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於分享新戰績,沈著應戰要繼續
勇於承擔勿隱匿,團隊合作去芥蒂
2/12國際醫療期刊NEJM刊登中部某醫學中心收治的兩名確診病例(第5例和第8例),兩人是夫妻關係。
就此案例報告,分享個人的看法:
1.這篇文章最大的價值在於點出:病患可能在發病前(潛伏期)就已有傳染力,在密閉空間(共眠、共食)就會將病毒傳染給親密接觸者。其實,文章沒有交待,但是,我覺得 #體液交換,是更大的危險性行為!居家隔離期間,應該明白的說明:嚴禁接吻、性行為!
而且,被隔離者和其接觸者,有可能因為兩人的潛伏期不同,而「同時」出現症狀!所以,不要因為接觸者的症狀「太早」出現,而輕忽的將其排除!
2.妻子是與第1例同機自武漢返台,但是因為兩人座位相隔20排以上,疾管署判斷,妻子不是由第1例所傳染,而是在武漢未上機前就已經感染。所以,呼應我之前的呼籲,請勿責怪任何染病者是否刻意隱匿,因為很多人其實根本無從得知自己是否已被傳染。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有刻意隱匿「旅遊史」或是「接觸史」的話,那就真的很不應該。
3. 如果先生所接觸到的唯一感染源是其太太,那麼,從圖中看來,武漢肺炎的第一個症狀,不一定是「發燒」,而是有可能單純只有「流鼻水」或是任何其他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等)或是類流感的症狀(肌肉痛、疲累、腹瀉等等)!或者是,這個「發燒」,不一定是到38度以上,而可能只有微微的體溫偏高?
所以,對所有會接觸到「因接觸到確診個案而被居家隔離者」的家人朋友,都應該要留意有沒有這些症狀?體溫是否有「升高」而不只是有沒有超過「38度」。
#個人覺得「居家隔離者」,除了一定要嚴格遵守不外出以外,也應該與其他家人,徹底的隔離,自己在獨立的房間內、不一起用餐或面對面聊天、衣物不要一起洗、垃圾獨立處理、遵守防疫人員的指導消毒環境... 為了我的家人與朋友,我會這麼做。甚至,對於「居家檢疫者」,我也會以高規格要求自己,比照「居家隔離」的標準,為了保護我的家人與朋友,因為,如果我的家人與朋友因為我而感染,我會很內疚的!
4.我們社會也要正面看待「被隔離者」!
#被隔離者付出自身的活動自由,是為了維護我們大家的健康!
所以,我們要給他們多一點鼓勵!給他們的「願意配合」多一些肯定、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協助!
5. 此例雖是個案,卻能提供額外的重要防疫資訊,因此,個人認為,應由疾管署統一向醫界發佈此個案之相關細節,可以「增加」大家對防疫的瞭解,並與世界各國分享。
6.部分媒體,過度強調抗流感藥物與抗生素的治療角色,已有感染科專家澄清,此二種藥物對武漢肺炎,並無直接療效。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213/1644736.htm
https://tw.appledaily.com/column/article/906/rnews/20200213/1703931
7.至於網路平台上,許多有關投稿相關的討論:治療團隊是否有必要在治療未結束以前就投稿?相關的倫理考量是否周延?照顧團隊中誰可以寫這篇論文?論文的作者掛名、重大疫情病人的病歷查閱權限、知情同意取得之時機與方式等等,因為我並不瞭解實情,則不在此評論。主管單位和各醫院或許可以藉此機會訂定管理辦法,拜託也不要一直私訊我,問我的看法。
