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inventing Workers for the Post-COVID Economy
The nation’s economic recovery from the COVID-19 pandemic will hinge ( ) to some extent ( ) on how quickly show managers can become electricians ( ), whether taxi drivers can become plumbers ( ), and how many cooks can manage software for a bank.
This is likely to prove especially problematic for millions of low-paid workers in service industries like retailing ( ), hospitality ( ), building maintenance and transportation, which may be permanently impaired ( ) or fundamentally transformed. What will janitors ( ) do if fewer people work in offices? What will waiters do if the urban restaurant ecosystem never recovers its density ( )?
Their prognosis ( ) is bleak ( ). Marcela Escobari, an economist at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warns that even if the economy adds jobs as the coronavirus risk fades ( ), “the rebound won’t help the people that have been hurt the most.”
Looking back over 16 years of data, Escobari finds that workers in the occupations ( ) most heavily hit since the spring will have a difficult time reinventing themselves. Taxi drivers, dancers and front-desk clerks have poor track records moving to jobs as, say, registered nurses, pipe layers or instrumentation technicians.
COVID is abruptly ( ) taking out a swath ( ) of jobs that were thought to be comparatively ( ) resilient ( ), in services that require personal contact with customers. And the jolt ( ) has landed squarely on workers with little or no education beyond high school, toiling ( ) in the low-wage service economy.
“The damage to the economy and particularly to workers will probably be longer lasting than we think it is going to be,” said Peter Beard, senior vice president at the Greater Houston Partnership, an economic development group.
What’s more, he said, COVID will intensify underlying ( ) dynamics ( ) that were already transforming ( ) the workplace. Automation ( ), for one, will most likely accelerate ( ) as employers seek to protect their businesses from future pandemics
The challenge is not insurmountable ( ). Yet despite scattered ( ) success stories, moving millions of workers into new occupations remains an enormous ( ) challenge.
“We need a New Deal ( ) for skills,” said Amit Sevak, president of Revature, a company that hires workers, trains them to use digital tools and helps place them in jobs. “President Roosevelt deployed ( ) the massive number of workers unemployed in the Great Depression on projects that created many of the dams ( ) and roads and bridges we have. We need something like that.”
勞工轉型以因應後疫情時代經濟
美國經濟能否從新型冠狀病毒影響下復甦,將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表演經理們要多久才能變成電工,計程車司機能否化身為水管工,以及有多少廚師能替銀行管理軟體。
這對零售業、餐旅業、建築維修和運輸業等服務業數百萬低薪工人來說,問題恐怕特別大。這些行業可能受到永久性損害或發生根本性改變。若辦公室裡人變少了,工友要做什麼呢?若都市餐廳生態系統繁盛不再,服務生又該如何?
他們的前景是黯淡的。布魯金斯學會經濟學家Marcela Escobari警告說,即使就業機會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風險消退而增加,「經濟反彈也幫不了那些受創最重的人」。
Escobari檢視16年來的數據發現,今春以來受衝擊最大的一些職業,勞工將很難自我改造。計程車司機、舞者和櫃檯人員轉行從事護理師、舖管工或儀器技工等工作者十分有限。
新型冠狀病毒突然帶走了一大批原本被認為較不容易永久消失的工作,即需與客戶面對面接觸的服務工作。這一衝擊直接打擊到那些僅受過高中教育、在低薪服務經濟區塊中掙扎的勞工。
經濟發展組織大休士頓商會資深副總裁Peter Beard表示:「經濟、尤其是勞工們受害的時間,可能比我們預期的還要更長。」
他說,更重要的是,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將強化已經在改變職場的潛在動力,自動化即為一例,由於雇主力求讓自己的企業未來不受大疫情影響,自動化極可能加速。
這項挑戰並非不能克服。然而,儘管有少數成功的例子,讓數百萬勞工轉業仍是巨大的挑戰。
雇用勞工後培訓他們使用數位工具,並幫他們找到工作的Revature公司總裁Amit Sevak說:「我們需要一項針對職業技能的新政。小羅斯福總統大蕭條時期把大量失業勞工投入工程計畫,興建了我們現在使用的水壩、道路與橋樑。我們需要這樣的東西。」
#高雄人 #學習英文 請找 #多益達人林立英文
#高中英文 #成人英文
#多益家教班 #商用英文
#國立大學外國語文學系講師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50的網紅偽學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
生態都市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讓我們勇敢夢想 18 之 4 :迷宮之人】文字版
1.
