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單張-57
#三分鐘福音
I我們都如羊走迷I
我們人類都如同迷失的羊,在世界裡胡沖亂撞,找不到人生的方向。我們的身體被世界的王以工作加班、遊戲娛樂等原因所徵用,我們的魂被世界的王以真假消息、要過度奢華享樂的思想所困擾,以至於我們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思考生命的真諦實意,也不知道人活著的意義。日復一日,我們就是忙忙碌碌。即便有些人看似是成功人士,享受著美酒佳餚鮮花掌聲,待酒盡人散,繁華落幕夜深人靜,也免不了會為未知的明天思慮煩擾,Bill Gates說:Microsoft破產,永遠只有十八個月;馬雲也說,其實我並不快樂。
親愛的朋友,幸運的是,我們因為耶穌基督而有了人生的轉機。聖經彼得前書說到,我們好像羊走迷了路,如今卻歸到我們魂的牧人和監督了。基督是神所差派到世間來,解決人生問題的救主。祂本是神的兒子,親臨塵世,生活了三十三半年,祂是罪人的朋友,是病人的醫生,更是神的羔羊,祂為我們死在十字架上,除去世人一切的罪,然而死亡不能拘禁祂,祂死而復活,釋放出神聖的生命。只要您相信他,接受祂,你就擁有神聖豐美、永遠無限的生命,就與這世界的王魔鬼撒旦劃清界限。今生的思慮,眼目的情欲,以及明天的憂慮都從我們心裡脫落。
有主萬事足,無罪一身輕,愁苦的人生就變成喜樂豐美的詩歌。
#你可以這樣禱告
主耶穌,你是我的好牧人,謝謝你尋回我,賜我生命,使我享受,使我得真正的安息。
#水深之處
#每周一三發佈
#陪福音朋友一起讀
#禱告信息讀經只要三分鐘
同時也有8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Passion Music,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地Christian Hip Hop 耶膠系列 2021年全新作品《基督教明星老海鮮坊》,延續批判風格,今集來談談老海鮮現象 (??Old Sea Food Phenomenon) 無論親身經歷、聽故仔、睇新聞,大家都見過基督徒群體也有不少一成不變、離地脫節、安於留在comfort zone的...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的推薦目錄: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水深之處(水深之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Passion Musi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孫叔唱副歌~生有時、死有時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聖經》、<傳道書> #聚散有時/ 勞倫斯.卜洛克|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傳道書第三章- #張儒民傳道“凡事都有定期 - Facebook 的評價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大詩人的寂寞投資筆記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你好,歡迎每天聽本書,今天為你解讀的書叫《貨幣野史》。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的主題,我會說是「找回丟失的貨幣常識」。
什麼是貨幣常識呢?我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貨幣是一種特殊商品,它是在經濟發展中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一般等價物的交換媒介。比如說,在原始社會里,有人種田,有人打獵,有人採摘,他們一開始是直接交換彼此的產品,但很麻煩,於是慢慢約定,用某種貴金屬作為交換的中介,形成了貨幣。這就是一般經濟學告訴我們的常識。
但這本書告訴你,這個常識是錯的。書中說到,按人類學家的考察,歷史上不存在物物交換的經濟,更不用說由物物交換演變來的貨幣;相反,有很多證據表明,貨幣最初的形態是關於欠債的記錄,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比如,五千多年前蘇美爾人的債務記錄,近代英國使用的木條借據,太平洋的雅浦島上使用的石頭貨幣,乃至今天銀行系統中流動的電子數據,都能證明貨幣是一種信用債務記錄,而不是我們常說的交易媒介。
這裡需要提醒的是:信用和債務是同一件事的兩個方面,債務表示負擔,信用強調償還,它們都代表欠債,因此在很多時候可以互換,比如信用卡就是債務卡,信用記錄就是債務記錄,信用擴張就是債務擴張,等等。
那麼關於貨幣是信用的觀點是怎麼弄丟的呢?作者指出,在17世紀的英國,發生過一場關於貨幣鑄造的大辯論,當時德高望重的思想家洛克認為,貨幣作為商業活動的工具,價值要固定,標準要統一,他不認可貨幣是信用,而相信貨幣是金銀,這種觀點贏得了辯論,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經濟學的創始人亞當·斯密把它寫在經濟學的奠基之作《國富論》中,一直流傳到今天,成為經濟學的常識,也成為經濟學的一個失誤。
這本書的作者菲利克斯•馬汀,有經濟學、古典學以及國際關係等多個學位,所以這本書不像一般經濟學著作那麼嚴肅,而是很有戲劇性。比如上面提到的貨幣常識的丟失,書中稱之為「謀殺案」,不過作者認為,洛克否定正確的貨幣常識是無心之舉,所以將它定性為「意外死亡」,充滿了故事色彩。這本書的英文標題叫「Money:The Unauthorised Biography」,被翻譯為「貨幣野史」,充分反映了這一點。
