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輕拂賞芒好時節 #芒花季
#草嶺古道續走隆嶺古道
#淡蘭古道北路→https://bit.ly/2XJZiOP
#草嶺古道 與 #隆嶺古道
座落在 #雪山尾稜北段
是 #淡蘭北路入蘭前最後一段
#秋高氣爽 最適合踏訪這條風景線
#雪白芒花 隨風搖曳美不勝收
#走在山海之間 沿途風景怡人秀麗
特別是平行海岸線的 #稜線陡峭聳立
一次飽覽 #淡蘭古道北路最精華地帶
整體路程約20公里/時間約7-8小時
地形變化豐富,有拉繩、攀爬
是一個非常扎實的腳力訓練路線
欣賞美景亦可提升登山技巧及體力
現在報名 #淡蘭古道系列行程
享有 #振興五倍劵優惠哦→https://bit.ly/3CEF20u
#更多淡蘭古道系列行程→https://bit.ly/3kBOvzw
歡迎夥伴們一起來 #振興經濟與健康快樂!
———————————————————————
#趣健行 #淡蘭古道北路 #淡蘭古道中路 #虎字碑 #雄鎮蠻煙碑 #劉明燈 #清同治 #貢寮 #淡水 #宜蘭 #遠望坑 #芒花季 #東北角 #噶瑪蘭
登山拉繩技巧 在 gingerbreadhike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上個禮拜天4/18和薑爸參加登山團
去爬了『比劍龍稜還要驚險刺激10倍以上』的烏岩角
從新路登山口開始就是350公尺的陡坡下切,
到海灘前的裸露岩石區的90度垂直下降,皆需要拉繩下攀
烏岩角本身有許多大塊岩壁和兩側峭壁的稜線,
需要強勁的臂力和高超的攀爬技巧。
難度和危險程度非常高,
我跟薑爸都爬得膽戰心驚😨
如果你和我一樣對攀岩有興趣,
一定要來爬爬看烏岩角,
緊張和刺激程度保證會讓你非常滿意!
https://gingerbreadhike.com/uyiangiao/
登山拉繩技巧 在 生活在他處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關於 #北大武之行 (下)
1. 簡單來說可把行程分成兩段,一是「新登山口-檜谷山莊」,二是「檜谷山莊-北大武三角點」。全程其實不長,大概12公里。大多數是兩天一夜或像我們比較鬆的三天兩夜行程,瘋狂一點的會選擇單攻,而且還不少,這些人到底為什麼要這樣逼自己啦?!順帶一提所謂「單攻」是單日行程不過夜的意思。「獨攀」才是一個人爬山。拜託各位以後看到登山新聞別再搞錯亂罵了。
2. 第二天五點起床,東摸西摸,悠哉吃完早餐,真正出發已經七點半,營地的最後一組。從檜谷山莊開始攻頂,馬上就遇到劇烈陡上,大概是整段路最陡或次陡的部分。但過了這段也沒比較好走,只是很陡跟比較不陡的差別。早耳聞北大武很硬,抱著挑戰的心態而來,實際爬確實很硬。很多攀爬岩石的部分,偶而也要翻過倒塌的樹木。不過林務局很罩,危險路段都已架好繩索、繩網、打釘.....基本上只要小心走,不太會有安全問題。
3. 路線部分也很清楚,就是不斷往上、往上直到稜線,再來就是最後的攻頂。雖然這樣說很抱歉,但沿路的風景實在令我提不起勁,或許因為緯度和面向的關係,這裡沒有大草原,也很少筆直的杉木、檜木,熱帶叢林感很重,有點像陽明山的低海拔區域,但北大武的冬天很乾燥,不像陽明山濕滑。所以可以走得很快,身手矯健的瑜伽老師是我的破風,跟著他速度也會跟著提升,不然我會很鬆懈地慢慢走。
