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寮古道的手作工法 ◎曾元耀
文明走到水泥道路的盡頭
就是荒野的起點
為了一座古道,我們化為風、變成雨
在大肚山的日常,種一棵相思樹
用來觀察時間的腳步
一棵樹幹倒下,仆在步道的邊坡
步道就有了肋骨
一塊砌石的嵌入,手作決定它的身世
芒草搖擺地說
我們會在土石上生兒育女
砌石的陰刻印模,藏著大肚山神的諭示
每條步道都有許多腳程
用來測試小徑的身世
從石頭的排列與安置
可以觀察先民手腳的進與退
石工與體力是步道流淌的血
山頂人用手撥開龍肚的毛髮
以卵石鋪出新生的小血管
讓步道緩緩路過三合院的古老
路過土角厝身上的泥濘
以西河移民手上的繭,新生土地的堂號
我們手中的鐵鍬,是步道歷史的基因
閃著雄性光澤,繼續在紅礫石的間隙
崁入風聲、雨聲的秘密
在大肚山斷層挖掘出
先民在砂岩的印模
有夯壓的手作內隱知識,以及
深埋在地底下的築路傳承
在殘存的保安相思林裡
可以看到時間的影子與線條
百年緬梔花倚在土地公廟的身上
以一種療癒的姿勢觀賞旅人
時間之能輕易穿越茂密小徑
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本詩獲2019年第八屆臺中文學獎新詩首獎)
--
◎作者簡介
70 歲。中山醫大醫學系畢。內科精神科醫師。鳳山信元診所執業。曾獲林榮三、鍾肇政、吳濁流、星雲等文學獎。(出自《第八屆臺中文學獎得獎作品集》)
--
◎小編蕭宇翔賞析
「一位偉大的作家是一個能夠延長人類感受力之視角的人,能夠在一個人智窮計盡時為他指出一個好機會,一個可以追隨的模式。」——約瑟夫‧布羅茨基
我想將這首詩放置在藝術史的地基上審視。我想了解,在一個人智窮計盡時,它能夠或不能提供什麼;開通或者躲避了什麼。換言之,我也願意將自己置入文明史中自審,一個智窮計盡的人類所面對的困境。
「文明走到水泥道路的盡頭
就是荒野的起點」
這兩句詩讀起來頗為順理成章。「文明──盡頭」的句勢帶來一種悲劇的完結感,而「荒野──起點」則帶來創世紀的啟發。對比的淨結果就是,發出對古老、對自然的昇華與追崇,面向土地、反璞歸真,這是千古不變的道德傳統。但這直接無視了古道也是文明一部分這一歷史事實。這是抒情語氣的常見缺陷──無可自拔的概括。在接下來的三句中更為明顯。
「為了一座古道,我們化為風、變成雨
在大肚山的日常,種一棵相思樹
用來觀察時間的腳步」
「為了」──這個句式飽富抒情野心。穿越到巫覡年代,賦形於萬物,呼風、喚雨、種樹──「用來觀察時間的腳步」。隱喻雖誇張,卻足夠明確。基於樹的生長的確就是時間的標記,在植物學上我們可以參照年輪;在過往文學中,〈項脊軒志〉曾寫過:「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但歸有光的文字之所以動人,因他提取的是「現實的質量」──妻子的死亡,她死前真的手植了一顆樹──而非提取抒情的氾濫。
至此,第一段至少揭示了一個形而上的主題,那就是對時間的觀察。
第二段,有趣而飽富創造性的意象出現了:肋骨。從作者論上,我可以輕易推斷這是因為其職業背景,但我不願這樣做,因為我相信任何創造性的東西,或許只是「物質」在試圖表達自己。因此我蹲下、細看,並有一些發現。
