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創造成功的價值觀:建立安全網、培養突變的土壤
update:演化論的部分是我超譯,等我讀完書後再回頭調整。
到了40歲終於釐清關於成功的價值觀,這個問題源自於人到底要做到成功(或者是自我實現)。本文較長,前半段較抽象,後半段非常務實。
「設計出保底安全,和盡可能發展創造成功的機會」
我的價值:體驗與創造。
體驗:經驗到不同的人事物(人食物),身體感官有新的感受。
吃新的食物、坐自駕車、學一個新的知識、爬一座新的山、認識一個新朋友...etc
創造:腦袋有新的想法,並付諸實行。
寫一篇原創的內容、做一把椅子、寫一份新企劃、協同朋友創造一個新服務。
其中創造且換得社會價值取得成功是最難的,例如烤出一個新麵包,這是一種新的創造過程,這個過程僅現在自己。但烤出一個麵包,大家覺得好吃,並願意拿錢跟你買,這個取得社會價值的過程就很不容易了。
我一直在想有沒有一個好的路徑前往成功,過去十年我抱持的想法是Kevin kelly的「趨同演化論」,例如相對論和物競天擇理論一定會出現,愛因斯坦和達爾文在發展理論的時候,同時期已有其他學者正也發展,不會因為沒有這兩位絕世天才,理論就會消失。所以盡可能地做,創造成功有可能落在自己的身上。
後來我思考了演化這件事,演化需要基因遇到一個激烈的突變才會發生,而突變的結果又優於原本生物的樣態,更適合環境生長,這個突變就會保留下來。地球就是適合突變的環境,在電影星際效應中太空船到達了第一個離黑洞太近的星球,因為引力太大使得環境的變動性太小,根本沒有任何突變的可能性,不適合人類移民居住。
除了生物的演化以外,人的進步與發展也是透過「突變」來的。工具、農耕、貨幣、電力、蒸氣機、電話到網際網路每一項發明都把人類又往前帶了一步,細看每個發明都是少數人突變創造而得的。
根本無法按造規劃和確定讓這些突變發生,可以做的只有是有一個肥沃且允許突變的土壤,例如民主制度和資本主義就是讓突變發生的土壤。
回到自己身上,如何讓自己更容易創造成功呢?就是為自己建立各種有機會突變的土壤。
在培植突變土壤之前,要先設立二層安全網。
最底層為「槓桿安全」,用保險來保護自己和家庭的生存。假設我自己是整個家庭的經濟支柱,如果遇到生病、殘疾和死亡能夠讓家庭順利度過。
生病的、重大車禍的就用實支實付來處理,房屋貸款可以最低準備6個月的貸款額度用壽險對應,這樣可以有一個緩衝期來賣房子處理貸款,扣完貸款剩餘的資金就很能負擔剩下的房子租金。若對房子有感情一定要保存下來,就要準備相對應的壽險金額,這樣就得負擔比較高的壽險保額。
第二層為生活安全,這個可以計算自己或家庭一個月需要多少的生活費用,我的方式並不是記帳,記帳對我來說太辛苦了,我是透過幾個大項的固定成本來計算每個月的現金流量,製成 #個人現金流量表。算出來後,準備可以渡過的金額,在美國這個數字通常是6個月的金額,華人比較保守我建議最少12個月為佳。
以我家庭一個月需要的開銷大約8萬來說,帳戶上有筆100萬的不動現金是最好的,可以用定存的方式做一層不容易花用的摩擦力。這筆費用也可以隨著全家工作的風險度來增加,假如目前正在創業更加危險,所以準備的金錢要高達18個月最佳(註:所以年輕的時候創業很好,各種風險值都低,也不用什麼準備款)。
以上兩層為保護自己家庭所用,有了這兩層保護之後,我們就可以開始實踐多樣性和可能性,意思是除卻上述準備的金額之後,其他的錢可以拿來發展各種機會。
例如投資,買股票、買房地產,而且你可以考驗自己的眼光,做一些冒險的舉動,例如對我來說,我就可以不買0050,而衝刺bilibili或者飛一趟越南開戶買越南指數etf。買房地產我可以檢視台灣各地的重劃區,來壓注發展的可能性。