佛教《法華經》裡,有個故事是這樣的。
有一個富翁,看到自己家裡房子已經失火了,但是自己的孩子卻在其中玩得開心,奔走嬉鬧。他看到火都要把他們燒死了,孩子們卻還覺得火焰華麗。為了要把孩子引出這個火宅,所以他只好用羊拉的車載來一些珍奇好玩的東西,逗他們出來。
有的孩子出來了,有的還不肯,所以他又用大一點的鹿車拉更多的東西來引他們出來。
又有孩子出來了,但有的還是不肯,所以他又用更大的牛車拉來更多的寶貝引他們出來。
孩子,指的是我們一般世人。著火的房子,是我們日常的生活,雖然其中種種苦惱和問題,但我們卻日復一日,坐看問題惡化,甚至還自得其樂。而富翁和那些羊車、鹿車、牛車,指的就是佛陀和各種說法的經典,希望能引大家離苦得樂。
這就是有名的「火宅之人」的故事。世人生活在自己製造的痛苦和危險之中,卻渾不自覺。
2.
教宗在《讓我們勇敢夢想》這本書裡,沒有說「火宅之人」,但用了「迷宮中的人」的說法。他講的是同樣的意思。
像前幾集所說,就國家、社會的層次,陷入不知節制的經濟開發,造成種種生態問題、貧富不均問題,又因而造成民粹主義、基本教義派思想的興趣,形成到處都是壁壘分明,難以溝通的障礙。
教宗說這都是不下於造成COVID-19風暴的病毒,但我們渾然不覺。
並且,這些病毒還會再演化成就個人層次,對每個人另有影響的病毒。
相對於不知節制的經濟開發,就個人層次來說,就會出現不知節制的狂熱消費主義。
狂熱消費當然也就會引發拜金。拜金會再引發出人生勝利組、魯蛇組等等的區分。大家都以人生勝利組、成功組為目標,達不到的人就會被認為是能力不夠,沒什麼好說的。
所以教宗說,社會上會有一種「棄弱文化」。棄弱文化,就是把所謂失敗的人,弱勢的人,視為競爭過程中自然產生的結果,所以不值一顧。也就是忽視,無動於中的忽視。
這些弱勢者離我們距離遠的話,我們當然會忽視。教宗提到像維吾爾族人、羅興亞人、阿茲迪人等等。
而這些弱勢者就算就在我們身邊,我們也會忽視。教宗提到許多社會對底層、弱勢族群的漠視。
在書裡,教宗提到他還在阿根廷的時候,有一天晚上因為想親身體驗一個都市裡的底層群體如何生活,所以匿名隱身參加了他們的隊伍。而他形容,就像那些人是以都市裡的廚餘和垃圾維生,整個都市也把他們當廚餘和垃圾了。
尤其,他形容那些上層人士、菁英份子看待這些弱勢者的眼神,十分深刻。他說,那是一種冷峻卻又斯文有禮的眼神,而其中充滿著沉默的暴力。
然而,我們這樣漠視、忽視社會裡的弱勢群體,最終是會遭到反噬的。
教宗說,這次許多國家的疫情爆發的破口,都出現在移工的身上。
移工正是社會下層、底層弱勢群體的代表。
教宗說,任何人,為了求生而要離開自己原來生長、熟悉的環境,都經歷了一重傷害。
中間經過人蛇集團,或其他人的剝削,是第二重傷害。
再到了我們的社會,我們如果再不善待他們,就是第三重傷害。
而教宗說,這次疫情,讓許多人發現自己社會的運作,是如此之仰使移工,卻又如此之忽視、漠視移工,給他們造成種種傷害。
以上這些例子,都是火宅的例子。明明我們是自己製造自己的種種問題,卻還安之若素。
也是迷宮中的人的例子,自己給自己製造了找不到出路的陷阱,卻還自以為享有一個安全而穩定的世界。
3.
