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中榮總智慧醫療屢屢創新關鍵,整合OT力推醫療大數據與AI
臺中榮總大力推動電子病歷與無紙化作業之際,更花了3年時間,完成各類醫療儀器資料連線傳輸作業。這些龐大的儀器資料,也成為臺中榮總發展大數據、AI,並邁向智慧醫療的重要關鍵
文/李靜宜 | 2020-05-21發表
醫療大數據是臺灣科技防疫的關鍵,臺中榮民總醫院是全國第一家導入電子病歷的醫院,早在智慧醫療的發展上,比多數醫院更早邁出了關鍵一步。25年來,幾乎參與過每一次重大IT變革,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見證了臺中榮總一路邁向智慧醫療的過程,這也正是臺灣醫界過去20年來數位轉型的縮影。
臺中榮總自1982年成立後,便開始發展第一代智慧醫院,將過去人工作業改為電腦作業,著重建置內部資訊化整合管理系統,像是第一代整體性住院、門診、急診作業、單一劑量給藥、醫學影像傳輸系統等,為IT打下根基。
爾後,臺中榮總轉向打造外部資訊化整合管理系統,開始進行資料交換與資通訊整合作業,建立了中區榮民醫院醫療影像資料中心、衛生署電子病歷交換中心與電子病歷跨院互通等系統。
在跨入千禧年之際,臺中榮總面對Y2K資訊危機(千禧蟲危機),更花了整整十年,才將整體醫療資訊系統從IBM大型主機環境移轉到開放式Web化多層式系統,並開發了入出院病歷摘要等電子化系統、行動護理病歷電子化系統、住院醫囑開立系統、醫囑與報告查詢系統,並打造新急診、門診系統等。
隨著電子簽章法實施,以及衛福部推動醫事人員憑證IC卡與電子病歷管理規定等政策下,臺中榮總在2011年開始發展電子病歷與無紙化作業,這已經是他們推動智慧醫院的第三階段,也是這家醫學中心發展智慧醫療的關鍵轉折。
賴來勳提到:「臺中榮總是全國第一個實施電子病歷的醫院。」不只門診、急診、住院、護理、檢驗檢查報告等病歷記錄無紙化。更花了3年時間,完成呼吸機、洗腎機、麻醉機,以及生理監視器如心電圖、血氧飽和濃度等各類醫療儀器資料連線傳輸作業,來實現全面無紙化。賴來勳表示,儀器連線後不僅節省第一線醫護人員抄寫時間,更減少人為抄寫錯誤,提升了資料品質。
臺中榮總在行動化醫療資訊系統也力求突破,建立醫師交接班系統與行動巡房資訊系統,以及護理人員檢體確認、輸血掛血確認、給藥確認、門診即時拍照等行動系統,更進一步發展智慧病房護理系統、智慧病房病人床邊系統等。
無紙化後整合各類資訊,打造臨床監控與決策參考儀表板
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表示,整合儀器連線資料、臨床與病患資料,來發展大數據與AI,是對醫師較有幫助的一條路。攝影/洪政偉
到了2016年,臺中榮總不只全面實施電子病歷與門診、急診、住院病歷無紙化,更累積了大量儀器資料。剛好,新一波科技趨勢,如AI、大數據快速崛起,臺中榮總趁機花了2年時間,不斷實驗,嘗試了醫療影像、Chatbot、影像分析、語句分析等應用,來摸索如何將自家數據資產與新技術結合。
最後,臺中榮總決定聚焦,鎖定IoT醫療儀器設備應用,透過整合龐大的儀器連線資料、病人基本資料、臨床資料,建立多項臨床監控與決策參考系統,比如打造重症醫療平臺系統,來整合各重症加護單位病人病情的即時監控,或是提供全方位健康諮詢中心使用的全方位健康資訊系統,以及與後送合作醫院資料共享照護網的中風急性後期照護系統(PAC),再以此為基礎,進一步來發展智慧醫療。
幾年下來,臺中榮總IT團隊,為加護病房(ICU)、手術室打造多項系統。比如重症醫療平臺系統,資訊室建置一個重症戰情室,整合各重症加護單位的儀表板,來即時監控病人的病情。
其中,像是ICU床位一覽表,醫師可在同一畫面清楚看到加護病房每位病患的狀況,也可迅速掌握哪些病患可轉出到一般病房,讓其他重症病患盡快進來,保持ICU床位流動的順暢。
此外,賴來勳提到,加護病房的病人容易因為細菌感染而導致敗血症。為了及早發現可能會有這類症狀的病患,IT團隊整合了大量儀器的數據資料,打造出加護中心早期敗血症警示系統,並結合了加護病房病患的儀器資料、生理量測數值、疾病診斷等,關鍵資料每1小時都會自動更新,來反應病患最新狀況。
