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離人群 同時保持人際與社會連結
#科技與人文 侯勝宗
新冠肺炎疫情大爆發,政府宣布全台升級為第三級警戒,許多實體活動快速按下暫停鍵,「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將成為新常態。
當實體活動被限制與社交互動禁止之際,如何保持與家人或朋友的心理連結更顯重要。原來用在護理領域的紐曼系統模式,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思考如何在遠離人群但仍能保有人際與社會的連結感。
紐曼系統模式主張「人為完整個體」,認為人是一個開放系統,直接與周圍環境發生關係,並相互影響;當系統不穩定或不平衡時,人就不健康。紐曼系統主張每個人乃是由生理(有關身體的結構及功能)、心理(有關心智的運作過程及其關係)、社會文化(有關社會暨文化的參與)、發展(有關生命發展的過程)與靈性(有關信仰的影響)等五種成分所構成,人們藉由這五大元素與環境互動來適應或調整環境。
紐曼系統將環境再區分為內環境、外環境與創造的環境等三大類型。由個人內在所引發的壓力源稱為內環境;而人際間及非人際間的壓力源稱外環境,其中人際間的壓力源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個體的互動產生,而非人際的壓力源則由此個體外所產生的;而創造的環境是透過潛意識所發展出來的一種具有目的之環境,是系統完整性的一種象徵式表達。
也就是說,為了維持人健康系統的完整,其作用有如安全的儲水池一般,可以隨時發揮作用。其主要功能是提供一個具保護性的安全範圍以供調節。它是自發性的,可以隨著情況的需要被創造出來或隨之增加或減少。它所具有的絕緣性可以改變人們對環境中壓力源可能的反應。比如,在靈性層面上以「正面充滿盼望」來保護自己,即屬於創造的環境。因此,所有五大基本結構(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與靈性)都受此創造性的環境所影響,同時也影響此環境。
在疫情的內環境染病風險與保持社交距離的外環境的雙重威脅下,我們的生理、心理、社會文化、發展等四大基本結構都深受負面影響,此時更要增強創造的環境此一內在與自發性功能,並尋求更高層次的靈性正向力量。而這些創造的環境乃是奠基於看不見的潛意識察覺,以及自尊、信念、正能量交換而來。
在紐曼系統的「人為完整個體」主張下,在此波疫情風暴下,人們應盡力保護自己的內環境(量體溫、勤洗手、多喝水、注射疫苗…),利用創意方式安頓自己的外環境(善用遠距視訊工具線上交談與社會關懷網…),發揮創造的環境。利用各式由內而外的心理保護機制,藉由三大環境的互動,使自己身心靈得以穩定,保持最佳狀態,等待疫情過去。
(作者為逢甲公共事務與社會創新所特聘教授)
生理心理社會靈性模式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習小記 8:從階級模式到成長模式#4😀】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上一篇提到,階級模式雖然限制了人與人之間的可能性,卻帶來穩定與安全感;成長模式允許人與人之間有改變的可能,卻造成不穩定。這個看似矛盾的困擾,可以從心理學家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來切入🤔。
馬斯洛是依附理論奠基者哈洛的弟子,也對人的需求有許多觀察與研究。馬斯洛相信,需求有不同的層次,雖然不是絕對的「上個階層滿足了才能到下一個」,但原則上順序即是:生理-->心理-->靈性。
🎄雖都滿足心理需求,但兩模式下差很大🎄
我相信許多階級模式的家庭,也能滿足孩子多元的心理需求,但,就是這個但,這些滿足很可能都是「有條件的」。例如,想要被關注,要乖;想要被肯定,要考90分以上。有條件的滿足,勢必得來不易,對孩子而言,會願意為了「自己的想法」,而冒「失去難得的恩寵」的險? 可能性不高☹️。
在成長模式的家庭,所謂的「條件」相對較鬆、甚至沒有。因此,孩子不需要表現乖順來取得擁抱,成績也不是得到肯定的唯一工具😃。當心理需求可以經常地、透過不同方式滿足時,孩子便有了冒險 (=嘗試與創意) 的勇氣。這些勇氣,在階級模式的家庭裡被視為頂撞、威脅,欲除之而後快。
兩種模式下的孩子都追求穩定與安全感,但當照顧者滿足的手段與心態不同時,有些親子便難以承受暫時不穩定的狀態,而無法建立真誠的好奇與連結。
🎄存在階級的家庭,也能應用成長模式🎄
有人曾問我: 難道階級有可能不存在? 成長模式裡若沒有階級,究竟會教出什麼樣的孩子?
我沒有確切的答案,持保留態度不多做解釋。對我而言,成長模式是比階級模式更適合現代社會的小家庭。然而,在目前、甚至未來的社會氛圍下,什麼叫做「階級」? 階級將如何影響教養? 我沒有能力看破。但可以確定的是,說現代家庭裡不需要階級,也太背離現實生活與文化;「禮」與「名」仍是當今文化的主體,說自己已可超越其限制的人,就給他們拍拍手吧🥳。
私以為,對我們這種老百姓而言,學習理論到此即可。與其絞盡腦汁區分、解構、建構,不如多花點心神,在家庭的現況下調整自己,體驗與家人真實的、而非名分上的互動,階級就會發生轉化了吧🥰。
#學習小記
#薩提爾
生理心理社會靈性模式 在 脫下白袍的物理治療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Talktalk物理治療- 全人醫療?身心靈的結合
近年來相信各位在醫院工作的治療師們對這個名詞,都是既熟悉又陌生,常常聽到評鑑委員說全人醫療的重要性,但又對這個詞很是困惑😖
到底什麼是 #全人醫療?
🔜 簡單而言就是治療方式需結合身、心、靈,三大元素在其中
☄️身,#生理機能。
「身」可以被簡單理解為我們現在在臨床最常執行的部分,針對評估檢查得到的生理異常的部分做調整及改善,這部分是我們在學教育做的最成功的一環。
☄️心,#心理層面
許多運動學派都有特別強調過運動要身心結合,像是皮拉提斯或費登奎斯等等,這個部分很幸運我們在臨床進修的階段許多課程都已經告知我們重要性,今天若病人對於徒手治療所產生的疼痛感十分恐懼,那你還是堅持要上徒手治療嗎?值得省思。
☄️靈,#心靈陪伴
常常我們說家裡的寵物有靈性,靈性靈性,到底是什麼意思?這邊我想也可以被理解成一種陪伴的感覺,家庭的支持,社會的支持,又或是醫療方的支持,我想這些對病人的疾病變化也是息息相關的,有時病人進步快,心態也健康,但就因為缺少了他人陪伴,讓他們總覺得寂寞或少了點復健動力...
總結來說,就算是為了應付評鑑,所以要加入全人醫療的因素,但這樣以「病人」為中心的思考模式確實是治療師需要培養的部分,執行任何治療前不妨先考慮到病人身心靈情況,再配合給出適合他們的治療方式,這樣物理治療也會更有溫度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