所以教宗說,這次病毒來襲,是一次警鐘。和過去的病毒不同的是,這次它震動了全世界,讓全球各地都同時感受到震撼,其實也就是提醒我們過去以為某些事情發生在天邊,發生在世界和自己很遙遠,所以自己可以漠視、不當一回事,而這次不行了。
也因此,他說這是一次極為難得,讓事實終於可以由濁而轉清的時刻,我們終於應該可以認清自己置身於一個迷宮之中,而現在到了該走出迷宮的時候。
只不過,教宗也看到,還是有許多人以為這次的震撼是意外,等意外過去了,就趕快回到以前「常態」的日子;還有人把這次的變動,當成是一次意外的旅遊,旅遊結束了,就還是回到老家繼續過日子。
而教宗主張這是絕不要做的事。
過去的「常態」,是造成今天所有這些問題的禍源。我們不能回到禍源,而必須另找出路。
他說,等時間過去了,回顧起來的時候,我們絕不能說自己在那個難得的時刻卻什麼也沒做,又讓一切回到舊有的狀態。
那我們該怎麼做?
這是下一集的主題。
(圖為Cartonero,阿根廷社會底層的弱勢者。教宗還在阿根廷的時候,曾經在一個夜晚匿名微服和他們一起活動了一個晚上。)
生態都市例子 在 L-inStyle 風尚旅行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嗨~好久不見大家!最近好嗎?
防疫的時期雖然辛苦,
但仍要維持生活當中身心靈的健康和平衡喔~🌱
與大家分享一篇本日6/9 聯合報文章:
🌏旅行產業觀點/游智維
地方旅行,不一定要住大型旅館,而是住進「當地人生活」
『四月,一則新聞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台灣某知名觀光地區因旅宿量供不應求,有業者為此申請大規模旅宿的開發案以提升當地接客能量,卻被認為會破壞當地生態環境而遭到環評卡關。
看到這樣的新聞,不免心生感慨。在旅行產業內打滾多年,也累積了許多國內外的旅宿經驗,也許國外的作法可供借鏡參考。其中,80年代的義大利提出了「分散型旅館(Albergo Diffuso)」這樣嶄新的旅宿思維。幾個人口外移嚴重的沒落小鎮為了振興地方觀光,把原本一間旅館內所需要的櫃檯、客房、用餐區域等機能設施,打散在小鎮內閒置的數間空屋之中。而因為這些設施(原先的空屋)分散在小鎮內各角落,旅客們使用旅館的設施的同時也是在漫遊小鎮、探索小鎮。
在日本,其實也有類似的作法。我印象很深刻,十多年前去拜訪京都旅宿「庵町家STAY」,與創辦人Alex Arthur Kerr相談甚歡。Alex認為,京都市區內其實有許多閒置的町屋老宅未被好好利用,旅客來到京都,比起住在豪華的大型旅館中,不如入住這些町屋更能體驗當地氛圍。因此他收購了數棟大大小小的町屋改造作為旅宿空間,旅客入住時必須要先去他們的辦公室(好比旅館的接待櫃檯),工作人員會講解住宿的周遭環境,然後旅客才移動腳步到自己真正入住的那棟町屋(好比旅館的客房)。他們並沒有經營自家餐飲,而是跟周邊的料亭老舖合作供餐。不定期也會利用自家町屋作為地方年輕藝術家的展覽空間,並時常舉辦日本傳統文化的體驗課程。這樣的經營模式不僅受到外國旅客青睞,甚至獲得了2017年日本Good Design賞的肯定。
不論是義大利小鎮還是京都町家的例子,都不再是大興土木開發新旅館,而是因地制宜利用原本既有的空間,去提供旅客原汁原味的「當地生活」。試想看看,當你入住之後,周遭將不會是制式、無機的旅館客房,而是真正的左鄰右舍,你也許會因此與當地的長者、小孩互相問候,與隔壁雜貨柑仔店、市場菜販閒聊兩句,如同真正的當地人一般。
在後疫情時代之下,或許可以回過頭來思考台灣是不是真的有必要再大動作開發那麼多旅館?過去早期的開發方式,短期內大量資源的湧入也許會帶來立即性的成效。可是實際上,對地方的長期發展來說,這些改變反而可能會傷害了原本地方的特色及優勢。