比起「倒下的樹幹」,芒草與「肋骨」還更加相稱。因為肋骨是骨骼的自然生長而非「破壞後」「倒下」的遺存;因為,為了保護臟器,人類的前三根肋骨在斷裂前能承受一百八十公斤,而相較倒下的樹幹之腐爛、脆化,芒草的繁茂與肋骨更加神似,況且,如果你拔折過芒草,會發現它強韌得不可思議。
還因為希伯來創世紀神話告訴我這樣一個故事:那時宇宙比現在輕盈八十億個靈魂,而一男一女將被放逐到大地上「生兒育女」。那男的叫做亞當,女的叫做夏娃,後者來自前者的肋骨。
或許正因受到「物質」的吸引,或者繆斯向他口述詩句的緣故,作者才會從樹幹寫到肋骨,再寫到芒草、生兒育女。無論如何,我感覺作者來到了一個強大象徵的邊緣,相當迫近了。
但它掉進了術語惰性的漩渦。若非如此,其後的「血」、「毛髮」、「小血管」、「基因」就不會蕈狀雲似地井噴。
它們都有同一傾向,那就是將物質一律等同為生物,並將自然現實完全客體化、外部化,為了描述、形容之用。此作詩法與解剖學無異。在此,作者幾乎不用形容詞,我們知道形容詞一向使人起疑,而當事人知其風險。他改以象徵體系的架構來規避其風險,同時增加了權威性、可信度、新鮮感──以生物學辭彙為素材。不用形容詞,但所作所為仍只為了「形容」這一效能。哪怕實際上,生物學與南寮古道一點干係也沒有。這僅僅因為作者的選擇:將自己的修辭凌駕一切,使自然現實變成客體,乃至附屬品。而這在邏輯上,與此詩開頭所展現的初衷相互違背。
正如我們不會為了找到鳥類歌聲的源頭而解剖一隻鳥:該解剖的是我們的耳朵。
如果讀過布羅茨基的名詩〈黑馬〉(Был черный небосвод светлей тех ног…),就會明白我為何反對這種姿態。如果自然真正昇華,真應受推崇,那麼也是因為它的吞噬與人的渺小。〈黑馬〉驚人的結尾正如馬奎斯《百年孤寂》的開篇:「世界太新,很多事物還沒有名字,必須用手指頭伸手去指。」這首奇蹟之詩,其震懾力或許只有里爾克的〈無頭的阿波羅像〉(Archaïscher Torso Apollos)能匹敵。因為它們做到了同一件事:提醒人類的被動地位。當我們以為是我們是主格,是觀察者,是生活的主宰,並因此可以置身事外。實際上,某種東西正在高處端詳、物色,手伸向我們。
同樣的術語漩渦存在於另一條路線,即「南寮古道的建成」作為一組套語。諸如:「一塊砌石的嵌入,手作決定它的身世」、「砌石的陰刻印模,藏著大肚山神的諭示」、「每條步道都有許多腳程/用來測試小徑的身世」、「夯壓的手作內隱知識」。它們的共同點即賦予這座先民的工程一種宗教的玄密、文明性,並融合自然。這種千古不變的道德傳統無法延展我的感受力,沒有將思想帶到所希求的更遠,但我也絕非期待它傲慢或絕望。情緒固可轉為空間與情境,但它仍指涉一個人的心靈。
最後一段投射了這心靈。
它最終回到了對時間的觀察,也是一開始所拋出的主題。這完全是意料中事,「時間──空間──時間」的夾心結構,肇因於對空間失去了耐心,或者智窮技盡。當我們窮盡空間,就只能走進純粹的時間,譬如天堂就是空間的盡頭,故而天堂順理成章「永恆」。此詩的開頭就已預示了這宿命的困境,直到詩的中段再也無法從空間(古道)中開挖出更多質量,就必然要面對:時間,作為一個觀察物的抽象龐然,探討的乏力感。最後寫:
「時間之能輕易穿越茂密小徑
從來不是理所當然」
它的結論是:時間並非理所當然。
我確信自己看見了一股不對勁。這形上學的抽高、迴避、虛擬、簡化、懸空──這面對「時間」的困窘、試圖但以失敗告終的概括、面對絕望的荒誕感。
