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不遲到!
.
因父親鄒啓騯有感於工程爭議糾紛的案情複雜且金額龐大,許多廠商熬不過漫長的訴訟期而倒閉,便義無反顧擔任發起人,號召同業籌組「中華工程仲裁協會」,期能建立完善的爭議仲裁處理機制,快速並專業的解決爭議,一方面也紓解法院繁重的訟案壓力。
.
「中華工程仲裁協會」正式啟動後,全力協助各公司行號、公私立機構及團體解決相關工程爭議。鄒純忻接掌理事長後,經常風塵僕僕遠赴中國以了解兩岸仲裁制度的運作方式,亦到其他國家取經,汲取國外相關團體的運作經驗,藉此提升仲裁調解品質,協助更多企業與單位有效化解紛爭,更期許自己不負父親當年創會的初心與付出,讓協會的理念與使命,能夠永續傳承、圓滿實現。
.............................................................................
乘載著父親的企盼,鄒純忻以資深律師的角色在擔任中華工程仲裁協會理事多年後,自2017年9月起接下理事長重任,由於本身為宏景國際法律事務所負責人,仰賴著同時對於法律與工程領域的熟悉度,讓她面對協會未來在服務能量的強化與專業形象的提升上,也更加得心應手、篤定踏實。
▍父親熱心奔走籌劃 為產業發聲
鄒純忻的父親鄒啓騯,不僅擁有建築設計專業背景,同時也是華廈建築師事務所負責人,並歷任「台北市建築師公會」理事長、「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財團法人中華營建基金會」董事長、「全國建築師公會」理事長;當年因有感於工程施工過程中所引發的諸多爭議,往往金額龐大又案情複雜,漫長的訴訟期,許多廠商因不堪等待而倒閉,因此義無反顧擔任發起人,號召同業籌組「中華工程仲裁協會」,期能建立完善的爭議仲裁處理機制,有效解決工程紛爭,快速並專業的解決爭議,一方面也紓解法院繁重的訟案壓力。
2000年7月,鄒啓騯依據1998年頒布的《仲裁法》著手進行籌備,歷經2年努力奔走,串連營造、建築、土木、結構、水利、環工、應用地質、室內裝修、建材、不動產鑑定、工程顧問等,共計45個專業領域團體聯合發起申請設立,並經主管機關內政部及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法務部、經濟部、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內政部營建署等單位審慎審查後,「中華工程仲裁協會」於2002年7月26日核准立案,正式啟動會務運作,全力協助各公司行號、公私立機構及團體解決相關工程爭議。
▍各路英雄好漢匯聚 陣容堅強不容小覷
協會敦聘全國工程及法律、產、官、學各界頂尖專業菁英,包含博碩士、律師、會計師、建築師、各科專業技師等仲裁人達400位以上,而會員團體大致分為三大類,一為產業類,如營造、室內設計裝修、建築開發與材料等商業同業公會及工程設計、建設、營造等公司行號;二為專業技術類,如建築師、土木、結構、電機、機械、工程、都市計畫等技師公會及事務所,第三為工程相關學會、協會、基金會、律師及工程顧問公司,目前共計有106個工程及營建相關專業團體,共同組成一個專門協助解決工程爭議的平臺。
「由於法官面對的案件過於多樣化,因此並非所有法官都具備工程相關專業知識,因此判決有時會難以令人信服,然透過仲裁制度來解決糾紛,往往較能合理解決雙方的爭議問題。」而所謂「仲裁人」,指的是具備特殊法律背景的專業人士,或各領域專業知識的專門職業人員,從事5年以上者,經過仲裁專業課程訓練,並測試成績合格者,送交法務部核定後,方可取得仲裁人資格。
一般而言,當爭議發生、雙方堅持異見,需要第三方公正人士評斷和裁決時,可透過訴訟或仲裁2種途徑解決,「依民事訴訟法規定,若爭議金額超過新臺幣150萬元,可以上訴到三審,不過依照法院審理程序,一審到三審可能就必須耗費至少10年時間,假設有一方不服判決再發回更審,往往歷經冗長纏訟,判決結果還是無法出爐,整個訴訟過程曠日費時、勞神傷財,對雙方當事人來說,都是一種難以承受的折磨與煎熬;這時候就可以選擇另一個更具時效性的解決方法-仲裁。」透過仲裁協會的協助聲請進入仲裁程序,聲請人與相對人可以選任自己信任的仲裁人,再由這2位仲裁人,推派第3位主任仲裁人,針對案件進行審理,召開詢問會議(等同於法院的「開庭」),由3位仲裁人與雙方各派代表一同出席,「依仲裁法規定,除非雙方另有協議,否則自仲裁庭組成時起,半年內就必須完成仲裁判斷,最遲僅得以延長至9個月內結案,而仲裁判斷又與法院確定判決有相同效力,因此仲裁制度相較法院訴訟,仲裁的程序顯然更快速、更有效率。」
