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早安,疫情嚴峻,請大家待在家裡的時候,可以順便關心一下 #全國兒童安全日。
時間回到1992年的5月15日,當時桃園平鎮發生一起遊覽車火燒車的事件,共造成23人死亡、9人輕重傷。
當天原本應該是快樂的一天。
私立健康幼稚園180餘位師生和家長,租用5輛遊覽車到六福村野生動物園校外教學日,但因幼稚園未察覺到他們為戶外教學活動所租借的遊覽車為違法改裝,其中一輛車輛電線短路起火,造成1位教師,2位家長和20名學生慘死於大火。
幼稚園老師林靖娟本可以逃離,但因捨身返回車內,救出6位學童後遭大火吞噬而身亡。
這就是全國兒童安全日的由來。趁著這個機會,跟大家談談三個 #兒童交通安全的議題。
#遊覽車安全性
今年3月,一輛騰遊覽車在蘇花公路發生擦撞山壁嚴重事故,車內座椅與車體脫離,造成重大死傷。
當時運安會主委楊宏智透露,遊覽車座椅正常的固定方式,是在車體上打孔,用螺絲穿過去,再鎖上螺帽,且有磅數的規定;而這次車禍會被甩出去的,都是靠窗邊的座位,而靠走道的並沒有問題,因為靠走道的固定方式為打4根釘子鎖住。
但靠窗邊的固定方式,卻只有2根,另外2根卻是夾在車窗薄板上,薄板焊接在車子上。
目前我國現行車輛安全檢測基準,僅僅規範座椅需要通過740公斤的 #拉力測試,座椅與車身固定方式,並無明確規範。且大客車乘客座椅改裝後,也 #缺乏標準檢查程序及規定。
當時的王國材次長,也求車輛安全審驗中心 #檢討2008年起試用大客車結構安全檢測基準,並檢視有無按照基準施工,兩個月提出進度報告。
如今兩個月 #期限將至,也希望交通部與車安中心能在這邊提出一個讓大眾滿意的答案。
#幼兒園與安親班接送
學童上放學的接送停車安排,一直是父母、校方、周邊居民、用路人相當關切的議題。
目前,多數幼兒園安親班根據各縣市的 #家長接送區設置準則,將紅線分配時段提供家長作為接送區使用。
但在執行上,仍需各公私幼 #自行向各地方政府機關提出交通設施建議表公文申請。
這邊也想提醒交通部,除了在道路交通標誌標線號誌設置準則新增接送區的停車管制標線種類外,教育部也應將 #相關交通配套設施,納入幼兒園與兒親班設置準則。
讓交通動線規劃,從設校初始就有交通主管機關介入協助,避免 #停車壅塞、#標線不合用 的狀況一再發生。
除此之外,以人本交通的角度出發,內政部也應盡速讓 #通學道相關辦法盡速入法,根據2018年內政部營建署的都市人本交通道路規劃設計手冊提出的技術建議,第五章就有談到通學道的設置,主要目的是為提供安全的通學路徑以降低學童進出校園過 程中發生意外事故之機率。
其中也詳細的寫出了設置辦法,希望內政部能加速法規修訂,讓通學道不只存在技術建議,也能讓學童安全通學。
最後,談談前陣子跟大家聊到的 #兒童安全帽議題。
近年來有許多家長反映,無法順利買到尺寸適合的兒童安全帽,過大的帽體不僅扣不緊,幼兒兒童也可能無法承受帽體重量,會壓迫到成長。
家長的擔憂並非沒有來由,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102年公告之「0-7歲兒童生長曲線」,兒童頭圍約於5歲時趨於穩定,然而此時百分之五十的女童,其頭圍小於50公分,而百分之五十的男童,頭圍小於51公分。
這個數字為何重要?按照國家標準CNS 2396「騎乘機車用防護頭盔」,經濟部標檢局的最小量測尺寸,正是50公分(正負0.5公分)。姑且不論安全帽本身之重量,目前流通的尺寸,除非廠商另外開模製作,否則頭圍50公分的安全帽,對半數兒童而言根本不適合,#乘坐機車時等於沒有保護力。
現實上,呼籲兒童減少乘坐機車,忽略了大多數家長的接送需求以及經濟能力。
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購置小客車(看看精美的關稅跟貨物稅),或者都有餘裕開車送小孩上學。父母一方開車去上班、另一方騎機車送小孩上學,對一些家庭往往是常態。
未來,我們會督促標檢局應該研議設置對幼兒或兒童安全帽的檢驗機制和標準,讓業者有所依歸,也讓市場需求和兒童出行安全真正被回應。
全國兒童安全日,莫忘兒童交通安全!
也請大家別忘記,交通事故帶給我們的傷亡是一年三千死亡,近五十萬人受傷,遠高於迄今的COVID-19疫情。
我們活在一個 #政府失職失能,#系統性交通暴力 不斷帶走生命的馬路叢林世界,需要大家一起來關注、行動,才能打贏屬於我們的 #交通戰爭!
生長曲線 小於 3 在 ☆~Rainy‧小雨~☆媽咪的媽媽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脂肪是女性的朋友還是敵人?