「從來不是理所當然」這一格言式的句子,將自己趕入因和果之間的均勢──簡化,無疑是對「無限」的恐懼,但它給人一種太平盛世、自信、智慧的口氣。這句話暗含的潛臺詞是:「難道你以為時間是理所當然的嗎?」無形間凸顯自己在觀察層面上的高度。這距離「自詡掌握了時間奧秘」只有一步之遙──但仍讓你感覺在對時間謙恭。相比之下,布羅茨基在〈世紀末〉所寫的絕望,誠懇得多:
「誰能預見時間的獰笑
橡皮擦般抹拭掉一切
彷彿它們只是筆記本裡的
膽小塗鴉。不存在人,或靈魂
到那時,時間陰險的步伐
已走完了。」
同樣是登走古道,讓我們看看楊牧所譯的W.B.葉慈是怎麼寫的:
「每一個偶現的罅隙或凹痕,
依稀就是水流或雪崩紛杳,
或是仍然飄著白雪的高岡。
雖則無疑那梅花和櫻枝
正把小小的半山屋渲染薰香
那幾個中國人朝它登臨,而我
欣然想像他們終於就深坐其中:
從那裡,對高山與遠天
對著全部悲劇景觀,他們逼視。
一個點明要求些悲愴之曲;
精湛的十指於是乎開始調理。
他們的眼睛夾在皺紋里,眼睛,
他們古老發亮的眼睛精神奕奕。」──〈青金石雕〉(Lapis Lazuli)
其實這並非一首描寫登走古道的詩,青金石雕是葉慈七十歲所收到的生日禮物。這首詩的前三節全然不提石雕,寫的是彼時西方文明所面對的危機:二戰。而引文是詩的最後一節,是藝術史那滾動的捲軸所奔往之處,同時也是文明史所奔往。它試圖揭示:縱然腳下的現實痛苦無比,獨裁者、集中營、炮火重擊──仍然深信:純粹的物質能帶給我們慰藉的實感。
這與中國詩歌傳統「因物起情」完全不同,楊牧認為,它突破了「傳統的詠物詩」。「因物起情」並無不好,但一位偉大的詩人最終能使情「超越」物,發揮物質本身的極限,乃至加速度突破,帶來穎悟的震盪與實感。在真實世界的質量中提取出超現實,發現一個彷彿不屬於這個世界的回憶──發動抒情。最終,我們會感到自己的一種殊異性,一種自我專注,一種要完成自己、完美自己的努力。如同黑暗中的燈盞,如同沙漠中的珊瑚。
或者,在台灣,如果真的到了高山,我們會在大甲溪上游的河床上發現一截鯨魚肋骨的化石。如果你也渴望看它一眼,你就會明白我多麼渴望見識一首詩的誕生。這種殊異性就是文明的基礎。因此,不如讓我們推翻這首詩的開頭,那過於順理成章的對比句構,不如將悲劇與創世紀顛倒因果,張開精神奕奕的眼睛,推進步伐,並看到──當荒野來到盡頭,就是文明的起點。
--
美編、圖片來源:Sorrow沙若
--
|#關於文學獎的不重要冷知識|
2020臺北文學獎沒有多重身份的職業爸爸,但得獎四個有三個是東西南北飄飄飄飄到臺北的異鄉遊子,最好來一點城鄉差距。
——By 小編Y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文學獎 #地方文學獎 #臺中文學獎 #曾元耀 #南寮古道的手作工法 #楊牧 #布羅茨基 #葉慈 #里爾克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1/03/20210305.html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
甲龍古道歷史 在 林伟贤老师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了給英皇實踐菁英教育平台帶來更大的幫助,我們特別聘請了主持或參與全國以及北京市多項教育改革項目的王本中教授,以及用十年時間徒步中國大陸81000公里的雷殿生老師擔任集團顧問!
