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指標GPS】10 張圖投資百年歷史的國際貨幣 - 英鎊 🇬🇧
點我閱讀🔗 https://pse.is/3ml23f
英鎊霸權地位雖然不在,但英鎊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英國的法定貨幣,也是世界第四大貨幣, M 平方本次開發【操盤人必看-英鎊】專區,同時搭配快報,帶你從歷史了解英鎊!
▌英國央行寬鬆退場態度積極
2021 年經濟快速復甦,各國央行開始逐步回收寬鬆貨幣,目前關鍵在於英國央行與聯準會、歐洲央行貨幣緊縮進程的差異。
英國央行擴大資產購買將在 2021 年結束,並於 8 月的利率會議納入緊縮指引,包含下調縮表的利率基準自 1.5% 至 0.5% (意味更可能達成縮表條件,以目前 0.1%的基準利率來看,預期升息 2 次即達縮表條件)。對照聯準會預期於年內提出縮減購債計劃,以及歐洲央行預計明年將擴大延長 PEPP 購債,英國央行寬鬆退場的態度顯得更為積極。
本篇快報進一步透過英鎊的「供給面」和「需求面」來分析影響英鎊的關鍵基本面指標,還有和「經濟表現」息息相關的消費者、製造業數據等,一共整理出 10 個關鍵圖表,從基本面分析英鎊的走勢!
📌 關鍵圖表 1️⃣:英國基準利率
📌 關鍵圖表 2️⃣:美英央行準備金差值
📌 關鍵圖表 3️⃣:生產與消費端通膨差異
📌 關鍵圖表 4️⃣:英美公債利差
📌 關鍵圖表 5️⃣~ 🔟:更多圖表請見內文
閱讀全文🔗 https://pse.is/3ml23f
👉到【操盤人必看-英鎊】專區看動態圖表
https://pse.is/3nt4cu
👉英鎊也有 ETF,到【亞洲最完整的 ETF 基本面資料庫】探索
https://pse.is/3mc942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3,110的網紅1 IMAGE ART 一影像,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
「生產與消費」的推薦目錄:
生產與消費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意外的善緣#小鎮看世界
一天早上我剛起床,剛吃完早餐的老二跑進來跟我說「媽媽,(民宿)樓下有外國人耶~」
「喔~那你有跟他們打招呼問好嗎?」
「沒有,他們皮膚是比較黑的那種…」
「喔,也許是來自東南亞或是中南美洲地區?那你可以問問他們是哪裡來的呀~~」
老二跑了下去,回來說「媽媽,他們說他們住台南。」
「他們現在當然住台灣呀,不然你用英文問問看,他們是哪個國家的人?」
又過了一會,老二跑回來喊「India,媽媽,是India,有2個人中文很好,另外兩個不太好。」(喲~觀察力不錯)
「是印度耶,好酷喔,他們應該是在台灣工作,你想跟他們一起合照紀念嗎?」我把手機遞給他,讓他要就自己去試試。
老二拿了手機跑下樓,又過了幾分鐘,回來把手機拍的合照拿給我看。
原來是一對印度夫妻帶2個孩子,他們原本在餐廳吃早餐,為了跟老二拍照,還特地移動到客廳坐在沙發上很正式地拍照,老實說,我以為應該就是當場隨便拍一下,沒想到他們對一個小孩子的要求如此重視,很是感動。
相逢自是有緣,老二說想送個小禮物給他們,我們翻找了包包,找到一個平安香包,他拿下樓去,遞給印度爸爸,說要送給他,保佑平安的(當然是說中文),還好印度兒子翻譯給爸爸聽。然後我也趕緊下樓去,他們住在善化,剛好我婆家也在永康,很自然就聊起來。
