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爾蓋茲結束 27 年婚姻:懂得把愛「收回來」,才是真正領悟到愛】
微軟創辦人 Bill Gates 與妻子 Melinda French 日前宣布離婚、結束 27 年婚姻,外媒曝光他們的離婚協議書, Melinda French 在上頭形容這段婚姻已經「破裂到難以挽回的程度」。
近年來,越來越多名人夫妻在 50 、 60 歲選擇離婚,舉凡知名歌手張清芳與宋學仁、亞馬遜執行長 Jeff Bezos 和前妻 MacKenzie Scott ,以及洛克菲勒家族第四代成員 Mark Rockefeller 。
不僅名人夫妻,據台灣內政部統計,這 10 年來「熟齡離婚」已從兩千多增加到三千多對;而日本 2007 年結婚 30 年以上的夫妻離婚率大增,年紀坐落在 50 至 60 歲左右。
值得討論的還有性別層面,不管日本、南韓、台灣或美國,都有顯示在「熟齡離婚」情況下,女方提出離婚的機率遠多過男方。
日本媒體訪談過百位 60 歲以上的老夫婦,有 60% 的丈夫越來越依賴妻子,卻有 80% 的妻子表示不再需要丈夫。
熟齡離婚成大勢,理由為何?
—
Netflix 過去推出《解碼比爾蓋茲》系列紀錄片, Bill Gates 曾被問到:「萬一你今天被公車撞死,有哪件事是你想要做,但生前來不及做的?」
他的回答是:「如果可以,我希望能多感謝梅琳達一些。」
Melinda French 過去一路為家庭奉獻,她出版自傳《提升的時刻》就說,女人一旦有小孩,就會發自內心想為孩子付出,這好像是生物本能。
Melinda French 會有此體悟,源於她早年曾因懷孕考慮辭掉工作,當時 Bill Gates 是一直鼓勵她不要放棄事業的。
不過,明明曉得有錢請保姆、絕對兼顧得了工程師工作, Melinda French 還是選擇親自照顧和教育小孩,其行為都是在一種「保有自我意識」的狀態下進行。
直到 2000 年 Melinda French 創辦基金會、開始走入偏鄉和不同女性進行交流,她驚覺多數女人(包括早年的自己)很容易在「家庭」與「事業」中自動選擇家庭,對此她歎道:
「多年來聆聽這些辛苦至極的女性心聲後,我漸漸發現是什麼導致了不平等,女人應該要懂得『提升自己』,才會真正提升全人類。」
—
我認為 Melinda French 口中說的「提升自己」,講的不僅僅是金錢與能力方面,而是「意識」上面的跳脫與轉化。
身為一個母親,我們明白教養孩子成為一個「願意向善」的人類很重要。
然而,哪怕當下身心靈狀態是超級清醒地想這麼做,我們仍舊得提醒自己:縱使妳心裡無敵願意奉獻,簡直是靈魂深處的呼喚、覺得誰來做都做得沒妳好⋯
可是,這個「照顧者責任」不需要由妳全部扛下。
是什麼導致家庭關係失衡?是什麼招致婚姻裡的男女分工不平等?
從 Melinda French 的覺醒中,這個真相美麗到有點殘酷,正是源於女人對孩子發自內心的愛,而這份愛龐大到如滔滔江水,讓女人各個心甘情願被浪濤吞噬、成為殉道者。
女人這份自我犧牲的心意,若遇上一個「願意感謝」、「願意有意識去協助她」的另一半,或許是一種幸運?