我們深知一個好老師對孩子們成長過程的重要,因此,在積累了實踐家創業21年的經驗與資源,並匯聚了最優秀的人才後,我們創立了從零到24歲,涵蓋嬰兒、幼兒、少兒、少年、青少年到青年的最完整全方位教育產業平台,我們最引以為榮的實踐菁英青少年教育事業,更將有33年歷史的英皇教育引進中國大陸與東盟!
英皇教育看數字與成績,實踐菁英重素質與成長;英皇實踐菁英是當前唯一可以把數字與素質、成績與成長完美結合的最卓越教育系統!將為孩子們中西合璧的教育開創歷史,更將為培育更具有國際觀的未來菁英領袖而做出貢獻!我們堅信,每一位在不同階段受過良好育的孩子,未來也必將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各種崗位的好老師,從優秀到卓越,孩子們,加油!
王本中顧問,現任北京市中加學校校長,曾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兼任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小學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長,教育部資源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全國教育規劃信息技術學科組成員,全國高級中學校長委員會理事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資源網教育總監。曾獲「北京市教育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模範校長」等榮譽稱號。主持或參與全國以及北京市多項教育改革項目,其辦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外合作辦學的探索》等論著中。
雷殿生顧問,1998年雷殿生從哈爾濱102國道出發,到2008年,雷殿生走遍了全國各地,最南到了西沙群島,最北到了中俄邊境黑龍江漠河縣的北極村,最東到了黑龍江撫遠縣烏蘇鎮,最西到了新疆烏恰縣境內的伊爾克什坦。他走過了川藏、滇藏、青藏、中尼、新藏及唐蕃古道六條進藏路線,歷時一年走遍青藏高原,又歷時一年走完新疆。他說,自己全部行程加起來有81000余公里,等於繞赤道走了兩圈。
他是世界徒步最遠的人,打破了吉尼斯徒步世界記錄;他製作了奧運史上最獨特、蓋有主辦方國家各地郵戳的旗幟——一面印有「中國北京2008奧運爭光」字樣的2008毫米的正方形旗幟,計劃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蓋滿2008枚郵戳;他被評選為「首屆中國十大徒步人物」;他個人蒐集了中國最全面的民俗、生態、歷史資料,沿途拍攝了3萬余張照片,蒐集了近2噸重的圖片、實物。
這段歷程中,他磨掉了19個腳趾甲,穿爛了52雙鞋。背上的帳篷便是流動的家,無數次出生入死:經歷19次搶劫,身上多處受傷;遭遇數次風暴、泥石流、雪崩,險些喪命;路遇巨蟒,狂奔逃生;西藏無人區,夜遇狼群圍攻,燃鞭炮燒衣服才狼口餘生;茫茫戈壁,乾渴數天,只能喝自己的血和尿;在神農架,無物可食,生吞蛇肉充飢……九年艱辛,百味雜陳。飽受不解,也收穫無數鐵血俠義的朋友,友朋遍天下。
2008年成為自唐朝以來首個徒步走出羅布泊的人,他是世界第一人,歷時31天。
甲龍古道歷史 在 實踐家商學院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為了給英皇實踐菁英教育平台帶來更大的幫助,我們特別聘請了主持或參與全國以及北京市多項教育改革項目的王本中教授,以及用十年時間徒步中國大陸81000公里的雷殿生老師擔任集團顧問!
我們深知一個好老師對孩子們成長過程的重要,因此,在積累了實踐家創業21年的經驗與資源,並匯聚了最優秀的人才後,我們創立了從零到24歲,涵蓋嬰兒、幼兒、少兒、少年、青少年到青年的最完整全方位教育產業平台,我們最引以為榮的實踐菁英青少年教育事業,更將有33年歷史的英皇教育引進中國大陸與東盟!
英皇教育看數字與成績,實踐菁英重素質與成長;英皇實踐菁英是當前唯一可以把數字與素質、成績與成長完美結合的最卓越教育系統!將為孩子們中西合璧的教育開創歷史,更將為培育更具有國際觀的未來菁英領袖而做出貢獻!我們堅信,每一位在不同階段受過良好育的孩子,未來也必將是對社會有幫助的各種崗位的好老師,從優秀到卓越,孩子們,加油!