▍任重道遠 捨我其誰
「我們所提供的服務,就是協助兩造完成仲裁程序的流程、提供仲裁人名冊以及協調詢問會的時間、地點,但不會介入案件的實質審理,是一個絕對中立的單位。與法院的差異點,其中之一即在於民事案件開庭為公開審判,判決書會公告在網站上供各界查詢;反之,仲裁除非雙方同意公開,否則原則上是全程秘密進行,包含申請、詢問會的過程與仲裁結果絕對保密,非相關人士無法知悉相關的商業機密,可確保雙方的權益不會受到侵犯。」
鄒純忻自從接掌中華工程仲裁協會理事長後,用心秉持充實仲裁人學識素養的創會宗旨,不僅經常風塵僕僕遠赴中國大陸的仲裁委員會進行交流,也擔任中國大陸的仲裁員,以了解兩岸仲裁制度之運作外,亦到其他國家取經,汲取國外相關團體的運作經驗,積極舉辦座談會與研討會等多元教育訓練課程,提供仲裁人一個接受訓練、增進實務經驗的交流學習平臺,期藉此提升仲裁調解品質,協助更多企業與單位有效化解紛爭,更期許自己不負父親當年創會的初心與付出,以及對她的殷殷期待,讓協會的理念與使命,能夠永續傳承、圓滿實現。
#創業誌
#鄒純忻理事長的創業故事
#中華工程仲裁協會
環工學會理事長 在 媽媽監督核電廠聯盟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在光電廠上蓋候鳥餐廳!發電與生態保育,竟然可以雙贏?(06/16/2020 天下雜誌700期)
義竹電廠僅佔嘉南沿海廢棄鹽灘不到2%面積,卻引發全台生態人士矚目。此案能否成功建立生態與光電共榮的典範,牽動地面太陽光電發展的命運。 在桃園龍潭和窯文創園區,里長謝金棋以燒窯保存農村的手作文化,同時爭取市府資源打造微電網,讓社區不再擔心颱風來時大斷電。沒想到,在復舊的農村裡,卻有最先進的再生能源微電網。
文:劉光瑩
在地小人稠的台灣,發電與生態保育,一定勢不兩立嗎?從嘉義鹽田、桃園農村的兩個故事看到,能源轉型關鍵從來不是技術,是和所有利益關係人共好的心。
嘉義布袋鹽灘地,鹹鹹的風吹來,這是每年來台灣度冬的黑面琵鷺,最愛覓食的餐廳之一。
「牠們最愛吃小魚小蝦,」台灣黑面琵鷺保育學會常務理事陳建誠說,這邊從日本時代就是鹽田,因數十年沒有人為開發,生態保持自然,是賞鳥重地。
這裡卻是台灣最大的地面型太陽能發電廠之一──義竹電廠。
太陽光電跟生態保育一定勢不兩立嗎?從這個案場看到,只要有縝密思考,就有機會做到環境、能源與人民三贏,找到往前走的新模式。
台灣西南鹽灘地,冬天常吸引黑面琵鷺在這飽餐一頓。韋能能源正在案場生態保留區引進水源,希望打造更理想的候鳥餐廳。
嘉義布袋.義竹電廠:太陽光電廠蓋候鳥食堂
5月中,義竹電廠教育展示中心,舉辦布袋鹽田環境監測階段成果發表會。
台上講解鹽灘地鳥類生態與土壤檢測結果的,是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林惠真。坐在底下聽課,像學生一樣抄筆記的,是韋能能源執行董事胡根地。
時間拉回3年前,電廠成案的關鍵,居然是位愛鳥學者。崑山科大環工系教授翁義聰,最早跳出來反對韋能在布袋鹽灘地蓋電廠。
曾任濕地保護聯盟理事長的翁義聰,愛鳥成痴,曾為濕地鳥類高蹺鴴寫書,也協助推動台江國家公園和四草生態保護區。
「但沒辦法,他們得標了,」翁義聰說,他心念一轉,木已成舟,只好盡力跟業者溝通,看能為野鳥爭取到多少空間。
原本規劃80公頃的電廠區域,最後業者留下3成面積、20多公頃做生態保育區。
「當初要求保留3成、畫出方正區域,他們都做到了,」他強調,「總是要幫忙,不然他們不會做好,」他因而繼續擔任顧問。
2017年得標時,佔地80公頃的韋能能源電廠是台灣最大。如今,還有許多開發計劃進行中,包括台電彰濱工業區佔地140公頃的光電廠,以及台電正在台南鹽灘地興建的213公頃電廠。
再生能源佔2成的能源轉型目標,光電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經濟部規劃,2025年太陽光電裝置容量要達到20GW(吉瓦,即十億瓦),其中屋頂型佔6GW,地面型目標14GW。然而地面型太陽光電進度落後,至今完工容量還不到1GW。
台灣要找能蓋大型地面電廠的地,談何容易。「最大挑戰是地狹人稠,」長年研究能源轉型的台綜院院長吳再益直言,台灣寸土寸金,要拿來種電,通常是已無路可走的最下策。
承諾做20年生態監測
跟中國或美國電廠相比,台灣是小巫見大巫。美國計劃在內華達州建造的光電廠,就是韋能義竹電廠的36倍大。
在地小人稠的台灣蓋太陽能,怎麼做?
