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艾成王瞳的第一次...回台南Vlog
|《耶✌️一同進城》EP.16
記得訂閱並開啟小鈴鐺🔔
晚上 #七點 我們不見不散
-
#初二回娘家
#台南好好玩
#大馬女婿
#第一次Vlog
-
► 訂閱《耶✌️一同進城》YouTube頻道:
https://reurl.cc/WEkLL9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4萬的網紅Dd tai,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
申命記8章 在 勇家,勇敢愛臺灣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開工大吉!!!!想給你們一個祝福在2021年的開工祝福。
早安!!!
從今天開始要禁食禱告早餐一個禮拜為我一位非常好的朋友病況代求,求神介入她疾病、介入她生命、介入她康復後的人生⋯⋯。
這幾年對神有更深的理解,尤其這兩年重新整本讀聖經,對神的愛、神的良善,祂看待我們的眼光和方式,祂賜福的想法和脈絡⋯⋯站在真理角度上、和祂相處過程中,每每覺得有上帝真好,我的家庭有上帝真好、我的婚姻有上帝真好、我的工作有上帝真好、我的生命有上帝真好。
很多人跟上帝求一個想要的東西,把上帝當財神爺或土地公、月老那樣求⋯⋯覺得祂不靈驗,怎麼沒有使所求成就?
我們很有限,我們以為「多」才是好、「快」是好,求財的時候,最好突然戶頭多一億;求婚姻,明天最好就在巷口遇見一個異性他剛好也喜歡你,閃婚最好;總是照自己的想法求闔家平安、萬事如意、趨吉避凶⋯⋯⋯
但為什麼常常我們求,上帝卻不是照著所求給呢?
這幾天晨禱,神用申命記跟我談到祂的祝福、祂認為的美或好,申命記這幾節祝福看起來是祝福卻有點怪怪:「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叫你們存活,人數增多,且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
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他的誡命不肯。
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
這四十年,你的衣服沒有穿破,你的腳也沒有腫。 你當心裏思想,耶和華-你上帝管教你,好像人管教兒子一樣。
你要謹守耶和華-你上帝的誡命,遵行他的道,敬畏他。
因為耶和華-你上帝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 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那地的石頭是鐵,山內可以挖銅。
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上帝,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
「你要謹慎,免得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不守他的誡命、典章、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 恐怕你吃得飽足,建造美好的房屋居住, 你的牛羊加多,你的金銀增添,並你所有的全都加增, 你就心高氣傲,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就是將你從 埃及 地為奴之家領出來的, 引你經過那大而可怕的曠野, 那裏 有火蛇、蠍子、乾旱無水之地。
他曾為你使水從堅硬的磐石中流出來, 又在曠野將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是要苦煉你,試驗你,叫你終久享福; 恐怕 你心裏說:『這貨財是我力量、我能力得來的。』
你要記念耶和華-你的上帝,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為要堅定他向你列祖起誓所立的約,像今日一樣。 你若忘記耶和華-你的上帝,隨從別神,事奉敬拜,你們必定滅亡;這是我今日警戒你們的。 耶和華在你們面前怎樣使列國的民滅亡,你們也必照樣滅亡,因為你們不聽從耶和華-你們上帝的話。」」申命記 8:1-20
我們常常希望得到的祝福是看得見的真金白銀,是貨財是事業,但祂告訴我,有些東西比「貨財」「金銀」、「牛羊」更好,那就是「力量」。
祂看為美的祝福,怎麼說是力量呢?「因為耶和華-你上帝領你進入美地,那地有河,有泉,有源,從山谷中流出水來。 那地有小麥、大麥、葡萄樹、無花果樹、石榴樹、橄欖樹,和蜜。 你在那地不缺食物,一無所缺。那地的石頭是鐵,山內可以挖銅。 你吃得飽足,就要稱頌耶和華-你的上帝,因他將那美地賜給你了。」」
✏️美,行動
為了灌溉、解渴往源源不絕行動,往真正的活水、不是一杯水,而是山谷中的泉、源、河⋯⋯⋯沒有休止隨你取用,但你得去,去取,行動的能力。
✏️美,時間&耐性
神給你這些,但你得耐心播種、栽種,要享受以先,要付出勞力,要和你的作物相處,要和你的工作相處,會和你的豐盛、勞力後結出的果實、經歷一點危險得到的蜜相處,你會因為時間和耐心等候,你一無所缺是因為擁有這些能力。
✏️美,眼光
神怎麼不是直接給有切工的寶石?為什麼給石頭?銅、鐵的石頭?因為⋯⋯⋯要賞賜眼光給你,要有能分辨可用資源的眼光。
這些賞賜有個重點,就是.....它們都是"原料",都!充滿無限可能,適用各種你希望蒙福的所在,人際關係、家庭、事業、工作⋯⋯⋯
這些「原物料」擁有了、「能力」擁有了,一無所缺是應該的結果,貨財、金銀、牛羊、桃花、人緣好、人脈⋯⋯是這些原料和能力好好應用的結局而已,我一開始也希望祂可以給我貨財或金銀,管他結局不結局,幹嘛不給?要力量幹嘛咧?神很有趣的是,祂跟我談到這個賜福的方式,我一開始不想接受,可以輕鬆誰會想要累?可以不出力就有誰想要出力咧?