4. 以為過了大武祠,距離攻頂只剩最後一公里,看海拔落差也只剩 64 米,沒想到大魔王真的戲劇性地擺在最後。連續迎來幾座假山頭,下切、上行、下切、上行,感覺又多爬了好幾座山,被騙得不要不要,攻頂信念幾乎要被催毀。我數度停下來休息,等待心跳趨緩、呼吸不再急促才繼續向上。本來想說抵達三角點時要來大吼宣洩,但怎麼一個不小心就到了......這次是真的沒有騙人。北大武山 3090 m,不是最高,但是目前最難爬的。
5. 如果回過頭檢討,我認為是配速問題。就像馬拉松要有配速技巧,登山或許也是。我一定是一開始衝太快了,後面才會忽然沒力。論結果,我們真的走得滿快,一般五小時完成的路線,提前一小時解決,比我們早兩小時出發的登山隊最後比我晚一個半小時抵達,但他們都是阿伯阿桑,這樣對照好像很不厚道。在山頂遇到中央大學(?)登山社,幾個年輕人果然厲害,臉不紅氣不喘大概拍了一百張照片。而我已經躺在一旁的岩石上閉幕養神。
6. 其實很擔心剩餘體力如何下山,也確實遇到一點點撞牆期,走著走著好睏好疲憊,真想來個午休。可是後來不知怎麼了,大概是午餐的能量終於灌注,精神和體力快速恢復了,馬上又變得健步如飛,信心也跟著回來,於是咚咚咚飛快地下山,又把行程時間給縮短了✌️
7. 趕下山是為了到喜多麗斷涯等待日落,真的很美啦(請見照片),山美、雲美、天公作美,辛苦爬山不就是為了這種難得一遇的風景嗎?是說如果要我選出北大武百景的話,我會把第一名頒給「北大武神木」,第二名頒給「台灣鐵杉稜線段」,第三名頒給「喜多麗斷崖日落」。雲海沒看到不予置評。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8. #煮飯神器 好好用喔~在山上自己煮白飯好爽~這絕對不是業配,業配只寫這樣業主不會開心。好奇請自己 Google ,獨居租屋族在家也很好用喔~(訂購請撥打以下電話)
---
最後,再次感謝 Sarah Liu 和 YEN SHIHMIN 的照片支援,跟攝影師出門真好 🥰
登山拉繩技巧 在 石牛山小百岳|拉繩攀爬手腳並用|一步步往上登頂【基礎登山 ... 的推薦與評價
茉莉花園新創教育社群- 遠征百岳訓練營經過各種地形,考驗著孩子的毅力、體力與 技巧 ,究竟時否能成功完成?!一起看下去吧~. ... <看更多>
登山拉繩技巧 在 上山遛小孩- 昨天在小百岳仙山發生一件不幸的意外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昨天在小百岳仙山發生一件不幸的意外,一位女士在拉繩攀爬時因繩子老舊而摔落 ... 確保與垂降等進階技巧,對登山活動的助益很大,是很值得的投資。 ... <看更多>
登山拉繩技巧 在 [中岩] ch15 - 看板MountainClub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第15章 人工攀登(Aid Climbing)
用裝備支撐重量來攀登,不像自由攀登靠身體的四肢抓踩天然手點和
腳點。用來攀爬無法自由攀登的路線,以及緊急狀況之用。
一、乾淨的人工攀登
-使用岩鍥和凸形岩鍥不會損害岩石。
-使用岩釘和膨脹鉚釘會永久損害岩石,非必要切莫使用。最好不
去動已打入之岩釘,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使用。
二、人工攀登的型式
◎高山人工攀登:使用到最少人工攀登的技巧,使用自由攀登裝備
即可。
◎一般人工攀登:主要使用人工攀登技巧,也可和自由攀登交替使