相對地,女性千百年下來對於犧牲的傳承,無形招致社會結構固定,令女性在家庭分工上永遠被視為「主要角色」,連她們自己都這麼認為。
一如 Melinda French 透露自己早期想向 Bill Gates 提出「一起照顧寶寶」的請求時,內心居然還生出「擔心是否打擾到丈夫工作」的想法。
當女人有了孩子、願意為孩子和家庭赴湯蹈火的同時,我們必須擁有一份自我覺知,知道一旦選擇「對外」全情投入,整個身心靈全數梭哈、無法掌握平衡的結果,「對內」就是無止盡的消耗。
(是的,小孩跟丈夫都是「對外」,我們自己的靈魂是「對內」。)
—
愛小孩,請用清醒的方式去愛。
這不是要女人選擇自私,而是「愛一個人」本身就有很多種做法,當妳開始付出到覺得「累」時,不管妳是哪裡累,心累還是身體累,請懂得放自己一馬、懂得對外呼救。
再怎麼想為家庭殉道,都得保有節制,因為愛不是全然給予,有時包含適度收回。
—
值得慶幸地是,如今熟齡離婚越來越熱門,意即很多女人對「提升自己」的想法漸漸看明白了。
活到遲暮之年、對外奉獻近一甲子,她們終究看懂孩子跟丈夫從來就不屬於自己,百般付出不見得會發展到符合內心期許。
很多女人一開始都說自己不抱期待,然投入過度後,掌控欲收不太回來,多多少少仍會讓她們反覆在相信與落空之間逗留。
當然,熟齡離婚比例變高並不單單是近年女性意識提升,女人內心開始擁有把控「愛自己」與「為家庭犧牲」的一把尺。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但這就得容我再回到 Bill Gates 夫婦對外發表的聲明,內容有一處值得玩味,就是他們都提到這段話:
「我們不再相信彼此能以『夫婦』身份在生命的下一個階段中共同成長。」
Bill Gate 和 Melinda French 這句話有個潛台詞,他們終在努力維繫家庭幾十年後徹底覺醒,即便因疲累選擇放對方自由,不代表這就是一段關係的完結,不過是換個讓彼此能透氣的新方式、從僵化的生活模板中逃逸。
與其說他們不願意再忍,不如說他們更看懂外界的人事物(兒子伴侶)都是過客,既然如此,剩下時間我只想調整比重,讓指針稍微朝「自己」這邊傾斜一點。
隨著離婚去污名化,我們知道分離不見得代表雙方非得老死不相往來,只要革命情感都在,我們永遠都可以「換個方式」、用另種態度陪伴彼此的下半場。
#Adaymag
甲種模板 在 武敬凱 Jing Wu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如果我拍影片是為了賺大錢,我會這麼幹。】
我通常跟想經營自媒體的客戶或學生說:
「即便我做出一堆高流量的個人內容,
就算是那些被媒體大量轉發的也好,
那些模板也不值得全部參考。」
因為我做的影片,本身缺乏商業設計,
取而代之的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橋段,
也就是:
如果我想賺更多錢,我不會選擇這樣做。
假設是以「時事」作為內容題材,
在商業上的設計,肯定要把握這3個原則:
只轉述、不論述;
只分析、不表態;
讓觀眾產生共鳴,而不是有所啟發。
原因很簡單,
多數人看名為「時事評論」的內容,
期待的並不是為求「看見多元觀點」,
而是「找到同溫層」,
也就是單純的,想聽別人講出他想講的話,
鞏固他內心某個觀點的位置。
清楚了這個現象,你就不難理解,
為何「不論述、不表態」,
是為了賺錢而經營自媒體的人的聖旨。
因為但凡惹怒爭議事件的其中一造,
或論點稍稍與他人相左,
都意味著增加了一點引發爭端的風險,
也就意味著有可能因此丟了一個商業機會。
剛才的課堂結束前,我跟同學說:
「有誰會在你精心想了一個影片主題,
拿著這個主題,詢問他好不好的時候,
會跟你說『甲賽,這不會有流量』,
大概就只有我吧。」
當然,這些話是開玩笑的,
但我本身就是個難以隱藏真實情緒的人,
爽和不爽,支持和不支持,全部寫在臉上,
這在商業上確實容易吃虧,
反正我做影片的目的也不是為了賺錢,
所以我可以任性的這麼做。
若你做的內容是想討好所有人,
故意客觀、抽離人性,肯定是必要的,
這樣才能避免流失某包受眾,
即便人本就不是客觀的生物。
若為商業目的而經營自媒體
你在鏡頭前面,要有辦法成為這種人:
走在路上遇到陌生人無故打你一巴掌,
你不僅要能不還手、不喘氣,
還要能原地分析:
「他為什麼要打我一巴掌?」
這樣的內容設計,
能迎來公正、客觀、理性的美名,
你說不香嗎?