透過加護病房的儀表板,ICU的醫師與護理人員能第一眼能先用顏色辨識每位病患的狀況,紅色表示最危急,綠色就表示病患安全。透過這個簡單的識別機制,「醫師能提早一步發現,來治療這類病患,或許就能阻止敗血病的發生。」賴來勳說。
臺中榮總的ICU不只靠IT來追蹤病情危急的預警,甚以可以預測病患復原的情況。例如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是加護病房另一個棘手的危急症狀,因為這類病人一旦病發,得靠呼吸器才能存活,以往都是仰賴醫師的經驗,才能判斷病人何時可以脫離設備移出ICU。IT團隊根據病人的生理資料、年齡與性別資料,再加上呼吸器儀器資料,在重症戰情室中,打造了另一套加護中心ARDS名單智慧預測系統,可以用來預測何時可以開始訓練病人脫離呼吸器,協助醫護人員提早做準備。
有了加護病房的e化經驗,臺中榮總在2019年更進一步擴大適用範圍,推出了一般病房病情惡化預警系統。臺中榮總利用過去十年所治療的4萬多名病患的大數據,靠十多萬筆資料才訓練出這套預警系統的AI模型。現在,臺中榮總就連在一般病房中,預警系統也可以從病人過去48小時的資料,來預測未來6到12小時病情惡化的程度,讓醫師與護理人員優先照護出現警示的病患。
以大數據預估醫師手術時間,提升手術室使用率降低醫護人員離職率
臺中榮總資訊室更用IT重新顛覆手術室管理。賴來勳坦言,4年前臺中榮總手術室的護理人員大量流失,主因是醫師使用手術室開刀的時間無法精準預測,可能有醫師預計使用3小時,但實際手術進行了6小時。或是有手術提早結束,醫護團隊還得原地留守,等待下一臺手術進來,使得護理人員經常要加班。
另一問題是,手術室的跨團隊合作困難,一個手術不只執刀醫師,更需要有麻醉師與其他醫護人員共同合作,他透露,手術室是以醫師為中心的設計,因為執刀醫師要為所有成敗負責,所以團隊其他成員不太能左右醫師,自然也不會有所異議。加上經常加班,長期下來導致醫護人員待在手術室的意願不高。
為了要改善這個狀況,臺中榮總資訊室開始介入,並啟動智慧手術室管理專案。賴來勳提到,他們運用了大數據來預估醫師的手術時間,為了搜集每間手術室的時間記錄,他們在手術室配置了平板電腦,每位醫師上刀要按一下,準備劃下第一刀也要按一下,結束手術、病患離開手術室交接給恢復室時,都各要再按一下。搜集了一年的資料後,就能知道每位醫師開某項手術平均需要多少時間。
他進一步指出,當醫師開立醫囑,需要開立手術排程時,只要在系統輸入手術醫師與手術名稱,點選預計手術時間,則會帶入預設值,這個預設值來自該名醫師前一年的歷史平均值。不過,手術醫師還是可以評估病人情況進行手術時間的修改。
接下來,就是如何精確排程手術,並管理好臺中榮總30幾間手術室的運用。賴來勳提到,IT團隊建置了排程日誌系統,以目視化管理來做手術排程確認。
同時,醫療團隊更可透過手術室控臺系統掌握每一臺手術的狀況,包括手術前一天,可先列印每位病人入手術室的檢查表,進行最終確認,比如病患開刀所需的特殊材料或是特殊麻醉劑等是否準備齊全,避免人為書寫錯誤。此外,還建立了手術室即時動態幕,開刀當天,護理站可以看到每間手術室的即時動態,若是有已超過手術時間的狀況發生,護理站即可在第一時間主動電話詢問手術室是否需要支援。
賴來勳強調,智慧手術室管理帶來兩大好處,一是手術時間預估正確率提高,由改善前22%提升至改善後71.5%。二是手術室使用率提高,他提到,臺中榮總有32間開刀房,平均一間手術室造價是3千萬到6千萬元,若是有達文西機器手臂,造價則更加昂貴。
現在,在不增加投資與空間的情況下,若以節省下的手術時間來看,臺中榮總每年等於多了1間手術室的開刀時間。此外,也改善了醫護人員工作超時的問題,整體離職率也改善許多。「現在的醫療真的跟IT綁得很緊。」這位醫學中心的CIO靦腆地笑著說。
臺中榮總在健保雲端藥歷著墨頗深。先前,醫界曾經發生多次病患打了顯影劑,因為腎功能不好,而面臨須立刻洗腎的狀況。賴來勳提到,為了避免發生藥物過敏的狀況,臺中榮總決定把雲端過敏藥記錄整合到醫囑開立流程。