國外的例子也許不一定完全適用於台灣,但其概念值得我們參考學習。事實上,台灣不少地方也已經有類似的經營模式,例如台南的「謝宅」就是老屋旅宿的先驅,多間謝宅四散在台南的大街小巷之中,讓旅客能夠品嘗道地的台南生活味。又例如金瓜石地區的「散散步」民宿系列,也同樣能夠讓旅客慢步探訪金瓜石的山海之美。
我很喜歡後壁土溝農村美術館的宣傳詞——「村是美術館,美術館是村」,同樣的概念,有沒有可能轉化成「村是大飯店,大飯店是村」?聯合整個村莊、整個地方的資源及能量成為一個共同品牌,以量制價、降低經營成本,而所有的村民都是員工,全村一起盛情款待遠道而來的旅客。台灣未來的觀光展望,除了都會區以外,我期待不論是部落、農村、漁村、離島都能夠好好規劃利用閒置的老宅空屋。善用既有的屋宅,彙整周邊的資源,提供原味的生活,讓旅客住進屬於地方獨一無二的節奏之中。』
#讓我們疫起挺過
🎯500輯線上讀連結:https://500times.udn.com/wtimes/story/120840/5518290
生態都市例子 在 偽學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認真聽】純愛不純|#台灣青春愛情電影|刻在你心底的名字 \\ 李長潔
.
自2008年台灣電影再次興起以來,通俗的青春愛情故事,不但成為話題與票房的解方,也時常在各影展獲獎。以《#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為例,金馬獎就入圍5項,也榮獲「最佳攝影」、「最佳原創電影歌曲」。盤點台灣青春愛情電影的興起,除了70年代瓊瑤式愛情的健康寫實延續,90年代台灣新電影借用愛情重建台灣性。但進入2000年後,一切開始慢慢不一樣了。
.
2000年開始,《藍色大門》(2002)、《盛夏光年》(2006)、《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女朋友男朋友》(2012)、《等一個人咖啡》(2014)、《我的少女時代》(2015)、《六弄咖啡館》(2016)、《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大量的青春愛情電影成為了台灣純愛想像的視野,他們以「青春」、「少男」、「少女」為名,表現出台灣人的情感文化模式。
.
我們今天的「偽學術 | 認真聽」,就來談談這20年來的粉紅泡泡。這廣大的戀愛流行文化是甚麼模樣?它們反映了怎樣的愛情轉向?從不同作品中又可以解讀出哪些文本隱藏的敘事?還有那些膾炙人口的電影主題曲。
.
📌 #今天的內容有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我的《藍色大門》與青春
▶ 「青春」的形構
▶ 「少男」、「少女」的理念型
▶ 純愛不純—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情感先於政治
▶ 愛情電影主題曲
.
📣 #firstory 聽這裡:https://open.firstory.me/story/ckk39z6z0zvfx0807v0lu7165?ref=android
.
📣 #kkbox 聽這裡:https://podcast.kkbox.com/episode/4pHpNRfyLL7Tosl61J
.
📣 #spotfy 聽這裡:https://open.spotify.com/episode/3sbEXh0CwFSEICRNTdR09S?si=dyHHN9_qR-OzUF8q3P95JA
.
📲 #FB論述版:https://www.facebook.com/208541192666847/posts/1674782469376038/
.
//// 完整論述 ////
.
▓ #甚麼是愛情電影
.