王本中顧問,現任北京市中加學校校長,曾任北京師範大學附屬實驗中學校長,兼任全國中小學計算機教育研究中心北京部主任、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小學信息技術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長,教育部資源建設委員會專家組成員,全國教育規劃信息技術學科組成員,全國高級中學校長委員會理事長,教育部基礎教育資源網教育總監。曾獲「北京市教育先進工作者」、「北京市模範校長」等榮譽稱號。主持或參與全國以及北京市多項教育改革項目,其辦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中外合作辦學的探索》等論著中。
雷殿生顧問,1998年雷殿生從哈爾濱102國道出發,到2008年,雷殿生走遍了全國各地,最南到了西沙群島,最北到了中俄邊境黑龍江漠河縣的北極村,最東到了黑龍江撫遠縣烏蘇鎮,最西到了新疆烏恰縣境內的伊爾克什坦。他走過了川藏、滇藏、青藏、中尼、新藏及唐蕃古道六條進藏路線,歷時一年走遍青藏高原,又歷時一年走完新疆。他說,自己全部行程加起來有81000余公里,等於繞赤道走了兩圈。
他是世界徒步最遠的人,打破了吉尼斯徒步世界記錄;他製作了奧運史上最獨特、蓋有主辦方國家各地郵戳的旗幟——一面印有「中國北京2008奧運爭光」字樣的2008毫米的正方形旗幟,計劃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前蓋滿2008枚郵戳;他被評選為「首屆中國十大徒步人物」;他個人蒐集了中國最全面的民俗、生態、歷史資料,沿途拍攝了3萬余張照片,蒐集了近2噸重的圖片、實物。
這段歷程中,他磨掉了19個腳趾甲,穿爛了52雙鞋。背上的帳篷便是流動的家,無數次出生入死:經歷19次搶劫,身上多處受傷;遭遇數次風暴、泥石流、雪崩,險些喪命;路遇巨蟒,狂奔逃生;西藏無人區,夜遇狼群圍攻,燃鞭炮燒衣服才狼口餘生;茫茫戈壁,乾渴數天,只能喝自己的血和尿;在神農架,無物可食,生吞蛇肉充飢……九年艱辛,百味雜陳。飽受不解,也收穫無數鐵血俠義的朋友,友朋遍天下。
2008年成為自唐朝以來首個徒步走出羅布泊的人,他是世界第一人,歷時31天。
甲龍古道歷史 在 Dd tai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荃灣新市鎮是香港九個新市鎮之一,亦是唯一一個位於都會區(香港市區)內及港九市區重建局管轄的新界新市鎮。新市鎮的範圍包括整個荃灣區及葵青區,包括荃灣、葵涌、青衣島、馬灣及陰澳。總發展面積約32.85公頃,是香港面積第二大的新市鎮,僅次於沙田新市鎮。1961年,港府正式刊憲,發展香港首個新市鎮——荃灣新市鎮,標誌著港府正式開始大舉發展新界,揭開香港城市發展的新里程。2011年,荃灣新市鎮慶祝成立50週年金禧紀念,於9月16日在藍巴勒海峽舉行由圓玄學院贊助的「圓玄金禧煙火耀荃城」。由於開發較早,荃灣沒有固定的「市中心」地帶,這是由於荃灣和葵涌受山勢阻隔、青衣島與新界又被藍巴勒海峽分隔,加上後來分為兩個區,故荃灣新市鎮發展規劃分爲三個核心:荃灣、葵涌和青衣,三者當中尤以荃灣的面積最大及最多人口,所以,荃灣被視為荃灣新市鎮的核心地區。現時荃灣市最多人的地區,在象鼻山路以南,青荃路以北,海興路以東,德士古道以西,官方名稱爲「荃灣中區」,東西行主幹道包括青山公路(荃灣段)、沙咀道、楊屋道,南北行主幹道包括德士古道、關門口街、眾安街、大河道、大涌道,其他主要街道包括川龍街、荃灣街市街、海壩街、兆和街。