昨天在接受 Yale Chen 陳頁真 訪談時,Yale問到:
「你認為經營自媒體,需要什麼人格特質?」
我的回答是:
與其關注自己符不符合某種人格特質,
不如先搞清楚為什麼要經營,
若你經營的目的,是希望替這個社會帶來點什麼,
那麼你要做的,不是符合市場需求、尋求認同,
你的價值,僅僅是在他們腦海中掀起漣漪,
哪怕網友留著長篇大論,否定你的論點,
都意味著民眾開始願意「討論」。
感謝 漢斯的數位觀察筆記 ,
隻字片語聊天後給我的深省。
-
Youtube(未來影片都會上傳到這)
👉🏻https://pse.is/Q59D2
Instagram(個人生活)
👉🏻https://www.instagram.com/wuchingkai
-
【Final Cut Pro剪輯軟體】
➡️ https://hahow.in/cr/jingwustudio
【影片製作必學6堂課】
➡️ https://hahow.in/cr/jingwuclass
【關於合作】
講座課程、影像製作、產品業配、行銷顧問。
Mail / th845120@gmail.com
*
武敬凱 Jing Wu
一年受邀開設破百場講座、課程,
目前於數家公司擔任內容行銷顧問,
偶爾接影像製作案。
甲種模板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日本設計圈鬼才佐藤可士和:當你高呼「我就爛」,那你就是真的爛】
佐藤可士和,他是日本廣告開發商與設計界的領導鬼才,設計出的廣告跟產品都能刺激銷售,同時又擁有他自己的個人風格,被稱作「能夠帶動銷售的設計魔術師」。
今天簡單談他的故事,聊聊天才的日常。
佐藤可士和最知名的作品,就是把瀕臨倒閉邊緣的服裝品牌 Uniqlo 救起,僅靠著改變 Logo 設計,把原本不醒目的深紅色調整成高飽和度的鮮紅色,將字體結合日本片假名與英文簡稱,兼具本土風格與國際意識。
另外一個代表作,是幫日本國民天團 SMAP 進行專輯全案設計,照樣用簡潔大器的字體與鮮豔底色,在業界一砲而紅,摘下當年視覺設計指標獎項「龜倉雄策獎」。
-
佐藤可士和被日本設計圈視為鬼才,但他溝通協調能力極佳。
他受訪時提到,很多設計師常常會仰仗天份,自命清高對客戶下批判,不過,這些自負的設計師們卻忽略客戶通常代表的就是普世思維,你再怎麼天馬行空,若設計出來商品無法讓人理解,到底還是可惜。
一個藝術工作者,如何在「商業需求」和「個人風格」間取得平衡?
佐藤可士和明確地說:「自律,是不二法則。」
他表示一個設計師擁有天馬行空的思緒,要如何將幻想化為現實?如何完整表達出來給客戶?最重要地還是「對事物的整理能力」。
他說,再怎麼不同的人事物,它們之間必然存在某種聯繫,若能將「共同點」抓出,以此進行創意加工,這才是設計師的工作,而要達成這樣的境界,自律地練習與學習就是很重要的。
進行方案構想,佐藤可士和發揮他的水瓶座個性,盡量發散思維;但與客戶反覆溝通時,他充滿耐心,理解廠商動機和需求,在其中放進自身個人風格。
這也是為什麼佐藤可士和始終在設計界屹立不搖,做出無愧於心的作品,又能夠深受客戶喜愛、長期與他合作。
-
根據東西方影視作品的渲染,我們對「鬼才」的日常都有一個模板。
綜觀歷史和影劇作品中的鬼才,他們各個天賦異稟,可背後必定充滿傷痕或怪僻,例如不善和人相處的《福爾摩斯》到《神鬼玩家》晚年孤僻的霍華休斯。
再到西方樂壇,我們會見到哪位天團歌手飽受性成癮和酒癮所苦,而這些嗑牙故事就讓老百姓容易產生「天才,往往都顧不好日常生活」的錯覺,認為天才全部是不能控制自己、不曉得自律重要性的人。
好像抱持著「天選之子就是生活白痴」的刻板印象,凡夫俗子如我們才能感受到一絲絲安慰,覺得原來當天才不是好事,因為他們不一定會成功、不一定會幸福,就像我們總是嚮往成功的是勤能補拙的郭靖之流,而非擁有武學天份的貴公子楊康。
當我們回到現實,真的是如此嗎?