原來他們已經來台灣18年了,印度爸爸是做蔬果研究的,兩個孩子都在台灣出生的,孩子的中文都很好,趁開學前全家到台東旅行,今天要回去了。
回到房間後,我跟孩子說,這位爸爸是博士呢(他們印象中博士=聰明),
「但能夠被國外聘請去工作,肯定是非常優秀的人才可以,可不是一般的博士喔!」
就在我們講話時,門外傳來敲門聲。打開一看,是印度大兒子,拿了一包印度餅乾點心說要送給老二(禮尚往來?),還附上一張印度爸爸的名片,然後跟我們告別。
我一看名片,印度爸爸原來是昆蟲專家,在台南善化的世界蔬菜中心工作(孤陋寡聞的我竟以為只是個農產中心之類的),後來查了一下world vegetable center,哇嗚,亞蔬竟然是全球知名的蔬菜研發機構,在國際間享有極高聲譽…
以下介紹整理自維基百科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是居於世界領導地位的國際農業研究機構,旨在培育優良蔬菜品種、促進高營養價值蔬菜之生產與消費,以消弭開發中國家之貧窮與營養不良問題。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國家發生飢荒問題,急需大量糧食養活日益增加的全球人口,1971年由台、美、日、韓、泰、越南及菲律賓7國政府及「亞洲開發銀行」共同設立,亞蔬中心最後將總部設在台灣。
亞蔬中心擁有全世界最大的蔬菜種原保存庫。至今蒐集超過來自一百五十五個國家、超過六萬品種的蔬菜種原,在國際農業界之地位備獲肯定。
因應對抗氣候變遷的研究我覺得很有趣
亞蔬—世界蔬菜中心成立之初,就以幫助熱帶貧窮國家為主,多年來推出很多適應當地環境的蔬菜,這些作物因較能夠承受高溫氣候,恰與對抗氣候變遷及全球暖化的研究方向吻合。在極端氣候效應下,針對環境議題,除了耐熱,面對旱、澇等環境,過於乾燥或潮濕所帶來的病蟲害,都是未來作物品種改良研究的重點。
此外,由於自然災害頻仍,亞蔬中心近幾年來也積極投入「救災種子」計畫,協助災民在自然災害發生後迅速復耕與重建。目前經由「救災種子」協助的範圍包括遭受南亞海嘯、莫拉克風災和海地震災等所侵襲的區域。
長知識了,多麼了不起的研究中心(敬禮)...
#原來在鄉間小鎮也可以看世界啊~~(吶喊~~~)
#東漂日記
生產與消費 在 吳志揚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將蔬食餐盒分享給辛苦的醫護和志工,師兄師姐手腳比我更俐落,感謝!
由 #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人間福報、#財團法人佛光山慈悲社會福利基金會、#財團法人綠色公益基金會,所共同發起的 #e起復蔬 #全民相挺 公益活動,不僅活絡生產與消費兩端經濟,更能集結愛心送達社會每個角落,同時也為延緩地球暖化推廣健康蔬食,是大愛與善心循環的義舉。
謝謝再謝謝!
#佛光山桃園講堂
#愛灑人間複合式素食館
#祐民醫院
#優靈客協會
生產與消費 在 1 IMAGE ART 一影像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序 - 附著與穿越 曾敏雄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 拉爾夫.沃爾多.艾默森
按下快門的當下,我們擁有的是什麼?是找到的驚喜?還是創造的滿足?
