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中和-「氣候暖化的衝擊」
【講座綱要】
氣候暖化的衝擊有:
1)高溫熱浪頻繁
2)水文循環趨向極端化 (豪雨、乾旱快速交互出現)
3)強颱更多,帶來可怕的洪澇與暴潮
4)地震及火山活動逐漸增高與增強
5)海平面持續上升數百年
地球現在如同身在醫院急診室的重症病患,好好的調養生息,恢復大地的健康,是當務之急。在對外方面,我們要積極參與全球性的努力,善盡國際義務做好節能減碳的工作;在對內方面,更要盡速調整國家長期發展的計畫,減慢所有開發的腳步,以穩健又環保的方式,在經濟發展與生態健康之間取得平衡,這是我們推動國家永續發展的唯一解方與選擇。
【汪中和 講師經歷】
美國夏威夷州立大學 地質及地球物理系 博士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退休研究員
needs RADIO 「地球ICU」節目主持人
中央研究院 地球科學研究所 研究員兼副所長
國立政治大學通識中心 兼任教授
國立臺灣大學全球變遷研究中心 兼任研究員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及海洋科學研究所 兼任教授
生態平衡通識 在 臺南 TODA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玉井、台江創生新可能
#里山里海工作室 引領旅人走進社區
引用自日文的「里山」、「里海」,指的是鄰近家鄉的山、海自然地景,在理想藍圖中,是生產、生活、生態三者和諧共生的實踐場域。然而,目前臺灣普遍遇到的困境在於鄉村的土地產值與價值不相當,迫使土地轉作他用。
如何破解這道難解的方程式,開發出土地的多元產值,進而提升在地產業收益,讓地景得以維持原始的樣貌,並與環境生態共存?一個來自成功大學的團隊「里山里海工作室」,正在努力嘗試,尋找解方。
🌳關心曾文溪流域 謀求環境與產業的平衡
里山里海工作室經理人李佳蓉說,團隊的誕生源於成大中文系教授林朝成的發起,由關心曾文溪流域為出發點,融入日本里山倡議觀點,從2015年開始,陸續開設「里山里海的方案規劃與實踐」與「山里海社會創新實踐」兩門大學通識課程,吸引來自各領域的學生,藉由田野調查、社區訪談、分組討論、企劃執行,共同思考如何在友善環境與地方產業間,取得平衡的生活模式。
在 #台江國家公園 擔任志工多年的黃建雄和陳純敏是課程合作師資之一,他們觀察到學生的背景臥虎藏龍,各有所長,但是缺乏舞台揮灑,於是採取大量討論和實作的上課模式,培養學生的企劃力和執行力,讓學生站到第一線,遇到危機也不出手,交由學生以實務累積社會經驗和技能,老師扮演適時從旁引導的角色。
🐾深入玉井、台江 為傳統產業尋找新出路
玉井、台江是曾文溪流域上的里山和里海,也是團隊主要關注並深耕的兩大場域。位於玉井的 #台鹿農牧場,是當地唯一的養鹿場,主要收益來自鹿茸,隨著時代發展,鹿農面臨的困境在於市場逐漸萎縮及世代交接問題,因此如何開發養鹿的其他收入,同時將 #水鹿產業精緻化,是團隊進入社區後不斷思考的方向。
首先,他們引入 #香草種植,利用香草蒸餾所得的純露,彌補非鹿茸季的產值和營收,並且結合在地特色如芒果樹、農家餐、蘭花園等,規劃套裝行程,藉由 #生態旅遊模式 吸引旅人走進里山,從遊憩中認識食農教育、體驗動手做的樂趣,或是舉辦工作假期,讓地方看見創生的可能。
靠海的台江地區經濟命脈以 #水產養殖 為主,由於養蝦失敗率高,養虱目魚收益低於成本,造成很多魚塭棄養、閒置,甚至填平改做工商業使用,但是這些魚塭就位於國際級的四草濕地周邊,就生態和景觀而言,值得保留。
團隊分析當地產業結構後嘗試從通路下手,把消費者帶到魚塭,如此一來可以省去中盤商的利潤,對生產者有益,消費者也能購買到最新鮮的漁產,魚塭留下來了,對環境和生態也是好事,可謂三贏。為了凸顯在地漁獲品質,學生們設計了多種海味食譜,如虱目魚煲湯、魚排漢堡、魚鱗果凍等,展現新世代的創意。
隨著課程持續發展,至今已邁入第五年,累積的經驗與成果不僅為地方發展注入更多的助力,也讓學生們相信自己手中握有改變的潛能,這股力量,指日可待。
🍀文/李佳芳 攝影/王士豪
🍄[文字及圖片版權屬臺南市政府所有,請勿任意下載及重製]
👀更多悠活台南精彩文章 請線上觀看:https://is.gd/u6QW1c
生態平衡通識 在 黃之盈心理師的暖心園地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親子天下,共好大對談]—親子天下club