今天繼續討論脂肪這個讓我們又愛又恨的夥伴,多多認識脂肪,方能進可攻、退可守。
不管什麼年紀都需要肌肉,但不是所有年紀都需要減重。
我們會觀察孩子的生長曲線,但是自己的生長曲線呢?我曾靈光乍現疑惑,為何成人沒有生長曲線這種東西?於是又上窮碧落下黃泉尋找相關資料,結果又找到了顛覆我過去認知的文獻:
不是每個年紀都能減重。
若將女性年齡與體重畫成圖表,橫軸為年齡,縱軸為體重,將會呈現一座山形曲線,四十歲至六十歲就是落在山峰。
為什麼呢?
其一,中年人的肌肉每年遞減,基礎代謝也會隨之下降,多攝取的熱量就會存為脂肪。
其二,中年女性受賀爾蒙改變的影響,更容易儲存脂肪,增肌也變得更為困難。
因此,若已經走到中年的門口,現在就是領取增肌最後一張黃金門票的時刻。
而另一方面,若即將度過這段容易發胖的時期,就不見得適合減重,因為減重經常伴隨肌肉流失,且適度的脂肪在六七十歲過後會成為病痛時期重要的熱量來源,也會成為延命關鍵。
那麼究竟到了什麼年紀不適合減重?體格維持在什麼樣的程度是合適的呢?
知名醫學期刊 《Lancet》一份BMI與總體死亡率的分析可以看得出來,BMI維持在21-25風險值最低。在五十歲過後,最低風險的BMI隨著年齡增長而增加。尤其BMI小於21經常也伴隨肌肉量不足的問題,反而提高了風險值。
《美國臨床營養學期刊》文獻分析發現65歲以上年長者BMI值如果在27-27.9左右,死亡風險最低。較低死亡率的BMI區間落在24-30.9。值得注意的是,BMI 20以下比23-23.9的年長者,死亡風險增加高達28%。
結論:
1.不管什麼年紀,都需要增肌。肌肉量好重要啊!
2.35-45歲女性,應該把握更年期之前,利用飲食控制結合運動來減脂增肌。
3.一旦進入60歲,不宜再利用節食減肥,以免流失肌肉並提高風險值。若要改善健康,必須搭配肌肉訓練與飲食策略,以增肌來提升基礎代謝,進而燃燒脂肪,且記得留適度脂肪作為隨身的能量棒。
===
參考資料:
BMI與總體死亡率的分析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dia/article/PIIS2213-8587(18)30288-2/fulltext
BMI與年長者死亡率的分析
https://academic.oup.com/ajcn/article/99/4/875/4637868
觀察臺灣不同年齡層與性別體重分佈,女性在P194。
https://www.hpa.gov.tw/Pages/Detail.aspx?nodeid=268&pid=12886
觀察亞裔女性年齡體重曲線
https://bit.ly/3mzBbKM
不同族裔、國籍女性在不同年齡段的體重與BMI
https://bit.ly/3kx9JM2
===
小雨麻聊健食、健身也健心,週一至週五每日更新,歡迎常浮出水面來跟我互動。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RainyMom
FB社群: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mom3wellness
網誌同步更新:http://rainymom.com
IG請搜尋rainymomcom
生長曲線 小於 3 在 Bonita 營養獅 - 陳譯庭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不要看到標題就隨便下結論
#全母奶的寶寶比較瘦小?
#沒有獨立思考能力就來點判斷力吧
首先,這是『一篇』研究,不管他發表在國際知名期刊還是什麼,他都只是一篇研究結果,新聞報導陳述研究結果沒有什麼問題,問題是你真的知道那些鐵缺乏維生素d缺乏孩子們的副食品進食狀況嗎?吃什麼?食物選擇?生活環境?
站在流行病學的角度,這篇研究一定有很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有這篇研究原文的請跟我分享,非常樂意一起來討論)
#原文連結在留言處
#明明研究的結論就是嬰兒期之後長比較慢是否跟鐵缺乏或是維生素d缺乏有關還需要更多研究
#這新聞標題完全誤導人
好,不說原文了,如果你真的很擔心,可以怎麼做。
👉 建議母奶寶寶補充維生素D,一天400IU,通常就是一滴滴劑
👉 懷孕的媽媽要攝取足夠的鐵,如果檢測結果顯示不夠就補充鐵劑確保體內鐵存量
(母奶內的鐵雖然在寶寶出生後4-6個月會漸漸減少,但母奶的鐵是最好被吸收的)
👉 不管你的寶寶是吃泥吃粥還是BLW,開始吃副食品就給肉給蛋,過敏當然就另當別論。
以上,不要沒事嚇母奶媽,該吃的該補的該注意的都有注意到,那就夠了。
#不要因為新聞影響餵母奶的心情
#副食品開始的時間不建議小於四個月
#BLW建議六個月大左右開始
#Bonita營養獅
#美國營養師
#營養師
新聞資料:
https://tw.appledaily.com/life/20200818/WKPKTAVCAFG5FIN3K7C6M23MBU/?fbclid=IwAR3UmojHnbUAaC_YEaCSJ7BtXdcKZkGQZ_k5RIHKeMRFYZPAi5dkDcFnd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