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浪的瞥見】
身為一名白浪(漢人),有一段時間我總是極度羨慕著原住民可以信手捻來就講出自己的故事,部落的故事、家族的故事、遷徙的故事、獵人的故事,那些舊事在口齒唇舌之間被反覆練習,聽起來一切如新。
最近因為布農獵人王光祿釋憲案和特赦案,讓我想念起多年前和一群布農人一起入山的尋根之旅。男人們帶上了女人、小孩以及少數漢人,進入八通關古道一處溪谷。儘管那條路我已經走過幾次,但總是一五一十地走在路徑清晰的步道上,從沒想過要上攀或下切、沒想過要踏入獸徑、更沒想過要走上一條布農的回返之路。
隊伍在早晨入山,部落族人沿途拍照,其中最具備遊客資格的我,反倒成為那個拿著相機為他們留念的人(其實很喜歡他們喊我一聲「欸那個拍照的」)有的男人揹著鐵架,有的男人頂著頭帶(tinaqis)[1];女人和小孩一身輕裝,有時隨地撿起一根樹枝,親與子就牽在一起了。
同行之中,有一位安靜又敏銳的布農族長輩,布農名為Nas Qaisul Istasipal,漢文名字是「林淵源」[2]。路途中,林大哥曾多次回答我對植物名的提問、以及布農人都怎麼叫它,他多次下切到地勢較低的地方撿拾乾柴,不經易地流露出獵人的機敏和警覺眼神,除了這些少數又短暫的時刻,大多時間他都是質樸寡言的模樣——靜靜地卸下鋁製背架、靜靜地劈柴、靜靜地走著。到達營地後,我和朋友Y發現林大哥一直默默坐在一顆大石旁為大家煮水,我們忍不住笑著說:「大哥也太可愛了,到底要煮幾鍋熱水才會停手啊?」
這一支尋根隊伍主要是為了帶部落的孩子回到祖居的山林,傳承布農的生活經驗和傳統歌謠(多出我們這幾個漢人大概僅只是個意外吧?)大夥入山,穿的是平常穿的衣服、平常穿的布鞋和拖鞋,蓋的是平常蓋的棉被,用的平常用的鍋子、平常拿的菜刀。部落族人領路,我們偏離步道,上攀,進入一段植物高度及膝、沒有既成的路徑、最好手腳並用的典型中級山環境。越過了一條窄狹的稜線,便聽見溪水的聲音,很快地,一大片藍白相間的帆布棚就等在前方。
到了溪畔的營地之後,男人開始處理乾柴、起了爐灶、洗菜切菜的,準備餵飽這嗷嗷待哺、小孩與青少年占一半以上的大家。無事的孩子們很快就跳進溪水中納涼嬉戲,幾個大人坐在溪邊的大石上釣魚,孩子在溪裡也抓到了魚,全被煮進隔天早餐的鮮魚蔬菜湯裡。(個性總是小心謹慎的Y卻在此刻連人帶相機地意外落水,成為歷久不衰的笑柄。)
夜裡,在布棚底下,老人家說起瓦拉米的故事,林大哥一反日間的寡言,解釋「瓦拉米」在布農族語是「跟我去」的意思,日本話的意思「蕨類」,然後要哥哥林水源教孩子唱母語歌,先是一首充滿Uninang 的布農之歌,再來是一首和日本兵作戰後回家唱的歌,然後是「黑熊的歌」。一位大姐也說起家族抗日的故事,而這些舊事的紀念碑和駁坎,至今仍駐足在瓦拉米古道上。
更深更深的夜裡,漢人、女人、小人都入睡了。山裡傳來零星槍響,是男人外出打獵的聲音。清晨六點醒來,一隻紅棕毛色的飛鼠和一隻山羌已經被安放在營地一側的石頭上。「喔!原來飛鼠長這樣!」部落的朋友扯了扯牠的背膀。這是我第一次近距離看見飛鼠。因為太心驚打獵原來是這麼一回事,當場還極其愚蠢地用上「啊,我吃素啦!」推託,以免被招待野味(完全是多慮了,動物都是帶下山才處理)。
吃過早餐,收拾好營地之後,我們下山。本來以為是一路直下,但其實不然——半夜打到的獵物還暫存在四處,男人們得要沿途找到牠們,然後揹下山。山林經驗貧乏的我,在山裡早就搞不清楚東南西北,對於他們竟然不做任何標記就能找到獵物深深感到不可思議。
動物的血液還是溫的,獵人將牠們收進袋裡,我則交出了登山包的雨套,將動物覆蓋起來。身為一名連肉鋪都不太敢去、連豬頭羊頭都不敢正眼對視、連塊生肉都不敢碰的白浪,布農人能夠親手獵下動物、親手放血、親手將「動物」轉換成「肉品」的過程,都一一鮮明了我對狩獵的想像,一一抹除了我對狩獵的無知。
最近幾年我開始接受登山訓練,總覺得在山裡沒有一件事情是容易或理所當然的。要能夠認得山頭、能夠在山裡存活、辨識植物、解讀動物留下的線索、判斷危險的地形能否安全通過,都需要反覆入山,並且經歷一些磨難才會慢慢懂得。而布農人過去活動在中央山脈的深處,如今,曾經豐厚的山野經驗也在當代靜默地流失、斷裂,必須一再地透過「復興」、「重返」才能勉力傳承。
2016年,林淵源大哥因鼻咽癌過世。我只見過林大哥這麼一次,他的樣子在我心中卻是莫名的雋永。他不但是布農族裡有名的獵人,所乘載的深厚傳統文化和山林經驗,使他成為一位出色的巡山員、布農文化的傳承者、生態與文化研究者的領路人,其中最為人知的,是他在1998年開始便協助屏科大黃美秀老師進行台灣黑熊的野外調查。在爭執不休的狩獵議題上,林大哥早已切切實實地揭示了傳統獵人與生態保育者兩種身分並存的可能。