8.最後再烏鴉嘴一下: 目前台灣防疫努力的成果很棒,各醫院也可能競相會有不少「成功」經驗的分享,這是好事!但是,一定要記得SARS「三零」、和平醫院洗衣工事件的教訓!現在沈浸在「成功」的氛圍,會給各醫院帶來壓力,誰也不想當第一個出包的醫院,要擔心會有「更謹慎」揭露出現院內感染的情況(我不會用「隱匿」這個詞,但是,因為滋事體大,各醫院可能會更謹慎、再三確認、才往上通報,希望這樣的「謹慎」之餘,也要考慮可能會錯失控制疫情的機會)!另外,萬一不幸出現社區感染、或院內感染,大家也不必過度讉責,因為大家都已經非常努力的在防杜了,積極面對遠勝於抓戰犯和口水戰。
9. 防疫如同作戰,團隊合作尤其重要,無論是政府層級的「跨部會」團隊合作,或者是醫院內的「跨科別」團隊合作,大家或許有不一樣的立場與考量,但是一定要好好坐下來溝通,摒除芥蒂,回歸到團隊合作的三個基本原則:「共同的目標、共享的資訊、相互的專重」,我們才能平安的度過這一場戰疫。
防疫,真的不是只有政府的事
是大家要共同一起對抗的事~
歡迎分享~
病歷資訊管理期刊 在 Icu醫生陳志金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樂於分享新戰績,沈著應戰要繼續
勇於承擔勿隱匿,團隊合作去芥蒂
2/12國際醫療期刊NEJM刊登中部某醫學中心收治的兩名確診病例(第5例和第8例),兩人是夫妻關係。
就此案例報告,分享個人的看法:
1.這篇文章最大的價值在於點出:病患可能在發病前(潛伏期)就已有傳染力,在密閉空間(共眠、共食)就會將病毒傳染給親密接觸者。其實,文章沒有交待,但是,我覺得 #體液交換,是更大的危險性行為!居家隔離期間,應該明白的說明:嚴禁接吻、性行為!
而且,被隔離者和其接觸者,有可能因為兩人的潛伏期不同,而「同時」出現症狀!所以,不要因為接觸者的症狀「太早」出現,而輕忽的將其排除!
2.妻子是與第1例同機自武漢返台,但是因為兩人座位相隔20排以上,疾管署判斷,妻子不是由第1例所傳染,而是在武漢未上機前就已經感染。所以,呼應我之前的呼籲,請勿責怪任何染病者是否刻意隱匿,因為很多人其實根本無從得知自己是否已被傳染。
但是,我們每一個人,如果有刻意隱匿「旅遊史」或是「接觸史」的話,那就真的很不應該。
3. 如果先生所接觸到的唯一感染源是其太太,那麼,從圖中看來,武漢肺炎的第一個症狀,不一定是「發燒」,而是有可能單純只有「流鼻水」或是任何其他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等)或是類流感的症狀(肌肉痛、疲累、腹瀉等等)!或者是,這個「發燒」,不一定是到38度以上,而可能只有微微的體溫偏高?
所以,對所有會接觸到「因接觸到確診個案而被居家隔離者」的家人朋友,都應該要留意有沒有這些症狀?體溫是否有「升高」而不只是有沒有超過「38度」。
#個人覺得「居家隔離者」,除了一定要嚴格遵守不外出以外,也應該與其他家人,徹底的隔離,自己在獨立的房間內、不一起用餐或面對面聊天、衣物不要一起洗、垃圾獨立處理、遵守防疫人員的指導消毒環境... 為了我的家人與朋友,我會這麼做。甚至,對於「居家檢疫者」,我也會以高規格要求自己,比照「居家隔離」的標準,為了保護我的家人與朋友,因為,如果我的家人與朋友因為我而感染,我會很內疚的!
4.我們社會也要正面看待「被隔離者」!
#被隔離者付出自身的活動自由,是為了維護我們大家的健康!
所以,我們要給他們多一點鼓勵!給他們的「願意配合」多一些肯定、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協助!