一句話:想快,先得慢慢來。
韋能能源義竹電廠的最大特色就是,第一個承諾做20年生態監測的太陽能電廠。
對韋能能源資深專案經理陳律翰來說,這不只是電廠開發案,更是在上生態課。
他學到了鹽灘地就是因為有水,才會有小魚小蝦,吸引鳥類駐足覓食。「等於是幫黑面琵鷺保留一些可以吃飯的地方,」他說。
在太陽能領域有20年經驗的韋能能源執行董事胡根地,手上同時開發多個案廠,在台灣緊迫的能源轉型時程表上,能否與地方利害關係人達成共識,是一大挑戰。
負責案場鳥況調查的中華鳥會研究部專員洪貫捷直言,比較前2年的觀測數量,完工後鳥量確實減少。「接下來的課題,是要管理保留區內水位,讓棲地品質變好,」他說。有鑒於此,韋能還在枯水期,從附近大排引水進到保留區,讓「琵鷺餐廳」環境更好。
此案因此成為全台第一個由開發商和社區團體合作、承諾20年生態監測的太陽能電廠,未來業者還考慮申請環境教育場域,協助社區營造。
胡根地說,身為再生能源業者,希望能盡量確保發電跟生態環境共存共榮,做到最好,讓義竹案場成為台灣生態光電的典範。「降低綠色衝突,大家比較容易往前走,」他說。
經濟部後續仍有許多光電開發案,行政與立法機關也期待這樣的合作模式,能成為往後開發案的標竿。
電廠指導原則:共好
針對之前引發爭議的漁電共生、農電共生等方案,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林子倫,與經濟部積極推動「太陽光電開發研擬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希望建立一致標準評估可行性,消弭爭議。
林子倫肯定義竹電廠為正面案例,因為業者從頭到尾跟鳥會、農委會特生中心,都保持良好溝通。
但挑戰是,如何把典範複製到往後的開發案?
林子倫指出,檢核機制落實後,會檢視開發案是否做到資訊公開與民眾參與、是否關注到對環境的衝擊與對附近社群影響。
地球公民基金會主任蔡卉荀則期待,未來當業者將電業籌設許可送審能源局,就要同時做環境與社會檢核。
「並非多一道環評,而是讓開發者知道,在這邊設電廠,可能會面對怎樣的社會或環境成本,考慮清楚再決定,」她說。
過去從事環保運動的民進黨立委洪申翰,也認為環社檢核有其必要。他說,大多數地方政府都希望推動再生能源,但不清楚如何處理爭議。「有了協助處理爭議的工具,地方推動能源的公務員,才知道怎麼做,」他說。
其實,韋能能源另一個得標案場,就面臨進退維谷。2017年,台東縣政府在知本濕地畫出160公頃招標做太陽光電,韋能能源得標,但卻因牽涉原住民傳統領域,至今卑南族卡大地布部落認為縣府與業者未尊重部落意願,仍持續抗爭中。
對此案,胡根地坦承要花更多時間跟耐心去溝通,但最終仍希望找到雙贏的方式。
桃園龍潭.金牌農村:自己建再生能源微電網
除了大型開發案,也有社區自主做能源轉型,主要目的在防災與教育。
桃園龍潭,位於偏鄉和都市之間,有個位在半山腰的金牌農村,逢颱風就停電是家常便飯,現在除了推廣農村生活,還要擁抱能源轉型。
驅車彎進山路旁的和窯文創園區,都是來看百年油桐花樹的遊客,他們三三兩兩坐在伯公樹下喝茶,用的是園區自己燒製的茶杯,形色各異。
「我們一開始燒窯,就是因為希望少用免洗杯和碗,達到無痕山林,」三和里里長謝金棋說。他之前在市區開餐飲店,2005年因父親過世回鄉,剛好因緣際會上了農村規劃課程,隔年選里長,決心要把三和社區的古早生活找回來。
