袋港僅於4到10月提供載客服務,#意味一年中近乎一半的時間沒有乘船相關的業務,對於以離島航線為主的布袋港必然是觀光的一大缺口,然而,危機就是轉機,透過新型態的空間及服務的導入,結合在地資源創造新興體驗,可望翻轉淡季期間的人流缺口。
本提案以使用者中心的設計觀點進行整體規劃,策略性地導入以人為本(以旅客為優先 PASSENGER FIRST) 的空間應用及服務體驗流程,藉由質量化的調研分析,深入了解目前布袋的發展變化、整體消費趨勢及市場現況等資訊,進而再定義布袋港旅客服務中心主要服務的對象;以 #國際光觀旅運中心 的整體趨勢,結合目標族群消費型態及需求,提出對布袋港旅客中心全新的空間應用、服務設計與整體策略之有效建議,強化空間之品牌建構、服務旅程乃至於整體體驗價值,提出利基戰略,發展以布袋為品牌獨特價值與地域記憶,重塑布袋港的品牌識別與價值~「是旅客中心 , 也是美術館」。
#設計工程統包團隊 :
UPGA全聯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UPGA瓦建國際設計有限公司
設計總顧問: 賴怡成 教授
#協力團隊:
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
雄獅旅遊
老圃造園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