5. 此例雖是個案,卻能提供額外的重要防疫資訊,因此,個人認為,應由疾管署統一向醫界發佈此個案之相關細節,可以「增加」大家對防疫的瞭解,並與世界各國分享。
6.部分媒體,過度強調抗流感藥物與抗生素的治療角色,已有感染科專家澄清,此二種藥物對武漢肺炎,並無直接療效。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213/1644736.htm
https://tw.appledaily.com/…/arti…/906/rnews/20200213/1703931
7.至於網路平台上,許多有關投稿相關的討論:治療團隊是否有必要在治療未結束以前就投稿?相關的倫理考量是否周延?照顧團隊中誰可以寫這篇論文?論文的作者掛名、重大疫情病人的病歷查閱權限、知情同意取得之時機與方式等等,因為我並不瞭解實情,則不在此評論。主管單位和各醫院或許可以藉此機會訂定管理辦法,拜託也不要一直私訊我,問我的看法。
8.最後再烏鴉嘴一下: 目前台灣防疫努力的成果很棒,各醫院也可能競相會有不少「成功」經驗的分享,這是好事!但是,一定要記得SARS「三零」、和平醫院洗衣工事件的教訓!現在沈浸在「成功」的氛圍,會給各醫院帶來壓力,誰也不想當第一個出包的醫院,要擔心會有「更謹慎」揭露出現院內感染的情況(我不會用「隱匿」這個詞,但是,因為滋事體大,各醫院可能會更謹慎、再三確認、才往上通報,希望這樣的「謹慎」之餘,也要考慮可能會錯失控制疫情的機會)!另外,萬一不幸出現社區感染、或院內感染,大家也不必過度讉責,因為大家都已經非常努力的在防杜了,積極面對遠勝於抓戰犯和口水戰。
9. 防疫如同作戰,團隊合作尤其重要,無論是政府層級的「跨部會」團隊合作,或者是醫院內的「跨科別」團隊合作,大家或許有不一樣的立場與考量,但是一定要好好坐下來溝通,摒除芥蒂,回歸到團隊合作的三個基本原則:「共同的目標、共享的資訊、相互的專重」,我們才能平安的度過這一場戰疫。
防疫,真的不是只有政府的事
是大家要共同一起對抗的事~
歡迎分享~
病歷資訊管理期刊 在 張哲生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臺北榮民總醫院大門 1959 vs 2019
上圖由中央社記者李壽康攝於1959年11月1日,「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幕典禮」在該院中央大樓大門前廣場舉行,由副總統陳誠主持,應邀觀禮者包括三軍首長、醫界人士,及外賓共計四百餘人。(圖片來源:國家文化資料庫)
謝謝我的表弟王建文特地幫我在榮總開幕整整60年後的2019年11月1日,於同地拍攝下圖。而上圖中的中央大樓也早在30多年進行改建工程,蛻變為目前的中正樓(1989年10月落成)。
1956年6月6日,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籌劃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於陽明山管理局北投鎮(今臺北市北投區)石牌舉行破土奠基典禮;當時的行政院院長俞鴻鈞親臨主持,有中外來賓數十人參加,包括美國經濟合作總署駐華安全分署長卜蘭德、美軍顧問團長史邁斯等人均在場觀禮。
1958年7月1日,耗資美金160萬元(當時折合新台幣8400萬元),費時兩年興建的臺灣榮民總醫院竣工落成。
1959年3月,臺灣榮民總醫院開始門、急診作業。
1959年11月1日,全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臺灣榮民總醫院」的臺灣榮民總醫院正式開幕,總收容量為610個病床。開幕典禮於當天上午10時在石牌該院門前廣場舉行,由當時的副總統陳誠主持,三軍首長、醫學界人士、該院員工及外賓四百餘人觀禮。陳副總統及美國大使館代辦葉格先行致詞,然後由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會主委蔣經國陪同陳副總統參觀該院設備與環境。首任院長為盧致德。
1963年5月22日,院名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就業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略去原名裡的臺灣二字),簡稱榮民總醫院。
