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築 5G 第 4 維:打造全場景自動駕駛行動網路
來源:C114通信网
自動化正在成為 5G 第 4 維: 5G 商業成功的基石
全球電信商紛紛吹響 5G 的商用號角,各主流手機廠商,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 5G 手機,不得不說 5G 正處在全面爆發的前夜。
據業界估計,5G 將只需三年就能突破 5 億用戶規模。而同樣的用戶規模,4G 花了 5 年,3G 花了 10 年。這樣的前所未有的「5G」速度其關鍵,就在於前所未有的 5G 極簡。
正所謂「大道至簡」,極簡本質上反映的,是一種內在的修為,是一種化繁雜為神奇的魔力。眾所皆知,5G 包含三大應用場景:包括 eMBB(增強型行動寬頻)、uRLLC(超可靠、低時延通信)和 mMTC(海量機器類通信)。
毫無疑問未來 10 年產業界,都將圍繞 5G 的這三個維度,持續進行技術創新,以及商業創新,也勢必將行動通信產業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但在當下,我們同樣認識到 5G 技術的引入,也將進一步加劇網路的複雜性,進而導致 OPEX 的進一步攀升。因此,如何在 5G 部署伊始,用網路內在的極簡理念,化解持續成長的網路複雜性問題,徹底破除橫亙在電信商面前的 OPEX 難題,成為了影響 5G 產業發展的一個關鍵。
5G時代重大變革:面向服務化架構- 射頻工程師培訓教程
想要破解網路複雜性上升,與 OPEX 同步成長的魔咒,答案就是網路自動化。因此我們創新性的認為,自動化將成為 5G 的第四維,與 eMBB、uRLLC、mMTC 這三個維度,一起推動 5G 的商業成功,成為 5G 網路能力的一個必選項。
自動化能力的引入,一方面能夠幫助電信商解耦 OPEX 於網路複雜性,而且能夠給電信商的業務營運,植入敏捷的基因,大幅降低新業務的 TTM 時間。
面向行業數位化這個新的 5G 剛需市場,電信商在新業務發展初期,顯然需要手伸得更長,試錯成本更低去進行商業創新和市場培育,才有可能實現市場空間的規模擴張。而這就需要電信商變得足夠的敏捷,甚至需要變得跟互聯網企業一樣,具備快速的業務上線,以及敏捷的產品更新能力。
透過架構創新和 Use case 創新突破自動化能力邊界
網路自動化之於 5G 的必要性不言而喻。甚至可以說自動化一直是在電信商心中教堂式的存在。但坦率的說,經過多年的探索,絕大多數的網路自動化程度,仍然處於比較低的水準。那麼如何才能實現自動化能力的真正突破呢?是不是透過某個產品的功能演進就可以實現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從時間維度上看,網路的自動化是個長期演進的過程,正如汽車自動駕駛 L1 到 L5 的分級一樣,網路的自動駕駛,也是一個基於場景的逐級實現的過程。自動化的價值也可以逐級兌現,實現沿途下蛋。
其次從空間維度上看,網路的自動化是個自頂向下的系統工程,不僅涉及到電信商面向自動化的流程重構,而且更加需要網路系統架構的創新。不僅需要網路設備更加的簡單和智慧,而且更加需要面向場景的 Use case 創新;
對於架構創新,我們拿汽車自動駕駛來看。汽車從被發明一開始,就是圍繞人的操作為中心去定義,整個架構以及部件的設計。而今天,要實現自動駕駛的話,如果還是圍繞人的駕駛行為,把所有的「人-機」交互轉換成「機-機」交互的話,將存在兩方面的問題:
一方面,這樣的轉換過程極其的繁復,另一方面,沒有辦法消除駕駛員個體行為差異性。因此,在面向一輛除了家和辦公室兩點以外,以「第三生活空間」存在的完全自動駕駛汽車而言,必須重新定義汽車的系統架構,以及部件的能力。
而網路的自動駕駛其複雜性更甚,首先,網路的全生命週期從規劃、建設、維護和優化各個環節,都存在大量的專家運維複雜性,且不同運營商的運維流程不盡相同。
其次,行動網路本身是個持續動態變化的系統,話務模型以及無線信道環境,上一秒鐘和下一秒鐘,就有可能變得迥異。再次,行動網路存在著幾千個配置參數,更可怕的是參數之間的依賴關係,已經完全超越專家經驗的可處理範疇。