用。長距離一日攀登需在前一日架設第一段繩距。
◎大岩壁人工攀登:即使事先架設第一段繩距,攀登日程仍不只一
日。需要露宿袋(hanging bivouac)、岩緣露宿袋(ledge bivou-
ac)或拖吊背包(sack-hauling)的技巧。
三、人工攀登裝備
【乾淨的人工攀登之基本裝備】
◎岩鍥(chocks)和凸形岩鍥(camming devices):岩鍥之繩環愈
短愈好,以增加每個岩鍥之攀爬高度。
◎鉤環:人工攀登者偏好O型鉤環,因為不像D型鉤環受力時其原
本受力邊緣即改變。無論使用哪一種鉤環,即使受力,開口仍
能依需要而順利打開。
◎小岩鍥(small nuts):常用來取代細岩釘,但只能支撐攀登者
體重,承受不住墜落。小岩鍥的頭分鋁製、黃銅製和不鏽鋼製
。鋁製和黃銅製的咬合性較佳,較牢固。鋼製的因較不易變形
,較容易在墜落時失效。
小岩鍥分為三種:
-一般外型的岩鍥,用於自由攀登
-縮小版的tapered stopper
-具有水平和垂直taper,置入外張的裂隙和舊岩釘孔較牢固
◎繩索:人工攀登需11或12mm網織繩50米。拖吊繩(haul line)
需9mm的靜力繩,雙繩用做雙繩垂降的第二條繩。
◎英雄繩圈(hero loops):10-15cm長的繩圈,常用1.25-8cm的
扁帶做,代替鉤環穿過岩鍥
◎岩鍥鉤(chock picks)
◎手套
◎攀岩鞋
◎繩環(slings):用於架設固定點、延長支點以避免繩索拖曳
◎眼睛的保護
◎吸收能量的繩環(load-limiting runners):攀登至承受力不
佳的支點上方時,可用此減少墜落的衝擊力
【通用的人工攀登裝備】
◎岩盔
◎繩梯(etriers):人工攀登多用1吋(2.54cm)寬之扁帶製成4-5階
的繩環,可用兩個繩梯構成一組。繩梯需夠長,能由下方繩梯
順利攀至上方繩梯
◎雛菊繩鍊(daisy chains):每隔7-15公分打結或縫一個環,為
使用攀升器上升的裝備之一。可調整式的雛菊繩鍊提供更精細
的長度調整
◎菲菲鉤(fifi hooks):用途和雛菊繩鍊差不多,用5-15cm長的
繩環連結於吊帶。務必小心使用,因為攀登者釋放張力或改變
角度時會鬆脫
◎雙肩裝備繩環(double gear sling):可將裝備重量平均分攤
到兩邊肩膀上。使用攀升器時,也可當胸式吊帶使用。
◎確保坐鞍(belay seat):切勿只以確保坐鞍連結固定點,需依
往常先用攀登繩將安全吊帶扣入固定點,再架設確保坐鞍
◎攀升器(mechanical ascenders):功用同普魯士結,較堅固、
安全、快速、輕鬆
◎岩鎚(piton hammers):一端扁平,用於敲入或拆除岩釘,另
一端較鈍,用於撬起岩鍥、清除髒汙的裂隙或置入釘頭
◎天鉤(skyhooks):用來鉤住小岩階或岩洞,尾端呈鉤狀,非鉤
狀的一端較寬。使用時帶環的結需背對岩壁,這樣受力方向會
朝向岩壁,減少天鉤脫出的機會
◎岩鉤(camming hooks):利用轉動力矩來鉤住裂隙,適用在比
其金屬厚度還寬但比鉤頂長度窄的裂隙。鞋窄鉤面的力矩較大
,寬廣鉤面的力矩較小。
◎鋼索掛耳(wire hangers):鋼索掛耳為直徑0.3或0.2公分的鋼
索環,鋼索上有一個可以上下滑動的鋁塊來固定鉚釘。也可用
小岩鍥其附有鋼索,此時岩鍥頭的作用如同鋁塊,束緊鋼索以
固定膨脹鉚釘頭。
◎標準掛耳(regular hangers)與匙孔掛耳(keyhole hangers):