想要談「愛情電影」,那勢必是要做個「#類型電影」操作型定義,儘管近年台灣電影的類型化飽受批評,但其的確是招喚大眾的一個方便途徑。或許我們可以幫愛情電影分類為:羅曼史(romance film)、通俗劇(melodrama)與文藝片。目前2000年後的青春愛情電影來看,則較多傾向文藝片。
.
也是因為電影類型化的緣故,其可以更清楚地連帶成一套系統、原則與期待。當「#愛情電影」正式成為一種培養台灣人觀賞電影的習慣,除了公式化的內部敘事外,向外延伸後,便足以展開各種文化工業的制度性生成,例如偶像明星的打造、週邊商品販售、主題曲的流傳等(Illouz, 1997)。
.
最終,透過類型電影的集體觀看,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意識形態,或是文化模式。好比《#為甚麼愛讓人受傷》中,Eva Illouz(2012)藉由《傲慢與偏見》來理解西方個體主義的浪漫生態,或許我們也可以在這20年來的青春愛情電影裡看見自己。
.
▓ #我的藍色大門
.
在《#藍色大門》張士豪的那個年紀,夏天的午后是連續補習戰鬥的人生,週一、三、五是何明數學,週二與週四是徐薇英文,當然以我不學無術的青春,大部份都是呈現偷懶蹺課的狀態。那時候究竟能夠有甚麼煩惱?
.
2002年的《藍色大門》第一次開啟了我對愛情與性別的思考。導演易智言當年拒絕了參加金馬獎,不然,這部相當具有時代意義的作品,肯定有不錯的成績。片中孟克柔(桂綸鎂)、張士豪(陳柏霖)、林月珍(梁又琳)三人的關係,呈現了00年代台灣青少年的社會行動與市民生活精神。
.
▓ #青春的形構
.
我們以後會成為甚麼樣的大人,變成00年代後市民社會中年輕男女的煩惱。在後傳統資本主義社會的生活中,這些都市裡的小事件,個人選擇的養成遊戲,成為我們最需要煩惱的自由,一種集體規則與個人自由的協調抉擇。
.
「青春」,是一個重視自我探索的過程(過渡),無論是《藍色大門》或是《盛夏光年》,都試圖描繪這種秩序建構中的過渡,五月天同名歌曲的日文名稱就叫「#青春の彼方」-- 放棄規則,放縱去愛,放肆自己,放空未來。也是因為這樣的「#失序」,青春才讓人懷念。最終,沈佳宜說「人生中的很多事情,原本就是徒勞無功的」,的確,我們正在腐敗,但我寧可選擇相信《刻在你心底的名字》結局的協調與釋懷是有可能發生的。
.
「青春」,也帶著台灣觀眾走出90年代的悲情。早期的青春愛情電影帶著濃厚的陰鬱,一直到《藍色大門》開始,我們開始談論同志情感、性別認同、家庭關係、三角戀愛等情感議題,青春變得多元而明亮。
.
青春愛情電影裡,反映著情感的真實體制(regime of emotional authenticity)(Illouz, 2012),非常強烈地要求內在性感作為行動與選擇的基礎。青春中的人們,因為初次面臨社會化規範,人們會認真審視自己與對方的情感(愛情、親情、友情),以判斷這段關係的重要性與強烈程度。這大量的自我情感檢視,一見鍾情的強烈情感暗示,時常就是「青春」的情感面貌。這也是青春迷人之處。
.
▓ #少男與少女的理念型
.
媒體中的少男與少女,帶給觀眾對性別角色的論述形構,一方面文本建立起一種戲劇性、典範式的形象,隨著故事的開展,加深觀影者的情感投射,另方面一起作用的是,少男少女的面貌外表的特質,也形成觀眾的欲望對象,產生明星化的作用,成為性別操演的模仿理念型。
.
青春愛情電影中的少男比少女更加倍重視,除了《藍色大門》與《我的少女時代》外,其它全部的愛情電影幾乎都圍繞著少男,少女通常則作為是推動劇情的力量。少男的姣好面貌,成為電影世界裡的耽美重心,隨便舉例就一堆,陳柏霖、張孝全、柯鎮東、陳昊森、曾敬驊,「#大男孩」的對純樸、憨直、大笨蛋的要求,他們表現忠誠、可受控制,並且,他們不會對(男性)觀眾產生威脅感。
.