因為我們不得不去考慮一個問題,如何透過系統架構的創新,去逐層的把實現層面的複雜性,進行封裝與屏蔽,這樣才有可能實現簡單、無損、高效的交互形式。才有可能徹底突破網路自動化的能力邊界,走向網路的完全自動駕駛。
基於這個理念,對岸中國華為在 2018 年,創新性的第一次面向業界發佈了面向行動網路自動駕駛的「Cloud AI-Network AI-Site AI」三層架構,將AI技術和行動網路進行深度結合,從雲端、網路和站點三個層面分層,構築行動網路的自動化與 AI 能力。透過架構上的分層自治,徹底激活網路各個層面的自動化潛力,並在此基礎上透過極簡協同,實現 Network AI 與 cloud AI 之間,以及 Site AI 與 Network AI 的高效閉環。
可以說,面向行動網路「三層架構」的推出,為行動網路全場景自動化的實現了架構上的準備。
實現網路自動化,核心是要實現基於意圖或者策略的 E2E 自動化閉環。也就是說網路層面與上層系統之間的交互,需要從簡單的數據交互、參數交互轉變到策略交互、意圖交互。這種轉變的基礎,就在於要真正實現行動網路的域內自治,即分層自治,垂直協同。
從運營商實現業務自動化(跨域跨廠家)的視角來看,「分層自治,垂直協同」的理念能夠最大化利用運營商與設備商的優勢。運營商能夠更多的從業務工作流的視角,來重構面向自動化的工作流以及靈活編排的能力。
設備商能夠更多從網路視角,實現對域內複雜性的封裝,進而實現自動化能力的高度內聚,來充分釋放網路潛能,並透過場景化能力接口的極簡開放,最終實現基於策略或意圖驅動的網路自治。
圍繞場景定義自動駕駛分層分級,推動 Use Case 創新
如果說架構上的準備,相當於給網路自動化的這一片熱土,真正變成了沃土,但是最終是否能成長為碩果累累的莊園,則依賴於整個行業圍繞網路運維場景,以及業務運營場景的 Use case 探索與創新。
行動通信產業對自動化的探索,如果一定要給一個里程碑時間點的話,可以追溯到 2006 年 NGMN 首次提出了 SON(自組織網路)的概念,其實業界對網路自動化的探索應該更早。
業界從工具輔助人工自動化,到功能定義自動化。時至今日,我們認為之前網路自動化的探索少了一個非常核心的要素:場景。場景可以說是自動化能力,與工作流的一個粘合劑,有且僅有透過場景化,基於流程來串接單點的自動化能力,才有可能最終以一個場景的循環自治,來兌現相對完整的客戶價值。
中國華為,這家已被美國川普正普頭痛的公司,於 2019 年 MWC 倫敦預溝通會上,發佈了系列化的面向行動網路的自動駕駛解決方案,其中就包括管控合一的移動大腦MAE(行動網路自動化引擎)。其兩大核心理念,其一就是圍繞網路運維生命週期的規劃、部署、維護、優化,以及業務發放五大領域的場景化的自動化能力。其二就是自動駕駛網路基於場景的L1到L5的分級演進理念。
例如在站點部署領域,MAE 提供一鍵式的站點部署解決方案,從站點的設計、配置、開通和驗收環節提供端到端的自動化能力,大大縮短了 5G 站點的開通時間。
目前已經在北美、日韓等全球多個局點展開驗證。北美某運營商通過採用自動化的站點部署方案,實現了開站過程中的零人工交互,平均每站點的部署時間從4小時縮減到半小時。
在業務發放領域,MAE 基於 AI 技術實現了無線家寬業務的可放號速率的精準預測與套餐的自動匹配,並透過與上層 IT 系統的無縫對接,實現了在營業廳的WTTx業務,一鍵式放號與套餐生成。
誠然實現行動網路的完全自動駕駛,是一個長期的旅程,但面對 5G 的到來,網路自動化則是時不我待,整個產業都需要行動起來,共同定義清晰的面向自動駕駛的分層分級標準、牽引技術創新並指導落地,及時享受自動化帶來的「分期」紅利,最終擁抱全場景自動駕駛網路帶來的無限可能。
附圖:How will 5G unlock the potential of autonomous driving?
构筑5G第4维:打造全场景自动驾驶移动网络
5G第四維:從三角形到鑽石
透過「分層自治,垂直協同」凝聚產業合力,加速自動化進程
构筑5G第4维:打造全场景自动驾驶移动网络
分層自治,開放協同
The need for speed: is Ireland ready for 5G - the next big thing in ...
