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護理師,我最得意,也最感傷的時刻,就是別人問我醫療知識的那個moment。
#護理專業全人式包山包海
在醫療領域裡,一般人無論怎麼問,都很難問倒我:
●當她問我嬰兒挫青屎時,我能安撫說那是「胎便」;
●當她問我學生跌倒撞到頭時,我能教導就醫原則;
●當她問我腹痛該怎麼處理,我可以提醒驗孕的重要性;
●當他落枕脖子轉不動,我能夠簡易手法讓他轉頭;
●當他問我中風怎麼復健,我可指引他找專業協助;
●當他問我阿嬤該讓她走還是留時,我也能夠引導他情緒疏通。
更實用的是,當她醉酒不醒人事、吐滿床時,我床上翻身換衣換床單,都是駕輕就熟,輕易完成。
#無人知的專業護理
我是護理師,以上只是我的基本訓練,還用不到我在加護病房的那些電解質判讀、ACLS技能、CVVHD技術等,這些衛教內容,都只是護理師的基本,甚至不超過基護課本。
只是於此同時,我也感到萬分感傷。
感傷的是,通常我解釋完,對方會很訝異的說「護理師怎麼懂這麼多!」
是啊,我唸了七年護理,光實習單位就13個,還有六個月工讀,上過的在職進修時數沒有一千也有五百、交過的報告林林總總,我超專業的,我還不是最專業的,比我厲害的學長姐,隨便數都一大把。
但,路人都覺得護理師的工作就是發藥打針叫醫生,能不感傷嗎?
#留不下來的護理職場
更感傷的是,像我這樣訓練有術的護理師,在現今的護理環境裡,卻很難把護理當做志業,護理師僅平均32歲、平均執業6年,執業率不超過六成,在最能夠貢獻高度專業的時候,留不下來。
離職的原因千千百百種,像是身體狀況不好無法輪班、家庭因素無法晚下班、臨床狀況多造成身體狀況不好,或是無法因應下班還有成堆的行政作業,這些都會被歸納成「個人因素」,離職另謀高就。
但,這真的是「個人因素」嗎?
●痛到站不起來也無法請假是個人因素?
●全單位都下不了班是個人因素?
●常規加班沒有加班費是個人因素?
●職場受傷只能離職是個人因素?
●放假不能休息還要去補學分是個人因素?
●防疫工作量爆增只幫你拍拍手是個人因素?
還是只要推給「個人」,管他是什麼因素?
我想,無論是護理形象也好、職場環境也好,護理界還有很漫長的路要走。
#fighting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