例如做各種小專案(side project),錄Podcast、拍youtube、從阿里巴巴進貨在蝦皮上賣,烤出一種沒人吃過的麵包嘗試販賣...各種創造性的產品並試著在市場上取得認同。
例如創業,做一個最小的可行性專案(可能從你的side project出來),拿到市場上驗證,找一起做事的人、寫計畫書取得投資等各種有機會規模化的發展。甚至也可投入朋友的創業。
以上三種冒險的投入唯一的條件都是要具有創造性和發展性,當有更多的機會時,才會有更多的突變發生,有更多的創造投入,這塊土壤就可能創造突變。
這裡我想舉個例子,電商一直是我想發展的業務之一,在Cool3c併入關鍵評論網之前,我也做過參與過幾次電商,有幾個單次的成功,例如慕課的全端工程師線上課程達2260萬的募資額、壞朋友打字機鍵盤不到一週賣到快500萬台幣、iPhone備份隨身碟一個月賣了快五百萬元,這些單次的成功案例並沒有成為長久的成功。
現在這些電商雖然都沒了,但我帶著經驗繼續往第二輪的實踐邁進,協助以前同事挨家挨戶拜訪成功品牌電商,並給予金錢資助啟動。用金流的方式協助大樓團購的前進。以顧問的方式繼續協助壞朋友電商的營運。當然其中投入的心力都不一樣,但這是我創造各種機會的可能性,只要我二層的安全做好,上述這些全失敗我都不害怕。
最後,終於到了最後。我們把上面所有的投入建立一份 #個人的資產負債表,整理出固定資產、股東權益、流動資產、各種負債,並把這些資產區分為安全資產、普通資產以及風險資產,並整合入自己的現金流量表,每個月再來檢討這份表單,就可檢討狀態並修正,這個做法跟經營公司滿像的,又更簡化些。
以上大致如此,希望有突變成功的結果來跟大家分享!
生活中的摩擦力例子 在 天下文化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知識焦慮的時代,你該如何學習?】
聽聽理財作家 艾爾文分享的3個小技巧
1》先歸納,再學習
2》有輸出,後續輸入才有效
3》跟專業人士學方法
============================
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時間,學習有系統的知識
▶︎1號課堂App下載:https://lihi.cc/m35bT
你有學過「如何學習」嗎?
不是要繞口令,而是在知識爆炸與知識焦慮的時代,「該不該學」的重要性,有時比「該學什麼」還重要。在知識如海嘯般出現的此刻,能夠從知識中分辨出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本身就是一種知識。關於這點我一直在學,這幾年下來有掌握幾個原則,分享其中3個有幫助的技巧:
=提高學習報酬的3個技巧=
1》先歸納,再學習
知識雖然多,但能被列為經典例子的還是少數。當你在閱讀時先把類似主題的內容集中一起讀,將有很高的機會反覆讀到相同的例子,你的吸收會更有效果,知識也會更快進入大腦的長期記憶區。
另一種歸納方法,是在學習前先寫下有興趣了解的問題,這麼做會讓大腦更聚焦,如此在學習過程中若有接觸到相關內容,你也會特別留意跟記得。
2》有輸出,後續輸入才有效
如果有一桶水倒翻在地上,你會拿抹布來擦,吸滿水後你會扭乾它,否則抹布就無法再吸水,是吧。我們學習也是一樣,雖然知識沒有裝滿的一天,但如果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後面的學習效果會遞減,之前學的更可能流失。
如何輸出學過的內容很簡單,不論是做筆記、寫心得,或是寫成一篇文章,甚至跟朋友分享都可以。過程中你的知識就會在腦中不斷重組、吸收,以更有效的方式留存在你身上。
3》跟專業人士學方法
如果可以,自己消化新知識很好,不過有時透過課程學習別人歸納好的東西,可以加快自己吸收或跨入新領域的速度。
