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視過程,看照顧者表情有些愁苦,與個案的女兒小聊了一下。
她說:媽媽(我的居家個案/75歲)生病這些年都是她照顧,哥哥妹妹都結婚有家庭,身為唯一單身的女兒,不會嫌累,只要媽媽好好的,她願意這麼做。只是最近爸爸(個案的先生80歲)身體微恙(腹腔發現4公分陰影),檢查之後醫師建議開刀,爸爸婉拒治療,讓她覺得有點沮喪,因為追求健康平安是大家都期待的目標,想不透為什麼爸爸不配合。
故事前段介紹到這裡……
你想到什麼?
如果你的角色是這位女兒
如果你的角色是這位爸爸
如果你的角色是我(居家護理師)
怎麼回應或決定?
遇到類似問題,我通常不會直接給答案,因為沒有正確答案。每個立場都有當事者自己的考量,我分享了我自己的經驗。
我的爸爸是老菸槍,幾年前(60多歲時)檢查發現心臟血管有其中一條阻塞,很快的會診心臟內科做了支架,從頭至尾因為早期發現處理,所以他沒有任何胸痛不適症狀,做完支架手術後,每次提起這個經驗,他總是怪我太大驚小怪,又沒怎樣(如果怎樣就是急性心肌梗塞,賭不得也賭不起)。因為如此他開始要定期回門診追蹤,吃抗凝劑,很少上醫院的他覺得很麻煩。定期追蹤回診最近又發現X光有一個小白點,進一步電腦斷層檢查確認是個0.6公分以上的結節,醫師評估抽煙史,建議積極處理,免得日後變化……。
我與爸爸討論,他告訴我:已經70幾了,身體要怎樣就怎樣,讓我過幾年好日子不行嗎?何必把我搞得亂七八糟?我的身體自己承擔,我自己決定治療,活多久都是命啦!不會埋怨誰。
當下我的沮喪就如同今天的個案女兒一樣,我希望你健康平安,為什麼你不配合?不珍惜?
去年我上「預立醫療照護諮商(ACP)」與「預立醫療決定(AD)」課程,對於身旁的人,我可以侃侃而談,說明解釋這個法規立意良善,但是回頭面對自己的親人,我好像灑脫不起來。嘴裡說尊重,心裡卻希望對方依照自己心裡的路來走。矛盾幾個月之後,回頭再看看,我好像稍微可以釋懷~換個立場想:我爸爸在擔心什麼?如果我是他,我會想積極處理嗎?我會變成鴕鳥嗎?若是我自己也7.80歲了,剩下的人生是要精彩(可能短暫)的過?還是可能再活一二十年但是病痛纏身……。
雖不可預料這樣的結果,我自私的想選精彩短暫😅
回頭,我再請個案的女兒想想:爸爸看妳照顧媽媽已經這麼盡力,妳對家人付出代價無法彌補,如果他治療順利那倒也好,若是不順利…爸爸也怕更增加妳的負擔。爸爸愛妳,他不說,但是他用心意與剩下的時光希望好好跟妳一起照顧好媽媽,目前不痛不癢沒症狀,選擇不手術治療是爸爸的意願,沒人能強迫他或硬把他綁上手術檯,所以妳放寬心,盡力了就不要給自己壓力。
妳的問題與我的問題一樣,目前都無解。問題真的來了,見招拆招,老天爺總會給最好的路。
護理師不是全能,噙著淚水跟照顧者分享彼此經驗,是鼓勵也倒些垃圾~
#病人不一定能救但是救家屬,這樣❤️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