功能與鋼索掛耳類似,是金屬製成的環,特別適用於確保固定
點和無掛耳的膨脹鉚釘。匙孔掛耳在鉚釘孔和鉤環孔間的金屬
銼開一個洞,可讓寬頭鉚釘(rivets)和窄頭鉚釘穿過
【全套人工攀登之金屬裝備】
◎岩釘(pitons)
-頓悟岩釘(Realized Ultimate Reality Piton, RURP):尺寸
最小,用於細而淺的裂縫,只能支撐攀登者重量。
-鳥喙型岩釘(Birdbeak):外型像頓悟岩釘,但釘身較長,便
於連結鉤環或繩環,易於置入及取出。
-刀型岩釘(Knifeblade):外型又長又薄,有兩個釘孔,一個
位於釘頭,另一個在側邊突出的部份。長度及厚度不等(0.3-
0.5cm),放不進小岩楔的狹窄裂隙即可使用刀型岩釘。
-箭型岩釘(Lost Arrow):狀似刀型岩釘,但中央只有一孔,
且與釘身垂直。長度及厚度不等(0.4-0.95cm),極適合用於
橫向裂隙。
-角型岩釘(Angle):為一種V字形的岩釘,角型岩釘和其他大
型岩釘已被自由攀登裝備取代。
-里柏Z型岩釘(LeeperZ):可以兩個疊在一起使用穩固性更佳
。由於釘身短,適用於裂隙底部。
-多孔型岩釘(Bong):為5-15cm寬的大尺寸角型岩釘,已被彈
簧型凸輪岩械取代。
-鋸斷型岩釘(Sawed-off Piton):適用於留下極多淺岩釘孔的
路線。
◎可塑型裝備(Malleable Hardware):
-銅頭(Copper Head)或鋁頭(Aluminum Head):短鋼索一端為
銅塊或鋁塊,另一端為鋼索環。使用時將金屬部分鎚入岩石
的不規則處。銅頭可塑性高,比鋁頭耐用 。
-環型釘頭(Circlehead):為一鋼索環,環上多了一個銅塊或
鋁塊,和銅頭鋁頭一樣可鎚入岩石。用於橫向裂隙,或其他
能使環上對稱的兩個固定點保持平衡以減少旋轉力量的成形
◎膨脹鉚釘(Bolts):打膨脹鉚釘是項特殊技巧,不在本書討論
範圍
【大岩壁攀登裝備】
◎滑輪(Pulleys):可減輕拖吊背包之負擔。大輪之滑輪較能平
順操作,有制動裝置的滑輪在長距離拖吊時特別有用
◎吊拉袋(Hauling Bag):可裝衣物、水、食物、睡袋和其他非
攀登用之裝備。
◎其特杖(Cheater Stick):能協助攀登者將鉤環扣入手無法觸
及之裝備
◎護膝(Knee Pads)
◎波特雷吉吊床 (Portaledge):輕質簡易小床,比傳統吊床舒
適,但較大又較重。使用時身體須連接固定點。
◎行動廁所(Poop Tubes):攀登大岩壁時必須攜帶行動廁所。
四、人工攀登確保點之設置
【岩釘打入法】
◎水平方向打入岩釘比垂直打入的岩釘牢固
◎岩釘孔朝下較為理想
◎岩釘應打入該段裂隙較寬處
◎1/2-2/3的釘身用手放入,剩下用岩鎚敲入。選擇正確岩釘,
讓岩縫選擇岩釘而不是岩釘選擇岩縫
◎打入後左右輕敲確定其是否不會旋轉,會旋轉表示需換尺寸
更大的岩釘
◎避免將岩釘打入三面包夾的角落,否則無法將之前後搖動而
取出
◎避免鉤環受力,可用英雄繩圈做延伸
◎角型岩釘的三點都要接觸岩石
◎多孔型岩釘脆弱,小力少次敲擊。可當岩鍥使用
◎會擴張的裂隙盡量改用岩鍥代替,可減少裂隙擴張之程度。
◎遇淺裂隙或凹槽,可將岩釘敲入岩鍥旁邊,或是用岩鍥塞入
岩釘和岩壁之間的間隙
◎敲入岩釘時若遭遇阻礙(無法順利敲到底),應停止鎚擊,否
則會越敲越鬆
【並置法(stacking)和串用法(nesting)】
當手邊沒有合適的岩釘或岩鍥可置入眼前的裂隙時,可利用組
合的方式置入。