當然,閱讀的成本是相對較低的,對於經濟還不充裕的人,閱讀仍然是我推薦最值得的方法。但如果你跟我一樣,發現能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報名課程或線上聽課能帶來不少好處。
像我自己近年來花在課程上的預算就逐漸提高。其中,我特別喜歡上新領域「初階」的課程,因為「起步」通常是最難的,如果可以減少這部分的摩擦力,學習效果就會提升很多。
再來,我也希望從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找到自己的思維盲點。很多時候同一件事從不同的人、角度去解析,會有完全不同的啟發。
以之前推薦過的「1號課堂」App為例,裡面有很多專業人士錄製好的課程,有別於我用過的其他App,每堂課還備有文稿,不論是用聽的或讀的,休息或通勤之間,一支手機都能完成。
對於學習,不該是一味的求快,更應該求精準;寧可一步步前進,慢慢累積,也不要快快而過,卻似懂非懂。不論你的學習方法是透過閱讀或上課,傾向付費或自學,都可以嘗試運用這3個技巧,讓自己在工作中累積更多能力,生活中擁有更多選擇。
生活中的摩擦力例子 在 艾爾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你有學過「如何學習」嗎?
不是要繞口令,而是在知識爆炸與知識焦慮的時代,「該不該學」的重要性,有時比「該學什麼」還重要。在知識如海嘯般出現的此刻,能夠從知識中分辨出對自己有幫助的知識,本身就是一種知識。關於這點我一直在學,這幾年下來有掌握幾個原則,分享其中3個有幫助的技巧:
=提高學習報酬的3個技巧=
1》先歸納,再學習
知識雖然多,但能被列為經典例子的還是少數。當你在閱讀時先把類似主題的內容集中一起讀,將有很高的機會反覆讀到相同的例子,你的吸收會更有效果,知識也會更快進入大腦的長期記憶區。
另一種歸納方法,是在學習前先寫下有興趣了解的問題,這麼做會讓大腦更聚焦,如此在學習過程中若有接觸到相關內容,你也會特別留意跟記得。
2》有輸出,後續輸入才有效
如果有一桶水倒翻在地上,你會拿抹布來擦,吸滿水後你會扭乾它,否則抹布就無法再吸水,是吧。我們學習也是一樣,雖然知識沒有裝滿的一天,但如果只有輸入沒有輸出,後面的學習效果會遞減,之前學的更可能流失。
如何輸出學過的內容很簡單,不論是做筆記、寫心得,或是寫成一篇文章,甚至跟朋友分享都可以。過程中你的知識就會在腦中不斷重組、吸收,以更有效的方式留存在你身上。
3》跟專業人士學方法
如果可以,自己消化新知識很好,不過有時透過課程學習別人歸納好的東西,可以加快自己吸收或跨入新領域的速度。
當然,閱讀的成本是相對較低的,對於經濟還不充裕的人,閱讀仍然是我推薦最值得的方法。但如果你跟我一樣,發現能學習的時間越來越少,報名課程或線上聽課能帶來不少好處。
像我自己近年來花在課程上的預算就逐漸提高。其中,我特別喜歡上新領域「初階」的課程,因為「起步」通常是最難的,如果可以減少這部分的摩擦力,學習效果就會提升很多。
再來,我也希望從不同領域的專業人士,找到自己的思維盲點。很多時候同一件事從不同的人、角度去解析,會有完全不同的啟發。
以之前推薦過的「1號課堂」App為例,裡面有很多專業人士錄製好的課程,有別於我用過的其他App,每堂課還備有文稿,不論是用聽的或讀的,休息或通勤之間,一支手機都能完成。
對於學習,不該是一味的求快,更應該求精準;寧可一步步前進,慢慢累積,也不要快快而過,卻似懂非懂。不論你的學習方法是透過閱讀或上課,傾向付費或自學,都可以嘗試運用這3個技巧,讓自己在工作中累積更多能力,生活中擁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