#跨世代 #共好 #聆聽多元
昨天以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的身份,受邀參與親子天下的「跨世代共好大對談」講到共好這個主題,剛好搭配上我們最新一集的 #FACE崩潰娃的鎮定計 PODCAST中,現代家庭的共好的議題,內心有許多的呼應。但因為時間的關係,後段節目僅有機會讓一位來賓分享,遂想將所思所想分享在此。
'
🔎即將撐起整個世界的他們,怎麼看世界與自己的關聯
首先,很有感於20歲以下的青少年,在3C原始人的世代中,他們在訊息龐雜的年代,不但懂得篩選訊息、並運用資源,把握對土地和世界的善念,將所學階段的每個學習,與在地環境及運用學生有限的身份和資源做連結,非常不簡單。
'
🔎與談的學生代表:云澤、牧忻、妘柔、子謙
從各自的年齡及觀點出發,為這個社會做出很具體的友善行動,這是非常珍貴的。與談中,提出針對課業和熱情公益的兼顧,以及國中生態重視課業,如何取得平衡。身為全台最大高中生自媒體代表-云澤在末尾的談話中,不但踩在高中生的視野和生活世界給予回應,更跳脫成績的框架,提供學習熱情和將國中雜食生態當成科普知識的培養,提供給身在國中的其他夥伴不同的視野和態度,這回答非常的素養。
'
子謙(大人研究社)是位對凡事都好奇的孩子,並且針對不贊同的事物,有很棒的思考腦和邏輯,針對大人的反對,據理思索及力爭更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透過清晰的口語表達,向大人提出孩子觀點的觀察,並試圖從中取得平衡,很不容易。
'
妘柔和牧忻則是透過行動,將減塑活動在僅有的資源和透過實地觀察的數據蒐集,分析問題,在小學階段,就透過老師的帶領和實質的行動,在花蓮位在地做了一系列減塑活動,試圖以溫婉卻堅定的態度,與大人對話。
'
🔎國中時期的學習,是學科基礎的奠定,本身就非常『雜食』時間壓縮之下,就會產生許多自我懷疑
對於孩子們從國小的彈性課程,專題培養,到國中學科轉變為科目和學科的多樣化,無可諱言的是,要適應及拓展各科,在能力躍進方面的部分本身就是非常雜食的。
'
在這個時期,國小國中大不同,孩子大多都會領略到時間的確會被大大壓縮,我想,在現在『專題式跨域學習當道的世代』這也是為什麼108課鋼開始推素養導向、跨域連結,就是要將國中的雜食生態慢慢導向專題化和實用的知識,在這點我自己有些想回應的狀況,國中階段的我,數理沒有特別有興趣,是參加自然和天文營都會睡著的小孩,當時,國中也很想逃避數學理化等科目,很想跟孩子們分享及回應的是,我們要對自己的學習狀況自我接納並自我肯定,妳們有提到的「專題式學習」,其實就非常的素養。
記得當年國中時期的我,從對數學理化興趣缺缺,後來國中卻不偏廢科目,國中三年期間沒有補習,轉念肯定自己的學習方式後,反倒後來因為對學習的熱忱,獲得市長獎畢業,其實其中的祕密:就在於我的好勝心、好奇心,將自己有興趣的領域與各科作結合,並且在家中研發『專題式學習』的方式,將國中雜食的科目都整合起來,這在現今也在教育界的我來看,應該就是"早年的另類素養導向、跨域整合"吧!
/
🔎進行學科混血、超展開,父母的態度和視野很重要
記得當年國中第一名畢業的我,父母並沒有要求我讀前幾志願,反倒很希望我基於這樣的基礎,有更多綜合的學習,當時我就索性入學綜合高中就讀,因為當年為有綜合高中可以在高一的各科探索後,再組選自己喜歡的科目。在高中時期,我的學習就不斷在跨域和混血地吸收商科、廣告設計、資訊類科、國際貿易等科目,進行實際學科探索過後,高二再分流專業學科,這個過程非常像大學,大一通識,大二大三才開始專業科目,而這個過程,我覺得父母的態度非常重要,#不因為你穿哪間學校的制服 ,而決定你的價值。
我的父母,一直認定著『#不一定要走一條跟大家一樣的道路,#允許迷路,#迷途知返 的過程都是很重要的學習!』(優秀的學生的選擇,反倒容易被社會的期待框架侷限,而當年我的父母並沒有給我這種壓力,反倒希望我去學學調酒、考導遊執照,看看不同的學科領域)
然而,這樣跨域的學習方式,在當年我的大學申請入學(從綜合高中跨考自然組科系)、跨考研究所(由理工科跨域心理學門)期間、國家高考、教育甄試,面對需要思辨申論和應用的題目,都有自己的一套見解(#問題解決辦法),進而讓評審(我身邊的大人)也動容於有這樣的做法和知識理解域。原因是因為我的『知識是活的』在申論題和面試的考試中,我的答案也不是書本上的『唯一正解』,不是一個背答案的知識體,你們得相信,世界中活用的人也很多,尤其這些允許自己跨域的大人們,也青睞於有『自解』的後進們!