按這本書的觀點,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重大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這有什麼用呢?用一位讀者的話說,魚恐怕永遠也不能操縱水的流向,但它明白了自己曾經逆流而動的徒勞,才會去嘗試改變那些可以改變的東西,讓事情變得更好。這就是認知的價值。
接下來,我就分三個部分為你解讀這本書:第一,為什麼說貨幣的本質是債務記錄,而不是交易媒介;第二,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
第一部分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貨幣的本質是什麼?說起這個問題,很多人憑借在書本上學過的知識,也能說出個一二三來,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在原始經濟中,貨幣是不存在的,只有物物交換,效率很低。因為你必須找到一個交換對象,他有你想要的東西,你有他想要的東西,兩方面湊齊才行。這個困難讓人們產生了對交易媒介的需要,比如貝殼、金銀、銅錢等等,你可以賣出商品賺取它,又可以用它來購買一切物品,並且可以囤積起來,作為今後的財富。這就是貨幣的由來。它的本質是交易媒介。
這套理論流傳廣泛、深入人心,因為它符合我們的邏輯想象,並有權威認證。早在兩千多年前,亞里士多德就提出這種觀點,17世紀著名的思想家洛克也堅持這種觀點,最重要的是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經濟學奠基之作《國富論》中發展了這套理論,被後來的經濟學著作沿用,成了經濟學的標準常識。
當然,它有時也會受到懷疑,比如經濟史上有個著名的「拿石頭當錢」的案例,就對這種常識構成了挑戰。案例說的是在太平洋西部,接近菲律賓的地方有一個島叫雅浦島,當地人過著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島上只有三種產品——魚、椰子和海參,沒有農作物,幾乎沒有藝術品和手工製品,很少跟外界貿易,可以說是現代人眼中的原始社會。
按理說,這種地方最可能看到物物交換的景象,但恰恰相反,雅浦島有一套高度發達、與眾不同的貨幣,學術上叫「費幣」(中文是浪費的費)。這是一種又大又厚的石輪,直徑從1英尺到12英尺不等,中間有一個洞,可以插進木棒進行運輸。一開始人們認為,當地人選擇這種貨幣形式是為了防盜,因為它不易攜帶,就不會成為偷盜的目標。
但後來發現,事情沒那麼簡單。在雅浦島上,交易計算的是彼此的債務,用債務抵消,餘額在以後的交易中再結算。即便到最後結算的時候,如果需要轉移的費幣太大,不容易搬動,它還是會留在原處。這個案例引起了人類學家和經濟學家的注意,它不僅對貨幣起源的常見理論提出了挑戰,還引發了貨幣到底是什麼的懷疑。
一般理論認為,貨幣是一件「東西」——是從眾多商品中選出來的,充當中介起到方便交易作用的特殊商品。但雅浦島的費幣並非如此,通常這些石頭比交易的物品更難移動,在大多數交易中根本沒有被交換過,因此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商品交換媒介,更像是一種信用記錄和債務清算手段。
那麼,雅浦島的狀況是不是特例呢?隨著更多的研究和證據出現,人們發現它不是特例,而是普遍現象。
比如,在距今五千多年前的中東兩河流域,就有了記錄債務的貨幣技術。考古發現當時的帳簿上有一種叫謝克爾的記賬單位,它記錄了商品、勞動和法律懲罰等各種事物的價格,比如每個月的勞動價值是1個謝克爾,租一輛牛車每天要支付1/3謝克爾,扇別人的耳光要罰款10個謝克爾,等等。這種經濟既不是物物交換,也不靠鑄幣支持,而是靠虛擬的債務和收入記賬系統來運作。這時候貨幣充當的是計量單位和債務記錄,而不是一種商品。
又比如在公元12世紀,英國出現了用木條作憑證的支付系統,人們在木條上鑿出凹口,以記錄貨幣單位的數量,將它一分為二,債權人和債務人各拿一根。債權人那一根可以作為支付憑證流通,當有人把代表債權的木條拿到債務人跟前要求償付時,兩根木條上的切口必須匹配。這種獨特的支付系統,在英國持續了幾百年之久。
今天的銀行體系,更能體現貨幣是信用和債務的特點。這一點我在《現代貨幣理論》這本書的解讀中談過,這裡就不展開說,只做簡單的概括,那就是:銀行通過批准對企業或個人的貸款,能夠憑空創造出新的貨幣,這些貨幣的本質,就是企業或個人的信用(債務)記錄。
總之,這本書通過引用一系列證據和研究,否定了傳統經濟學提出的,貨幣是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商品的觀點,比如美國學者喬治·道爾頓認為,如果將「以物易物」定義為沒有貨幣的市場交換,那麼從來沒有證據表明它是重要或主流的交易模式;劍橋大學的一位人類學家更是直截了當的說:「從來就沒有關於以物易物經濟的直接記錄,更不要說從這種體系中誕生貨幣了。」
那麼貨幣是什麼呢?這本書認為,貨幣是由債務記錄和清算系統構成的社會技術,它的核心是信用。傳統經濟學認為,有形的貨幣才是錢,信用和債務是以此為基礎衍生的虛擬現象;而這本書認為,信用和債務才是貨幣的本質,硬幣、鈔票、存款等等這些具體的貨幣,只是表徵,是用來跟蹤記錄經濟中債權債務關係的工具;打個比方,認為貨幣產生信用,就像說太陽圍著地球轉,那是錯誤的直覺,而認為信用產生貨幣,就像認為地球圍著太陽轉,這才是貨幣的常識和真相。
第二部分
那麼,這種常識和真相是如何被經濟學遺忘的呢?這要從一場辯論說起。因為17世紀的英國,出現了貨幣短缺,因此要重鑄貨幣,人們對此產生了分歧。