尤其這幾節多次提到「苦練」「試驗」誰想要這種東西?祂說祂給了以色列人曠野四十年食物⋯⋯只有嗎哪,而不是今天排骨飯、明天大滷麵、偶爾牛排或鮑魚⋯⋯⋯為何?給以色列人衣服穿不破、腳不走腫,這些供應,為何?
祂給我的回應是⋯⋯
「妳怎麼判斷妳給孩子多少紅包?多少零用錢?怎麼判斷的?」
「什麼是起頭?什麼是終局?什麼是釣竿?什麼是魚?」
神真是舉例王,秒懂。
祂認為的一無所缺是「無限」,能力上的無限、眼光、創造力⋯⋯而不是有限、會用盡的物件,所以祂說「「他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着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裏所出的一切話。」祂用話語創造萬有,當我們真實擁有神話語,就是擁有無限可能。
至於為什麼要謹守律例典章?為什麼沒有守律例典章或不聽話就要滅亡呢?
我們聽見爸爸媽媽或有智慧的長輩講「不要」(律例典章)父母希望你聽話不是為了轄管或控制你,而是愛,爸爸媽媽總希望你有一個比起「事事都可以做」、「好壞都做」沒有眼光、沒有選擇、多多益善沒有邊界的人生⋯⋯⋯⋯
有完整的律例典章可以依據,有神可以靠,給的福不是多多益善,祂要把真正的能力給你,神賜福的方式和脈絡就是父母的脈絡,只是是更大、更多的。
感謝讚美神,那個無限的秘訣我看見了,讓資源槓桿的原理我看見了,一無所缺的秘密我看見了,謝謝祢在我開始收心一直到投入工作時給充滿期許和信任的祝福。
提醒自己,神領我們到美地時,要有意識看得出祂的福,不要忘記祂的恩,志得意滿以為天生神力擁有得貨財的力量遠離了神,因此遠離豐富賞賜的泉源、遠離了山谷、遠離供應者⋯⋯⋯⋯
要「謹守遵行」祂的律例典章,就像我們總會細讀股神巴菲特、特斯拉創辦人、每個成功人士的談話和他成功的法則,會想依照成功者提到自身成功秘密或方程式照著行希望自己也可能成功,上帝早已給了成功方程式,若我們沒有遵行,失敗是非常正常的。「滅亡」就是真正的失敗,不是因為違逆神而是背離一開始朝向成功的法則。
「那賜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裏召你們,得享他永遠的榮耀,等你們暫受苦難之後,必要親自成全你們,堅固你們,賜力量給你們。」彼得前書 5:10
「我的弟兄們,你們落在百般試煉中,都要以為大喜樂; 因為知道你們的信心經過試驗,就生忍耐。 但忍耐也當成功,使你們成全、完備,毫無缺欠。 你們中間若有缺少智慧的,應當求那厚賜與眾人、也不斥責人的上帝, 主 就必賜給他。 只要憑着信心求,一點不疑惑;因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風吹動翻騰。」雅各書 1:2-6
「所以,我們不喪膽。外體雖然毀壞,內心卻一天新似一天。 我們這至暫至輕的苦楚,要為我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 原來我們不是顧念所見的,乃是顧念所不見的;因為所見的是暫時的,所不見的是永遠的。」哥林多後書 4:16-18
「我們有這寶貝放在瓦器裏,要顯明這莫大的能力是出於上帝,不是出於我們。 我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裏作難,卻不致失望; 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致死亡。」
哥林多後書 4:7-9
「我見上帝叫世人勞苦,使他們在其中受經練。」傳道書 3:10
「他給次子起名叫 以法蓮 ,因為 他說 :「上帝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創世記 41:52
昨晚家庭禮拜分享這篇道給家人,也把這份祝福分享給你們。
申命記8章 在 Andrew Chai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宣教士談自由】
圖/文:蔡頌輝 (Andrew Chai)
多年前,我到一家理髮店去理髮。那理髮店的老板娘很健談,她大概是看我這個年輕人(那時我才二十多歲)梳著一頭老古板的髮型,就問我要不要改變一下。我問她:「怎麼改?」她把時下流行的髮型講給我聽,拿樣本照給我看,還問我要不要染顏色等等。她費了一番唇舌,最終還是被我拒絕了。
「為什麼?」她問。
我當時是這麼回答的:「因為我的職業不允許這樣做。」
呃……等等,聖經哪一處說傳道人不可以理時尚髮型或染髮呢?