他發現很多農村再造,硬體建設再多,人還是回不來。2007年,謝金棋與里民決定以友善環境的方式再造農村。「要水泥減量、開發減量、需求減量,」他堅持保持農村風貌,不用水泥,而是用樹木泥土和紅磚來砌牆、蓋洗手台。
沒想到,在復舊的農村裡,卻有最先進的再生能源微電網。
伯公樹旁的咖啡廳,屋頂上裝有5.4KW的太陽光電板、6KW小型風機。這還不夠,園區裡有5支風光互補LED路燈,白天靠曬太陽與風吹儲能,晚上放光芒,不花一毛錢電費。更厲害的祕密武器,是燃料電池系統與儲能設備,在社區斷電情況下,可提供約3天電力。
金牌農村想推自主能源,其實是來自實際的痛點。
防災兼做能源教育
「颱風來時,這邊是桃園最先停電的地方,」謝金棋說,因為位於山腰,一年至少停電5次以上。納莉颱風那次,等外部救援就等了8個多小時。
謝金棋更認為,這是最好的環境教育。「小朋友看到風光互補路燈的太陽能板和小風機,都會很好奇,」他希望用這個契機讓他們知道,不只要珍惜使用能源,還要找出自主能源。
此外,咖啡店屋頂上的太陽光電雖然規模小,但也讓他們每個月省下2成電費,不無小補。
復舊的農村裡,有著先進的再生能源微電網。(黃明堂攝)
「人類要永續生活在地球,能源使用是最重要的課題,」謝金棋感慨地說,「如果我們使用愈多能源、卻更破壞環境,無法永續。」
幫里長找到資源,把金牌農村社區變成能源自主示範社區,桃園綠色專案辦公室功不可沒。
桃園經發局專委、同時也是綠辦副執行長楊叡昀說,綠辦的重要業務,除了協助工業用電大戶節能與使用再生能源,還要協助地方創能、儲能。
她表示,會選在三和里做環境教育社區,就是希望能讓更多人看到,傳統農村也有能源轉型的思維。
無論是鹽灘地、電廠級的太陽光電廠,或是小規模、電池級的自主能源社區,能源轉型的關鍵,從來就不在技術本身,而是社區人民自主,希望讓環境更好、經濟更好的心。
韋能的義竹電廠是再生能源加生態保育,龍潭的和窯園區則是把能源自主加上文創和農村文化。一群人一起走,才能走得比較遠。
「再生能源發展,共生、共榮是必然的方向,」洪申翰強調。(延伸閱讀:再生能源日增 台電如何維持供電穩定?)
前瞻政策
●三大問題
1.欲速則不達:能源轉型大方向良善,也符合全球趨勢,但設定在短時間內達到目標,可能推升成本、犧牲程序正當性,各界阻力也較大。
2.搶地爭議:地面太陽光電往往跟現有土地利用競爭,不論是農耕、產業用地或是自然生態保留區,可能引發爭議、甚至抗爭。
3.城鄉差距:偏遠社區逢天災容易斷電,等待救援不易。
●三大建議
1.設定合理目標:應參考其他國家經驗,設定符合台灣現實的能源轉型時間表,而非期望在短期內迅速達標,恐傷害目標的正當性與品質。
2.溝通為上:經濟部已建立環境社會檢核機制,督導的政府單位應協同業者一起,與所有利害關係人,如周遭居民、傳統領域部落族人,從計劃伊始就保持透明開放態度充分溝通,避免衝突與對立,建立共同目標才能往前走
3.社區自主:社區培養能源自主意識,向外尋求資源,打造地區的小型能源安全網。
【與地球和好 完整報導】
永續大計》
「人定勝天」其實會害了我們?如何給下一代環境正義
國土計劃》
台灣第二起罷免案在宜蘭?小村莊的水源保衛戰,全台都需要面對
糧食危機》
無肉不歡、種稻卻不愛吃米 你的三餐為什麼害人也害己?