Applications - 5G / Mobile Infrastructure | Microsemi
影片:5G Driverless Cars: South Korea tests new network in mock city
資料來源:https://3smarket-info.blogspot.com/2020/03/5g-4.html?m=1&fbclid=IwAR33AfFe2qHxHza9HkHPsxw8usWUSJe72iM3NJzssf1KUJQ_R8bPJ9oSxFk
生成式設計應用範疇 在 COMPOTECHAsia電子與電腦 - 陸克文化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電路設計 #量測 #任意波形產生器AWG #訊號調變
【模擬仿真越精確,意外越少、良率越高】
示波器 (Oscilloscope) 和訊號產生器 (Signal Generator) 可說是工程師的兩大基本配備——前者擷取訊號、後者生成訊號。在類比/類比數位混合訊號領域,任意波形產生器 (Arbitrary Waveform Generators, AWG) 應用非常普遍而廣泛,藉 AWG 產生訊號以模擬某種感測器便是其一。
例如,複製汽車碰撞實驗的訊號,或產生高速類比訊號來測試晶片功能。AWG 在各式範疇皆能應用,從簡單的正弦波產生器、到 AM/FM 調變、再到更加複雜的 QAM 調變訊號等,而高速放大器與類比數位/數位類比轉換器 (ADC / DAC) 的品質對於寄生訊號與雜訊影響甚鉅,另電源供應電路亦可能造成干擾。
白皮書下載:
《ADI 任意波形產生器解決方案》
https://www.analog.com/en/landing-pages/002/apm-form/adi-arbitrary-waveform-generator-solutions_tw.html?ADICID=BNAD_AP-TA_P138657_TWCompoTech-WLLP-640x480_184
#亞德諾ADI
生成式設計應用範疇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AI、物聯網和混合雲是未來 IT 的三駕馬車嗎?
上午1:00:00
3S Market 資訊中心
RFID世界網
想打造這個技術聯盟,唯一的手段就是藉助一種混合多雲平臺。但那又是什麼樣子的呢?
未來的資訊科技系統,日益專注於資料在哪裡生成和處理、資料如何提供和收集,以及這些資料移動起來有多快。找到一條最高效的路徑是關鍵。
兩個最重要的趨勢是物聯網和人工智慧(AI),兩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簡單來說,物聯網就是眾多裝置交換,來自眾多資料點的資料,這些資料在眾多平臺上,以眾多方式來加以收集。這些資料要迅速分析,在大多數情況下,要傳送到下一個層面以便進一步處理。
與此同時,AI就是以程式設計方式處理這些大數據,做出即時的、對時間敏感的決策。要打造這個技術聯盟,唯一的手段就是藉助一種混合多雲平臺。為AI和物聯網提供最高效路徑的混合IT基礎設施的幾個要素,成為了將帶來商業優勢、創新和未來「雲中雲」(cloud of clouds)的那些技術的基礎。
物聯網和計算邊緣
我們身邊好多裝置,在被認為是現代企業和消費者空間的邊緣這個地方,收集、分發和處理資料。更進一步,所有這些資料必須在立即控制範疇之外的空間,迅速加以分析、收集和傳輸。
這番努力需要滿足異常苛嚴的要求:分散式收集和儲存最接近資料來源的資料。
這意味著,物聯網邊緣和這些系統中發生的計算事件,是自動化及其他新興趨勢的焦點。這些元素是未來計算架構,進一步創新的主要催化劑,那是由於日益智慧化、互動式的裝置數量激增,邊緣在不斷外延。
物聯網的邊緣必須通過可以驗證、建立和拆除連線的分散式連線,呈現實時事務,沒有中央控制機制。至少,基本原則對延遲,開始帶來操作問題之前資料,可以移動到多遠作了限制。邊緣即切實可行的邊緣有多遠?