的確沒有。現今,很多基督徒已經不再像過去那麼保守了,要接受傳道人的新潮髮型也不難。但還有很多地方,要是傳道人把頭髮染成是綠色或紫色,相信會引起爭議,說不定還會被長執叫去問話。由此可見,即便有些事我們無法直接從聖經看到「可以」或「不可以」的指示,但各人心裡似乎有個限度,至於那限度在哪裡,我們也說不清楚。這就是所謂自由的底線。從事宣教的工人,尤其是跨文化宣教士,不能不懂。
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第9章所談論的就是自由。當時,保羅受到一些人的批評,質疑他的身分和權利,於是他寫了本篇作為辯護和陳述,現今的我們可以從中歸納出宣教工人運用自由的實用原則。
一、我們是蒙召得自由的人
保羅用了第1至14節的篇幅,從不同的角度為自己所享有的權利辯護,申明即使自己從所做的工作中得到一些金錢或物質上的供應也是天經地義的。他的辯護方式是發出一連串的問題。哥林多教會是保羅建立的,這些辯護是要證明他要從他們得物質上的供應絕對不是不合理的事。他引用了申命記第25章4節(9節)以及民數記18章8~31節關於祭司吃祭物的條例(13節)作為辯論依據,並總結:「主也是這樣命定,叫傳福音的靠福音養生。」(14節)
自由和權利在某個程度上保障了我們的安全和尊嚴。神國的工人雖然講求為人謙和,卻不意味著我們要四處忍受委屈或被佔便宜,相反的,我們應當清楚了解自己的基本權利。只要是正當的事,不觸犯聖經的道德準則,並且在正當的程序和合法的情況下享用,便大可問心無愧地做我們想做的事,無須有罪惡感。宣教事業發展至今,只要加入宣教機構,為保障宣教士的生活,夠用的薪金以及基本福利,諸如保險、退休金、子女教育補貼、年假等都是不能少的。此外,宣教士身處別國,也應該了解當地的外國人權利,避免白白忍受虧損。
然而,如果仔細的觀察經文便不難發現,經文裡面藏著一些與自由相矛盾的字眼:「我傳福音原沒有可誇的,因為我是不得已的。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既是自由的,又怎會「不得已」呢? 看來,保羅清楚知道自由的局限——他不是絕對自由的人。
二、我們不是絕對自由的人
保羅提到了兩方面的「不自由」。首先,是他不能抗拒神的旨意:「我若甘心做這事,就有賞賜;若不甘心,責任卻已經託付我了。」(林前9:17)這裡的「責任」是指作為福音管家的職責(參林前 4:1)。我們常聽到信徒說:「事奉神要甘心,事奉得不甘心,倒不如不事奉,神要用的是甘心的人。」可是,保羅在此卻指出,不甘心並不是豁免責任的藉口!身分和職責是緊緊相連的,當老師就有老師的職責、當父母就有父母的職責、當員工就有員工的職責,甘心或不甘心可能影響一個人是否能享受在那職責中,但不能作為拒絕的理由。擁有身分卻沒有盡上相應的本分,終會被問責。
經文提到的第二個「不自由」,是他不能決定自由的結果。保羅這裡並不是說:「若不傳我就失業,沒有飯吃了。」他甚至不是說:「若不傳我就失去了一個最有價值的職分和福氣。」他乃是說:「有禍了!」我們無法得知所謂「禍」具體究竟是指將來的審判,還是今生必承受某種後果,但可以肯定的是——那絕不是好事,而且顯然是非常嚴重的事!「不傳」是保羅可以選擇的,「有禍」卻不可以。在這種不得已的情況下,如果他採取正面的心態和回應,讓自己甘心去做的話,保羅說:「就有賞賜。」
神的子民享有自由和權力,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我們想做的都可以去做,不想做的就都可以完全不做。我們必須把身分和職責納入考量。有一天,我們將要為我們這身分所附帶的責任向神交代。耶穌的好幾個比喻,諸如精明管家的比喻、按才幹分銀子的比喻、山羊綿羊的比喻都暗示了這一點。換言之,福音使命對基督徒而言不是一個有永恆價值的工作選項、或一個有屬天意義的活動可參加而已,它是我們被造和蒙召的目的,我們活著就是為榮耀神,並且有一天會為自己是否盡上責任而承受相應結果。