當時的英國,主要流通的是銀幣,它在使用中會磨損,還有人把邊角銼下來,鑄成新的硬幣牟利,這些殘缺的硬幣重量或成色不足,卻以法定面值在流通,於是就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也就是說,當人們發現成色不同的硬幣都以相同的面值流通,就會把沒有毀損的貨幣貯藏起來,只用那些不合格的劣幣進行交易,這樣就把良幣從市場中排擠出去。
結果就是,在17世紀60至90年代,硬幣磨損、偷銼剪切的現象在英國愈演愈烈,劣幣充斥於市場。到了1695年,大多數流通硬幣所包含的銀的成分,只有出廠時的一半左右,相同材質的銀塊的價格,比鑄成硬幣要高出近25%。另外由於當時的金、銀兌價不合理,英國的銀幣外流,導致貨幣短缺,嚴重影響了英國的商貿秩序和經濟發展。
於是,英國政府和議會開始醖釀重鑄貨幣,但對於如何重鑄,爭議很大,其中有兩位重要人物,一位是財政大臣威廉·朗茲,另一位是當時著名的哲學家約翰·洛克,提出了針鋒相對的意見。
財政大臣朗茲建議,把所有銀幣的面值都提高25%,新幣和舊幣同時流通。舊的劣質硬幣雖然重量和成色不足,但可以按面值流通,而新鑄成的優質貨幣,要麼將法定面值提高25%,要麼將實際含量降低20%。總之就是提高銀幣的法定面值,降低鑄幣的金屬含量,這樣可以讓人們願意把白銀送到鑄幣廠被收購,同時那些被私藏的優質銀幣也會重新進入流通,使銀幣短缺的狀況得到改善。
但另一方面,當時著名的思想家洛克反對朗茲的意見。他認為白銀才是真正的價值來源,才能充當法定貨幣,貨幣必須保持固有的含銀量,才能維護貨幣的信譽,因此他反對降低鑄幣的含銀量。他主張按原來的重量和成色標準重鑄新幣,取代殘損的舊幣,而在新幣取代舊幣的過程中,由政府承擔損失。
他們的意見代表了兩種不同的貨幣觀。洛克認為貨幣是一種商品,貨幣的價值是由充當貨幣材料的金屬含量所決定的,因此不能隨意變動標準,這叫金屬主義;而朗茲認為貨幣的金屬含量不重要,重要的是貨幣標識,因為貨幣只是國家規定的計量符號,這個標準是可以變動的,這叫名目主義。換句話說,洛克認為錢是金銀,信用只是硬幣的延展;而朗茲認為錢就是信用,硬幣只是信用的物理表徵。這就是商品本位和信用本位的區別。
最後,這場辯論的結果是洛克的主張獲得了政府認可。1696年1月,英國議會下令,從當年6月起殘缺的硬幣不能再用。在此之前,它們可以用來繳納稅款或購買政府債券,仍然按法定面值計算,從7月起,就只能按貨幣中真實的含銀量以市場價回收。這樣,缺損的貨幣被收集起來,加上政府投入的白銀,按照標準的重量重鑄貨幣,整個過程持續了三年。
按照作者的觀點,朗茲的建議是正確的,而洛克的主張把事情弄糟了,但是沒辦法,他們的權威和影響力相差太遠。洛克不僅被後世認為是啓蒙時代最重要的思想家,被稱為「自由主義之父」,並且在當時也被看作英國議會制度的首席理論家,是名副其實的意見領袖。他不僅決定了英國鑄幣大討論的政策結果,也對經濟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接下來誕生的古典經濟學理論中,從亞當·斯密的《國富論》開始,洛克的貨幣觀就佔據了主導,按原書的話說,「在斯密和他的古典經濟學追隨者的作品中,出沒著一個幽靈:這就是約翰·洛克以及他那套貨幣自然主義。古典經濟學家對洛克的忠誠不可動搖:貨幣就應該是黃金或白銀。」正像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說到:「和其他商品比起來,金屬損耗較少,沒有任何東西比它們更抗侵蝕。此外,金屬還可以按任意數量分割成小塊……正是這種特性,讓金屬變成了最適合商貿和流通的工具。」
不僅如此,洛克對價值的認識,也就是「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的觀點,對古典經濟學的分析方法影響深遠,它極大地簡化了理解經濟的任務。因為如果把價值看作天然的東西,那麼經濟學分析根本不用關心貨幣。貨幣只不過是為瞭解決交易不便的媒介,人們想要的不是它,而是可以用貨幣買到的商品。這樣一來,經濟學的分析最好是從忘掉貨幣開始,而去關注生產、分配、消費等「真實」的經濟問題,就像另一位經濟學家穆勒總結的那樣,「簡而言之,從本質上說,在社會經濟範疇中,不可能有比貨幣更不重要的東西了。」
就這樣,經濟學從創立開始,就把貨幣打入了冷宮,因為主流經濟學家認為,貨幣只是商品交換的媒介,不對經濟產生實質影響,這種觀點一直流傳到今天。而在《貨幣野史》這本書看來,這恰恰是貨幣常識的死亡和丟失,是經濟學的一個失誤。我們要把丟失的貨幣常識找回來,才能更好地理解經濟現象,解決經濟問題。
第三部分
那麼,運用新的貨幣常識,可以分析哪些現象、解決什麼問題呢?按照這本書的觀點,要想正確認識金融危機,保持社會穩定,就需要運用新的貨幣常識。
就拿過去幾十年來說,金融危機在世界各地層出不窮,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到2000年的互聯網泡沫,再到2002年阿根廷主權債務危機,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這種動蕩並不是偶然出現,而是反復發生的。這種金融系統的不穩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這本書的作者認為,貨幣本身就有不穩定的特質,因為它總是傾向於產生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當債務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造成金融危機。
比如,在經濟景氣時,資產價格會上漲,導致投機增多,很多人將資產抵押成貸款,進一步買入資產,造成資產價格不斷上漲。而大量投機產生的債務,會讓投資者資金緊張,也就是收入不夠支付利息。當債權人開始要求償還時,負債累累的投資者必須賣掉資產來維持現金流,而這時候,已經沒有交易對手可以支付如此高昂的資產價格,因此出現拋售,導致資產價格跳水以及流動性緊張,最終造成金融危機。