臺中榮總先找來醫師與藥師,逐一研究雲端藥歷上的大量過敏藥記錄,釐清健保署與各醫院對過敏藥記錄的差異,再建立一個自動轉換機制,將這些過敏藥記錄,轉換成臺中榮總院內的辨識藥碼,匯入到院內過敏藥資料庫。
日後,每當醫師開立處方時,就能在系統進行檢核與攔阻,比如有重複用藥或是藥品間的交互作用,更包含了跨院所用藥,就能預先攔阻,確保病人用藥安全。賴來勳指出,臺中榮總每個月已可攔截6千筆有疑慮的用藥處方。
今年,臺中榮總資訊室不只要在年底前於全臺12所分院導入臺中榮總核心醫療資訊系統。而病歷早已全面無紙化的臺中榮總,還要進一步導入同意書生成及電子簽署管理系統。不只住院同意書,今年要連同自費手術同意書、侵入性檢查同意書都能電子化。在同意書電子簽署,臺中榮總也預計利用簽名時錄影的解決方案,來確認是否病患本人。
除了醫院既有的結構化資料,考量到有醫院蒐集到越來越多的非結構化資料如大量外部資料、影像資料。臺中榮總也正考慮從原有的私有雲環境,慢慢走到資料湖,希望讓醫院的結構化資料或非結構化的各類資料,在未來能有更好的整合,才能有利於分析。
附圖:臺中榮民總醫院資訊室主任賴來勳 (攝影/洪政偉)
資料來源:https://www.ithome.com.tw/people/137635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5萬的網紅豐富,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當人工智慧遇上健康醫療,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精準醫療」:基因檢測預防疾病發生,提供早期診斷,面對疾病界最棘手的癌症,大幅提升治癒的機率 「智慧病房」:輔助醫護人員,對於病人的照護、用藥安全更是一大保障 「行動醫療」:藉由整合穿戴式裝置資訊,理解自己身體狀況,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電子病歷」:AI自...
病人用藥安全 在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保障重症病人治療,食藥署核准瑞德西韋藥品輸入❗️
✏️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30)日表示,為保障國內病人接受治療之權益,並積極因應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可能的發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於今(109)年5月29日邀請國內藥學及臨床醫學專家召開會議,討論瑞德西韋(Remdesivir)藥品之查驗登記申請。
✏️指揮中心指出,鑒於瑞德西韋(Remdesivir)的療效及安全性已有初步證據支持,且國際間亦陸續核准該藥品使用,基於國內公共衛生需求、醫療利益與風險平衡,與會專家建議,食藥署可依據藥事法第48條之2規定,有條件核准該藥品專案輸入使用於重度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感染的病人,該藥品輸入後,藥商仍須執行風險管理計畫,以保障病人用藥安全。
⏲發文時間:2020.05.30
#2019COVID19News
病人用藥安全 在 商業周刊(商周.com)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瑞德西韋確定輸入台灣!美退出WHO,陳時中:世界可能另立平台,會爭取加入】
為下一波疫情備戰,並保障國內病人接受治療的權益,食藥署確定核准瑞德西韋(Remdesivir)輸入台灣。
至於病人用藥安全問題,張上淳表示,會要求廠商追蹤病人腎、肝功能,並回報臨床實驗結果、個案狀況等。
針對美國總統川普宣布退出WHO、斷絕金援,是否影響台灣?陳時中表示...⬇️⬇️⬇️
病人用藥安全 在 豐富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當人工智慧遇上健康醫療,會碰撞出什麼火花?