在「自由」與「不自由」的拉扯中,保羅如何處理這矛盾?他把眼光放在長遠之處,放下自由。
三、當個放得下自由的人
這才是全章經文所要表達的中心信息。
保羅被人批評,說他利用福音來賺得個人的利益,他在此解釋自己作為福音工人,就算從中接受一點養生的費用也是應當的……但是,他說:「我們沒有用過這權柄,倒凡事忍受,免得基督的福音被阻隔。」(12節) 文中提到保羅放棄自由的兩個因素:首先,是為了更多的人得救。保羅用的詞相當肯定,他說他「寧可死也不叫人使我所誇的落了空。」(15節)保羅「所誇的」無非是耶穌基督拯救世人的福音。保羅的生命以這福音為最高的榮耀,即使自己有再大的權利,一旦自由阻礙了他的工作,他寧願放棄。他在19節繼續說:「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仆人,為要多得人。」這就是他的目標——為要多得人!
今年初,中國武漢爆發新冠肺炎疫情之初,許多人紛紛逃離疫區,或被無奈地軟禁在家中。這時,卻有一批醫務人員被譽為「逆行者」,冒著生命危險衝向疫區,其中有許多人顯然有自由選擇去或不去,但他們看責任比自身的安危和權利更重要。在宣教工場上,保羅就是這個「逆行者」,為福音而放下自由和權利。我們也該如此。
當保羅立志這樣做的時候,他對做事的成果就有確信,他知道他最終必得到獎賞。這就是他放棄自由的第二個原因。「豈不知在場上賽跑的都跑,但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你們也當這樣跑,好叫你們得著獎賞……」保羅在24至27節以賽跑為比喻,要信徒齊心為了這個獎賞而努力。(註:本處比喻的重點是鼓勵讀者「這樣跑」以致「得著獎賞」,而不是「得獎賞的只有一人」)。他還指出,和世間的運動比賽相比,我們所要得的冠冕是永恒、不能壞的(25節)。連那些為了搶奪能壞的冠冕的人,都會為了那獎賞而有所節制,何況我們為了得不能壞的冠冕呢?第25節的「諸事都有節制」,在全段經文來看,就是「放棄自由」這回事。
我少年時期學過跆拳道。每逢要比賽之前的幾個星期,除了鍛鍊,教練都會要求我們控制食量。為什麼?因為此類比賽是按照體重來分級別的——羽量級、輕量級、中量級、重量級等。不小心重一公斤,就可能使我們「升級」,意味著我們要與那些比自己個子更大的對手對打。反之,輕一公斤就可能使我們低過特定級別,對手可能就是比我們個子更小的人。為了減低這個風險,我們要捨棄進食的自由,儘管沒有保證一定會取勝。保羅強調,我們要像運動員一樣地自我要求,好讓沒有任何事物阻礙我們去得永恆獎賞。不要因小失大,不要因短暫而失去永恒。過度執著和強調個人的自由,往往我們使無法專注於神所交付給我們的使命。世上的福再大也不能與天上的賞賜相比,何況我們為神和祂的國所做的犧牲和所付出的勞苦,祂都記念。瑪拉基書指出,有紀念冊在耶和華面前,記錄那些敬畏耶和華、思念祂名的人。到了神所定的日子,他要把這些人分別出來(瑪三16~18)。
說穿了,關於聖經沒清楚說明的許多事,我們實在無法列一個簡明的清單,指出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這些標準都會因地方文化、或當下的處境而有所改變。但是,「為了福音」、「為了多得人」、「為了將來永恒的獎賞」,就是最大的標准。宣教工人可不可以染髮?在特定的環境中可能不行,但在另一些地方,卻可能變成了一個必須,關鍵是「為了福音」。宣教工人講道要不要穿西裝打領帶?在特定文化中可能是必須,在另一些環境中卻可能是禁忌,「為了福音」我們願意穿,也願意不穿。宣教工人可以吃野味嗎?一般情況下大部分人也許不吃(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更讓許多人害怕),但在特定的宣教工場和場合中,或許我們要「為了福音」的緣故而有所嘗試……無論如何,我們都可以自主作選擇,也可以用口才把那些質問和批評我們的人駁得心服口服,可是萬一這樣做成了福音的阻礙,就不是真自由。
保羅有眼光,所以他放下了自由……你呢?
