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打完針9:15分,覺得沒有任何不舒服,趁著出門一趟,把該買的東西買好。立刻到果菜市場去,2個禮拜沒有買肉,冰箱都空了,才20分鐘,我買了3隻雞、1斤絞肉、1斤肉絲、2條三層肉、2條魚、10顆洋蔥、8隻竹筍、2盒豆腐、1斤豆皮、1斤豆干、1大把蔥、芹菜、3顆花椰菜、4顆番茄、薑、蒜.....我還是喜歡到傳統市場去買菜,雞肉攤的店長看到我提著很多菜遠遠走來,貼心地幫我提到車上去,老闆娘聽說我剛打完針,送我一條小鮪魚說要讓我補一補...
9:50到家花10分鐘把菜肉處理好,10點參加學校線上環境教育,11:30上完,開始煮午餐,12:10開飯,我煮好了蝦米瓠瓜、蔥油雞、芹菜透抽、竹筍湯...
真心覺得自己是超人,打完針沒有副作用,還能提那麼多菜,瞬間煮完那麼豐富的一餐....
下午4點載兒子去駕訓班上課時在車上跟兒子說:「你看,我都沒有副作用,是因為我的作息和飲食都很正常,你們也要注意身體....」
原來不是沒有副作用,而是作用還沒開始。
晚上八點(太準了,10個小時開始發作)開始畏寒、全身痠痛、38.7度、左手舉不起來...實在很不舒服但是又睡不著,在床上滾到11點吃了普拿疼終於睡著。全身痠痛讓我坐也不是、躺也不是,也睡不著,就這樣昨天在床上滾了一整天,賺到一天沒有煮飯,還在想這樣的不舒服要持續多久呀?晚上八點突然所有症狀全部消失,像是沒有發生過一樣.....
哈!打完AZ副作用十個小時後開始,會畏寒、發燒、頭痛、全身痠痛、打針的手舉不起來....持續24小時結束。驗證沈老師是年輕人,身體狀況極佳才會有這麼嚴重的反應。
是真的不舒服,但是昨天看到風傳媒的的專訪中,萬芳醫院精神科醫師潘建志說的一段話,我覺得很有道理!潘醫師說:「大家忍受副作用的不舒服時,可以換個想法思考~兒童幼兒不能打疫苗,還有些人因為種種原因不想打,我們忍受副作用是為了保護他們。」
想到我每天要接觸那麼多沒辦法打疫苗的孩子,如果忍一天的不舒服,可以保護自己保護孩子,再不舒服一天我也願意!!
有疫苗輪到就去打,讓生活早日回歸正常,台灣加油。
瓠 瓜 煮 多久 在 宗佑-文字慾的囚徒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大約是前天,我在路邊的店家落地窗玻璃上看見這張海報;海報上寫的"蒲瓜",顯然是直觀對應台語的,我一般都寫作瓠(ㄏㄨˋ)瓜,但兩個辭彙都有人在用。
應該不少人在路過這家連鎖鍋貼店時都看過這張海報了,這東西不多見,但絕不算稀奇;只是卻勾起了我一段回憶。
幾十年前的某一天,從國小放學的我回家看見家裡的牆邊擺著一排瓠瓜。
看著十幾顆瓠瓜從門口排到最深處的廚房,我又驚又喜的問我媽這是打哪兒來的。
為何又驚又喜呢?
因為我最喜歡吃瓠瓜了,加點開陽後放進切條的瓠瓜,再悶到出湯後,稍加調味後淋點香油即成香滑鬆軟的人間美味。
對此,我媽的回答是 : 最近瓠瓜盛產,她去市場看到又大又便宜,就買了兩顆,結果回來後鄰居又送三顆;未曾想,岡山的小舅又給我們寄來了一箱。
而這種東西又不用冰,所以就把它放在牆角排排站囉。
對愛吃瓠瓜的我來說,這不啻是個好消息,哪想到是後來惡夢的開端..............
------------------------------------------
頭一晚,媽媽炒了我最愛吃的瓠瓜,我挺愛吃的。
後來,出來的是瓠瓜湯,那東西切塊後加排骨熬湯,也是天上天湯。
接下來是瓠瓜稀飯,這拿來加點肉絲煮成鹹粥,那鹹甜滋味也是一絕。
#到這裡開始有點不妙了
因為,即使不用冰,但自然界裡的所有東西都是持續在變化的;再不吃完,那些瓠瓜可是會壞的!!!
於是,挖空心思的老媽開始不斷用一道一道的創意料理企圖消滅那些瓠瓜;但瓠瓜依舊堅定的守著牆角,我們一家七口已經快被殲滅了。
於是乎,可以冰在冷凍庫裡的瓠瓜水餃也在幾天後橫空出世了!! (登愣!!)
說是可以冰冷凍庫其實也不精準,因為大部分的瓜類會因為含水量高而不能進冷凍庫的,除非是像南瓜、瓠瓜之類水份相對少的瓜類;但水餃內餡的鹽,會逼出一點蔬菜與瓜的水分,讓之後的口感變差,所以一般是現包現吃最美味...........但,我們有得選嗎?
反正最後都是水煮,接著沾醬油吃掉,所以也顧不了什麼口感了。
接下來幾天,我們就這麼一波又一波的面對瓠瓜大軍以各種型態來發動攻擊;在不知道多久後,我們終於把它們消滅了。
但後遺症就是我們家好久都沒在餐桌上看到瓠瓜了,我也有很一陣子不會想吃那個東西。
------------------------------------------
現在幾十年過去了,當年那種吃到膩歪的感覺早已忘記,現在的我還是很愛吃這個東西(加開陽炒過的,或是煮成鹹稀飯的)
只是我每次看到瓠瓜,都還是免不了會想起這件事。
但我想我媽才是最辛苦的那個人,畢竟只出一張嘴吃的人都是幸福的,真正痛苦的是那個想菜單、下廚房的人。
這件事的另一個題外話是 : 現在有廚師執照的我算是能煮的人,簡單的菜式看一遍就能重複,一般海產店的菜式也能作出六七成,這部分還是要歸功於媽媽的,她在烹飪上給了我不少啟迪。
只是我萬華老家(#一定要提萬華)因為廚房小,所以媽媽作菜我們也無法在旁邊學多少,但即使我沒在她手上學到幾樣菜,卻總是會在自己作菜的時候作出味道跟她風格很相近的味道。
我想,這再度證明了"所有人的味覺都是從原生家庭甚至娘胎中被塑形的",小時候你被什麼味道餵養大了,你就會在離開原生家庭後懷念那個味道(尤其是出國的人);而當你有機會掌廚,也會成為那個味道的追隨者,甚至是繼承者。
#如果你覺得你媽做菜很好吃_趁她還在快點學
#如果媽媽還在_也經常回家吃
#不然哪天媽媽不在了_想吃與想她的心會逼死人
所以,我有時回家時,都會先打給我媽指定一下菜式;但我最常希望她煮的,有時也只是簡單的豆皮高麗菜又或是炒個米粉、燒條吳郭魚之類的家常菜。
對我來說,那是一種記憶的根源與某種"家的感覺"。
而瓠瓜事件,則是這種回憶類型中的一個有趣的插曲(只是當年的我並不覺得有趣........)
.
.
.
====
#無止境的瓠瓜地獄
#關於瓠瓜水餃_我媽還真是引領潮流三十年的強者
#對煮菜的人放尊重點
#不然可以試著自己每天煮四五人份的三菜一湯_看看能堅持多久
====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並設為搶先看,與時不時留言一下,不然我會陸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