1966年9月27日,院名隨著退撫會更名而改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榮民總醫院」。
1969年,除榮民、公保外 ,台北榮總也開放勞保、一般民眾就醫,且於同年興建樓高12層的中正大樓(這棟中正樓在新的中正樓於1989年完工後,更名為思源樓),當時病床增至900床 , 每日門診達1500人次。
1971年,當時的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指示榮民總醫院與國防醫學院共同成立陽明醫學院(今國立陽明大學)以培養醫療人才。
1977年,第二門診大樓完工啟用 ,原樓高6層的建築物於1983年因門診人次增多而加蓋7、8樓。
1979年8月,行政院核定以10月31日先總統蔣公誕辰紀念日為「榮民節」,目的在使國軍退除役官兵永懷蔣公德澤,益勵忠貞、團結奮鬥、報效國家。
為了落實政府照顧榮民之宗旨,臺灣榮民總醫院於臺灣中南部地區先後籌建臺中、高雄兩分院,以支援輔導會所屬12所榮民醫院的醫療作業。
1982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正式開幕。
1984至1988年為更新計劃第二期,拆除中央大樓 ,改建成綜合醫療大樓「中正樓」,採國際標準的現代醫院設施,興建動力中心及附屬工程。
1985年5月,位於中正樓後方樓高10層的綜合大樓完工 ,定名為「長青樓」,依其名收住退役將官及一般暨癌症病患,並設有復健治療室。
1988年7月1日,臺灣榮民總醫院臺中分院獨立為臺中榮民總醫院,位於臺北的榮民總醫院同時更名為「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簡稱臺北榮民總醫院。
1989年10月,新中正大樓落成。中正樓為臺北榮民總醫院最重要的建築物 ,也是天母、北投地區的地標,耗資新臺幣75億8千萬元,為地上24層、地下3層之 SRC 構造 ,頂樓設直升機停機坪,以備緊急救護之需。
中正樓的病房設計具人性化 ,所有病人使用的空間均有大型觀景窗,而且早在國內環保意識還不普遍的年代,中正樓的廁所就以節能減碳為主要設計,全部廁所都有對外窗能接收自然光線,避免廁所因為通風不良 、日照不足而有霉味 ,也因為這個構想 ,讓中正樓外觀不同於國內其他醫學中 心 ,看起來比較活潑有變化 ,且能符合現代醫療需求 ,並由原來的1816床擴充到目前的將近3000床。雖然病床數不斷增加 ,但對病人的照護並沒有因病床的增加而壓縮病人的使用空間 ,這要完全歸功於當初堅守尊重人性的設計。
1990年10月3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正式開幕。
1993年7月1日,臺北榮民總醫院高雄分院獨立為高雄榮民總醫院。
1997年元月,臺北榮民總醫院建置國內最早之榮陽數位化醫學圖書館,提供榮總、陽明同仁豐富、新穎之醫學電子書、電子期刊等數位化醫學資源。
1998年7月,在臺北市臥龍街設立「大我新舍門診部」輪派醫師駐診,提供該地區四千餘高齡單身榮民便利優質的醫療服務。
2000年及2001年,先後承辦臺北市立關渡醫院,及署立宜蘭醫院開公立醫院委託經營之先河,使當地居民也可以獲得與國家醫學中心同等級的醫療服務。
2002年6月,與財團法人中心診所醫院醫療技術合作,嘉惠臺北市東區居民。
2013年11月,隨著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組織調整,「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臺北榮民總醫院」正式更名為「臺北榮民總醫院」。
臺北榮總在成立之初,床位有610張,醫療服務對象僅限於在台退除役官兵,後來逐年開放及於榮眷、公、勞、農、漁保及一般民眾。並逐次興建一、二、三門診大樓,門診人數由最初每日200餘人次,增至目前每日約8000餘人次;因應門診量的增加,陸續擴增床位,目前擁有2932張(統計於2019年1月)。