◎刀型岩釘可背靠背併在一起打入裂隙;若需用第三個岩釘,
則前兩個用手置入,第三個自前兩者之間敲入。
◎里柏Z型岩釘特別適合並置使用。
◎可組合岩鍥和岩釘
◎在特別棘手的狀況下,可以組合岩釘和鋼索掛耳
【天鉤與岩鉤的設置和用法】
◎在將身體重量放上岩鉤前都要先輕輕地測試它
◎避免臉正對著岩鉤站立
◎依岩壁質地選擇岩鉤
◎岩鉤與裂隙愈貼合放置的穩固性就越高,而且也較不會破壞
岩壁
【可塑性裝備的設置】
除非遇小岩洞或外張裂隙等其他裝備皆不適用的情況,切勿輕
易使用可塑性裝備,因無法確定其牢固性。置入岩釘頭的步驟:
1.置入裂隙
2.以X型鎚擊法打入
3.敲擊岩釘頭左右兩側,使之卡更緊
4.旋轉測試。敲擊岩釘頭頂部和底部,觀察是否旋轉,若是則
以X型鎚擊法使之卡緊
5.嗅嗅味道,若岩釘頭散發金屬氣味,即打得過淺或過深。有
金屬氣味表示釘頭磨損或裂開
五、人工攀登的基本技巧
【基本順序】
1.喔喔喔
1.觀察並觸摸上方地形,選擇適當裝備,準備將它置入雙手可及
之最高點。
2.置入。
3.扣入自由鉤環。
4.若目前受力確保點不夠牢固,而較高處之支點較牢固,則可將
繩索扣入該處的第二個鉤環。
5.將自由繩梯扣入較高處裝置
6.單腳輕跳測試新支點是否牢固。
7.身體移至較高處之繩梯,將雛菊繩鍊縮短扣入新確保點。
8.取下低處之繩梯。
9.將一個鉤環扣入第一個扣環成串連狀,繼之扣入新確保點,再
扣入繩索
10.研究新確保點上方岩壁,尋找下一確保點位置,盡可能站高
◎站到繩梯最高階,可大幅提高人工攀登效率
◎人工攀登途中若遭遇問題,需適度改變基本順序
【休息】
◎雙腳踩在不同繩梯上,一高一低,較高處膝蓋彎曲臀部坐在腳
踝上。
◎用吊帶掛著休息。將雛菊繩鍊或菲菲鉤扣入支點。
◎請確保者拉緊繩索,然後倚繩休息。此法不甚有效率。
【張力橫渡(Tension Traverse)】
先鋒者先要求確保者收緊繩子,再利用小岩點的摩擦力向側邊移動
【擺盪式橫渡(Pendulum)】
在預定地點之頂部放置穩固固定點,再在岩面上來回擺盪至新裂隙
【懸岩】
先鋒攀登前,須先檢查裝備是否充足,因為通過懸岩後無法從後
攀者處取得裝備。
若因支點脫出而墜落懸在半空中時,須藉助攀升器攀回上一個支點
使用雛菊繩鍊或菲菲鉤可使攀登者穩穩地懸坐在安全吊帶中。
隨著懸岩變成天花板,可將胸式吊帶上的繩環扣入支點。
可使用較長之繩環來改善繩索拖曳的情況。
【懸吊式確保】
1.先鋒者架設固定點。
2.登山繩扣入固定點,建立拖吊系統,第二攀登者解下背包(注意:
次段繩距之第一個支點已架妥)。
3.在第二攀登者攀爬時,先鋒者拖吊背包。
4.背包扣入固定點,第二攀登者移至次段繩距起點。
5.重新整理裝備後,新任先鋒者開始先鋒。
【提洛爾橫渡法(Tyrolean traverse)】
爬上與主岩壁分離的石柱而須回到主岩壁時,最常使用的方法。
繩索橫於岩壁和石柱頂端,攀登者連接於繩索上,從空中橫渡而過
順序如下:
1.於主岩壁上架設牢固的固定點,用雙繩垂降於主岩壁和石柱中
間的鞍部。
2.利用額外的登山繩攀至石柱頂端,後攀者帶上垂降繩的繩尾端
3.兩人都爬上石柱頂後,將垂降繩固定於石柱頂。(固定點的裝
備無法取回)
4.攀登者利用德州普魯士法凌空橫渡。
5.後攀者拆下固定點上的繩索,將其中一條繩端穿過固定點,再
將兩條繩索連結。
6.攀登者拉緊繩索,將兩尾端固定於主岩壁,確保後攀者橫渡。
7.兩人會合後,解下主岩壁上的繩索,拉正確的繩索以抽回繩子
六、後攀(SECONDING)