-
如果我現在告訴你,人生很不公平的地方就是:這個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鬼才,藝術文創、娛樂演藝、時尚設計界的中流砥柱,他們七成都是擁有天賦的,且助他們達到世俗定義上成功的關鍵,就是兩個字:自律。
當然,追溯鬼才們的自律心態,極大概率是他們對喜愛事物持續保有熱情,再加上本身擁有天賦,使他們領悟力、學習速度大躍進,人家 80 分學半天只能到 100 分,他們花一樣的時間就可以 150 分。
藝術巨匠畢卡索,生前名利雙收,他終生維持作畫習慣,創作力求多元,從素描、油畫、鐵皮彩繪到橡膠版畫都嘗試。
張愛玲是文學天才,但她說過「我寫不出來遊戲文章」這種話,如果有看她的《紅樓夢魘》,見她從甲本乙本一路談到脂硯齋,連晚清服飾考據都鉅細彌遺,可見到她於日常對待寫作和文學的研究精神,簡直讓人心中有愧。
-
自律,在現今講究負能量就是王道的社會中被視為某種貶義詞,很多已經名利雙收的網紅將「幹嘛要跳出舒適圈」、「我就爛」掛在嘴邊,我曉得他們立意良善,希望人們看待事物能夠放寬心。
大家必須注意的是,這些高喊別跳出舒適圈的名人,他們發跡之初,哪個人沒有跳出舒適圈過?
被名人網紅影響,我見到周遭不少人將概念矯枉過正,把「不想進步」視為理所當然,自己不想進步就算了,還去鄙視那群奮發上進、願意學習自律的人,說這些人一味追求養心很矯情。
弔詭地是,看著這些「負能量者」居高臨下批評,一旦遇到工作感情不順遂,他們又會矛盾地怨天尤人,完全不檢視造成這樣的破事,很可能就是自己一路走來總是抱著我就爛、完全不想要成長的心。
-
我之前寫過一篇文章,如果一個人想抱著「不想進步」這種態度過生活,除非這個人他心甘情願接受「我就爛」的心態在整個功利主義社會氛圍下所帶來的結果。
他如果願意接受像莊子一樣「吾已不食七日矣」,或是像顏回一簞食一瓢飲,仍舊不改其樂,那我真心敬佩。可惜地是,我目前沒有遇過這種人,多數人都是把「看淡」當成一種漂亮話在講。
但是回到莊子顏回,別看他們一生清貧,人家對精神領域與智識的追求也都是盡力拓寬、對喜歡的事物極其自律。
回到核心,萬物都在努力生長,人不可能停滯,待在舒適圈本身就是一種空話,我們是可以適度讓自己放個大假耍耍廢。但拉到宇宙層面看,行星依循軌道在運行,變化一路相隨。
如果你沒有足夠心志能接受「我就爛」所帶來的種種慘烈後果,建議你跟朋友開開玩笑就好;若要當中心思想,誠摯盼你想清楚,如果都沒搞清楚自己能不能承受,就別在那邊我就爛我就爛講個不停了。
https://www.adaymag.com/2021/04/01/satou-kashiwa-story.html
#Adaym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