後來再回到部落,和布農朋友W一起來到部落的高處,途中經過了月桃、颱風草、野生百香果。我們面著玉里鎮坐下,俯瞰著遠遠的市區,聽著剛剛忙完農事的Dama(布農語,對男性長輩的尊稱)說起布農傳統和部落故事。臨行前,Dama送了我一塊石板當禮物,還說收下會心想事成之類的話⋯⋯(當下非常震驚,因為石板真的有夠重,很苦惱要怎麼帶它回台北。)
如今,這座布農部落背倚著海岸山脈和秀姑巒溪,遙望著祖先曾經生活的地方。身為一名白浪,我仍深深羨慕著。
註解:
[1] 頭帶是布農族人重要的背負工具。與頭帶搭配的負重方式稱為「頭額頂載法」:將一條頭帶頂載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將背簍等背負工具靠額頭搬運。用額頭頂重物這個動作為patinbunguan。東西較重、背負的行程也比較遠的狀況下,頭帶可以讓族人在背負重物時走得比較久。(資料來源:《用頭帶背起一座座山:嚮導背工與巡山員的故事》)
[2] 林淵源在玉山國家公園擔任巡山員長達25年,在占地10萬3千公頃的國家公園內,每月定期用雙腳巡邏著將近百分之40的山林範圍。林淵源具有豐厚的山林經驗,對園區所轄地與日治時代古道極為熟悉,孩童時期就被傳授狩獵技巧,年輕時的山野能力過人,縱橫東部山林,擁有「小泰山」稱號。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於民國74年成立,81年設置南安管理站,林淵源於80年6月由臨時人員改聘為正式工友,負責第一線的生態研究、登山救難及古道修復等工作,玉管處於85年成立「黑熊專案保育小組」以來,致力於臺灣黑熊保育及生態研究,林淵源成為主力成員之一,受到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黃美秀教授倚重。此外,玉山國家公園許多人文、生態的研究案中,林淵源都是研究人員重要的搭檔,包括執行新康區動物相調查研究的周蓮香教授、研究布農族舊社建築及分佈的林一宏教授、古道研究學者楊南郡教授研究八通關古道,林淵源都參與其中。(資料來源:台灣國家公園)
(文:吳宜靜;繪圖:thejane)
★ 線上閱讀全文:https://e-info.org.tw/node/231523
★ 每週環境副刊:https://e-info.org.tw/taxonomy/term/89/al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380的網紅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大家好,我是威狼 今天帶大家來去尋找『喀西帕南遺址』 帶你們揭開布農族家屋遺址與室內葬之謎 位於花蓮卓溪鄉的瓦拉米步道 有著一處不為人知的龐大遺跡 今天就帶著學生一同來探險這個遺失已久的布農家屋遺跡 當時看到這個遺址時有著跟看見吳哥窟一樣的感動 只能說台灣真的有太多秘境與文化可以探索 希望大家也可以...
「瓦拉米步道怎麼去」的推薦目錄:
- 關於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環境資訊中心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喬海娜 Johann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瓦拉米步道【登山口-佳心】︱走進黑熊的家︱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跟著丁小羽一起去花蓮登山!出發瓦拉米步道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瓦拉米步道停車的推薦與評價,FACEBOOK - 台灣好玩景點推薦 的評價
- 關於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來去山屋住一晚-瓦拉米步道 的評價
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被溫柔的照顧著
回來台灣以後,一直被溫柔的照顧著,除了家人還有朋友。
前幾年的瓦拉米步道是自一起爬山以來,我唯一缺席的一次。那回發高燒,我只得待在家,讓男子赴約。後來,我們就經常說起,等你回來,我們一定要去一趟吧?