都市熱島》
你家吹得到風嗎?看不見的「風權」,其實攸關你繳的電費
數位專輯》
與地球和好──疫情的盡頭,行動的開始
●更多精彩內容,請購買《天下雜誌》39週年特刊《與地球和好》
(責任編輯:黃韵庭)
關鍵字: 能源轉型 再生能源 太陽能 生態 環境 氣候變遷 減碳 微電網 與地球和好
★★★ 完整圖文內容請見:
https://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template=transformers&id=5100736
♡
環工學會理事長 在 丁守中粉絲團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丁守中競選市長辦公室新聞稿
台大教授提藥方 丁守中提出台北市環保政策十大主張
積極準備參選台北市長的立法委員丁守中,於今日(十三日)領先其他候選人率先提出北市相關環保政策。現場受邀的有台大環境工程研究所駱尚廉教授、吳先琪教授,台大植病系孫岩章教授以及台大環工所侯嘉洪助理教授等人,領域涵括汙水處理、水資源保護、毒性物質管理、行道樹、空氣汙染、都市農園、城市綠美化、低碳社區、資源回收等領域,其中孫教授為中華民國環境保護學會理事長,可謂是結合專業與執行力的優秀環保政策顧問團。記者會中丁守中委員亦表示在首都市長選舉中不談政見是十分荒謬的,希望競選能回歸到候選人之間政策的比較,並再次提出要求進行市政辯論,讓台北市民做出最好的決定。
會中各教授亦點出台北市的環境問題,駱尚廉教授表示規範新建建築並補助既有住宅將陽台洗衣機排水管改走污水下水道,大台北全面污水用戶接管,污水不外漏,並提升雨水下水道品質;加強台北污水處理後再利用機制,以落實環保省水。吳先琪教授則提出與新北市合作,加強水源保護區管理,制定觀光、農牧及社區等污染源管理辦法,確保乾淨水源,讓台北市民飲水安心。孫岩章教授在會中則提出以獎勵都市農園,社區綠美化,補助學校及公寓大樓屋頂綠化,促進休閒、降溫、節能減碳;以及加強城市建築物、天橋及橋墩立體綠化。侯嘉洪助理教授則希望能擴大建立舊傢具、舊家電回收整修再利用體系,規範並獎勵推動市內綠建築,採用綠設計與綠建材與空調節能減碳措施,提高建築的能源效率,打造台北市為環境共生城市,與自然環境調和,往綠色永續城市發展。
丁守中委員最後表示,台北市拚環保的政策和經濟是可以相輔相成的,台北市有最好的條件來提升市民的住居環境,實行環保政策不但可以帶動相關環保綠能產業發展,創造就業,更能吸引更多的國內外投資者進駐。
丁守中台北市環保政策主張
1. 大力優惠補助市民搭乘大眾交通工具,鼓勵共乘。滿足市民最後一里公共運輸服務需求,減少行車數量,提升空氣品質。
2. 推廣低碳大眾運輸,公車擴大更換低地板、低汙染之電動車或油電車、各社區普設Ubike。
3. 擴大建立舊傢具、舊家電回收、整修、再利用體系;強化垃圾減量、分類與資源回收。
4. 加強營建工地施工環保稽查,定期洗街,裸土地面加強植樹與草皮綠美化,強化城市綠化程度,加強城市建築物、天橋及橋墩立體綠化,提升台北市空氣品質。
5. 規範並獎勵補助市內餐飲業改善油煙排放問題,提昇廚師工作環境與社區空氣品質。
6. 規範新建建築並補助既有住宅將陽台洗衣機排水管改走污水下水道,大台北全面污水用戶接管,污水不外漏;提升雨水下水道品質,強調城市人與水的關係,增強城市的親水機能,提升對於水環境的舒適感,構築優良的城市水環境,以改善台北河川水質,人人親水樂活。
7. 規範並獎勵市內建築,採用綠設計與綠建材,推動綠建築,提高建築的能源效率,推動並獎勵市區商辦大樓、賣場、百貨公司空調節能減碳措施。光纖為必要管線設施。
8. 獎勵都市農園,社區綠美化,補助學校及公寓大樓屋頂綠化,促進休閒、降溫、節能減碳。打造台北市為環境共生城市,強調節能減碳,增加水與資源循環效率,與自然環境調和,往綠色永續城市發展。
9. 與新北市合作,加強各水源保護區管理,制定觀光、農牧及社區等污染源管理辦法,整治集水區內的自然崩塌,確保乾淨水源,加強用戶端水質檢測,讓市民飲水安心。
10. 加強臺北盆地四周山坡地保護區地質穩定性監視系統,嚴格執行山坡地保育及降低開發行為的環境衝擊,確保市民住得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