「精準醫療」:基因檢測預防疾病發生,提供早期診斷,面對疾病界最棘手的癌症,大幅提升治癒的機率
「智慧病房」:輔助醫護人員,對於病人的照護、用藥安全更是一大保障
「行動醫療」:藉由整合穿戴式裝置資訊,理解自己身體狀況,落實自主健康管理
「電子病歷」:AI自動分析工具,歸納、統整,協助醫師即時獲得所需資訊
以深入淺出的解說,配合大量生活應用實例、資訊圖表,描繪即將到來的AI智慧醫療新世界。
< 從AI到智慧醫療 >
作者: 蔣榮先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20/05/28
收藏好書:https://reurl.cc/7ygL8d
#智慧病房 #線上問診 #負面情緒偵測
-----
訂閱【豐富】YouTube頻道:https://www.youtube.com/c/豐富
按讚【豐富】FB:https://www.facebook.com/RicherChannel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oOKKMzcpuOY/hqdefault.jpg)
病人用藥安全 在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在學齡的小朋友也是青春痘會狂長的時期,青春痘治療的方法有很多,不管是口服藥或外用藥!青春痘治療要把握黃金時期,如果不治療,變成了痘疤,那就得不償失了!
來看過皮膚科的病人,都以為我們很隨便,潦草、敷衍...
「看我一眼,就開藥!」然後叮咚「下一位!」
青春痘的診斷很簡單,不用我告訴你診斷,你都知道你冒痘痘了。
我們值錢的地方就是我們有很多種藥物▶▶https://goo.gl/pU3gxS
很多種武器,可以把痘痘控制下來。
這個藥物控制不下來,換另外一個。
不同種類的青春痘需要用不同方式治療。
影片裡提到的痘痘藥也只是一部分而已,還有許多藥物沒有提到。
最後還是要叮嚀,如果青春痘嚴重一定要吃藥!千萬不要放棄!!
影片最後有解釋為何服用口服抗生素是安全的。
要不然遺留下來的痘疤問題,會越難處理。
※痘疤女王『莊盈彥醫師』-個人官網
https://dracnescar.com/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drpretty
※痘疤女王『莊盈彥醫師』-FB粉絲團
https://www.facebook.com/doctorcelina
※歡迎訂閱美上美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user/drpretty4ever
※美上美皮膚科診所-官網:
https://www.drxmedgroup.com.tw/
※痘疤女王『莊盈彥醫師』-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dr.acne_scar_queen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h3-e54J786k/hqdefault.jpg)
病人用藥安全 在 MEeeep More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盈宗 張達鍇
作為社工,幫助別人是他們的使命,張達鍇醫師從社工的專業上退休後依然承接著這個使命,繼續為興趣、為市民健康而鑽研濃縮中藥以及中藥為本的保健產品,一直幫助別人。
接觸中醫藥的源起
從事社會工作超過三十年,張醫師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於社會福利署工作,並在2004年退休。1976的時候他曾在兒童院工作,當地他正在工會學習中醫藥知識,因為香港缺少正式中醫訓練學院。那段時間他正與兒童做輔導工作,有一次一名小朋友頭暈身熱,張醫師便為他把脈,小朋友由此講出病況,並再說到自己的家庭情況,令他對服務對象增加了解,自此他發現這是幫助他與服務對象建立關係的良好媒介,這是他將社工專業與中醫診症連繫起來的開始。