本文原載於《華傳》第63期: https://gointl.org/magazine-63.php#imission
申命記8章 在 Dd tai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按照猶太人和基督徒的傳統,上帝將摩西埋葬在這座山上,登上海拔約817米的尼波山,可清晰地眺望約旦河流入死海之美景,聖經上所提的「迦南美地」儘在眼前。2000年3月19日,教皇保羅二世在其朝聖之旅期間,參觀了這一遺址(尼泊山是約旦最重要的基督教聖地之一)。在拜占庭式教堂旁種植一棵橄欖樹,作為和平的象徵。2009年5月9日,教宗本篤十六世來此參觀,發表了演講,並從山頂眺望耶路撒冷的方向。站在尼波山被封侵蝕的懸崖上,可眺望死海、約旦河谷、耶利哥、耶路撒冷的群山,以及當年先知摩西也看過但始終沒能進入的聖地迦南(Canaan)。在申命記最後一章,摩西從摩押平原登尼波山,上了那與耶利哥相對的毗斯迦山頂,觀看以色列全地。根據基督教的傳統,摩西被安葬在尼波山,雖然沒有指定他的埋葬地點是。一些伊斯蘭傳統也表示同樣的,雖然在耶利哥以南11公里、耶路撒冷以東20公里處的曠野有摩西的墳墓。1933年,在尼波山的最高峰發現了4世紀教堂和修道院的遺址。山上的銅蛇雕塑是義大利藝術家喬瓦尼•凡托尼的作品。馬達巴位於約旦首都安曼西南33公里處,在尼波山東南約10公里,也是在古代君王大道上。早在距今4500多年前,人類就已在此定居。現今,這裡是約旦的基督教徒(主要是東正教)重要聚居地;基督教徒佔約旦的總人口8%。馬達巴是世界上馬賽克鑲嵌製品種類最多的城市,享有「馬賽克之城」的美譽。當地最著名的古蹟是聖喬治東正教教堂(Greek Orthodox Church of St. George)的地面上用馬賽克鑲嵌的古中東地圖。
佩特拉古城Petra in Jordan(西元前9年—西元40年),是約旦南部的一座歷史古城,它是約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約旦最負盛名的古跡區之一。2007年7月8日被評選為世界新七大奇跡。古城距首都安曼約260公里、海拔1000米的高山峽谷中。它幾乎是全在岩石上雕鑿而成,佩特拉遺址的岩石帶有珊瑚寶石般的微紅色調,在陽光照射下熠熠發亮。特殊的地貌使它呈現出絕美的顏色,所以又被稱為“玫瑰古城”。佩特拉為納巴泰人(古代阿拉伯部落)的王國首都,西元前 1 世紀時極其繁榮,西元 106年被羅馬帝國軍隊攻陷,淪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所以現在還能看到很多在古羅馬文化中常有的建築。3世紀起,因紅海貿易興起代替陸上商路,佩特拉開始衰落,7世紀被阿拉伯軍隊征服時,已是一座廢棄的空城。直到1812年為瑞士旅行家重新發現而重見天日。通往佩特拉的必經之路是一條長約1.5公里的狹長的峽谷通道。進入峽谷,可以看到在岩壁上的許多空洞,這是一些鑿岩而成的墓碑群。這些墓碑群根據埋葬者身份的不同而規格不一,雕刻的圖案也各不相同。廣場正面聳立著一座高約40米、寬約30米的哈茲納赫殿堂,意為“金庫”。傳說裏面曾收藏著歷代佩特拉國王的財富,也有人說它是一座陵墓。哈茲納赫殿堂造型雄偉,有6根羅馬式門柱,分上、下兩層,直至洞頂。橫樑和門簷雕有精細圖案。穿過哈茲納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羅馬劇場遺跡。劇場後面有一片開闊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築而成,有寺院、宮殿、浴室和住宅等。這是一座隱沒於峽谷中的城市,懸崖絕壁環抱,城牆天然而成。當然現在已經風化瓦解所剩無幾了。(多謝觀賞,歡迎分享)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Xlb4zzJML0Q/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