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體驗作催化劑 #把新手助人者的焦慮變成禮物
#助人者練心術 #夏日炎炎宅家讀好書
.
👮♀️「老師,你今天教的很棒,我們上課都聽得懂。但是啊⋯⋯」
👨🏫「但是⋯⋯」我本來的喜悅稍微被動搖了。
👮♀️「但是,我怕我們一回去之後,就全部都還給你了。」一位員警這麼說。
.
近幾年,我都會在警政署的「關老師」(可以想像為警政同仁內部的「張老師」)專業職能研習班或基層主管人員諮商輔導研習班兼幾堂課,負責的多半是同理心或基礎諮商技巧的培訓。
.
幾年教學下來深刻發現,原來員警告訴我的狀況確實存在。那些在課堂上提到的晤談、諮商技巧,乃至於更根本的人際互動與溝通歷程,不管教學現場學員「感覺」自己收穫有多豐富,但課程結束後往往未必能深刻記得,更別提「內化」、能在日常與工作中實際應用了。「知道」與「做到」之間,似乎存在著巨大落差。
.
在拜讀近期出版的《助人者練心術》一書時,作者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博士也點出了同樣的困境。原來,這種教學現場「知與行」的落差,在培育「助人者」領域已存在許久。
.
這讓我也開始回想自己過去接受的臨床訓練。曾與不少同行朋友聊到,許多人和我一樣十分同意的是,「實習階段」是我們回憶整個學習歷程中最有感的一年。那些閱讀、報告、聽講時累積的知識和理論,現在回憶起來,反而不那麼鮮明與深刻。
.
作者也有同樣感觸。他深知「知道和理解」,未必等同於「感受與體驗」。許多時候,體驗帶來的感受,更具影響力。這樣的體悟是從他的老師艾瑞克森醫師——這位催眠領域的重量級前輩——身上「體驗」到的。
.
其實,不管是諮商或是日常生活裡的人際溝通,本質都是「訊息傳遞」的過程。目的多半是希望接收訊息者有機會發現一些新的可能,並且做出改變。
.
承襲艾瑞克森醫師的精神,薩德博士指出,人際互動與溝通歷程,本質上更像是一種「藝術」,一種試著喚醒對方特定感受的藝術,而不是一種精確告知對方某些事實的「科學」。因此,一次有感的體驗,更能有效讓一個人看見更多改變的可能性。這種精神不但被他應用在個案身上,更將此觀點帶入了治療師的培訓之中。
.
翻閱《助人者練心術》一書,一部分是出於我做為「培訓者」時感到的擔心。在培訓助人者時,我可以如何讓學員更有感地內化課堂上學過的觀念與技巧?
.
另一部分,本書也回應了我另一種身分的焦慮與徬徨:身為一位既不是新手,也不算資深的助人工作者,在助人這一條職涯路程上,我該如何讓心理治療這種人際歷程變得更有效,進而帶給個案更多的可能性呢?書裡這段話十分「打到我」:
.
◼️任何人只要擁有最寬廣、最多樣性的狀態,
◼️就很有可能在任何情境裡活出最精彩的人生。
◼️如果擁有最寬廣的狀態選擇,
◼️一個人就會找到最適合的有效狀態來因應挑戰和問題。(頁31)
.
做為治療師,治療歷程帶給個案的不同體驗,其實正是一種「打開」,打開個案的狀態,也打開了更多的可能性。而在培訓助人者時,同樣概念亦可延伸為,如何讓受訓的助人者體驗到治療師自己有著不同狀態的可能性,並順勢將這些不同狀態的樣貌,有彈性地帶到諮商情境中⋯⋯
.
👉 閱讀blog全文這邊走
https://headshrinkerspocket.blogspot.com/2021/06/blog-post.html
.
👉 本文初始發表於博客來OKAPI
https://okapi.books.com.tw/article/14621
.
📖 讀讀《助人者練心術》:自我提升的60個增能練習
https://reurl.cc/3axZYL
用體驗作催化劑 在 三元催化器和氧传感器的功能原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三元 催化 器用于内燃机车辆的废气再处理。在本视频中我们将说明,调节式三元 催化 器的功能原理,以及氧传感器,或调节探测器,以及监控探测器的任务。 ... <看更多>
用體驗作催化劑 在 科學實作體驗班【氧氣製作】 的推薦與評價
在國中小階段,氧氣是用雙氧水分解產生氧的方式製作,因為反應很慢,所以會加入一些催化劑,我們可以利用催化劑的特性,製作好玩的大象牙膏。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