更麻煩的是,金融危機會造成社會不穩定,因為它會帶來收入下降和失業。2008年之後發生的「佔領華爾街」還算是溫和的,往前追溯問題更嚴重,比如2002年阿根廷債務違約引發的金融危機,造成社會騷亂和政局動蕩。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破裂,導致房價、股價的大幅下跌,企業大面積破產,造成日本經濟「失去的二十年」。
對此,作者的建議是什麼呢,他在書中說到:
「許多國家目前的金融不平等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或者說它們的債務太多了。而且我也認為,目前嘗試逐漸減輕這些巨額債務的策略……在政治上是不可行的,在經濟上也不令人滿意。而如果參考梭倫書中的建議,我們就能提前處理這個問題,或者通過設計幾年的高通脹,或者通過直接重組債務的方式。」
你看,這裡提到了梭倫的建議,也就是梭倫的改革。公元前594年,梭倫被選為雅典的執政官,展開了一系列被後世稱為「甩包袱」的社會改革,其中首要的一條是取消債務。而所謂通過高通脹或重組債務來處理問題,就是作者認為,為了減少金融危機和社會動蕩的隱患,需要通過技術手段來減輕社會負債群體的負擔,甚至是大規模地赦免債務。
這種建議是異想天開嗎?不是,它有一定的歷史依據和現實基礎。
書中說到,古代中東地區就有這樣的傳統,在整個社會不能支撐債務負擔的時候,國王會宣佈,所有債務一筆勾銷。《聖經》中也有類似記載,在宗教歷史上,每四十九年的最後一個贖罪日結束後,叫「禧年」,這一年每個奴隸都可以重獲自由,每一塊土地都可以物歸原主,每一筆債務可以一筆勾銷,每個人都有機會重新開始。
正是按這個思路,1997年有人發起了「禧年債務運動」,要求取消貧困國家的債務,特別是那些發生飢荒、戰爭和瘟疫的國家,因為這些國家無力償還債務和支付利息,陷入了依賴債務的惡性循環,唯一的辦法是減免或者完全取消債務。
按照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的事,在市場經濟中,遵守契約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則,這本書的作者為什麼還主張赦免債務呢?
這就要回到對貨幣的認識上來。傳統貨幣觀點認為,經濟價值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事實,貨幣的職責就是衡量它,但不能影響它。貨幣本位是政治公平的支點,就像物理天平的支點一樣,它必須固定在一個位置,才能保證測量準確。因此,遵守債務契約和尊重貨幣本位是一件順應規律、理所當然的事,不能違背它。
但是這本書認為,沒必要把經濟價值看作天然的事實,而應該看作是為了實現公正繁榮的社會而發明的概念。貨幣政策的終極目標不是貨幣穩定,而是實現一個公正繁榮的社會,既然如此,債務重組或通貨膨脹導致的違約或偏離貨幣本位,只要有利於社會穩定,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在《羊群的共識》這本書中有一個案例,似乎印證了作者的觀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冰島整個國家陷入了困境,因為之前他們大量擴張信貸,欠下了巨額債務,危機爆發後冰島三家最大的銀行破產,三十萬冰島人背負了上千億美元的外債,加上資本市場的虧損,平均每個人背負了上百萬美元的債務。於是,冰島政府決定重啓經濟,將危機時期產生的居民負債一筆勾銷,用三大銀行的稅款來補,受到舉國上下的熱烈支持。
結語
說到這兒,關於這本書的內容就快介紹完了,我幫你回顧一下它要回答的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是貨幣的本質是什麼?傳統經濟學認為,貨幣是由物物交換演變出來的,充當交易媒介的特殊商品。這也是我們大多數人所認為的常識,因為從小到大,幾乎每個級別的經濟學教科書,都是這麼說的。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這個常識是錯的。因為根據人類學家的考察,沒有發現大規模的物物交換的堅實證據,反而有大量的歷史研究表明,貨幣最初是以債務記錄的方式誕生的,它的核心是信用。它不是一種物品,而是一項技術。現代銀行通過借貸創造貨幣的機制,更是清晰無誤地展示了這一點。
其次是貨幣的這種常識,是怎麼在經濟學中被遺忘和顛倒的?這本書的作者認為,歷史的偶然造成了這個結果,因為17世紀著名的哲學家洛克,在一場重要的貨幣辯論中贏得勝利,並影響了後來的經濟學家。作者認為經濟學把貨幣看作交易媒介,把經濟看作是去掉貨幣之後的物物交換,進而認為貨幣在經濟中無關緊要,對我們看待經濟問題產生了極大的誤導。 只有把貨幣看作信用或債務,才能明白它對促進經濟發展至關重要,對造成經濟波動影響巨大,這才是貼近現實的觀點。
第三,關於貨幣是欠債的觀點,如何幫我們更好地認識世界?作者在書中談到了金融危機,他認為貨幣總是傾向於積累不可持續的債務負擔,是金融危機反復出現的根本原因,而要維護社會穩定,我們只能採用一些非常規的手段,比如赦免窮人的債務,這在西方有歷史和宗教的傳統,卻對「欠債還錢」的中國古訓構成了挑戰。
不過我認為,讀完了這本書,如果理解了貨幣是債務、同時也是信用的觀點,會對中國的另一句古訓「人無信不立」有更深的感悟。
過去我們通常認為,「人無信不立」是一種道德要求,跟人的物質利益沒有太大關係。而當我們知道貨幣就是信用之後,「講信用」似乎多了一層理由。它不僅是一種可貴的精神品質,並且會在某個時候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利益,這就是講信用的巨大價值。」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最近我在看的書是《科學實證養卵聖經》,第一個章節提到的就是遠離毒素培養懷孕足月的卵子力!