張醫師退休後,想從治療的方法去幫助服務對象、幫助他的病人,所以他見到病人的時候會花很多時間與他們聊天,他解釋中醫望、聞、問、切的重要性,例如:「問」是傾談過程中了解病情;「望」是觀其表情、面色、舌頭、五官有否歪掉等;「切」是捉診、把脈,過程中與以前的社會工作有很大的關連。他認為如今身為一個中醫,可將不同的科系、不同思潮放在一個角色上,解釋了他如今作為一個中醫師及以前作為一個社工之間的聯繫。
張醫師退而不休,為了興趣繼續鑽研如何服務人群,診症之餘還鑽研濃縮中藥。他退休時為55歲,加上以前多做運動,所以他仍感到自己年青力壯。當時張醫師有見市面上有很多濃縮中藥,他因而思考它們會否幫助到病人和中醫師、以及自己的研發,與家人商量之後,他便開始製作中藥顆粒,當初大概研發出四、五百種,大部分情況下他是用家。
濃縮中藥是指萃取中藥最有效的物質製成顆粒,經過科技的提取,很少份量的濃縮精華其實已可代替大量的中藥,比如說:一小包的甘草顆粒事實上就等於一大包的草藥,因為顆粒能確保病人百份百吸收到當中的成份。張醫師講述一般中藥的問題在於,一條藥方的中藥煲過以後,中醫師或者會建議再度煎煮,但由於中藥煮出來的湯汁不論經過多少遍,也還是黑色的,這會令病人相當疑惑,而且病人亦不清楚何謂「文火」及「武火」;中藥釋出的有效成份有多少等等,濃縮中藥便可一一解決以上煩惱。張醫師提及到正底製造中藥顆粒時,會要求藥師及藥廠一同參與第一次提取的過程,因此產品相當有保證,這亦是他們的顆粒名為「珍藥方」的原因,意指珍珠般珍貴。多年來,使用盈宗製藥的中醫師都是他們的忠實支持者,盈宗產品的價錢並不便宜,同時也不昂貴,務求以合理價錢便令到醫師能夠幫到一般的病人。
為幫助朋友而研發出盈髮膠囊
喜歡研究中醫藥的張醫師,利用累積下來的經驗和現代科技,研發出樂怡本草盈髮膠囊。他指有一次與一位藥劑師朋友聊天,留意到對方脫髮問題非常嚴重,於是便開始與對方討論生髮的方法,他的朋友表示無計可施,考慮嘗試西藥,張醫師則建議以中藥來治療,這涉及幾個理論:肺掌管皮膚及毛髮的健康生長;經典上說「髮為血之餘」,意思是血液好,頭髮才好;髮是骨的一部份,脫髮是氣血津液之間的問題。張醫師利用以上幾個具體方式來思考出一組中藥,並列出一堆有助補腎、肝、血的有效物質。張醫師表示,所有中醫都是從書中找尋適合的藥方,中醫最大的祕密是用藥的比例。
張醫師花了一、兩年時間來試藥,最後研究出幫助成功生髮的藥方,甚至生長出鼻毛及耳毛,因此他繼續研究,以修正這個問題,最後終於生產出樂怡。樂怡本草盈髮膠囊是完全根據香港的要求和法例來生產的,符合七加一的營養標籤制度,詳細列出產品的成份及營養,保證香港人及服藥者的利益。關於殘留農藥的問題,盈宗製藥亦經過香港的實驗室來測試產品,絕對安全。另一方面,由於現時市面上的膠囊多用動物身體部份及其他物質來製造,有某種宗教信仰的人不便服用,因此盈宗便以植物作為膠囊成份,令伊斯蘭教徒都可服用。張醫師提及,與他一同研發樂怡的朋友已不在人世,作為紀念,他因而懇請藥廠替他推出,以幫助有需要的病人。
珍藥方在張醫師多年的努力之下,得到不同註冊中醫的肯定,踏出了成功的一步。關於未來發展的大計,張醫師表示希望繼續生產保健產品,例如:靈芝孢子及蟲草等單味膠囊。至於醫館的「鎮山之寶」,則是由張醫師自己研發的「肝寶」,此藥有效將肝污物透過皮膚、黏膜及大小便排出體外,對於夜睡、皮膚病、生口瘡及痔瘡的人士最有功效;同時亦適合清除酒的毒性,對於肝肥大及酒精肝的人士亦有療效,可謂對於一般市民有莫大好處。
盈宗製藥
電話︰2387 8926
電郵︰info@ptrl.com.hk
網址︰www.ptrl.com.hk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JAbkOiQ8ER8/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