對於這個爭論,蘇珊.桑塔(Susan Sontag)在其《論攝影》(ON PHOTOGRAPHY)第五章中提到:攝影對於「認知」的辯論 —「要嘛作為一種簡單、準確的認知活動,一種有意識的理智行為;要嘛作為一種前理智的、直覺的邂逅模式」。這本攝影集裡的作品,充分體現了蘇珊.桑塔所說的有意識的理智行為以及直覺的邂逅模式。
這十位新一代的攝影家,背景各異,來自台灣南北各地,每個月會有一天聚集到台中我的工作室裡彼此討論作品,作為一個與他們討論的對象,我卻經常從他們的作品中找到新想法,或者是必須逼迫自己重新組織既有的觀念來更深入地解釋他們的作品,這過程往往得花上一整天,很累但也很過癮,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少,他們努力不懈與積極的態度,再一次喚醒自己對攝影的熱情,這些都是我的養分,讓我的攝影一路能走到今天。
理智行為與邂垢模式
文波的作品《寂靜・低語》,從一開始他就非常地明白,這是一種去脈絡化的切片攝影行為,藉由再次觀看,重新建立起他的脈絡;風景攝影的描述,或許就屬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最為大家熟知,文波的作品少了亞當斯紀實成份的描述,卻多了抽象式的隱喻,他放棄照單全收的觀看方式,從現實具體的風景中逐漸轉換成他的切片,雪景的淡白一如曠野的濃黑,建構出安靜、低吟的話語來。
碧玲的《失衡》,抹去了紀實攝影的直觀式記錄,讓觀看的畫面滲入了作者私我的猶疑晃動,為第三世界日常的現實生活樣貌中,賦予一種略為脫離現實的無奈,而這無奈,一半來自真實的世界,一半來自作者心中的衝擊與無力感。
慶章的壯遊快門,一如寇德卡(Josef Koudelka)的流放地(Exiles),他屏棄了畫面外的景物,只悄悄的告訴了觀看者這是作者在場的主觀抉擇,進而提出了一個隱晦的問題:「藉由照片,觀看者是否如同作者一樣在場?」我們不難在世界上知名的攝影家中找到這些存在主義色彩濃厚又帶點街頭快拍式的作品,在虛幻的場景變換游移當中,一如這些成熟的攝影家,慶章作品中微微的現實荒謬,有些淡淡的諷刺與寂寞,作者本人稱這些作品為《幻相》。
凌雲幻想式的畫面,彷彿一半在現實世界中矗立,一半在想像的世界中某個不知名的角落綻放,攝影在此脫離了最原始的記錄功能,將現實物從「眼見」轉換為「心見」,這種轉換的過程,日本攝影家中平卓馬形容為「詩意」,凌雲的「詩意」展現在不按牌理的景物框取,豐富卻又脫離現實的色彩表現,有點像是在大人成熟的眼光中卻又帶著小孩純真的思維來觀看。
惠民的《羅生門》,門的這邊是外面,是公共領域,門的那邊是裡面,是私有空間,門作為一種隔離內外的界線,它是清楚而不可侵犯,然而,惠民在日常踏查中卻發現,實際的情形是門裡面的土地被私人在沒有告知土地擁有者的情形下被開發利用,私自開發者用「門」來標示出他私人開發範圍的入口,而這入口恰恰好也標舉著私人與公共空間界線曖昧不明的證據,攝影在此作為一種觀察後的紀錄行為,方惠民的「羅生門」讓我們得以了解,在現代化的社會中,仍有私佔土地這種不可思議的現象存在。
信嘉的《自拍》作品,他舉了安東.契軻夫(Anton Chekhov)所說:創作者得誠實到...觀者無法逃避!在世界攝影史中,照片是否強大到具有讓觀者無法逃避這樣的力量另待討論,然而,信嘉特意在安排好場景後,只略為告知對象一些操作上的細節,便將快門線交給對方之後他便離場,讓對象自己面對鏡頭進而自己拍下自己身體的樣貌,在觀看這些作品之時,或許我們會先從窺視者的角色中得到快感,一開始想到的是「他們好勇敢啊」「她們的身體很美」... 慢慢轉變到「他們為什麼要這樣拍下自己呢?」「她們在按下快門的瞬間,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她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我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身體?」若觀看者轉化到後面的思考行為,或許信嘉所說的透過觀看這群人,得以觀省自己的想法才能達成。