雙酚A被證實會危害卵子染色體、荷爾蒙,然而雙酚A最容易的就是從口入,進而擾亂雌激素,看到這幾段章節篇幅,我嚇得趕緊把家中所有裝食物的容器檢視一遍,汰換掉可能產生塑毒的容器,也請山姆提醒缺乏這類觀念的婆婆,因為婆婆有時包便當給我們,會用塑膠袋裝熱飯,在之前還裝過熱湯OMG😱!
生活在這個世代,要完全遠離塑料生活是不可能了,我檢視全身上下貼身物品,光時時刻刻握在手上的手機殼就塑料的啊!真的要避都避不了,但要顧好卵子顧好身體,減少體內雙酚A濃,讓塑料減少從口而入是辦得到的💪💪。
七月的時候,我收到寀呈AGT團隊寄來的信件,寀呈AGT團隊致力於以綠色材料 #聚乳酸PLA 製作出各種符合日常生活所需的用品,最新產品【Coolunch 哇!便當】與日本設計團隊合作,利用玉米粒提煉製成的原料製造,不只可分解不會製造垃圾污染,加熱也不會產生毒素!
【Coolunch 哇!便當】因為還在嘖嘖募資階段,尚未量產,我拿到第一批的試用便當盒,使用了兩個多月,今天要來跟大家分享,減塑生活從第一步,就從口開始。
首先說明便當盒的原料為CPLA(耐熱聚乳酸),由玉米粒提煉製成,可被大自然100%分解而且完全無毒,不會造成環境體系的垃圾汙染,獨家耐熱專利,讓便當盒微波加熱,也不會產生毒素,可以安心吃下盛裝的食物喔!
除此之外,在設計上也有許多巧思,便當盒的分隔設計,可以讓菜跟飯分開,我是那種很討厭飯跟菜混在一起的人,有分隔大加分👍👍👍!
還有我很不喜歡洗樂扣樂扣那種塑料便當盒時,常常油膩感很重,用了很多清潔劑,就是油油洗不乾淨,塑膠膠條也很難清洗,【Coolunch 哇!便當】膠條採用食品級矽膠,並改良矽膠墊圈卡榫方式,1秒取下,無多餘溝槽與縫隙,再加上便當盒圓弧設計無死角,讓清潔更簡單,洗完也不會有油膩感。
另外,蓋子部分也有玄機喔!隱藏的小空間打開,可以擺放環保餐具,也可以放保冷袋,是不是超聰明超方便!
【Coolunch 哇!便當】從無塑理念出發,考量使用者痛點,設計出好看又實用的便當盒,解決每個人帶便當的困擾。
❌不鏽鋼便當盒無法微波
❌玻璃便當盒重又怕摔破
❌塑膠便當盒擔心毒素產生
✔保留餐具及保冰袋空間,完美保鮮
✔盒身有分格,飯菜美味不打架
✔可微波加熱,不含雙酚A&塑化劑
✔無死角設計,輕鬆好清潔
✔不透光設計,保鮮小秘訣
✔無汙染CPLA製成,可被大自然100%分解
不過因為便當盒設計概念以乾式食物為主,不建議裝有湯汁、湯水的料理,一般我用來裝三明治、炒飯、炒麵、水果這一類,尤其野餐超推薦,阿但現在不能野餐吼😅,上班帶早餐、便當也很適合喔。
【Coolunch 哇!便當】目前在嘖嘖上募資,透過以下連結購買,會有比募資平台上更優惠的價格呦👇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coolunch?s=terri
而且購買之後,出現自然裂解情況(通常3-5年),可以將產品寄回,換得下次購買優惠,二手的產品則會進入再製過程,重新誕生成新的商品,#讓我們為地球盡一份力吧💪💪💪!
寀呈 SEE 玉米餐具 天然環保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Passion Music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本地Christian Hip Hop 耶膠系列 2021年全新作品《基督教明星老海鮮坊》,延續批判風格,今集來談談老海鮮現象 (??Old Sea Food Phenomenon)
無論親身經歷、聽故仔、睇新聞,大家都見過基督徒群體也有不少一成不變、離地脫節、安於留在comfort zone的人。親眼見證過有唔少人希望推動教會、各種組織改變,而當中失望、死心的例子屢見不鮮~
Just let the song speaks for itself.
Share if you like it.