協同運作,這背後的邏輯完全是AI。資料生命週期、資料流動、資料分類、報告和物聯網的無數方面是由AI的智慧決定的。
AI無所不在
AI不是好萊塢電影,希望我們相信的那樣,是一些自我感知的機器人,但它可能似乎直接來自科幻作品。現在,AI技術早已遠離了初期的炒作階段;想要找到它,你得認識到這點:這種技術旨在學習、適應和辨識模式,並大規模地模擬人類智力。
你要做的就是看看外面的自動駕駛汽車:從全自動汽車到飛機上的自動駕駛系統,它們能在片刻之間做出智慧化決策。
AI和物聯網是共生關係,瞭解兩者之間的關係非常重要。AI需要海量的計算能力才能執行,而在許多情況下,這個要求只能透過裸機計算能力來得到實現。
速度和效能很關鍵,因為瞬間所做的決策生死攸關。此外,AI引擎做出的決策要迅速而準確地,反饋回給物聯網裝置。這方面的例子包括如下:
1. 無人駕駛的自動駕駛系統,可以檢測挽救生命的情況(比如洪水),重新規劃交通路線、發出警報,避免事故。
2. 醫療裝置可以自動為病人心臟除顫,向最近的醫院傳送急救訊號。
3. 自動化農業聯合收割機可以避免撞上走散的動物或牛群,及時提醒農民。
4. 信用卡詐欺檢測。
5. 來自視訊服務的點播推薦。
蘋果的Siri技術和亞馬遜的Echo生態系統,做出超快速的決策,決策在端點上體現出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AI不僅要求速度快,還需要大量資料,而AI系統將以程式設計方式,處理海量資料,從而做出即時決策。AI竭力實現程式化推理和自我糾正,最終實現學習。企業環境下,具有無限的潛在優勢和好處。
其中,AI能夠:
1. 幫助減少整個企業組織的人為錯誤
2. 管理大量資料
3. 傳送員工的工作流程
4. 支援公司企業的數字化轉型
5. 大大有助於提供無縫的客戶體驗
AI技術日益通過第三方軟體,和現有軟體工具中的功能被引入進來。AI和物聯網設計成為了企業的藍圖。
混合多雲帶來顛覆
要是缺少一種支撐性的平臺和架構,物聯網和AI根本不可能融合。這時候,混合多雲有了用武之地。所有公司(甚至是從事同一行業的公司)展現了獨特的技術基因,這種技術基因是為各自的業務要求和發展情況打造的。
混合多雲是一種顛覆性的技術發展和商業機會。想了解這個顛覆力量,就要了解混合模式、物聯網和AI之間的關係。
混合雲平臺為物聯網-AI環境帶來了諸多最關鍵的優勢,其中包括:
各種形式的儲存:混合云為AI和物聯網的構件度身打造,可能有眾多不同的儲存層,比如即時、歸檔、冗餘和分散式等儲存層。沒有哪一個雲能做到這點。儲存的資料可以由AI引擎快速、程式化地訪問,並透過機器學習逐漸加以豐富。
比如說,你可能使用AWS S3儲存來進行歸檔,使用異地SAN儲存來滿足高效能要求。
通過為AI關聯各個資料來源,迅速處理資訊,迅速豐富資料:資料在裸機上處理起來速度最快(因為障礙最少),並在這個核心與伺服器的原始處理能力之間跳轉。裸機伺服器叢集仍是AI處理的最佳構件。
為應用程式提供定製的安全性:確保應用程式安全是企業的一項重要使命,在集中式場景下尤為如此。歸根結蒂,最近新聞媒體上的安全洩密事件與使用者未妥善使用AWS系統有關,因而暴露了祕密資訊。
從根源來分析諸如此類的安全事件,許多程式缺口(procedural gap)歸結為知識缺口(knowledge gap)、培訓和技術。核心混合資料處理可以實現公共雲環境中根本沒有使用的企業控制、報告和審計等要素。
混合雲無極限
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在某個地方,雲似乎以某種方式處理每次互動、交易和溝通。世界上幾乎每個應用都使用雲作為其整合架構。明天的資訊系統將變得更專注於在種類越來越廣泛的裝置上提供實時體驗。
按照舊規則,比如摩爾定律、寬頻增長規律以及定義計算機服務行業的其他線性趨勢,創新只能隨著時間的推移才能實現。由於混合雲技術,不再是這樣了。
物聯網、AI和混合雲是同一個三角形的三條邊,是同一條凳子的三條腿,是IT界的三位一體。這三股力量將共同提升資料的地位,成為現代應用創新的核心。
對當前應用為王的這個世界而言,未來無極限。混合雲不僅僅是一種平臺。它是由戰略打造的,是一種領先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神奇的架構,最重要的是還有望構建未來。
影片:https://youtu.be/jg4AaB32Xkc
ファームノートの挑戦。Internet of Animals で切り拓くこれからの農業 | AWS Summit Tokyo
附圖:愛瑪麗歐機器人可一秒鐘內偵測並辨識人臉,並可同時辨識超過100人
資料來源:http://3smarket-info.blogspot.tw/2017/10/ai-i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