敏寬的《名牌花》,在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生產與消費,藉由傳播,我們對於日常生活中必需品的知名品牌耳熟能詳,在習慣於使用這些物品之後,或許我們堅信如此知名的品牌企業應該能永續經營,然而,時間與市場是無情的,不適者淘汰,敏寬採用了靜物攝影的方式,藉由「花的美好,卻仍舊凋零」,搭配了品牌的容器,暗喻了再怎麼美好的事物終有結束的一天,更重要的是,當品牌結束後,這些人造物容器的分解有些需要50年的時間,有些則需要超過百年以上,甚至比企業存在於這世界的時間更久,藉由敏寬的「名牌花」,或許我們會重新審視自己,在我們當一個消費者的角色時,我們更應該如何看待地球的資源與環境問題。
肇圀的《夾娃娃機》,2019年年底某天晚上十點多,我在金門金城鎮散步,看到一家亮晃晃的夾娃娃機店還在營業,或許還有更多家店開著也說不定,對於在純樸的金門這麼晚還看到這景象,不禁令人好奇:台灣社會需要這麼多的夾娃娃機店?或者,更深入的討論,台灣人的生活壓力大到需要這麼多簡單放鬆的時光?日本評論家飯澤耕太郎曾說,一個好的創作者,其作品經常能反映出一個時代,對於飯澤耕太郎所說「時代」到底需要多久時間才得以形成,我們無從定義,但若說台灣風靡夾娃娃機已經是某一個時期普遍的社會現象,則應該不至於是一個誇張的說法,只是,這種一窩蜂的現象到底能維持多久?我想沒人敢打包票,即便連夾娃娃機店的主人也是如此,正因為大家心知肚明,這只是一個現代社會快速變遷的現象之一,所以即便開店經營,索性就連招牌也不用了,於是到處看到店裡面是經營夾娃娃機,店招牌卻跟這一點關係也沒有的荒謬,形成了一個有趣特殊的社會現象,肇圀以嚴謹的社會地景拍法記錄下了這個曾經屬於我們這一代台灣人特別的記憶。
馨儀的《變裝者》,從變裝前的自我,到變裝後的他者,這「自我與他者」之間是否有一道界線?是在到達這條線之前,還是在這條線上,抑或跨過了這條線,自己將會變成一個陌生的他者?而這條線,是藉由化妝?服裝?還是因為在鏡頭關注(我們都處在鏡頭的這端觀看)下,就會喚醒心裡面的另一個人出現?或者,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有配戴面具的時候,只有在變裝了之後,才是真實自我的展現?馨儀引述了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説的:「面對鏡頭,我同時是:我自以為的我,我希望別人以為的我,攝影師眼中的我,還有他藉以展現技藝的我。」 馨儀在很困難拮据的情況下,南北奔波,以肖像新紀實的手法告訴觀者,台灣一種次文化生活的樣貌。
志豪的《光世代》,引發了我的一個小小記憶,小時候我住在南部鄉下,每次上台北都是大事,記得傍晚時分遊覽車過新店溪之後,小孩子的眼睛對於都市的高樓與燈光總是充滿著好奇與憧憬,幾十年過去了,都市的燈光從照明的功能變得更迷離多樣,而現代人生活步調加快的速度亦不遑多讓。杉本博司的「劇院」系列,螢幕上一片空白,這片空白標舉出了機器(底片)與人眼的不同之處,人眼觀看之後產生記憶,於是我們有了電影的劇情轉換,機器(底片)缺少了記憶,於是只以紀錄的方式存在,最終形成一片空白,志豪的「光世代」,乍看之下雖然同樣是一片空白,但是這一片空白所標舉的,卻是現代人資訊氾濫爆炸的結果,當後一秒的資訊不斷的覆蓋前一秒的資訊時,你到底能留下多少訊息?當資訊不斷的覆蓋更迭,在生活步調急速加快的現代社會中,或許在我們腦海裡留下的只剩一片空白吧?!
留下足跡
「不要跟隨道路的方向前進,走到沒有路徑的地方,留下足跡。」在我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的期間,曾經引用艾默森的這句話來彼此鼓勵,在網路盛行的這個年代,我們很容易看見有這麼多新奇的想法已經用攝影的方式來表現了,換句話說,我們很難再找到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徑,然而,正因為如此,或許我們可以轉個方向,用力一點,留下一點走過的足跡,這本攝影集正是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的足跡印證,同時在台灣艱困的攝影大環境中,或許這本攝影集也能踩踏出一個小小的鞋印。
感謝張照堂,郭力昕與張世倫三位老師曾經與這十位新一代攝影家討論作品,同時更感謝照堂老師為這本攝影集定名「附著與穿越」,我想,這個書名,已然包含了書中所有作品的文本根基!
生產與消費 在 6上Ch2生產與消費的關係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