/
🔎我的學習路『#有意義,#學有感』所以 #找到學習的意義感幫助自己在國中階段的適應很重要,你的學習走過的路終究會回饋到你的生命裡
但是,這個學習秘密,當年我也曾一度迷惘自我懷疑,覺得「我是不是比較笨」才會『一直想追求知識的根源』『學習這學科對我的意義』反倒被同學老師認為"不務背答案、一直練題庫"的捷徑,也常自我懷疑是否花在知識與生活連結的部分,下好多苦工,是否符合效益。但,我想內心更大的召喚是「我認為學習不是考試的應答機,是與生活和興趣作充足的連結。」也還好沒有被環境氛圍打敗!
當年的這個學習秘密,在時間的考驗之下,原來就是現在的素養導向,讓我在各學科中保有專屬於自己的知識攝取意義和獨特的自體學習路,這部分是需要自我肯定和自我接納的,所以我想回應的是:
『也許你們也可以幫自己目前所作的行動,當成一門專題,與目前的各學科作連結,更讓各科教師也領略到這幾個科目原來可以作這些連結,#找出自己學習的意義。』
🔎在目前「#專業死時代」長輩/家長/教師的權柄,被奪下,也反觀,人人都有知的權利,進而在知識的部分逐漸趨於平等。但也要注意,在後真相時代中,#人人都希望待在自己的舒適圈,接觸的訊息也很偏食(針對提問者提到使用3C被懷疑不務正業的反思如下:
1.社群軟體到底是將我們的生活圈擴大,還是也窄化了我們訊息吸收和聆聽差異的機會?
2.在多元涵容的生態中,透過大數據的偏好,我們是否已經慢慢在幫異己消音?
3.在破除時間卷軸的無限瀏覽中,我們是否也迷失在數位世代的轟炸訊息裡?
4.最令大人煩惱的,是針對媒體的『識讀』,在孩子還不成熟時,面對網路海量訊息,孩子是否也針對負面和排除異己產生情緒化、片面的嗜毒偏好?
這些都是大人正在面臨孩子使用數位,擔心的部分,更遑論涉及犯罪、詐騙或暴力色情的海量資訊)#擔心孩子變質,#是父母最深的恐懼,不是不信任你們。
所以當我們在聆聽多元聲浪的時候,當然因為孩子的權柄和發聲機會較小,更期待大人的支持,在支持之餘,我們也希望你們看見現在的跨域不只有跨,而是 #了解,並 #共享資源,如此一來,『共好』才有機會在彼此的溝通、聆聽及回應中,#破除藩籬和隔閡!
/
🔎世代共好是世代更新的洪流,也是每個人面臨的課題,溝通姿態很重要!
就像我自己的PODCAST平台中,提到的,我認為要『世代共好』,溝通的姿態很重要,當我們覺得委屈、不被理解、被誤解時,我們也已經待在一個不自我肯定的弱勢狀態中,然後就更容易情緒化,以及期待『據理力爭』『得理不饒人』的衝突衝撞,這都兩敗俱傷,所以建議共好的前提是:
一、『理直,氣要婉』
二、『說理,要耐煩』
三、『得理,要饒人』
並且對於身邊的大人『真心相信,大人對於異己,和你們一樣也需要時間,吸收和消化』所以,大膽提出你的計畫和提案,感於被觀看和驗證,邀請長輩給力,加上自己搜尋知識的支撐,幫助你的善念和好事,撐出『據理,力爭上游』(如減塑行動、環保、偏鄉教育、分享閱讀樂趣、抗暖等為地球為社會盡心盡力的諸多好事)『將生活實踐,落實在不同的平台上,讓大人們願意 #據理支持!』所以,我看見孩子目前運用有限的資源,有限的平台,將生活的豐富視野,帶給大人們、更呼籲更多大人們一起響應,這些這麼棒的事情,解凍大人的心並攜手一起推廣出去,就有機會也運用到前一個世代的資源,踩在大人建立的立基點上,跟『對的人,爭取到隊的資源,作出對社會美好更對的事』這就是大家共好的初衷!
.
🔎社會參與,善用 #科技 及 #對的人,領導大人們一起成為善的推手
身為父母,在社會中堅分子的我們,其實也渴望自己在孩提時期,擁有海量的資源,不被侷限視野,對這個世界也都曾經好奇如你們,我們也都願意成為善的推手,響應這世界的種種美好!
然而,跳脫比高分的心態,緩和自己的內心,#彎下自己的腰桿,傾聽孩子正在對這社會進行的美好的事!透過實際的溝通、計畫提案及參與,無論參與的時間和形式如何,首要以身作則推己才能及人,而你們正是這股先驅和洪流,在你們拿著麥克風說出"大人都不懂"的呼喊時,我看見,有許多大人用心聆聽著你們的呼喊,我想,這次的共好行動,就是個很棒的起點!
你們的生命,已經在別人的生命和生活中,起了許多漣漪!並且擺脫他人觀點(易立志和易放棄),活出這個世界共好的精采
#世代共好共感 #過去的叛逆就是現在的斜槓(云澤語錄)
#親子天下 #跳脫舒適圈 #跨域聆聽及看見
🔎活動:https://reurl.cc/V3W6EQ
🔎共好行動大聲說,對話框框起來https://site.parenting.com.tw/works-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