(Typo: 應該係標"楷"體, sor :P)
Other Songs from 耶膠系列:
https://youtube.com/playlist?list=PLX24hlXlmFZ8ygFcwxquKPfMKOME1lH2w
FB: http://www.facebook.com/passionmusichk
Ig: http://www.Instagram.com/eddie_sir
曲/詞/編: 何振賢
影像製作: 何振賢
歌詞:
*點解你哋可以仲係用緊 標楷體
可能買隻新既字體會有 少少貴
穩中求變循序漸進呢句 少少廢
教會人數已經直插跌落谷#
Seafood~ o
Seafood~ i like it
Seafood~ old
Seafood~ I love it
歡迎光臨明星老海鮮坊
我哋將會一站式闡述唔理想嘅情況
帶定頭盔宣告耶穌永遠為王
唔好讓昔日嘅熱情冷淡 使命遺忘
教會本來唔係一間中古博物館
敬拜上帝嘅地方唔一定鬼咁悶
可能你哋嘅性格有時係太樂觀
唔介意人數 每年少左一半
習慣咗做開嘅嘢 每年都重複嘅嘢
無意去改變一些 批評嘅全部借咩
敷衍話我明白嘅 意見係會接受嘅
態度會係照舊啫 揸住㗎名貴房車
佢話嘅 呢啲係叫做傳統
依家啲後生一輩知唔知 乜野叫莊重
講開傳統 改革其實係基督教嘅傳統
我服侍嘅唔係你係外面尚未得救嘅群眾
Repeat *
@點解由你決定我地可以 唱啲乜
Tempo 70加鋼琴個mood係太憂鬱
大是大非既面前你表現 太縮骨
順服權威係咪先至合乎道徳@
Verse 2
教會唔係一間depressing嘅 診所
俾啲新意生氣唔係一種 罪過
白色光管加上八十年代 新歌
一成不變是否需要相傳 薪火
你要與世隔絕 (無人阻你)
你要叫人入來 (無人理你)
你要我去跟你 (好難睬你)
何不嘗試放權 (俾人打理)
Eh 你要接受時代變遷
Eh 今時已經非同舊年
Eh 經驗唔係通書字典
Yeah 讓新世代帶動改變
Repeat # @
聽講有人話要放棄而家嘅年青人
Sorry 我跟唔到係來自邊段經文
諗起聖經收左一千兩既僕人
長年恃老賣老如何廣傳福音
#HKchristianhiphop
#耶膠系列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fKiWEXh9L4/hqdefault.jpg)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高雄罷韓成功,最後的同意票高達93萬票,很多高雄人非常的驕傲。因為罷免是件很不容易的事,台灣史上第一次直轄市長罷免成功,你不知道全世界有多少人羡慕,我們家就有一個,我那老美老公蘿蔔頭,聽到高雄罷韓成功,羡慕到流口水流滿地,我都要去拿拖把來拖地了,他就很不平衡為什麼台灣可以罷韓,這個人還可以天天在白宮正事不幹,天天在....發推特 ?
像蘿蔔頭這樣在搥胸的人,全球至少有一億多,差不多美國一半的人口而已啦。
最近有很多美國人的挫折達到新高點。先是成為全球最大疫情國,讓大家懷疑美國的醫療制度,失業率高漲,讓大家懷疑美國的經濟制度,非洲裔佛洛伊德的死亡事件,讓大家懷疑美國的警察制度,後續的暴動,讓人懷疑美國的教育制度。
6月1日傍晚,民眾在白宮旁的拉法葉廣場和平示威,原本一切好好的,但就在6點半的時候變了調,大批全副武裝的軍警,突然開始向示威者推進,丟催淚瓦斯和閃光彈驅趕人群,武警和士兵手持盾牌、強力清場,連澳洲記者都莫名被揍。
就在示威者驚慌逃竄時,川普在白宮裡召開記者會,強調「法律與秩序」,揚言派軍隊鎮壓,講完還一路走去拉法葉廣場隔壁的「聖約翰教堂」,高舉女兒伊凡卡幫他準備的聖經「擺拍」,連聖經都沒打開,也沒進去禱告,單純像網美一樣拍拍照,拍完收工。
看到這裡大家才恍然大悟,你叫軍隊向人民動手,只是因為你想要在鏡頭前看起來很威武 ?想看起來很威武就學我們善子去修片就好了啊,幹嘛要搞得像軍事強人 ?
不幸的是,川普就是喜歡軍事強人,他說俄羅斯的普丁有男子氣概,羨慕習近平成為終身主席,連北韓的金小胖他都說是既能幹又成熟,成熟 ?really? 至於菲律賓杜特蒂,他還是個俗辣。
但這件事情發生後就讓很多人開始擔心,這是不是美國走向強人政治的開端 ?
為什麼美軍在示威中扮演的角色那麼敏感呢?我們來看一下「使用手冊」。
我們先講大前提,美軍成立245年來一直是無黨派、不問政的,他們維護的是憲法,保障的是美國人民,不是專門替總統服務的部隊,更不是川普的私人保鑣。這幾點在入伍誓詞裡就說得很清楚了:
「我范琪斐鄭重宣誓,我將支持和捍衛美國憲法...我將依據《軍事司法統一法典》,服從美國總統的命令,服從軍官對我的命令...」
幫各位畫個重點,第一:美軍支持捍衛美國憲法;第二:服從美國總統和上級命令,前提是要遵守《軍事法》。而士兵也會被再三告知,他們被容許抗命,拒絕「非法、不道德或錯誤」的命令,所以才會有像大美國英雄主義片裡面演的,士兵勇敢違抗上級指示,結果成功化解危機這樣的情節。
就是因為超脫黨派的傳統,再加上制度設計上,讓美國軍人多了一些能抗拒的空間,這使得美軍在人民心中形象一直非常崇高,根據蓋洛普年度民調顯示,有高達73%的美國人信任軍隊,是榜單中最受信賴的單位。比公務員,甚至司法系統還要更中立。
所以當天川普,只為了擺拍就叫軍隊打人的做法,很多人就開始質疑,軍隊的中立性是不是也開始鬆動了。像是清場當天陪川普走向教堂的,除了把城市稱作「戰場」的國防部長埃斯柏,還有身穿迷彩服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麥利,麥利身為上將、總統的高級軍事顧問,卻在清場當時穿戰鬥服和川普「同框」,被外界質疑軍方悄悄選邊站,讓軍方形象跌到谷底,逼得麥利寫公開信重申捍衛憲法、保障集會言論自由。
既然美軍本來應該要聽憲法的,那憲法怎麼說呢?