後攀者依先鋒者的攀登順序照做,由上方確保,沿途取下支點。
【攀升器(Acenders)之之使用】
攀升時切勿解開登山繩尾端,以免兩個攀升器皆失效時無確保可用
攀升時,每經一支點便取下上方攀升器,重新裝在受力支點上面
每個攀升器用鉤環連結一個繩梯和安全吊帶上的雛菊繩鍊。
為減少長距離墜落的可能,應每個一段距離將繩子打個8字結。
【清理路線】
當後攀者一邊上攀一邊清除路線時,就要將裝備按照先鋒的需求
排好,以利於先鋒轉換的工作。
在推攀升器時,順勢將支點往上取出,累積在繩子上,待重新打
上8字結時再取下來。
拆岩釘時,往上敲到底不再移動後,再往下敲回原來位置,重覆
此動作,不要來回打到底。
拆除岩釘的技巧
◎將「拆除用鉤環」(Cleaner biner)(不再用於攀登之鉤環) 連接繩
環扣入岩釘,一手
向外拉繩環,另一手同岩鎚順裂隙方向來回敲擊岩釘,直到岩釘脫
出為止。
◎用岩鎚的尖嘴鉤入岩釘孔,撬出已經鬆脫的岩釘,小心別損壞岩鎚
◎將拆除用鉤環和繩環扣入岩釘,用另一個鉤環連接繩環和岩鎚。先
使繩環鬆垂,再依岩釘鬆脫方向來回拉扯岩釘。
◎可塑性裝備的使用次數有限,最好將它留在原地。
後攀者的擺盪式橫渡
長距離
1.先鋒者以雙繩垂降,雙繩皆有確保。
2.先鋒者開始攀登,以一繩確保。
3.先鋒者架好固定點,繩索未扣入支點地進行確保工作,後攀者進行
垂降,擺盪至對岸。注意垂降繩扣入後攀者身上防止掉落。
4.後攀者抽回垂降繩,沿繩索上攀,每隔一段距離便將繩索重新打上
8字結繫入吊帶。
短距離
自擺盪固定點至後攀者間的鬆垂繩子長度應兩倍於擺盪之弧度。
在整個過程中,後攀者應始終與登山繩連結。
1.後攀者攀登至擺盪固定點,準備攀升器。
2.後攀者將身體放低,以垂降器擺盪至對岸,下方攀升器呈開啟狀態
3.後攀者每隔一段距離便將繩索打上8字結繫入吊帶,解開繩索尾端,
將之抽回,重新將自己與繩索尾端繫結。
交換先鋒工作
確保站要有條理,以提升隊伍的行進效率。
交換先鋒的技巧
◎每條繩索應使用不用的顏色以便區分。
◎拖吊完背包後,先鋒者即應理好拖吊繩,並整理固定點上的其他繩
索和裝備。
◎一旦後攀者到達固定點並開始打理先鋒的裝備串,原先鋒者將登山
繩盤成蝴蝶繩盤,並用繩環扣入固定點收好。
◎如後攀者有揹背包,可以下一段繩距用不到的裝備收入背包,再扣
入固定點。
◎最後,新任的先鋒者將拖吊繩的一端繫入吊帶,待確保者做好確保
後開始攀爬。
七、多天數的大岩壁攀登技巧
應特別注意重物拖吊的適當安排,及多段人工攀登繩距的克服。
需要高度冷靜的心智狀態。
攀登前參考登山指南及前輩建議。
拖吊系統
拖吊者將攀升器移上拖吊繩,並踩上繩梯以便拖吊背包。
架設固定繩
在長距離的路線中,攀登者會在繩距上架設固定繩,以便次晨能用攀
升器快速攀登至前一日之最高點。
可在繩距中加上幾個中繼固定點,降低器械攀升時繩子的彈性,並改
變繩子方向避免磨繩。
撤退
應先規劃撤退路線。
若無撤退路線,考慮攜帶一個膨脹鉚釘工具盒(Bolt kit),便於緊急
架設垂降固定點。
在攀爬每段繩距時也要思索如何下降。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70
※ 編輯: sulalo 來自: 140.112.4.170 (08/15 17:39)
※ 編輯: sulalo 來自: 140.112.4.170 (08/15 17:54)
※ 編輯: sulalo 來自: 140.112.4.170 (08/15 18:10)
... <看更多>