至於女主角則以「#熱情開朗大方」為形象,如《女朋友男朋友》中的林美寶(桂綸鎂),就如同前述,她起了連結兩位男主角陳忠良(張孝全)與王心仁(鳳小岳)的作用,確實地帶動敘事的進展。
.
▓ #台灣青春的反叛結構
.
2000年後的台灣青春愛情,某個程度上融合了日本和美國的純愛視野,前者展現了「#物哀」的精神,後者則更多在表現西方個體主義的追求。當然,不同的作品也有各自主題脈絡的側重,像是性別認同、性別麻煩(Butler, 1990)、青春成長、描繪時代精神、國家與社會變遷的隱喻、情感抉擇等等。
.
總體而言,台灣的作品更擅長挪用青春的反叛結構,去對應、甚至逆返「#國家體制的規訓」,這個台灣電影本土化的大主題。2000年後的新導演,以90年代前後為基礎,自然而然流露出了導演本身的「懷舊」情感,想是一個包含了情慾、戀愛、政治、社會、經濟裝況的「情感的共同體」。
.
▓ #情感先於政治
.
以《女朋友.男朋友》為例,其為一部愛情電影,也是一部歷史電影。該片採用序列式的線性時空,將台灣的多重現代性再現。許多文化學者會討論國族與愛情的辯證關係,大時代下兒女情長,微小的愛情被鑲嵌在巨觀的社會脈絡中。但實際進入電影文本,才會發現,楊雅喆並不是要說明這種台灣性的社會—歷史時空,反而,他進行一種「#逆反」,讓情感能量來主導政治的場景。根本沒人真正在鳥民主自由,這才是真正的自由,非常後現代的後現代的後現代。
.
楊雅喆幾乎總結了後殖民與後現代電影裏頭所有的多元主體:女性、情慾、學生、社會運動、娘娘腔、同志、小三、本土、鄉下人、都市人等等,運用了諸多遊戲般的情節將這些概念構成一個皺摺,裏頭緊密扎實情慾流動,展開又可以觀看台灣自由的進程。
.
▓ #那些年我們一起唱的主題曲
.
青春愛情電影還是成為一種類型了,也不是壞事,也許是必然,這形成了一個穩定的大眾流行文化市場,引導著戀情與自由的話題,反映著純粹親密關係的渴望。在電影裡,人們才可以淡化成人愛情經驗的功利性、功能性。如果能夠再有一首好聽的情歌那就更好了!
.
要能在腦中烙印電影裡的青春記憶,就一定要有一首讓人感動的歌曲,當旋律響起時,瞬間喚起洶湧的刻骨銘心,像是《藍色大門》的「#小步舞曲」、《我的少女時代》的「#小幸運」等。盧廣仲的《刻在我心底的名字》就是一個不錯的例子。這首獲獎歌曲,編曲十分令我動心,第一聲,每次聽到小號與歌手聲線對唱,與法國號的穿梭交疊,都會全身起雞皮疙瘩。
.
這首歌起了關鍵的宣傳作用,五月天、魏如萱、周興哲、蔡依林、田馥甄、梁靜茹、李千娜、韋禮安、曾沛慈、徐佳瑩等歌手的cover版傳唱參與,更加豐富了電影文本與影迷/歌迷的連結。
.
結論是,該約唱歌了(?
|
#參考文獻
.
1. Illouz, E. (1997). Consuming the romantic utopia: Love and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capitalism. Univ of California Press.
2. Illouz, E. (2012). 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 Polity.
3. Butler, J.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routledge.
生態都市例子 在 生態城市特性、生態都市指標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瑞典生態城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生態城市特性、生態都市指標、生態都市例子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瑞典生態城市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
生態都市例子 在 生態城市特性、生態都市指標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推薦與評價
瑞典生態城市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生態城市特性、生態都市指標、生態都市例子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瑞典生態城市體驗分享訊息.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