其實要維持各州州內秩序,基本上是各州州長才有這樣的權限。根據1878年「民兵團法」(Posse Comitatus Act)的規定,聯邦軍隊是不能拿來用在國內執法的,最多只能用來被動防禦,或是在有警察的情況下,從旁協助執法。
但凡是規則必有例外,1807年《暴亂法》規定,萬一發生嚴重動亂,美國總統有權不經過州政府同意,直接派出「正規軍隊」在國內維穩。不過歷史上美國總統只要動用《暴亂法》,都是爭議無法擋。最近一次是1992年老布希派兵平定洛城暴動,但當時是加州州長說他罩不住了,向中央求助。而2005年卡崔娜風災後,紐澳良陷入無政府混亂局面,但當時的總統小布希就糾結了,他不想讓外界覺得他凌駕於地方首長上,最後還是拒絕動用《暴亂法》。所以萬一川普真的要援引法條「強行派兵」,鎮壓示威者,也不是不可以啦,但就會很難看,不只州政府會覺得自治權被損,軍方也一萬個不願意。
清場爭議後,國防部長埃斯柏,趕快說他不支持動用《暴亂法》,顯然感受到軍方壓力。既然聯邦軍隊不能用在國內執法,這次清場的是誰?
其實當天出動的主要是「國民警衛隊」,俗稱「國民兵」。但這些國民兵,既是國民又是兵。但是這只是後備軍力,平常各有各的職業,利用周末時間進行訓練,緊急時才調用。訓練跟正規軍隊不同,但有時也會出正規軍隊不會出的包。像電影藍波裡,最後跟藍波對峙的就是國民兵。美國50州加上華盛頓特區以及海外領地,都有自己的國民兵,而且各州可以透過法律調派,和需要總統授權的聯邦軍隊不同。不過當時維州、紐約州聽到川普打算徵調數千名國民兵,覺得苗頭不對,叫停了派遣計畫,因為對川普來說,徵調國民兵只是「象徵性」的秀秀肌肉,但已經被各界視為「獨裁分水嶺」,尤其被退役軍官痛批「越界」。
當天動員的執法人員包羅萬象,街上還能看到美國緝毒局人員,是打算清場順便抓毒販嗎?有些武裝人員甚至連制服都沒穿,不知道替哪個單位效力,難道是黑警嗎?
當我們在討論一個國家是不是民主的時候,我們看的不是這個國家的投票機制,而是看這個國家能為人民保障多少自由, 以及能防止多少來自政府的暴力。
這是為什麼川普用軍隊來清場,即使沒有太多人傷亡,都可以造成軒然大波,因為在很多美國人的民主素養裡,這件事已經跨過了紅線,必須要馬上被制止。所以你覺得美國在走上極權國家嗎 ?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們你的想法。
這週琪斐大放送的關鍵字是 #拉法葉清場 #美軍選邊站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ZVC5XMDXSVs/hqdefault.jpg)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賢賢的奇異世界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光明會 #光明會卡片 #預言
各位大家好,歡迎來到HenHenTV的奇異世界,我是Tommy
上一集我們說了辛普森一家卡通的預言,今天我們來說另外一個預言也是很準確的卡片,它就是光明會卡片。這個卡片是由Steve jackson在1982年發明和發行的,他的靈感來自於一本1975年的書,光明會三部曲,這本科幻小說是帶有諷刺,後現代主義,一些關於光明會的存還有陰謀論。雖然沒有證據這套卡片是光明會的會員創造的,但是裡面的卡片卻可以預測在1995年後發生的大事件,究竟這是否是真的?
今天我們就來深入研究這套卡片,然後我們也來用這套卡片去預測未來。
如果你也喜歡這些陰謀論或是去破解真假的影片,記得訂閱HenHenTV,順便打開旁邊的小鈴鐺,然後選擇全部,如果覺得我的頻道做得不錯,也可以成為我的會員,可以提早或者是觀看會員限定的影片。
好!我們開始吧!
光明會,是在1776年在德國巴伐利亞的秘密組織,這個組織整天被人說是控制世界金融,政治等背後最大的贏家,該組織也被指策劃世界的大事件,例如法國大革命,滑鐵盧戰役還有美國肯尼迪總統被暗殺等等。還有安插會員在政治,金融,發明,醫學,通過這些代理人控制政治,經而達成他們所謂的新世界次序。
所謂的新世界次序,就是產生一個極權主義的世界,取代主權國家和民族國家的體系,用戰爭,金融,醫藥,教育等等去達成控制世界的陰謀。但是其實光明會可能在更早的時期就有了,只是最近這個光明會並不秘密了,開始很多人知道這個組織的存在。
那麼這個卡片裡面究竟有什麼?