最近事情告了一小段落,想起這裡,臨時約了朋友去走走。只是,明明身為主揪的我,卻被朋友悉心照料的像是參加登山團般,從早餐、午餐到晚餐,交通還有整個行程,完完全全地被照顧著,各種貼心!想著想著都不好意思了~~~
回程的時候,走著走著,進入了我最喜歡的模式---放空出神前進。像是把電池放電一樣,無需在意路上的樣子,只在專注在自己走路的狀態,我很喜歡,真的很喜歡這樣子走著。一個朋友說,也許你喜歡的不一定是爬山,可能是走很長很長的路。
我想,也許是吧!
在西班牙時的長程徒步,別人說著很無聊的路段,我其實覺得很有趣,因為就只是一直走,身體自然的向前,最後,腦袋裡像是什麼都不用再去想,多好啊,誰叫平常我們可能就已經想得夠多了呢!
下山後的溫泉,這剛剛好溫度的,療癒著今天辛苦的雙腳。
我坐在古早磁磚貼製的浴缸裡,看著緩緩上升的煙,怎麼可以這麼幸福?
Photo by Caffe Fiore珈琲花
#先生不在家系列
#之後是否要改成先生報恩系列了
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喬海娜 Johanna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秋冬到了,最適合往山上走的季節。』🍃
今年很榮幸能夠受邀一同參與 #花東縱谷 的年度觀光計畫,以大使身份和大家一同走進山谷中,與山同行!
花東除了我常去的海線,山裡的美景更是美不勝收!這次的體驗很特別,平常都用文字或照片在社群媒體上分享,這次能有機會滔滔不絕的實際交流旅途中的心得。希望未來還能多與觀光旅遊相關的活動合作和推廣,為台灣觀光產業盡一份心!謝謝交通部觀光局和地心引力的照顧。🥰
「我眼中的花東之美」攝影比賽得獎作品展出
時間:10/22-11/31
地點:台北市光復南路419巷45號
「千萬不要輕易來花東縱谷」官方宣傳影片
>>> https://youtu.be/dCXovjj9r4o
影片中的男主角是這次花東觀光視覺設計的設計師,也是今天身上這套服飾品牌的設計師Daniel!劇情描述大概就是設計師到花東找靈感,旅遊部落客到花東踩點,兩人在許多同樣的景點擦肩而過。怎麼完全又是在演我自己~
Outfits: @danielwong_official
花東縱谷熱門景點:
• #瓦拉米步道
• #織羅部落
• #伯朗大道
• #鹿野高台
• #客城鐵橋
• #金針花海
https://www.erv-nsa.gov.tw
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大家好,我是威狼
今天帶大家來去尋找『喀西帕南遺址』
帶你們揭開布農族家屋遺址與室內葬之謎
位於花蓮卓溪鄉的瓦拉米步道
有著一處不為人知的龐大遺跡
今天就帶著學生一同來探險這個遺失已久的布農家屋遺跡
當時看到這個遺址時有著跟看見吳哥窟一樣的感動
只能說台灣真的有太多秘境與文化可以探索
希望大家也可以一同看見台灣之美
『布農族家屋』的構造:
布農族傳統的家族形態以大家庭為主
一座住家可住進10 人
50 至60 人亦時有所聞
一座住家即為一個獨立單元
住家基本上沿山坡而建面朝低處
設有前庭及家屋
前庭在家屋面前鋪以石板
前庭四周設置低矮的石牆及座位
家屋外形為斜屋頂房舍
兩屋坡斜率相近但長度不同
前長後短前屋坡約為後屋坡的2 倍長
『喀西帕南遺址』怎麼去:
上網收尋花蓮瓦拉米步道
依循著瓦拉米步道抵達佳心駐在所
往前續100M既可以看檔路邊左側上切至舊遺址的路口
另外新家屋則在佳心駐在所的下方入口
座標:23°21'10.8"N 121°11'13.8"E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
1.勤快的小孩 by 霧鹿布農 Bunun, Wulu and David Darling
2.【上山放槍歌】布農族歌謠 - 太平部落長者 HD
3.地利國小的天籟祝福-「拍手歌」
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跟著丁小羽一起去花蓮登山!出發瓦拉米步道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章節: 00:00 影片開始00:18 瓦拉米步道 交通方式00:52 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登山口01:21 山風駐在所01:58 山風一號吊橋04:38 山風二號吊橋04:50 山風 ... ... <看更多>
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來去山屋住一晚-瓦拉米步道 的推薦與評價
瓦拉米步道 是日治時代八通關越嶺道東段的一部分,沿拉庫拉庫溪谷緩緩而上,直走13.6公里抵達瓦拉米山屋,沿途山景、遺址讓人難忘。若喜歡上山走走, ... ... <看更多>
瓦拉米步道怎麼去 在 瓦拉米步道【登山口-佳心】︱走進黑熊的家︱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瓦拉米步道 」是指八通關越嶺古道東段,步道入口經山風、佳心、黃麻至瓦拉米山屋,全長約13.6 公里的路段。佳心段之前不需申請入山入園證,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