目前臺北榮總的主要建築有中正樓、思源樓、長青樓、第一、二、三、湖畔門診大樓、致德樓、神經再生中心、身障中心、動力中心、科技大樓、護理館等;土地面積為30.36公頃,總樓地板面積為54萬5203.83平方公尺。
臺北榮總現有員工6443名(醫師1256名、護理人員3010名,醫事人員932名、技術人員305名、行政人員664名、技工工友276名,統計於2019年5月),組成堅強的醫療團隊,配備先進的醫療設備,精確地為病患診治各種疾病。
在歷任院長及同仁辛勤耕耘之下,臺北榮民總醫院被列為國家級醫學中心,肩負病患醫療服務、醫事人才培訓及醫學研究發展三大任務,配合國家醫療政策,善盡政府照顧人民健康之責任。
1963年,由美國實業家柯柏先生在捐贈該院的「柯柏醫學科學研究館」正式啟用,是為國內最早成立醫學研究部門的醫院;在基礎與臨床並重的前題下,培育醫學研究人才,研發出多項領先國內的研究成果。
為能將研究成果產業化,利及民生,臺北榮民總醫院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已見成果;興建之醫學科技大樓,是結合基礎、臨床、資訊科技與實驗動物中心等尖端設施並符合安全環保標準之科技、人文並重的智慧型多功能研究空間,完成後將是國內第一棟符合藥品優良臨床試驗規範(GCP)的臨床研究病房,符合優良實驗操作規範(GLP)及合於生物安全等級2-3級的研究設施(BL2-BL3),及符合國際標準之動物照顧等設施的醫學研究大樓。
為縮短診療時空差距、提昇偏遠地區醫療服務品質、加強醫療教學與群體醫療服務,臺北榮民總醫院自1996年起,運用遠距電訊傳訊數位網路系統,提供國軍金門醫院、金門縣立醫院及宜蘭縣醫療院所遠距會診、遠距教學、遠距會議及遠距病例研討等遠距醫療支援,建立醫療資源共享,一年平均4百餘件,使當地居民健康得到保障。
近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致力於神經修復及再生、人腦科學及認知功能研究、功能性腦神經造影、腦神經資訊、幹細胞研究、基因工程、生殖科技、臍帶血移植、生物影像整合、心電生理、電子病歷等先端醫療科技之研發,俱有重大的成果。
臺北榮民總醫院各科均訂有臨床處置作業規範、標準作業流程、稽核制度及各種品管會,以確保醫療品質。為了提昇服務效能,該院開發自動語音辨識預約掛號系統、全國藥品資料查詢辨識系統、雙語藥袋、病患醫療資訊系統、更新手術同意書;開辦夜間門診、啟用開放式單一窗口多功能櫃台、設立安寧病房、定期舉辦社區衛教服務;成立各種品質管制委員會,負責監督醫療品質;推動建立臨床路徑,保障醫療品質及病患權益;舉辦策略發展共識研究會、醫療品質及醫院管理訓練課程、成立品質改善行動小組,定期舉辦病患問卷調查等措施;設立財團法人惠眾醫療基金會幫助艱苦病患,組織龐大志工團隊散佈全院各區為病患服務。
60年來,臺北榮民總醫院孜孜不懈,秉持「以客為尊」以顧客為導向的服務理念,致力於醫療技術創新、服務品質提昇,提供患者身、心、靈全方位的醫療照護、便利的就醫環境及人性化的服務;以「視病猶親、追求卓越」之服務理念,遂行醫療服務、教學訓練、醫學研究三大任務的發展與成長;以「品質」、「效能」為核心競爭力,謀求人類的健康與福址。
病歷資訊管理期刊 在 病管學會線上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病管學會線上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病歷資訊管理期刊、病管學會線上課程、病歷資訊管理師薪水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病管學會線上課程體驗分享 ... ... <看更多>
病歷資訊管理期刊 在 病管學會線上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 露營資訊懶人包 的推薦與評價
病管學會線上課程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提供病歷資訊管理期刊、病管學會線上課程、病歷資訊管理師薪水就來露營資訊懶人包,有最完整病管學會線上課程體驗分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