區內有街市:荃灣街市和楊屋道街市等。區內有多個地鋪食肆群落,例如路德圍、沙咀道、三坡坊、四坡坊和大壩街等。區內亦有多個商業圈,包括港鐵荃灣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站附近及沿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一帶,附近有多個購物商場,例如南豐中心、荃豐中心商場、荃錦中心商場、綠楊坊、富華中心、新領域廣場和愉景新城商場;港鐵荃灣西站一帶的商業圈,位於港鐵荃灣西站附近及沿楊屋道一帶,附近亦有多個購物商場。荃灣的公共設施大多於市中心內,例如荃灣政府合署、荃灣公共圖書館、荃灣裁判法院、荃灣大會堂和仁濟醫院等。區內有兩大港鐵站,包括荃灣綫的總站荃灣站,以及西鐵綫的荃灣西站。而區內更設有兩個大型行人天橋系統,分別設於港鐵荃灣站附近一帶以及港鐵荃灣西站附近一帶,大河道和青山公路(荃灣段)的行人天橋系統已於2013年第三季落成開放,將荃灣現有的兩大行人天橋系統接駁來,形成一個大型的行人天橋網絡,成爲全港最長的行人天橋系統。
工業發展加上人口急增,用水問題急需解決,港府遂於1952-1955 年興建大欖涌水塘,並連接城門水塘至港島供水網,大欖村和關屋第村合共33 戶,又受遷村之苦。但今非昔比,荃灣己成現代化都市,村民可遷入荃灣市區,「棄農上樓」。這是香港政府首次破天荒以住宅單位換取農地,請來著名建築師,設計有圍村特色的「大屋圍」,圍內有住宅、商鋪、學校和廟宇,自給自足。建築物呈U 字型,曾為臨海地段,樓高三層,下鋪上居,為典型國際風格,簡約實用,但樓頂建有一中國風格的飛簷塔,保留地方特色,與當時中國留行的社會主義中國建築風格相似。石碧新村又稱石壁遷置村,是一條位於荃灣楊屋道與聯仁街交界的雜姓客家原居民鄉村,亦是香港少數分布於大廈中的「城中村」。石碧新村有近600年歷史,搬遷至荃灣新市鎮前原位於大嶼山石壁山谷,谷中有數條村落,統稱「石碧鄉」,當中以石碧大村規模最大。村內共有9姓,又以祖籍江西的徐姓人家為主。1960年,香港政府以興建石壁水塘為由,將石壁山谷內約200名村民遷移至荃灣新市鎮中政府為村民興建的6幢唐樓中,石碧鄉則隨即拆卸,原址永久淹沒於水塘中。
福來邨位於香港新界荃灣青山公路-荃灣段旁,部分土地為填海所得;為當時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十個廉租屋邨之一。福來邨最後一座於1967年峻工,共有9座,興建時分了2期,分別是第一期的永寧樓、永興樓、永嘉樓、永康樓和第二期的永昌樓、永定樓、永泰樓、永樂樓、永隆樓。高16層的4座升降機只會到達15樓,16樓的居民要先乘升降機到15樓再步行到16樓。其中永隆樓以預製混凝土方式興建。
甲龍古道歷史 在 甲龍古道-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甲龍古道 位於大欖郊野公園,因甲龍村得名,據說甲龍村已經有超過200年歷史。古道係由當時嘅村民建造,用作連接甲龍同荃錦坳,係舊時八鄉、石崗同雷公田一帶務農人士 ... ... <看更多>
甲龍古道歷史 在 甲龍古道~荃錦落雷公田~歷史悠久的古道~自然的小溪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chungchunghike 上次天雨無行古道就行左林徑, ... 郊遊~ 甲龍古道 ~荃錦落雷公田~ 歷史 悠久的古道~自然的小溪. ... <看更多>
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