我這裡剛剛下載了1995年版本的光明會卡片,原版的一共有409張卡片,200張普通卡,100張不常見卡,100張稀有卡,還有9張光明會卡。
,這個牌的玩法就是用一些大事件,或者製造一些假新聞,用任何的一切手段來打敗對手,經而達成控制世界。而卡片的種類分為八種,
1. 災害
2. 暗殺
3. 集團
4. 光明會
5. 名人
6. 地點
7. 劇情
8. 資源
那麼我們來看看那幾張照片是和一些大事件有雷同之處,例如好像這種卡片Enough is enough, 是不是很像trump?特朗普,
還有這種照片是不是很像世貿中心?還有這張五角大廈被攻擊,還有這張,是海鳥被原油沾滿的卡片,是說著原油洩漏事件,還有這張照片上面很明顯是前總統克林頓,還有他的老婆希拉里,還有第三個女人是誰呢?大家應該都猜到,這個事件很像克林頓的性醜聞吧!還有這張是說戴安娜吧!但是這張卡片發明於1995年,而戴安娜死於車禍是1997年,而且卡片也沒有說她發生車禍啊?
有人說是光明會裡面的人為了要告知大眾這一些即將或是存在的事件,就把這些訊息放進卡片裡面來通知大家,但是為什麼光明會的人需要通知我們呢?如果他們是要達成新世界次序,應該不理我們的死活,達成他們要的目的就可以了。如果真的是說預言準確的只有幾張,可能是少過10張卡吧!但是會不會是事件發生過後才加進去呢?
我們姑且相信裡面的卡片的確都是1995年發明的,但是裡面一共有657張,如果你一張張去看,應該會發現這根本就是作者自行腦補而發明的卡片。好像紐約這張卡,看到帝國大廈上面有金剛嗎?難道這又會發生嗎?
以其說是可以預測未來的卡片,不如說這是把一些未解之謎,或者是一些都市傳說,一些神秘事件加起來,和一些謠傳的陰謀論等等,不如我們來看看那幾個是未解之謎吧!
1. 約櫃
a. 這是在聖經舊約裡面的約櫃,而這個約櫃裡面就是放著摩西和上帝的十誡,在所羅門王時代,上帝曾經吩咐他建造存放約櫃的聖殿,我在魔法書的影片裡面有講過。
2. 大腳怪
a. 傳說中的大腳怪,是在1967年曾經被人拍攝到的巨大長毛的怪物,不知道是真的還是假的。
3. 麥田圈
a. 就是在麥田裡面出現的神秘圖案。而且還是一夜之間形成的。
4. 外星人綁架事件·
a. 聽過很多,有些更說和外星人發生關係。
5. 水晶頭顱
a. 這個是在瑪雅古蹟裡面發現的水晶頭顱,這個我非常有興趣,下一集做這個影片講水晶頭顱吧!
6. 死靈之書
a. 傳說中的死者之書,也是有詛咒,預言等等。
7. 尼斯湖水怪
a. 已經公佈過是假的照片,但是並不代表它不存在。
8. 屠牛事件
a. 在1978年發生的牛只被切割事件,身上的血被抽乾,器官不翼而飛,而切口好像是鐳射切割一樣,傷口四周變硬等等,傳說中是外星人來到地球抽取樣本。
9. 外星人綁架事件。
a. 大家都聽過啦。。
10. 51區
a. 我以前的影片有說過,大家可以去看看
11. 聖杯
a. 傳說中耶穌最後晚餐中的杯子,也是在耶穌被釘死後盛裝過他血的杯子
12. 百慕達三角洲
a. 傳說中神秘的海域,飛機和船經過就會失靈。
還有很多很多,需要去想那麼多種卡片並且需要去思考怎樣去用這些卡片也是不簡單的。所以作者的創造力也是很不錯的。
那麼究竟這些卡片是否真的有預測未來呢?我覺得有點過於牽強,除了世貿中心比較像之外,其他的解釋有點牽強。如果真的是光明會的人逃出來就是為了告訴你們大眾,他們會策劃這些恐怖襲擊,或者這些外星人和一些不解之謎都和他們有關係,那麼未免太過容易知道。
我是覺得如果他們有,應該不會告訴我們。。。我覺得不知道反而更可怕。
我覺得有時陰謀論本來它本身就是陰謀。
好像可以讓你們那麼容易就知道光明會的陰謀論,本身就是一種陰謀吧!
不過今年的確是太多事情發生,難免會想預言究竟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
不如這樣吧!大家留言給予我10個號碼,從1-657號,然後我就在我的卡片裡面抽出那些卡片,來預測今年會發生的事情吧。
只限十個號碼,快點留言吧!
好啦!今天的影片就到這裡,今天也發掘了不少新題材可以做,下一集我們就說水晶頭髏吧!如果你也喜歡這些影片,記得訂閱或者直接加入會員,來支持我做更優質的影片吧!
好啦!我們下個奇異世界見!Bye By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rj6tXkJf8RA/hqdefault.jpg)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聖經》、<傳道書> #聚散有時/ 勞倫斯.卜洛克|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生有時 ,死有時。⋯哭有時,笑有時;哀慟有時,跳舞有時;拋擲石頭有時,堆聚石頭有時。⋯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聖經》、<傳道書> #聚散有時/ 勞倫斯. ... <看更多>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傳道書第三章- #張儒民傳道“凡事都有定期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生有時 , 死有時 ; 栽種有時,拔出所栽種的也有時;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 拆毀有時,建造有時; 哭有時,笑有時; 哀慟有時,跳舞有時; 拋擲石頭有時 ... ... <看更多>
生有時死有時聖經 在 孫叔唱副歌~生有時、死有時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從 聖經 的角度說: 生有時 、 死有時 ;沒有絕對永久事情,唯有上帝的愛、真理,是久久長長的。所以,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時,讓我們能紀念,共同擁有美好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